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重点归纳

合集下载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一、核物理基础(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

(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EC)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

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N0:t=0时原子核数N:t时间后原子核数e:自然对数的底(e≈2.718)λ:衰变常数(λ=0.693/T1/2)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1/Te=1/T1/2+1/ Tb放射性活度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的物理量。

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1Ci=3.7×1010Bq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重点归纳核医学是一门结合核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学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其产生的辐射,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对核医学的重要概念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核医学概述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核医学影像学和核医学治疗两个方面。

核医学影像学主要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过程及其特征辐射来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的形态、功能和代谢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核医学治疗则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机制,直接作用于人体,治疗某些疾病。

2. 核医学影像学2.1 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和制备核医学影像学中,选择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是关键。

常用的同位素有技99mTc、201Tl、131I等。

制备这些同位素通常需要一个核反应堆作为能源供应的源泉。

2.2 核医学影像设备核医学影像设备主要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

SPECT技术使用单个探测器在360度旋转的过程中记录放射性同位素的发射。

PET技术则利用正电子发射的特性来观察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

2.3 核医学影像的分类核医学影像可分为核素显像和功能代谢显像。

核素显像是通过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内部分布情况,来获得器官形态的影像。

功能代谢显像则是通过观察人体器官的代谢情况,来评估其功能状态。

2.4 核医学临床应用核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骨科疾病等。

核医学影像可以提供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代谢活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信息,为医生制定诊断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 核医学治疗3.1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核医学治疗主要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来实现。

这些同位素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在体内靶向作用于病变部位,杀死或抑制异常细胞的生长。

3.2 放射性碘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方法。

通过口服放射性碘同位素,碘同位素会富集在甲状腺组织中,辐射杀死异常细胞,从而治疗甲状腺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完整版)核医学重点

(完整版)核医学重点

核医学第一章1。

放射性核素:是一类原子核能自发的,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而转变成其它原子核的核素。

2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3元素: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和化学性质都相同的同一类原子.4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核素。

5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称同位素。

6同质异能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元素.7电离: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

8激发:原子的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脱离原子,而只能从内层轨道跳到外层轨道,是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的作用。

9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自为0。

511MeV的y光子而自身消失的现象。

10光电效应:y光子和原子中的内层壳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成为自由光子的过程。

11康普顿效应:能量较高的y光子与原子核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而y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12有效半衰期: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3放射性核素的特点是什么?放射性核素具有核衰变和物理半衰期两个特点。

(1)核衰变是指不稳定的核素自发放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包括a,B+,B—,y衰变。

(2)物理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从No衰变到No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4核衰变的方式?a衰变:不稳定原子核放出a粒子(即一个氦核)转变成另一个核素的过程。

每次衰变母核便失去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B+衰变:指放射性核素放出B+的衰变。

每次衰变时核中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及一个中微子。

B—衰变:指放射性核素放出B-的衰变。

核医学考试重点

核医学考试重点

核医学考试重点第⼀章核物理基础知识元素:凡就是质⼦数相同,核外电⼦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得同⼀类原⼦称为⼀组元素、同位素(isotope):凡就是质⼦数相同,中⼦数不同得元素互为同位素如: 1H、2H、3H。

同质异能素:凡就是原⼦核中质⼦数与中⼦数相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得元素叫同质异能素、核素:原⼦核得质⼦数、中⼦数、能量状态均相同原⼦属于同⼀种核素。

例如:1H、2H、3H、12C、14C 198Au、99mTc、99Tc1.稳定性核素 (stable nuclide)稳定性核素就是指:原⼦核不会⾃发地发⽣核变化得核素,它们得质⼦与中⼦处于平衡状态,⽬前稳定性核素仅有274种,2.放射性核素(radioactivenuclide)放射性核素就是⼀类不稳定得核素,原⼦核能⾃发地不受外界影响(如温度、压⼒、电磁场),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得影响,只与时间有关。

⽽转变为其它原⼦核得核素。

核衰变得类型1.α衰变(αdecay):2。

β—衰变(β-decay):3.β+衰变:4、γ衰变:核衰变规律1.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T1/2):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常以物理半衰期T1/2表⽰,指放射性核素数从No衰变到No得⼀半所需得时间、物理半衰期就是每⼀种放射性核素所特有得。

