《病理学》实验指导
《病理学》实验指导

病理切片绝大多数为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1、首先用肉眼观察切片,了解整个切片大致情况(形状,颜色等)2、用低倍镜全面观察切片,辨别是什么组织,有何病变,病变所在部位,与周围组织大致关系(有无包膜、是否压迫或破坏周围组织等)。
3、在病变部位转高倍镜,观察组织的形态及病变的细微结构。
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应相结合,灵活运用,避免只在高倍镜下观察。
4、观察镜下改变的同时,应联想其肉眼形态、可能产生的临床症状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机制。
三、实习注意事项1、爱护显微镜、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其他教具,不得损坏。
2、实习前做到预习实习指导内容,复习相关理论,了解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3、实习室保持安静,不得追赶、打闹、喧哗。
4、实习课—律穿白大衣,不许穿背心、拖鞋入室。
5、室内严禁吸烟、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保持整洁,轮流值日。
6、遵守教研室和实习室各项规章制度。
四、绘图和实习报告描绘病理切片病变简图及书写实习报告是病理学基本技能(或基本功),可以提高观察病变、分析和描述病变的能力。
对培养临床医师书写病历、手术记录、分析临床症状及科学研究均有帮助。
描绘病变要求选择有代表性部分,真实简明的绘出病变特点。
应根据自己观察的病变特点,联系理论课内容,客观的分析,精练地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如下:(举例)第十四章传染病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要求:(抄写本章“实习目的要求”的内容)二、实习内容:(抄写本章实习的“内容’,大标本、切片的具体名称可不写)三、绘图(或其它内容):淋巴结结核绘图组织切片观察与描述:1、低倍镜:可见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在淋巴细胞中可见散在结节状病灶及灶性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即干酪样坏死。
2、高倍镜:结节状病灶由上皮样细胞、朗罕巨细胞、干酪样坏死及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构成,即结核结节(对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可详细描述)。
病理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结核实习报告人:×××报告日期:2000年7月15日(程瑞雪)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苍白浑浊。
病理学试验指导

目录实验一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四炎症实验五肿瘤实验六常见疾病实验七病例分析实验一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一)观察大体标本的注意事项:1.固定液:最常用的固定液为10%的中性福尔马林(甲醛)固定液,是无色透明液体。
由它固定后的标本,组织呈灰白色,血液呈暗黑褐色。
2.在观察标本时要注意轻拿轻放标本瓶,在拿起来观察时应用双手,托住标本瓶,以免损坏;不准倾斜、放倒或倒置,也不要振荡,以免固定液流出、混浊影响对标本的保持和观察。
如有损坏立即报告教员。
3.在复习标本架或标本柜中的标本时,在观察之后一定要放回原处,不要乱放。
(二)病理组织切片标本的一般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1.肉眼观察:持所要观察的切片先用肉眼进行观察以下内容:(1)是什么组织或器官(2)切片的密度、颜色等是否—致2.低倍镜观察:(1)观察方法:实质器官—般由外(被膜侧),向内,空腔器官由内向外逐层观察。
观察每层时亦应从一端开始—个视野挨—个视野地连续观察。
⑵ 观察内容:①是何组织、器官以印证肉眼判定是否对,以便总结提高。
②根据组织学和病理学知识判定该组织是正常的?部分正常部分异常?还是全部异常?③如有病变再进一步观察、描述它是什么改变,属于哪种病变(如血液循环障碍?物质代谢障碍?炎症?肿瘤?……)3.高倍镜观察:必须在利用低倍镜全面观察之后,为了进一步清楚地观察某些病变的更微细的结构才能换用高倍镜观察。
—般是在低倍镜下找到你需要用高倍镜的地方之后.把该处移到低倍镜的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你所要观察的内容。
(三)组织切片的描述、诊断(方式)原则及绘图通过对病理切片的文字描述体现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运用所学过的组织学及病理学知识发现异常并加以描述,可巩固所学的病理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诊断思路的条理性,并且是我们做出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
对病理切片的文字描述一定要体现其真实性,不可照抄书本。
病理学实验指导建议

病理学实验指导建议首先,充分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
在进行病理学实验之前,应该对实验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并了解所要测试的变量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原理。
实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验证一个假设,比较不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或者探索新的分子标记物。
在深入理解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当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和技术方法。
病理学实验通常需要使用病理标本或模型,包括组织样本、细胞培养物等。
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应考虑到其与实验目的的符合性和可获得的性能。
同样,选择适当的技术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常用的病理学技术包括光镜检查、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等。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技术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仔细设计实验步骤和控制组。
在实验中,准确的步骤和清晰的控制组有助于获得可比性和可重复性的结果。
在进行实验之前,应先有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包括所需的试验和对照组的数量、实验的时间安排、样本的处理步骤等。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并尽量进行适当的对照和实验条件的标准化,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五,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在进行病理学实验时,应该认真记录实验的详细步骤和结果,包括样本的信息、实验条件、观察结果等。
