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故事典故

合集下载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

弟子规10个最经典的典故1. 孔子教育弟子孔子教育弟子时,曾经问孩子们是否都知道弟子规。

孩子们都回答:“知道。

”孔子又问是否都能按照弟子规去做,孩子们却都回答:“不能。

”这个典故表达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和教育的重要性。

2. 忠言逆耳孟子曾经劝告齐国君主,称他的政策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君主听后非常愤怒,但孟子却坚持说出真实的情况。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有时候忠言逆耳,但却是为了国家和个人的长远利益。

3.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目的是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为了子女的未来愿意做出的牺牲。

4. 鲁班七梦传说中的木匠鲁班在梦中得到了七种木工技巧的启示,从而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木匠。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努力和刻苦的工作可以带来成功和成就。

5. 鲁迅的教育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教育不能等待。

”这个典故表达了鲁迅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迫切性。

6. 孙中山的教育理念孙中山提出了“救亡、立志、自强”的三大教育理念。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救亡图存,立志奋发和自强不息。

7. 墨子的爱人教育墨子强调爱人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以实现和谐社会。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爱和关怀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8. 孟子的仁爱孟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仁爱之心。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仁爱是教育的核心和目标。

9. 马克思的劳动教育马克思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劳动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0. 雅典的希腊教育古希腊雅典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目标,注重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培养。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叙: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

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

“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
《弟子规》故事典故如下:
孔融让梨。

《弟子规》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典故。

孔融小时
候聪明好学,巧遇梨园之主,他父亲的好友张公,给了他一棵梨树。

孔融和兄弟们吃梨时从不会争抢,而是排队拿最小的一个。

父亲好奇
询问后才明白,原来孔融是为了尊敬长辈。

因为古代长者为尊,所以
这一典故也有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

黄香温席。

典故来源于小黄香,在九岁时夏天就给父母挥扇,冬天
用身体给父母暖被窝。

《弟子规》中的“冬则温”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后句“晨则省”也是指子女要关心体贴父母的生活起居。

囊萤映雪。

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学习;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都坚持读书学习,
后用来形容刻苦攻读。

程门立雪。

杨时在拜访老师时下了大雪,他和同学在门外等待老师,不畏严寒,虚心求教,这便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弟子规》中“孝悌仁爱”的深刻内涵。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zhāngshào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冬则温,夏则�酰�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行孝道,以古为鉴,孝顺父母,为子女树立榜样。

小编在此整理了大历史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古时候的一位皇帝却能侍奉母亲三年之久毫无怨言,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母亲十分孝顺,不管每天公务多么繁忙,都不忘去给母亲请安。

一次,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每天母亲的药,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

三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被传为千古佳话。

反观现代人恐怕很难做到亲自服侍年迈有疾的父母了,在医院一般是请护工照顾,如果自己照顾估计还得抱怨父母耽误了工作。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

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都算进来的。

”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这样的事例看起来像是杜撰的段子,却是真实存在的案例,令人心寒。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二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古时候,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居住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宜。

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在母亲生病后,无心学习,衣服也不换洗,整日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为母亲洗马桶也不厌其烦。

不久后,母亲病逝,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

仆人见此情境,无不潸然泪下。

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边搭个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心。

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

人生仅此一辈子,莫大的缘分才成了一家人,我们渐渐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衰老。

终有一天,我们要挥手告别,何不趁父母尚在人间,多一些陪伴,多留一些美好的回忆,切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那天,空留遗憾和悲伤。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又续弦。

《弟子规》图文全解 含故事典故

《弟子规》图文全解 含故事典故

2020/3/18
2020/3/18
2020/3/18
2020/3/18
晏婴使楚(行高者……非貌高)
• 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楚国人一听 ,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了。晏婴见到楚王,楚 王故意问他:“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 ”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 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 国来了。”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 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
2020/3/18
董遇巧用三余 (有余力则学文)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 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 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 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 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 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 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 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 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 水平。
2020/3/18
孝感动天
• 汉代有个叫董永的人,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
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也不幸去 世,由于家里穷,董永连葬父亲的费用也凑不出 来。为了埋葬父亲,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人 家当佣工。相传,董永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九天 仙女下凡,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戏剧《天仙配 》的故事就由此演变而来,后来人们便把仙人下 凡的地方命名“孝感”(即今河北省孝感市)。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善待父母、孝顺双亲。
• 解: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 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 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 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10篇)1.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一闻鸡起舞【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纪的晋代,他从小胸有大志。