数学公式T1/2=0。

693/λ2、⽣物半衰期(Tb):由于⽣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原来⼀半所需得时间,称为之、3.有效半衰期(Te):由于物理衰变与⽣物得代谢共同作⽤⽽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半所需要得时间,称之。

Te、Tb、T1/2三者得关系为:Te= T1/2·Tb / (T1/2+ Tb)。

4.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A) :就是表⽰单位时间内发⽣衰变得原⼦核数。

放射性活度得单位就是每秒衰变次数。

其国际制单位得专⽤名称为贝可勒尔(Becquerel),简称贝可,符号为Bq。

数⼗年来,活度沿⽤单位为居⾥(Ci) 1Ci=3.7×1010/每秒。

核医学复习资料

核医学复习资料

核医学27反射性核素的制备三大类:核反应堆制备,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制备28.物理半衰期: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

29什么是生物半衰期:指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0.1合成代谢,细胞吞噬,循环通路,选择性摄取,选择性排泄,通透弥散,细胞拦截,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特异性结合14.放射性核素示踪计数: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器检测示踪剂分子的行踪,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9.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

1.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学3.炸面圈:骨显像时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减少,病灶周围显像剂增高呈环形的影像表现。

多见于股骨头缺血坏死。

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亲骨性显像剂引入体内,该类显像剂可以与骨组织内的无机盐和有机质紧密结合,在体外通过核医学成像仪器显示显像剂在骨骼系统内的分布,获得骨骼系统的影像。

13.超级骨显像:某些累计全身的骨代谢性病变,呈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积聚异常增高,被称为超级骨显像或过度显像,1.正常典型肾图的三段的名称及生理意义是什么?名称:a段放射性出现段;b段示踪剂聚集段c段排泄段生理意义:a段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s左右肾图急剧上升段。

此段为血管段,时间短,约30s反映肾动态的血流灌注相;b段:a段之后的斜行上升段,3-5min 达到高峰,其上升斜率和高度与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功能有关。

反映肾皮质功能与肾小管功能;c段:b段之后的下降率与b段上升斜率相近,下降至峰值一半的时间小于8min。

为示踪剂经肾集合系统排入膀胱的过程,主要反映上尿路的通畅情况和尿流量多少有关1.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学科2.核医学特点:①高灵敏度②方法简便、准确③合乎生理条件④定性、定量、定位研究的相结合⑤专业技术性强3.核医学显像:①功能性显像②无创性检查③图像融合④解剖分辨力低4.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8.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数量因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9.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

核医学重点整理

核医学重点整理

核医学重点整理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

核衰变的原因:当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多或过少时,原子核便不稳定,这时的原子核就会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期。

放射性活度(有效半衰期):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贝克勒尔(Bq)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1电离: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

2激发: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这种作用称为激发。

3散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4韧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低速度,电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X射线发射出来。

5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 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6吸收:射线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耗尽,射线不再存在,称为吸收,其最终结果是使物质的温度升高。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光电效应:γ光子和原子中内层壳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成为自由光子的过程。

2康普顿效应: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康普顿效应。

3电子对生成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特点:1具有放射性。

2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

3计量单位和使用量。

4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来源: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医用回旋加速器和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

核医学要点总结

核医学要点总结

核医学要点总结核医学要点总结1、放射性核衰变:原子核只有在中子和质子的数目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时才稳定。

当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少或过多,原子核便不稳定。

这时的原子核就会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这个过程称~或蜕变(简称核衰变)。

2、核衰变的类型:(1)α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而变成另一个核素的过程称~(2)β衰变:放射性核素的核内放射出β粒子的衰变。

(3)β+衰变(正电子衰变):β+衰变主要发生在中子相对不足的核素。

可以看做是β衰变相反的过程,即核中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释出一个正电子及一个中微子,故核子总数也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而原子质量数不变。

(4)电子俘获衰变:(5)γ衰变:即γ跃迁/同质异能跃迁,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通过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能量的过程。