这些记录将有助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并为后续的数据统计和结果评价提供依据。
最后,仔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在完成实验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
这包括对比不同组的数据、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图表和图像等。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验证实验目的和假设,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关的病理学理论。
总之,病理学实验是医学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和技术方法、仔细设计实验步骤和控制组、注意实验的安全和道德问题、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以及仔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病理学实验,并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
病理学实验与考试指导

病理学实验与考试指导
病理学实验指导:
1. 纤维化组织制片实验:将纤维化组织放在离心片上,加入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细胞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外间质的变化。
2. 组织涂片实验:将组织放在玻璃片上,用镊子将组织分散,制成薄片,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观察细胞和间质的形态、结构和变化。
3. 细胞制片实验:将细胞放在离心片上,加入甲醛进行固定,用各种病理学染色,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形态、结构和变化。
4. 组织免疫染色实验:将组织制成玻璃片后,加入特定的免疫染色剂,观察染色反应的结果,判断细胞是否存在抗原物质,以及抗原物质的分布和数量。
5. 细胞培养实验:将细胞培养在特定的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细胞特性的变化,如细胞的形态、构成和功能等。
病理学考试指导:
1. 对于常见疾病的病理特点要熟练掌握,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
2. 对于广泛分布的疾病要掌握典型病例的病理特点,如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3. 对于某些病理结构的理解要充分,如肿瘤的组织结构、组织学改变的过程等。
4. 熟练掌握病理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病理学检查的步骤、病理学报告的撰写等。
5. 注意病理学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实验技能的熟练度。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名称:细胞与组织的损伤二、实验课目标:1. 理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3. 掌握基本的显微镜使用技巧。
三、实验课内容:1. 细胞损伤的类型及特点2. 组织损伤的类型及特点3. 损伤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四、实验课步骤:1. 教师讲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
2.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观察损伤形态学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观察到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4.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课材料与工具:1. 显微镜2. 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切片3. 实验报告模板六、实验课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
3. 学生对损伤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七、实验课建议:1. 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切片,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实验课时间安排:1. 讲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20分钟2. 学生观察损伤形态学变化:40分钟3.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20分钟九、实验课注意事项:1. 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随意操作显微镜。
2. 学生应小心处理切片,避免损坏。
3. 学生应在实验报告中注明所观察到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十、实验课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提高其科研能力。
六、实验课名称:炎症反应与修复七、实验课目标:1. 理解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
3. 掌握基本的显微镜使用技巧。
八、实验课内容:1. 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2. 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3. 炎症反应的观察与分析九、实验课步骤:1. 教师讲解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学会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病理学概述病理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2. 第二节:病理变化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发热肿瘤与癌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示教法: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病例,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症状和体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实验课教材2. 病理切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切片3. 教学图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图片4. 教学视频:病理学实验操作视频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病理切片识别:对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识别测试,评估学生对各种疾病病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病理学知识的运用和解释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实验课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
