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8 设计

8 设计“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静电小实验”的活动。
引起学生对静电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言:
师:秋冬季节,当脱下毛衣时,就会听到“噼哩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一种麻麻的刺痛。
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见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猜到了,这是“静电”在作怪。
(二)问号屋
生:静电是什么?能验证它的存在吗?
师: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做几个小试验。
你们要学会做试验的方法。
(三)活动天地
实验一:塑料笔杆能吸起碎纸片吗?
实验二:吹起的气球能粘在双肩上吗?
实验三:在毛衣上摩擦后的两只气球能靠在一起吗?
(按要求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小实验。
给学生一些对静电、摩擦带电、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简单的知识。
)
(通过老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组织好学生的动手实验。
)
(四)我的收获
1、我知道了产生静电的原因了。
2、我学会了设计小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体会静电产生的原因和实验的过程、方法,学生认同即可。
)。
三年级,下册,发探教案

对三种不同的纸滴上一滴红色水后,认真仔细观察红色水滴扩散得快慢,自己总结出哪种纸吸水性最强或最弱,总结出三种纸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的关系。
教学效果:
教 学 设 计
教学容
4.、用眼卫生
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对用眼卫生方面的学习研究兴趣。使自己珍爱眼睛,保护视力,使学生提高科学用眼的自觉性,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③观察盒底标明的方向就是实际的方向。
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师根据教室(或室外)具体情况指示一些地方,让学生用指南针辨认其方向。如:门的位置,黑板的方向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暗示学生指认方向的相对性。
教学效果:
教 学 设 计
教学容
10.火灾中的烟雾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和归纳操作、实验。
教学准备
①按小组准备厚纸一(A4纸大小);②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1、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观看盒里放上块橡皮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能看见东西必须有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光源,
二、二是必须物体能将光线反射到我眼中,我们才能看见物体。
学生活动:
汇报:教师提问:通过模拟实验你们觉得怎样才能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学生回答:有序撤离、有预案、有演练……
根据我们的发现各组制定计划重新实验,记录时间。
教学效果:
教 学 设 计
教学容
9.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了解认定方向的方法,提高生活能力
了解指南针的知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身边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以及认识方向的实践能力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其内在规律,如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2. 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3. 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如制作小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等;4. 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调查问卷、小组讨论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动手实践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素材、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好奇心、求知欲、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2. 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3. 问题提出:针对观察到的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4.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验证各自的猜想;5. 合作交流:小组内讨论成果,共同完成任务;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发现更多规律,并进行记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动手实践环节的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发现图形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有趣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第五章《图形变换》: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变化。
3. 第六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步骤1. 第四章《有趣的图形》(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物体的形状。
(2)新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第五章《图形变换》(1)导入:通过展示图形变换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形变换。
3. 第六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1)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色彩的魅力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并了解主要的色彩种类和各自的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学会观察并描述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学习与使用各种颜色;4. 通过团队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色彩样本卡片;2. 一盒蜡笔和纸张;3. 彩虹拼图游戏;4. 彩色圆环/板(可自制);5. 班级墙壁/布置区域。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基本颜色,并简要复习各颜色的名称。
2. 准备一些色彩样本卡片,向学生展示,并邀请他们说出他们对这些颜色的感受或联想。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颜色,并简单陈述为什么喜欢这些颜色。
探索与实践(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盒蜡笔和纸张。
2. 让学生分别选择一个颜色,用蜡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与该颜色相关的事物,并简单描述。
3.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解释所选择的颜色。
4. 基于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解释这些差异和共同点。
巩固扩展(25分钟):1. 进行彩虹拼图游戏,把彩虹的颜色按顺序排列。
2. 引入彩色圆环/板,向学生展示颜色如何通过混合而成其他颜色,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
3.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游戏,每组选一个颜色,用彩色圆环/板创造出更多的颜色,并给予命名和描述。
4. 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完成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课堂总结(5分钟):1. 向学生强调各种颜色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询问学生对课程的感受,是否有新的发现和学到的知识。
3. 提供简单的回顾,并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不同颜色。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不同颜色及其表现。
教学实施时应注意:1. 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提供清晰的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3. 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讨论;4. 注意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5. 确保课堂秩序和时间的合理安排。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春天里的发现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色,发现春天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 观察春天的景色,发现春天的特点。
(2) 描述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欣赏春天的诗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3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户外观察春天的景色,让学生发现春天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欣赏春天的诗歌,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第二章:我们的地球2.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2)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2) 探索地球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3) 地球环境保护的教育。
2.3 教学步骤(1) 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开展地球科学实验,让学生探索地球的知识。
(3) 进行地球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第三章:身边的科学3.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生活科学素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2 教学内容(1) 生活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水的蒸发、力的作用等。
(2) 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科学探索的教育。
3.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学生发现科学的奥秘。
(2)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其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
发现树叶的生长规律。
探索花朵的颜色和形状。
1.3 教学方法:观察活动:学生观察树叶和花朵,记录其形状、颜色和纹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分享观察结果。
1.4 教学资源:树叶和花朵样本。
观察记录表。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实验:制作彩虹糖。
探索: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探讨颜色变化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实验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彩虹糖的制作和观察。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颜色变化的原因。
2.4 教学资源:彩虹糖材料包。
实验记录表。
三、第三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腐烂等。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煮水、制作简单的食物等。
学生记录观察和操作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操作活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进行实际操作。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和操作结果,讨论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3.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生活用品。
观察和操作记录表。
四、第四章:探索数学世界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索数学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探索数字的规律,如质数、合数等。
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发现数学的乐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知识。
4.3 教学方法:探索活动:学生探索数字的规律,进行数学游戏。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3 探索与设想