在担任司州主簿的官职时,祖逖与后来也十分出名的刘是同事。

祖逖和刘现虽然当时地位不高但都颇有英雄气慨,因而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

他们就这样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人才。

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则成为都督,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奋发有为。

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时间,及时勉励。

2.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二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称赞他。

3.弟子规故事典故篇三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朝时的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日日夜夜,奉养着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昼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就亲自服侍母后,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叙: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

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

“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

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

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叙:二、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故事】书读百遍其意自见①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

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入则孝: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郯子鹿乳郯子,春秋时期人。

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

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

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

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故事】孝子的反哺之爱2004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其中的一位家喻户晓的孝子。

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必须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

母亲得病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肯就医,怕拖累儿女,但家中兄妹三人争相捐肾,最后这位孝子为母亲捐了肾。

为了不给年迈的母亲增加心理压力,他们没有告诉母亲,这位孝子成为国内第一个给父母捐肾的儿女。

母亲接受肾移植后健康很快恢复过来,正是儿子如此壮烈的反哺之爱,才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他的举动使亲朋好友都很感动。

当他获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时,记者问:“你心目中是怎么样理解现代孝道的?”这位孝子说:“命都是父母给的,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不计回报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工作忙,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少了。

可是你可以不时打一个电话,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你和妻子儿女的照片给老人看;每年至少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周末陪父母逛一下街……给钱不是衡量孝顺与否的标准,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也不是说非要捐肾才是最高的境界,那是我家的特殊情况而已。

”这位孝子又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母亲捐了一个肾嘛。

他们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应该做的事,这点事赶不上母亲给我们恩德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受之有愧。

”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报恩的态度。

作为家里的长子,这位孝子从懂事时起就事事处处为父母分忧。

在工作期间,他先后安排父母到海南旅游,出钱给父母装修房子。

看到父母看电视时喜好不同,他竟然买了两台大彩电,乐呵呵地对父母说:“你俩一人一台,免得经常为换台吵闹!”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评选“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让这个故事最终演化成一场被誉为“重新唤醒现代人传统孝道”的热潮,带给人们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这位孝子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易解】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故事】孟母断机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故事】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

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

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

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

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入则孝:二、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易解】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故事】黄香温席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

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

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在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

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

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

黄香的事迹被历代传颂,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

当然用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应该做的。

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

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故事】蔡老师孝母蔡礼旭老师生于台湾,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

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①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

后来,在大陆各地蔡老师为教师、家长、学生、企业人士和社会团体(包括大专院校、监狱等)讲演。

2004年年底在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以德行教育为主要科目,更是获得高度肯定,众人纷纷感觉到这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的必学课程。

蔡老师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辞辛劳地奔走于世界各地,讲解《弟子规》,但他在忙碌之中还时刻惦念着自己的母亲,每周同母亲约定好在固定时间必打一次电话,以免母亲牵挂。

有一天,有位老师参加蔡老师讲《弟子规》的学习班回去后,给蔡老师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说:“蔡老师,我认为《弟子规》有糟粕。

” 蔡老师很平和地问他,请问哪一句是糟粕?他说:“‘晨省昏定’是糟粕,一天要问父母两次,太麻烦了。

”蔡老师就对他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一天思念几次,无时无刻。

母活100岁,常忧80儿。

有一个老师说,在春秋季节,孩子蹬被子,母亲的被子盖得很薄,为的是冻醒后给孩子把蹬的被子盖上,然后才能睡安稳。

父母连睡觉都挂念孩子,更何况在白天的时候。

当孩子早晨起来一个躬鞠下去,说:‘妈妈爸爸早上好,昨天睡的好吗?’,这时父母发现你的额头发亮,代表昨天晚上觉睡得很好,父母很高兴、很放心,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心更快乐的事情;晚上放学回来主动问候父母,父母一看气色不错,在学校应该没有打架,没有跟同学、老师有冲突,觉得孩子在学校很愉快度过一天,父母也很放心,一天两次问候能减少父母很多的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