3. 教学流程:第1-4课时:病理学概述及病理变化第5-8课时: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9-12课时:炎症与发热第13-16课时:肿瘤与癌变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和病理机制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机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癌变机制八、实验课教学流程1. 准备阶段: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学生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3. 讨论与分析: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病理特征,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病理学试验指导

病理学实验教程目录绪论----------------------------------------------------- -刘壮志●病理学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课的内容与方法●主要脏器病理标本观察方法●切片绘图与描述的原则与方法●实验室守则【病理实习报告书写格式示范:】实验一细胞和组织损伤---------------------------------------------------------刘壮志李晓勇实验二组织修复——————————————————————刘壮志鲜于丽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刘壮志吕艳清实验四炎症-----------------------------------------------------------------刘壮志曾娟实验五肿瘤-----------------------------------------------------------------刘壮志李晓勇实验六心血管系统疾病----------------------------------------------------------魏梨曾娟实验七呼吸系统疾病-------------------------------------------------------------魏梨李晓勇实验八消化系统疾病-------------------------------------------------------------魏梨张东昌实验九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周凤生曾娟实验十泌尿系统疾病-------------------------------------------------------------周凤生鲜于丽实验十一生殖系统疾病----------------------------------------------------------周凤生吕艳清实验十二内分泌系统疾病-------------------------------------------------------李晓勇蒋沁蓓实验十三神经系统疾病----------------------------------------------------------曾娟肖坚实验十四传染病------------------------------------ ---------------------------刘壮志张东昌病理学实验教程绪论一、病理学实验目的与要求(一)目的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理论知识下指导,通过观察病理标本,认识各种病变器官或组织的形态变化,使观察标本得到的感性认识和课堂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既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对疾病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独立观察,描述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临床课的学习与临床实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主题:观察病理学切片二、实验课目标:1. 了解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3. 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三、实验课内容:1. 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
3. 常见病理学变化的识别和理解。
四、实验课步骤:1. 介绍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包括取材、切片、染色等步骤。
2. 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包括调焦、换倍等操作。
3. 提供病理学切片样本,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识别常见病理学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五、实验课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3. 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六、实验课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观察切片时保持安静,以免影响他人。
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避免损坏设备。
3. 提醒学生注意切片样本的卫生和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七、实验课资源:1. 病理学切片样本。
2. 显微镜设备。
3. 相关病理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八、实验课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病理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设备和操作流程。
2. 安排学生进行病理学切片制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
九、实验课反馈:1. 收集学生对实验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建议。
