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谭盾是当代著名的华裔作曲家,他有诸多著名的电影音乐以及交响乐。

谭盾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的现代元素,如加入多媒体影像的《地图》、手机录音音乐的《风与鸟的蜜语》等。

谭盾的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陶乐》,是通过结合自然中的物体,来表达其天地、人合一的艺术理念。

其中,谭盾最早创作的三部曲之一的《水乐》,又名《水的协奏曲》,是一部实验性音乐,因为他不仅使管弦乐队发出非常规的音色,并且他还将锣、木碗、等乐器放入水中演奏。

这部实验性作品在演出之后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有的人认为谭盾将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从音乐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丧失了以音乐为本体的创作理念。

文章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整首作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笔者将从主观角度阐释谭盾想要表达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部分将再从主观性的角度进行鉴赏评价。

《水的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神秘的柔板,第二乐章为活跃的行板,第三乐章为激动的快板。

从三个乐章的标题可以看出,作曲家整体音乐速度的布局是由慢到快,由简转繁的。

在乐曲的前奏部分以及第一乐章,即奠定了整首作品的情绪基调。

先是用弓子拉奏水琴,使其发出尖锐的音高,之后演奏者轻轻的用手拍击水面,发出了清脆的水的流动声。

这几个音乐材料的呈示给人一种不协和,压抑神秘的气氛。

音乐发展到后半部分,水乐与弦乐慢慢形成了对比,因为弦乐是具有音高组织关系的,而水乐是无音高具有节奏型的打击乐,二者融合之后,能使听众清楚的听到两个声部的不同,形成音色上的对比。

第一乐章的结尾,只有水乐的独奏,其节奏从慢到快,从规整到几乎失控的击打,这有着剧烈的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第一乐章采用的音高语言是不同音色的拼贴,节奏不断变化,音乐情感从沉静到激烈,音乐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感。

第二乐章一开始就加入了竖琴和大提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性的乐句。

在这段音乐演奏中,笔者认为,水乐是起到了音色融合的作用,作曲家将水乐及管弦乐队进行了融合的尝试,使整体的音色更加的和谐,中间部分铜管乐队的加入使乐队的音响效果更加的丰满。

论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诗情画意

论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诗情画意

论谭餉翱曲《嘛水緬的回忆的诗情画意□冯清如―、从作品分析看<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音乐形象(一)单一部曲式:《山歌》单一部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完整曲式单位,它仅陈述单一音乐主题。

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有很多曲子都是由一个乐句通过不断的重复、变奏等手法来构成一个单一部曲式。

《山歌》曲式结构图:单一部曲式引子I I尾声a ai a2a3小节数:1-2345-78-910-1213-14调性:A羽《山歌》是由单一部曲式构成,全曲是节奏自由的田园风格,A羽调式展开并贯穿始终,属于非方整性乐段。

引子:左、右手交替上行和下行琶音表现出山谷的空旷与神秘,随着自由的节拍和节奏的延长,仿佛是大山里歌声的回音。

随着三组单倚音与左手音程的结合,声音渐渐地消失,引出了主题旋律。

主题:高声部旋律运用了大量的三度音,并以大量前倚音来装饰,使主题旋律更加生动活泼,左手则配以八度和弦使低音的声音更厚重,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也展现出山中唱歌神秘悠远的感觉。

a句是全曲的主题材料,旋律优美;%与a句是同头异尾的平行乐句,左手与高声部旋律一致,加厚了旋律声部;a2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四组八度和弦以琶音的形式向上递进,把乐曲推向高潮;a3句的变化比前两句更加明显,中间声部以主题材料变化的形式出现,右手以小切分节奏型二度三度的和弦不断重复与低声部旋律相结合,从而达到乐曲的高潮。

尾声:从“PPP”(极弱)开始,左、右手下行音阶由快到慢交替演奏仿佛山中泉水般的清澈透明,及渐弱的右手八度音结束在山中清澈透明的空气中。

(二)单二部曲式:《秋月》单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每部分为乐段或相当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在主题材料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单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通常会转到其属调或者平行调,第二部分结束在主调,调性收拢确定其完整的结构。

