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呼世斌答案解析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B. 葡萄糖(C6H12O6)溶液C. 丙三醇(C 3H8O3)溶液D. 尿素((NH2)2 CO)溶液解:选D。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 C12H22O11溶液C. HAc溶液D. 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 电位离子C. 反离子D. 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 胶体的布朗运动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 胶团有溶剂化膜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第1章 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

第1章 思考题参考解答1.变化规律已知的信号称之为确定信号,反之,变化规律不确定的信号称之为随机信号。
以固定常数周期变化的信号称之为周期信号,否则称之为非周期信号。
函数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称之为连续时间信号,也称之为模拟信号。
自变量取离散值变化的信号称之为离散时间信号。
离散信号幅值按照一定精度要求量化后所得信号称之为数字信号。
2.对于最高频率为f c 的非周期信号,选取f s =2f c 可以从采样点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
而对于最高频率为f c 的非周期信号,选取f s =2f c 一般不能从采样点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的周期信号,通常采用远高于2f c 的采样频率才能从采样点恢复原来的周期连续信号。
3.被采样信号如果含有折叠频率以上的高频成分,或者含有干扰噪声,这些频率成分将不满足采样恢复定理的条件,必然产生频率混叠,导致无法恢复被采样信号。
4.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h (n )满足n <0,h (n )=0,则系统是因果的。
若∞<=∑∞-∞=P n h n |)(|,则系统是稳定的。
5.ω表示数字角频率,Ω表示模拟角频率。
ω=ΩT (T 表示采样周期)。
6.不一定。
只有当周期信号的采样序列满足x (n )= x (n +N )时,才构成一个周期序列。
7.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若满足叠加原理,则一定是线性时不变系统。
否则,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不是线性时不变系统。
8.该说法错误。
需要增加采样和量化两道工序。
9.受采样频率、有限字长效应的约束,与模拟信号处理系统完全等效的数字系统不一定找得到。
因此,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方法是先对采样信号及系统进行分析,再考虑幅度量化及实现过程中有限字长效应所造成的影响。
故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理论是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
10、只有当系统是线性时不变时,有y (n )= h (n )*x (n )。
11、时域采样在频域产生周期延拓效应。
12.输入信号x a (t )先通过一个前置低通模拟滤波器限制其最高频率在一定数值之内,使其满足采样频率定理的条件。
第一章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思考题答案1. 答:不对,压力是强度性质,在一个热力学平衡体系中,当n 、T 、V 一定时,压力p 处处相等,不具加和性。
所谓加和性,是指在同一个热力学平衡体系中,某物理量的数值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成正比,如,()p B p m C n C =B ∑,在道尔顿分压定律中分压B p 的物理意义是指在同一温度下B 组分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具有的压力,总压和分压p B p 不是同一热力学平衡体系中的物理量,且与物质的数量不成正比关系,故B p p =∑不属加和性。
2. 答:(1)封闭体系非膨胀功0f W =。
(2)封闭体系、平衡态。
(3)p H Q Δ=,封闭体系、平衡态,不作非膨胀功,等压过程。
,封闭体系、平衡态,不作非膨胀功,等容过程。
V U Q Δ= (4)封闭体系,平衡态,不作非膨胀功,状态连续变化的等压过程,对于理想气体状态变化时适用于除等温过程以外的一切过程。
(5)封闭体系、平衡态、不作非膨胀功,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过程。