3 探索与设想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与设想为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研究周围物品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一些高科技物品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2.指导学生收集高科技产品的有关图片。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了解研究周围物品的一般的科学方法。
(了解产品的性能,社会意义,优缺点,进而考虑改进意见。
)教学的难点是“异想天开”的设计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言师:科学研究就是去探索和发现世界上的种种奥秘。
人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探索活动,找到正确的答案。
(主要是通过简单提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和发现的道理,插图是通讯卫星工作示意图以及插图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问号屋师:今天的活动内容是看图片,了解科技成果,进行探索,提出设想。
(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
)(3)活动天地主要是四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观看图片了解科技成果”下列物品都是我们人类的发明。
说一说,这些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让学生初步踏上研究周围事物的轨道。
认识图片,探索这些物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中以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为好。
探索时从这些物品的性能入手,讨论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不要形成知识传授。
)第二项活动是以一个物品为例,进一步体会研究方法,即分析物品的优点和缺点。
看三幅图,分析图中物品的优点和缺点,把你想到的尽量都写出来。
(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可以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
结论不要要求完全一致。
)第三项活动是前两项活动的进一步深化。
由分析物品的优缺点进而探索改进措施。
看一看下面的结构图,在空白框内写上相应文字。
(让学生在体会前两个改进措施发明环保电动车和燃气汽车基础上独立完成第三幅图的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孔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
思考:看不见橡皮的鞋盒里缺少了什么?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①、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光,怎样?
②、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怎样?
二、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
1、用剪刀对三种类型的纸张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
2、紧紧捏住标有纵向的纸条,逐渐加大用力向两边抻,直至断裂。同样抻横向纸条。你感觉两次有区别吗?哪个纸条要用力大些?
3、再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做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前面是否一样?
思考:纸张的这一特性与纸张横向、纵向纤维的排列有关系吗?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三: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①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②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
④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吗?
思考:如果2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1米,旗杆(被测物)影子长度是7米,那么旗杆多高呢?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光线实验直线传播的。
③、将灯光换成教室里的标志物,按以上实验程序再进行实验。
小结:物体将光线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才能看到物体。这个实验说明反射的光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测量、射击、栽树等(三点成一线)
(三)、探索发现
1、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课:影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三)、探索发现
1、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
2、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指导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由影子长度,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高度。
(四)、探索延伸
1、三次试验中,影子什么时间最长?什么时间最短?
2、在图书室中找出有关日晷的资料读一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
教学难点
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
教学媒体
直尺、剪刀、放大镜、滴管。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导入:
大家都知道、纸可以用来写字、包东西,用途很多。特别是在学习中,我们更离不开纸。那么,我们关于纸的学问你知道多少?现在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了解纸张的几个特性吧!
教学难点
(1)关于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与分析。
(2)应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
教学媒体
纸、台灯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黑暗中能看到东西吗?
①、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孔,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放在桌上。
三、实验三,纸张的吸水性
1、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三种不同的纸张平放在桌上。
2、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红色的水。
3、观察那种纸上的水扩散的最快?(扩散的快慢与纸张的纤维长度和纤维现
1、纸的特性之一:沿着纸张纤维的大致方向撕纸比沿着纤维横巷撕纸更容易些,这是由于造纸纤维方向造成的。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
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教学反思: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能力目标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
①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
②剪下这块纸,在纸上标明横向、竖向。
③把标有纵向报纸撕开。同样把标有横向的报纸撕开。
④、撕报纸时,你感觉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的毛边,有什么不同?
⑤、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重复做撕纸的试验。
⑥、思考、观察:试验中,同一种纸撕的较容易的纸边比撕的较费劲的纸边哪个比较整齐一些?试着说说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教学媒体
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
2、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大地测量、农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
(四)、探索延伸
用自己的话解释凿壁借光的科学道理。
教学反思: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三课:纸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试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性。
能力目标
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