3、韧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低速度,电子的一部分货全部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某射线发射出来,称~。

韧致辐射释放的能量与所通过介质的原子序数的平方成正比,与带电粒子的质量成反比,并且随带电粒子的能量增大而增大。

4、电离辐射的作用机制:(1)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①直接作用:指放射线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的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功能和代谢的障碍。

②间接作用:指放射线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产物自由基,继而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损伤。

(2)电离辐射的继发作用:5、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时间防护:缩短受照时间,时间与剂量成正比。

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场逗留。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距离与剂量成反比。

(3)屏蔽保护:人与源之间设置防护屏障。

根据辐射源种类,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

6、γ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注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发射出γ射线,经过准直器准直进入NaI晶体,使晶体分子受激发产生荧光光子,后入射到光电倍增管,通过光电效应产生光电子,光电倍增管有多个联极可以倍增光电子,光电子聚集在阳极产生电位差,随之阳极电压又恢复到原来水平,不断重复形成一系列脉冲讯号经前置器放大,再经计算机处理还原成图像或数据。

核医学重点

核医学重点

核医学重点总结核医学名词解释1.SUV—标准摄取比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中)是PET显像的一个半定量分析指标,反映了病变组织代谢的活跃程度。

:选定肿瘤组织中ROI计数除以单位体重中的放射性总计数SUV=肿瘤组织浓度(Bq/g)/注射剂量(Bq/g);SUV=1→放射性分布相同,当SUV>2.5→倾向恶性肿瘤2.放射性活度(简称活度)(中)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次数。

国际单位:贝可 1Bq=每秒一次,旧制:居里 1Ci=3.7×10-10Bq3.电离(难)当带电粒子(α、β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轨道形成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失去核外电子的原子带有正电荷,与自由电子形成离子对的过程。

4.同位素(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的同种元素称为同位素;它们是化学性质相同的一类原子。

5.光电效应(难)低能(<0.5Mev)γ光子将能量传给介质原子内层轨道电子并使之脱出成为光电子的过程。

带有动能的光电子继而又产生电离等,失去电子的原子通过产生标志X射线或俄歇电子回到基态光电效应在高密度物质中发生的几率较大,随γ光子能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在低原子序数介质中,如水、生物机体中几乎不发生。

6.同质异能素(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但能量状态不相同的原子。

7.生物半衰期(易)放射性核素经生物代谢作用从机体内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

8.有效半衰期(中)是指放射性核素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代(排)谢两者的共同作用,在体内的放射性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9.核医学(中)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并研究其机理的医学学科;广义则是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研究的总称。

10、治疗用放射性药物(therapeutic pharmaceutical )(难)能够高度选择性浓集在病变组织产生局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体内放射性药物11、诊断用放射性药物(diagnostic pharmaceutical) (难)通过发出的射线显像或示踪,可在活体内直接观察到疾病起因、发生、发展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特征,用于获得体内靶器官或病变组织的影像或功能参数,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类体内放射性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医学第一到第四章绪论1定义: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第一章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

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

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指数衰减规律N = N0e-λt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发生电离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电子对效应能量≥1.02 MeV 的γ射线与原子核作用可能产生一对正-负电子。

照射量照射量是以直接度量X射线或γ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来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物理量。

即表示照射到某一定质量物质上的射线有多少。

其含义是:X射线或γ射线在单位质量的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形成的同种符号离子的总电荷绝对值与空气质量之比。

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C/kg(库仑/千克)。

旧的专用单位是R(伦琴)。

吸收剂量吸收剂量是反映被照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其含义是: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物质的平均能量与该单位物质的质量之比。

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是Gy(戈瑞),1 Gy=1 J/kg。

旧的专用单位是rad(拉德),1 Gy=100 rad。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称为吸收剂量率。

当量剂量定义: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是此组织或器官的平均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正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 MeVγ光子而自身消失第二章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radiation protection1核医学辐射的特点(1)对病人主要是内照射(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主要是外照射(即放射性核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但管理不当也可产生内照射。

(2)由于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特殊分布,病人全身受照剂量小,个别器官、组织受照剂量高。