2. 评估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和指导。
十、实验课总结:1. 对实验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强调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实验课主题: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观察七、实验课目标:1. 理解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2. 学会观察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病理学特征。
3. 掌握细胞凋亡与坏死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
八、实验课内容:1.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遵守教研室和实习室各项规章制度。
四、绘图和实习报告描绘病理切片病变简图及书写实习报告是病理学基本技能(或基本功),可以提高观察病变、分析和描述病变的能力。
对培养临床医师书写病历、手术记录、分析临床症状及科学研究均有帮助。
描绘病变要求选择有代表性部分,真实简明的绘出病变特点。
应根据自己观察的病变特点,联系理论课内容,客观的分析,精练地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如下:(举例)第十四章传染病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要求:(抄写本章“实习目的要求”的内容)二、实习内容:(抄写本章实习的“内容’,大标本、切片的具体名称可不写)三、绘图(或其它内容):淋巴结结核绘图组织切片观察与描述:1、低倍镜:可见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在淋巴细胞中可见散在结节状病灶及灶性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即干酪样坏死。
2、高倍镜:结节状病灶由上皮样细胞、朗罕巨细胞、干酪样坏死及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构成,即结核结节(对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可详细描述)。
病理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结核实习报告人:×××报告日期:2000年7月15日(程瑞雪)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目的要求1、掌握变性、坏死的类型、形态学变化,认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2、熟悉细胞、组织适应性反应的常见类型和形态特点。
二、实习内容1、大标本、切片2、多媒体、录像三、大标本观察要点1、肾萎缩(atrophy of kidney)(1)肾脏体积较正常缩小;(2)表面呈细颗粒状;(3)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4)肾门处脂肪间质增多。
请推测光镜下有何病理改变?2、肾盂积水(hydronephrosis)(肾萎缩)(1)肾脏体积增大;(2)切面见肾盂肾盏扩张呈囊状;(3)肾实质受压高度萎缩。
请思考此种肾萎缩发生的机制、后果和临床表现。
3、心肌肥大(hypertrophy of myocardium)(1)高血压患者心脏体积大于正常,重量增加;(2)切面以左心室肥厚为主(为什么?);乳头肌增粗;(3)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4、肝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liver)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苍白浑浊。
请推测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5、肾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kidney)肾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色苍白浑浊,皮髓质分界不清。
6、脾被膜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spleen capsule)脾脏淤血、肿大,包膜(或部分包膜)增厚,呈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似在局部涂上一层糖衣,故俗称“糖衣脾”)。
7、胸膜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pleura) 慢性炎症致胸膜纤维组织增生、增厚、纤维化玻变,呈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
8、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 (1)脾脏表面和切面见一灰白色三角形坏死灶;(2)坏死组织质地干燥、致密稍硬,与正常脾脏组织分界清楚,周围可见暗红色或棕黄色充血出血带。
请推测此病变的结局。
9、肾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of kidney)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肾实质呈多灶性坏死,坏死物色黄、质松软、脆、细腻似奶酪,部分坏死物排出形成囊腔。
试问有何临床表现?10、足坏疽(gangrene of foot)足趾、足背、足底均坏死,皮肤呈黑褐色,坏死区干燥、皮肤皱缩,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为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有何特点?11、阿米巴肝“脓肿”(amoebic abscess of liver)体积增大,切面见一个较大“脓腔”,系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肝脏液化性坏死,坏死物呈果酱样,流失后形成“脓腔”,腔壁上残留未彻底坏死的结缔组织、胆管、血管等呈“破絮状”。
试问病人可能有何临床表现?四、切片观察要点1、支气管粘膜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 of bronchus)62-1#(1)识别支气管及肺组织;(2)支气管粘膜大部分失去正常纤毛柱状上皮结构,而由复层鳞状上皮取代;(3)管壁增厚,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2、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of gastric epithelium)粘膜层中固有腺萎缩、减少或消失,腺体中出现了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肠的吸收上皮;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
请仔细观察杯状细胞、潘氏细胞的特点。
3、肝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liver)(1)低倍镜:肝索增宽、排列紊乱,肝窦变窄或消失,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有些肝细胞体积变圆、胞浆几乎透亮,即为肝细胞气球样变。