《秋月》曲式结构图:单二部曲式散板.散板小节数:12-78-1314调性:"E羽A商节羽'E羽《秋月》是由单二部曲式结构构成的,由两个平行乐段构成,弓I子与尾声部分都是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散板,节奏自由,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中国现代作曲家:谭盾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作曲家:谭盾人物简介
品具有独特的东方美学特色,受到国
际音乐界的认可
获得多个国际音乐奖项
积极参与国际音乐活动
• 与西方著名音乐家如柏林爱乐乐
• 如格莱美奖、奥斯卡最佳原创音
• 如担任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
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合作
乐奖、托尼奖等
节等国际电影节的评委
• 成为国际音乐界的杰出代表
• 在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及音乐讲
• 为中国电影音乐走向世界树立了典范
《水乐》:探索声音与水的奇妙结合
作品背景
⌛️
• 以水资源为主题,探索
声音与水的奇妙结合
• 倡导环保理念,关注人
类生存环境
作品影响

• 在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
音乐特点
推广环保理念
• 为跨界音乐创作提供了
新的可能性

• 采用现场音乐、多媒体
音乐等表现形式
• 将音乐与水流、光影等
•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注地球家园
谭盾对年轻音乐家的培养与扶持
提供学习机会与平台
• 通过音乐工作室、音乐节等活动,为年轻音乐家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 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建议
扶持年轻音乐家的发展
• 为年轻音乐家的作品提供演出机会,推广他们的音乐
• 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
传承音乐精神
• 通过自己的经历与作品,传递音乐精神,激发年轻音乐家的创作激情
创新音乐表现形式
• 采用独特的音乐表演方式,如现场音乐、多媒体音乐等
• 打破传统音乐界限,探索新的音乐可能性
谭盾音乐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01
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 在作品中运用民间曲调、戏曲等元素
• 赋予作品鲜明的东方美学特色

谭盾室内乐作品《鬼戏》作品分析[权威资料]

谭盾室内乐作品《鬼戏》作品分析[权威资料]

谭盾室内乐作品《鬼戏》作品分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谭盾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众多界限。

从20年前开始,他已开始视听艺术的创作。

有机音乐从创立至今,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在国内外音乐界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谭盾的音乐的确“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后现代主义”,这集中表现为其试图消除生活与艺术的界限。

而谭盾则将有机音乐比喻成大自然的眼泪,正是凭借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敏锐的艺术直觉才清醒地认识到――忘记所处时空而向人的本体和自然的回归,是艺术的永恒主题。

谭盾的《鬼戏》对巫楚文化、傩戏的借鉴,其意义“不只是怀旧、复古、保守的传统主义,迷恋民间乡土习俗或者展现地方特色”,因为这些其实都是表象,透过这些表象,是作曲家对现代性尖锐的质疑与反思!关键词:有机音乐后现代主义音响结构J605 A 1672-8882(2014)05-032-08谭盾是二十一世纪当代华人音乐家中的代表人物,由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是我们在谈论中国当代音乐乃至世界当代音乐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

《鬼戏――为弦乐四重奏、琵琶及铁、水、纸、石头及演奏员的人声而作》(1994),是谭盾受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委约为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组(Kronos Quartet)和吴蛮而创作的室内乐作品。

该作品新奇的音响,狂野的表达方式以及浓郁的人文情怀,使笔者为之所触动,遂有感而发。

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笔者所搜集到的针对于谭盾室内乐作品《鬼戏》的相关文献共计9篇,而其体裁多为赏析与论述为主,而无专门就《鬼戏》作品分析为体裁的文献。

在文章写作之前,笔者首先对谭盾的生平、创作理念及具有代表性的有机音乐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其次对与室内乐作品《鬼戏》相关的各方面资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这其中主要包括1、文献资料(文献54篇,其中主要文献9篇,间接文献45篇)、2、乐谱资料(为1995年手写版乐谱)、3、DVD资料(1995年由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组(Kronos Quartet)和吴蛮所录制,谭盾担任舞台导演)、4、网络视频资料(包括各类访谈与演出音像)5、网站资源(谭盾在hppt://网站等)。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谭盾是中国当代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而广受好评。

在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能够找到一些哲学意蕴,这些意蕴表达了他对生活、人性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几首谭盾的代表作品出发,浅谈其中蕴含的哲学意蕴。

谈盾的作品《狮子座》中蕴含了对宇宙与生命的思考。

这首作品以宇宙为背景,展现了宇宙的广阔和神秘。

它以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音色描绘了恒星闪耀、星云迷离的场景,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该作品也揭示了宇宙与人类的联系。

