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1.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第三单元测量课题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用刻度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1分硬币、电话卡、公交卡、医保卡等。

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1.谈话导入。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指名学生回答,并比画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师:请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

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2.课件出示习题。

填上合适的数字。

1米=()厘米100厘米=()米9米=()厘米400厘米=()米5米=()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1。

师: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发言,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师:估得准吗?下面请大家动手用尺子测量,验证自己估的结果。

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4.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表示呢?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用厘米和米作单位太大了,应该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师:这时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

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

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用来衡量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

它们有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换算关系。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些常见的长度单位。

1. 毫米(mm)毫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小的单位之一。

它通常用来衡量细小物体或者非常接近的距离。

比如说,我们常用的尺子上的刻度是以毫米为单位的。

毫米的换算关系是:1米=1000毫米。

2. 厘米(cm)厘米是稍大一些的长度单位。

它通常用来衡量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比如书籍、桌子等。

比如说,我们常说的A4纸的尺寸是210毫米×297毫米,其中的210毫米就是以厘米为单位的。

厘米的换算关系是:1米=100厘米。

3. 米(m)米是最常见的长度单位之一。

它常用于衡量较大的物体或距离。

我们常说的田径场长度是100米或200米,这就是以米为单位的。

米的换算关系是:1千米=1000米。

4. 千米(km)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较长的距离,比如城市之间的距离、长江的长度等等。

我们常听说的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几百或几千千米。

千米的换算关系是:1千米=1000米。

5. 英寸(inch)英寸是国际公制以外的长度单位,主要在英美国家使用。

它通常用来衡量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的大小等。

1英寸等于2.54厘米。

6. 英尺(feet)英尺也是国际公制以外的长度单位,同样在英美国家使用。

它通常用来衡量房屋的面积和高度等。

1英尺等于30.48厘米。

通过对这些常见长度单位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需要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比如将厘米换算成米。

通过了解它们的换算关系,我们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计算。

总结起来,毫米、厘米、米和千米是国际公制长度单位,而英寸和英尺是国际英制长度单位。

它们在不同的场景和国家有不同的应用。

通过熟悉和掌握这些长度单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测量物体的大小和距离。

通过以上对常见长度单位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大小和距离,提高对长度的判断和计算能力,更好地适应和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工作中。

【深研学历案】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深研学历案】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3.通过毫米产生、实践测量、生活应用的等学习场景,感悟毫米单位度量更精确的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说明:基于课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叙写本课学习目标:
学什么:根据课标三年级测量单元相关的“内容要求”确定学习内容目标1、2;
学到什么程度:根据课标“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2、3;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在小学阶段度量内容贯穿始终,学生在测量的第一阶段二年级已经了解了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也知道了为了描述方便,在生活中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三年级是测量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计算推理体验量的大小。毫米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新长度单位,分米和米是厘米的累加,而毫米是厘米细分,厘米起着承重墙的作用。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是学生第一次体会长度单位的这种实际细分,因此认识毫米这节课是学生感受单位间联系的关键。如何实现让学生既感知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又能深入体会度量单位的统一性,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和方法,同时如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量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小结:看来对这两位老朋友我们很熟悉。
二、探究新知、建立量感
(一)问题引入,产生“毫米”的需要
1.引入:线段有多长呢?多一些指的哪儿?
2.问题:为什么不用厘米作单位?
小结: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太大了,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毫米,国际单位符号字母是mm。
3.提供测量方法的学习支架
本节课舍弃测量方法的教学,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等量代换也不作为重点。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测量验证1毫米物品的活动中确实存在测量的操作障碍,因此在活动中需要提供操作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测量方法的“锦囊”(见下图所示),保证每个孩子在测量活动中人人都能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第一篇:《毫米的认识》教案《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学会准确测量,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毫米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米尺.硬币、课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目标引领1、创设情境:1)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手掌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那些用厘米?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2、认定目标: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二、互动交流。

1.初学交流,认识毫米,教学例1.(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的认识”.2、合作引领:(1)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2)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②学生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3)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米.③量一量卡片和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毫米。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22页例1及做一做。

课标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掌握用尺测量长度的方法,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习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估测。

学习过程:(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并记录在家庭作业本上。

(2)在括号里填上米或者厘米。

王东身高130()大树高6()课桌的长度大约是80()(3)一支中华牌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厘米,()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米。

(二)课堂设计1抢答热身问题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问题二:你能比划下1米有多长吗1厘米呢问题三:1米等于多少厘米2问题探究(1)毫米产生的意义。

活动一: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活动二:量一量——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对照自己的估计完成表格。

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怎么办小结:数学课本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用字母表示记作:mm。

(2)认识1毫米以及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问:关于毫米,我们的数学天使明明也有话要说,想听吗问:尺子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

听了明明的介绍,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吗请你找一找。

问: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你有什么发现1厘米=10毫米练一练:3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①观察1毫米的长度。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六、作业设计
完成主题课堂作业对应内容。(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10)
个人二次备课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得比较精确物体时用毫米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学生重新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反馈。
(3)教师总结。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拓展
1.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多媒体课件7)
2.按要求画线段。(出示幻灯片8)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多媒体课件9)
(2)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师:观察直尺,看一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
生:1厘米=10毫米。
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角硬币、身份证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多媒体课件6)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自主课堂”三年级数学学科活页教案
备 课 人: 研讨时间: 年Fra bibliotek月 日 执教人:
本组成员: 总节数:
课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毫米的认识1

毫米的认识1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曾结欢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这两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研究(一)说联系“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说目标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三)说学情从年龄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其中我班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但存在一部分思维较迟缓,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重难点本课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是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其理论依据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说教学(一)说教材处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教案——唐晓丽【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发展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师: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师: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谁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估一估(出示例1图)师:小朋友们,请看,你知道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预设: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是多少?师:是啊,数学课本已经陪伴我们小朋友两年多了,不知道有没有小朋友留心过课本的长、宽、厚是多少呢?请你不用尺子,估一估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课练本上。

请多个学生汇报。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几个答案。

2.动手测量,引出“毫米”师:这么多的答案,课本的长、宽、厚到底是多少呢?有什么办法知道?预设:用尺子量。

师:好的,那现在就请拿出你们的尺子来量一量,有问题就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师:有没有在量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预设:课本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

师: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或不够1厘米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师跟学生说明:毫米也可以字母“mm”表示。

三、观察实践,探索新知1. 认识1毫米师:小朋友来看大屏幕,老师这有一把放大的尺子,先来说一说哪段表示1厘米?预设:两个数字之间就是1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