(6)封闭体系、平衡态、不作非膨胀功,等外压过程。
(7)封闭体系、平衡态、不作非膨胀功,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
(8)封闭体系、平衡态、不作非膨胀功,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9)理想气体、多方可逆过程pV δ=常数。
3. 答:(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因为恒温过程是指体系与环境的温度始终保持相等且恒定,是一个自始至终保持热平衡的过程,由于只有同时满足力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才能保持热平衡,所以这种过程是一个保持连续平衡状态的过程,即为可逆可逆过程。
恒温过程不同于等温过程,后者只需始终态温度相等即可,而不管中间经历的状态如何,等温可逆过程则一定是恒温过程。
(6)错。
这是一个等外压过程,不是等压过程,绝热膨胀时,,不是0Q =0p Q =。
绝热膨胀后,212,1p p T T <<,理想气体的焓时温度的函数,该过程中0H Δ<。
01a-《核反应堆物理基础》教材思考题

《核反应堆物理基础》教材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试根据核力的特性解释稳定核素的中子-质子数目比会随着质子数的增加而逐渐从1变成大于1。
[解答]:A<40时,β稳定綫近似为直线,N/Z=1,这些核素比较稳定;对于A>40,由于随质子数Z的增大,长程的库仑排斥力加大,需要较多的中子来抵销库仑效应,所以β稳定綫的中/质比变成大于1。
2、既然宏观截面代表一个中子在介质中穿行单位距离与介质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那么,若宏观截面大于1,有何物理意义?[解答]:宏观截面并非是用百分数来表示的一般意义上概率,而是表示一个中子与单位体积内所有靶核发生某类核反应的概率,亦即一个中子在介质中每单位穿行距离上与靶核发生某类核反应的概率。
如果宏观截面大于1,则说明中子与靶核发生某类核反应之前可能的自由飞行的平均距离小于1cm。
3、我们知道中子的散射平均自由程代表中子在介质中与介质原子核前后发生两次碰撞时平均穿行的距离,那么,吸收平均自由程又怎么解释呢?[解答]:吸收平均自由程就是中子与靶核发生吸收核反应之前可能的自由飞行的平均距离。
4、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慢化过程中铀-238对中子的共振吸收?[解答]:当燃料和慢化剂作非均匀布置时,可减少中子在慢化过程中铀-238核对中子的共振吸收,即有较大的逃脱共振吸收几率,原因如下:1)由于燃料芯块对共振能量的中子有屏蔽作用(自屏效应),燃料核吸收共振中子的能力下降。
这是因为共振中子主要在慢化剂中产生,随后入射到燃料芯块上,所以首先为芯块表层的的U-238核所吸收(σr U-238很大),所以,在芯块内的共振中子通量密度急剧下降。
2)当燃料芯块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时,慢化到共振能量的中子与燃料核的碰撞几率就要比均匀系统的小,而与慢化剂核的碰撞几率却增加了。
中子与慢化剂核碰撞后,能量往往就直接降到共振能量以下了。
5、试运用四因子模型,分析以下因素对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的影响:1)提高核燃料的富集度;2)向反应堆内引入吸收体;3)把包裹在堆芯外的中子屏蔽/反射层移走;4)把反应堆内的液体慢化剂排走。
传热学思考题参考答案(陶文铨第四版)

答:放大镜的中间厚,边缘薄,光线在透过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因此会把物图像放大。要点: 值越大则温度变化率越小,在图上标示出来就是斜率越小(具体可参考换热器原理一书)。当相等时,顺流为对称的两曲线,而逆流时则为平行线。
答:在圆管外敷设保温层和设置肋片都使表面换热热阻降低而导热热阻增加,而一般情况下保温使导热热阻增加较多,使换热热阻降低较少,使总热阻增加,起到削弱传热的效果;设置肋片使导热热阻增加较少,而换热热阻降低较多,使总热阻下降,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但当外径小于临界直径时,增加保温层厚度反而会强化传热。理论上只有当肋化系数与肋面总效率的乘积小于1时,肋化才会削弱传热。
答:条件:(1)材料的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以及沿肋高方向的横截面积均各自为常数(2)肋片温度在垂直纸面方向(即长度方向)不发生变化,因此可取一个截面(即单位长度)来分析(3)表面上的换热热阻远远大于肋片中的导热热阻,因而在任一截面上肋片温度可认为是均匀的(4)肋片顶端可视为绝热。并不是扩展表面细长就可以按一维问题处理,必须满足上述四个假设才可视为一维问题。
第八章:
1、选择太阳能集热器的表面涂层时,该涂层表面吸收率随波长的变化最佳曲线是什么?有人认为取暖用的辐射采暖片也需要涂上这种材料,你认为合适吗?