(2)高倍镜:肝细胞体积增大、变空,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的肝细胞更大、更圆、更空。
4、肾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kidney)1#(1)低倍镜:认出肾组织,注意肾近曲小管的形态变化,见管腔变小且不规则。
(2)高倍镜: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且向腔内突出,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内布满红染的微细颗粒(即: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部分上皮细胞因极度肿胀破裂,致使腔内有红染的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试问临床上有何表现?);②间质毛细血管受压,管腔变小。
5、肝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2#(1)低倍镜:认识本切片为肝脏。
大部分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这是脂变的特点。
脂变明显处肝索增粗变宽,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2)高倍镜:见脂变为圆形边界清楚的空泡,位于胞浆内,细胞核可被挤压至细胞的边缘。
请思考肝脂变发生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6、苏丹Ⅲ染色(Sudan Ⅲ staining)需冰冻切片染色,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时,镜下见胞浆内有桔红色圆形小滴(脂滴)。
7、脾小动脉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splenic arteries)139#(1)低倍镜:识别脾脏正常组织结构,注意观察脾中央动脉,其管壁增厚、管腔变小,甚至闭塞。
(2)高倍镜;中央动脉管壁增厚,变成红染、均匀一致、具有折光性的蛋白物质。
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请思考血管壁玻变的机制。
8、结缔组织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connective tissue)4#(1)低倍镜:此切片是增厚的胸膜。
(2)高倍镜:胸膜明显增厚,主要是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进一步发展变成红染、均匀一致、具有折光性的玻璃样物质,呈较粗大的条索状(发生机制?)。
9、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al calcification)38#(1)低倍镜:在红染颗粒状物质(干酪样坏死)的背景上有大片紫兰色物质。
(2)高倍镜:紫兰色物质呈兰色颗粒状,即为钙盐沉着(试问钙化的肉眼形态特点?)。
10、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16-1#(1)肉眼:切片一半染色稍兰的是正常脾组织,另一半染色稍红的是坏死组织,两者之间有一弯曲的深色红的充血出血带。
(2)低倍镜:①先观察较正常区域,认识脾脏结构。
②坏死区脾组织轮廓隐约可见,但大部分细胞核消失,胞浆呈红染颗粒状。
③观察充血出血带。
(3)高倍镜:重点观察坏死区的细胞变化:①细胞轮廓尚可辨认,胞浆肿胀、红染颗粒状;②绝大部分细胞核消失,即核溶解。
③少部分细胞核浓缩成很深的紫兰色小团块,即核浓缩。
④红染颗粒状的胞浆内散在少数不规则的灰尘样深兰色碎片,即核碎裂。
试问诊断坏死组织的主要根据是什么?11、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35#(1)低倍镜:切片中大部分组织结构已破坏消失,中央为大片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外周可见残存的淋巴结结构。
(2)高倍镜:坏死组织中细胞轮廓和组织结构彻底破坏,大部分细胞核溶解消失,仅个别区域尚有散在粉尘样的核碎片及浓染变小的核浓缩。
五、病例讨论病例(一)病史摘要:患者张××,男,56岁,农民。
头晕、头痛、眼花,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高血压”,口服药物(不详),疗效不明显,近二年又间发心悸、气促,记忆力明显减退,近一周出现面部轻度浮肿,尿少而急诊人院。
检查结果:体查:病人反应迟钝,面部轻度浮肿,心界向左扩大,右颈部及双腹股沟淋巴结不肿大。
B超:双肾大小分别为6cm×4cm×3cm,双肾表面细颗粒状;脑回变窄,脑沟变深;脑血流图显示动脉弹性减弱。
讨论题病人的心、脑、肾可能出现了哪些适应性反应?其发生机制是什么?病例(二)病史摘要:李××,男,农民,38岁,与本村张××打架时,被张用锐器刺伤左小腿后侧腓肠肌处,该处形成开放性损伤,事后小腿肿胀、疼痛难忍,第二天出现红、肿、热、痛,第三天体温达39.5℃;第4天下肢高度肿胀,下达足背,皮肤裂口处流出血水。
在乡医院用大量抗菌素抬疗,未见疗效;第6天,左足拇趾呈黑色;第10天黑色达足背,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后到县医院治疗,行左下肢截肢术。
病理检查下肢高度肿胀,足部污黑色,纵行剖开动、静脉后见动、静脉血管腔内均有暗红色与灰白色相间的固体物阻塞,长约10cm,与管壁粘着。
固体物镜检为混合血栓。
讨论题:病人所患何病?其发生机制是什么?六、复习思考题l、试述细胞水变性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2、坏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3、简述细胞损伤的机制?4、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上如何鉴别?5、化生常见于哪些组织?有何意义?对机体有何影响?试举出几种化生的实例?6、机体的适应性反应主要有哪些?发生机制是什么?7、名词解释萎缩肥大化生增生变性细动脉硬化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纤维蛋白样坏死凋亡第二章损伤的修复和创伤愈合一、目的要求1、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2、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
二、实习内容1、大标本、切片2、多媒体、录像三、大标本观察要点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1)标本为动物实验的狗股骨,人为骨折后用柳枝接骨,经过骨折愈合过程已达骨痂形成期;(2)于骨折处见局部因新骨形成而膨大,称骨痂形成;(3)切面见新骨处质地致密,有软骨性骨痂和骨性骨痂混杂在一起。
四、切片观察要点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22-4#(1)肉眼:切片两端表面深红色线条状的部分为复层鳞状上皮,中央为溃疡及肉芽组织。
(2)低倍镜:①溃疡表面有一层纤维素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构成的炎性渗出物,②渗出物的下方是炎性肉芽组织,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彼此相互平行,与创面垂直,③肉芽组织下面为纤维结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