2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3随机效应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4辐射损伤的化学基础\\1.直接作用: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生物分子的电离和激发\\2.间接作用:电离和激发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继发作用。

主要是水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损伤作用自由基(radicals):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而能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性,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

低辐射剂量的兴奋效应增进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延长寿命改善幼体存活率改善伤口愈合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致癌机率5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1)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2)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3)外照射防护措施时间(time)防护距离(distance)防护屏蔽(shielding)防护4)内照射防护1放射性核素分组和对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类2围封:放射性工作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避免放射性向环境扩散3保洁和去污4个人防护5通过严格的环境监测来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6放射性废物处理放射性药物是临床核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由放射性核素本身及其标记化合物组成能选择性集聚在病变部位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包括放射性核素生产来源被标记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和放射化学合成反应等三个基本步骤第五章体外分析技术1体外分析技术以放射核素标记(或其他非放射性标记)的配体(Ligand)为示踪剂,以配体和结合体的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进行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技术。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应用面广、方法简便等优点。

基本原理见39页放射免疫反应中标记抗原与非标记抗原具有相同的免疫活性,进行竞争结合反应必须满足的关系是:特异抗体Ab与标记抗原*Ag的量是一恒量的分子数大于抗体的分子数。

当在系统中加入特异抗体Ab 和抗原Ag 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反应后,结合形成一定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结合服从可逆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

在此系统中加入*Ag则后者与Ag竞争结合。

经实验和理论证明反应平衡后,*Ag(F)*AgAb(B)或*AgAb与*Ag 的比值(R)与Ag的量成函数关系。

因此可以用B F或R 或来计算非标记抗原的量Ab *Ag 是反应试剂Ag是测定对象。

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用化学发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反应以后,利用碱性条件下化学发光物质在氧化物作用下可以发生单光子放射。

检测光子的数量就可以反映复合物的量。

常用的化学发光物质是异鲁米那和吖啶酯。

第七章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1甲状腺摄131碘试验原理碘是甲状腺合成TH的主要原料,其进入人体后能被甲状腺选择性摄取和浓聚,其摄取的速度和数量以及碘在甲状腺内的停留时间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131I与127I互为同位素,二者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131I属放射性核素,衰变时能发出γ射线给予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一定量的Na131I后,在体外用特定的γ射线探测仪探测颈部的放射性计数,即可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适应症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外,可安全的用于任何人群。

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临床意义1本试验主要用于甲亢准备接受I131治疗的患者,根据甲状腺摄碘率情况计算I131治疗剂量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多数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摄碘率升高,而且摄碘率高峰提前出现3亚急性甲状腺炎由于甲状腺滤泡收到破坏,甲状腺摄碘率明显降低,此时储存于甲状腺滤泡中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引起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出现摄碘率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离现象4 单纯性甲状腺肿表现为甲状腺摄碘率增高但无高峰前移2甲状腺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2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和良恶性的鉴别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良结节为10%左右。

1 )超声检查结果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2 )进行亲肿瘤显像,若结节处能聚集亲肿瘤现象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3 )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

3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4功能性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5移植甲状腺的监测和甲状腺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观察6甲状腺大小和重量估计7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良结节为10%左右,。

超声检查结果,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进行亲肿瘤显像若结节处能聚集亲肿瘤现象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甲状腺动态显像的临床应用76 评价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第八章心血管系统1心肌灌注显像1)显像原理放射性药物能被正常心肌细胞后者选择性摄取,且摄取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呈正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阻塞时,以及心肌细胞损伤、心肌梗死时,心肌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不能摄取通过显像仪器获得心肌影像,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和心肌细胞成活状态。

2 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A 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病变都能通过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显示病变,了解病变的范围、程度和责任血管所在B 心肌细胞活力评估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呈可逆性缺损,提示病变部位心肌细胞具有活力。

不可逆缺损病例可进一步通过24h延迟显像、201Tl再注射、硝酸甘油试验等进一步判断病灶部位心肌是否存活C 心肌梗死的诊断不可逆缺损是心肌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上用来了解病变范围、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和判断心肌细胞是否成活D 评估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效果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原缺损区见放射性填充,证明血运重建,治疗效果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