分析: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0.2~2μm,该涂层表面吸收率随波长的变化最佳曲线是当波长小于2μm时,吸收率大,当波长大于2μm时,吸收率要小。
不合适。因为如果暖片在高温(波长小)时有很大的吸收比,那么暖片将有很大的辐射换热量,减小了对流换热量,因此不适合。
答:虽然黑体表面与重辐射面均具有J=Eb的特点,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黑体表面的温度不依赖于其他参与辐射的表面,相当于源热势。而重辐射面的温度则是浮动的,取决于参与辐射的其他表面。
《直播营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1章思考题:1.什么是狭义的市场营销与广义的市场营销?狭义的市场营销是指一个企业为将其产品以赢利的方式出售给它的顾客所采取的活动。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营销对象可以是产品、服务、体验、人物、组织、事件、地点、信息、观念、财产权等。
从广义上说,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为了争取外界对其实现自身目标的支持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通俗地说,营销就是为了让市场支持你(你的产品|服务|行为|观念)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就是企业争取市场对其实现盈利目标的支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对个人来说,市场营销就是个人争取社会对其实现自身愿望的支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例如,对竞选者来说,就是争取社会对其投赞成票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2.企业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选择,是指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选择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子市场作为经营目标的决策过程。
企业应当选择与企业定位一致的细分市场、选择需求足够大的细分市场、选择有潜力的细分市场、选择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细分市场。
3.市场竞争有几个层次?市场竞争战略有几种类型?任何一家企业一般都面临行业间的竞争、行业内的竞争、产品间的竞争、品牌间的竞争等不同层次的竞争。
以上四个层次中,行业间的竞争是不同行业的竞争,其余三者是同行业竞争,相似点越多竞争越激烈。
由于品牌间的产品相互替代性较高,因而品牌之间的竞争最严峻、最迫近、最激烈,而大多数竞争终将面对这一竞争。
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4.顾客需求有哪些特点?影响顾客购买的因素有哪些?顾客是为了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而从事是消费行为的个人或家庭,顾客需求有以下几个特点:需求的零星性、需求的多样性、需求的多变性、需求的层次性、需求的非专业性、需求的相关性、需求的波动性、购买行为的可诱导性。
光学思考题和习题解答第一章

第一章 思考题部分1. 答:茂密树叶缝隙相当于一个个小孔,太阳光通过小孔进行成像,投射到地面是太阳的倒立像;若太阳偏食,将出现偏食太阳的像。
2. 答:平静的水平相当于一个镜面,远处灯光经过反射后形成单一的像;当水面荡漾时,完整的镜面破碎为很多不同倾角的小平面,每个小平面对灯光各自形成一个像,这些位置不同的像就是拉得很长的倒影。
3. 答:不可以,能够证明:要使出光口越来越小,反射光锥将很长;这样入射光线的入射角逐渐减少,经过若干次反射后,入射光线从法线的左边改变为右边,光线又反射出来。
最终光线无法射出反射光锥。
4. 答:原因是太阳上部和下部发出的光线经过大气折射后往上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不一样,下部往上偏离大,上部往上偏离小,因而显得扁。
5. 答:星星越远离天顶,实际位置与像位置的偏离越大;6. 答:入射光束与折射光束的束宽比为:212121cos cos cos cos i i i d i d d d ==,d 等于两束光在界面的长度。
7. 答:把救人者当做一束行进的光,因而他在岸上和水中运动所花费的时间要满足费马原理,列出整个过程的时间函数式,求导数并令之为零,算得的时间即为极值,路径也就确定。
该过程与光的折射定律类似。
部分习题解答与思路4、解:对第一个折射面有:1sin sin 1i n =⋅θ,因为入射角很小,得1ni =θ;折射光线与第二个折射面的交点与法线的距离等于nti t AC θ≈=1tan ;入射光线延长线与与第二个折射面的交点与法线的距离等于为θθt t BC ≈=tan ;点A 到入射光线延长线的距离就是第二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垂直距离,等于θθt nn AC BC AB x 1)(cos -=-≈=5、解:对每个折射面,满足: nn n n i n n i n n i n 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122111100=⋅=⋅=⋅--θθθ因而,有n n n n θθsin sin 00⋅=⋅,显然,出射方向只由0n 和n n 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思考题
1、维持温度不变,将压力相同、体积不同的气体混合,混合后保持压力不变,总体积与各
组分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总体积是各组分体积之和
混合前:pV1=n1RT, pV2=n2RT, …, pV k=n k RT
混合后:pV总=n总RT=(n1+n2+…+n k)RT=n1RT+n2RT+…+n k RT=pV1+pV2+…+pV k=p(V1+V2+…+V k) ∴V总=V1+V2+…+V k
2、根据什么选择R的取值与单位?R有哪几种单位?
答: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单位n为mol、T单位为K,R的取值与单位则由p、V的单位来确定。
R的常用取值与单位见书第10页,有8.31 kPa·dm3·mol-1·K-1, 0.0831 bar·dm3·mol-1·K-1, 0.0821 atm·dm3·mol-1·K-1, 62.4 mmHg·dm3·mol-1·K-1, 8.31 J·mol-1·K-1, 1.99 cal·dm3·mol-1·K-1等。
其中最常用的R值取8.31,相应的单位为kPa·dm3·mol-1·K-1或J·mol-1·K-1。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含有1mol H2和2mol O2,哪种气体的分压力大?
答:p1V=n1RT, p2V=n2RT
∴
在定容、恒温的条件下,分压的大小与分子的种类和分子量无关,只与分子的数量有关,所以1 mol H2与2 mol O2相比,氧气的分压更大。
4、“在沸点以上的液体不能存在”这句话对么?
答:不对。
温度超过沸点的液体叫做“过热液体”,液体沸腾时,液体的内部必须有许多小气泡使液体在其周围气化,即小气泡起着“气化核”的作用,在纯净液体内小气泡不容易形成,因此容易出现过热现象。
另一方面,沸点与外界压力有关。
只有临界温度以上时,无论如何加压都不能使气体液化。
而临界温度以下的沸点,可以通过加压使气体液化。
比如,在一个大气压和105℃时(高于水的正常沸点100℃)的水蒸气,通过加压到一定程度,可以使水蒸气液化。
5、什么是临界温度?它和液体的正常沸点有何区别?
答:①临界温度,使物质由气体变为液体的最高温度。
每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加多大的压力都不能使气体液化,这个温度就是临界温度。
②液体的蒸汽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就沸腾了,这个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
而液体的正常沸点是外界压力为101.33kPa(1atm)时液体的沸点。
如表1-3所示,对于永久气体,不存在正常沸点Tb,其临界温度Tc低于室温;对于可凝聚气体,Tb低于室温而Tc高于室温;而对于常温常压下的液体,其Tb和Tc都高于室温。
6、在什么条件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用于液体蒸汽压的计算?
答:当液体的蒸汽可以看作理想气体时,即压力不很高、温度不很低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计算。
而处于与液体共存条件下的气体,或者在改变温度或压力时气体发生凝聚时,不能用气体状态方程来计算液体的蒸汽压(参见习题5)。
7、在一定温度下,饱和蒸汽压与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对于处于气液平衡状态下的饱和蒸汽压与体积(气体或液体或气液总体积)没有关系,饱和蒸汽压只与温度和蒸发焓有关;对于只有气体存在的饱和蒸汽,在维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当体积增加时压力会降低,可用气体状态方程来估算;当体积减小时(等于施加外压),饱和蒸汽的一部分会凝聚,使得n变小,但压力不会改变(参见习题5中饱和水蒸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8、外压小于1×102kPa时,沸腾现象是否存在?举例说明。
答:液体在外压为1×102kPa时的沸点为正常沸点。
对于常温常压下为液体的物质,均有正常沸点。
在低于1×102kPa标准压力下,仍有沸腾现象,但沸点会相应地降低, 比如在高山上由于气压低于1×102kPa,水不到100℃就沸腾了;对于那些在1×102kPa标准压力下为气体、在保持压力不变通过降温不能成为液体的物质,在等于或低于1×102kPa时就不会有沸腾现象存在。
如CO2气体,在1个大气压下降温到78.5℃时开始变为固体。
9、“水在0℃以下和100℃以上都不能以液态存在”的说法对吗?
答:不对。
高纯水在缓慢降温时能在0℃甚至-40℃以下以过冷水的形式存在。
在给水施加高压时其凝固点也会降低,因此会出现0℃以下的液态水。
在加压时水的沸点也会升高,故100℃以上的液态水也是可以存在的。
10、冰和水共存的体系,受热时温度是否变化?为什么?
答:不变。
在冰水共存时,体系吸收的热用于冰的融化,而不使体系的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多少由摩尔熔化热来决定。
直到冰全部溶化后,水温随着吸热而升高。
在冰水共存时,冰的融化(吸热)和水的凝固(放热)维持平衡,保持冰点的温度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