在音乐的旋律里,融入了人类的心灵和情感,通过音乐的声音向听者传递了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的渴望。

这反映了谭盾对宇宙意义的思考,他试图通过音乐来探索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并让人类重新认识和思考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

谭盾的作品《赛场》中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哲学追问。

这首音乐作品通过动感的节奏、积极向上的旋律以及丰富多变的音色,展现了竞技场上的激烈比拼和人类对胜利的追求。

在比赛中,人类也会思考胜利的真正意义。

谭盾在音乐中穿插了许多安静、哀伤的音乐片段,表达了在胜利的背后,人类内心对生死、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质问。

这种思考使得该作品不仅仅是一首纯粹的运动音乐,而是让人们通过音乐反思竞争、胜利的意义,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谭盾的作品《伤逝》中体现了对人生轮回和生死的思考。

这首作品以悲伤的曲调和深沉的音色描绘了人生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

在音乐的旋律中,体现了人生的起伏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

该作品也传达了对生死的接受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谭盾试图通过音乐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并引导人们思考生死的关系以及生命中的意义。

谭盾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他通过音乐表达了对宇宙、人性和生命的思考,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音乐的力量,他试图唤醒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珍惜。

谭盾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道德、文化和哲学的表达,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获得了心灵的滋养和启示。

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谭盾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充满中国文化元素而闻名。

他的音乐作品广泛涉及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和电子音乐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和美感的作品。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演奏进行分析。

首先,谈到《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创作特点,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极富中国特色的音乐语言。

谭盾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巧妙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既具有国际化的艺术表达,又保留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通过运用中国乐器的特殊音色、旋律的模仿和节奏的演绎,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该作品在结构上展现了严谨的艺术构思。

作品分为八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通过标题和音乐形式将画作中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乐曲的结构清晰,旋律丰富而富有变化,展示了谭盾的深厚的音乐造诣和艺术品味。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音乐装饰技巧和声部的合理安排,使得整个作品既充满了音乐语言的魅力,又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情感表达。

另外,谭盾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将乐器的音色特点发挥到极致,展现了作品的个性化与细腻性。

在技术层面上,他采用了各种复杂的演奏技法,如琴弓、和音击打、轮指等,使得乐曲充满了变化和迷人的色彩。

同时,他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通过细腻的铺陈和抑扬顿挫的表达,将音乐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最后,演奏者在演奏《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时,需要全情投入地理解和演绎作品的内涵,将谭盾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透过音乐语言传达给听众。

演奏时需要把握好作品的节奏和速度,同时注重对音色和音乐细节的处理,通过细腻而准确的表现,将作品的美感和内涵完美展示出来。

总之,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美感的作品,体现了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了中国当代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声音的颠覆——谭盾作品《道极》的后现代特征研究

声音的颠覆——谭盾作品《道极》的后现代特征研究

出现(见表1),除了凸显人声的音乐特色以外,仍具有一定结构的意义,强调精神韵味的表达。

表1 《道极》人声段落分析人声段落I II III IV V VI 小节数1-32352-5383-8890-96124-133结构位置呈示(开始)呈示(结束)发展阶段I(结束)发展阶段II发展阶段II(高潮)再现(结束)元音组成ɔɪ、æ、n、m、eɪeɪ、ɔɪ、ɑou、ɪ、eɪeɪ、Ɔɪɔ、eɪ、ou、ɔɪɔɪ、æ、n、m、eɪ、力度变化强弱快速交替强弱快速交替强后突弱、渐弱强极强强弱快速交替速度节拍柔板/散板柔板/散板行板/散板小快板/4/4拍小快板/4/4拍柔板/4/4拍/散板《道极》的音乐结构极为松散,缺乏音乐的发展性和严格意义上的结构。

从音乐的呈现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呈示、发展与再现三个阶段。

人声的唱段在呈示段落的开始和结束处分别出现,速度、节拍和力度的变化较为一致,但歌唱的元音有所改变。

而后发展阶段的三个人声段落采取不同的元音组合,力度变化较为单一,速度上有所对比。

再现部分的人声作为结束,使全曲的结构趋向对称,亦有回归本初状态的道家哲学的表现之意。

整体来看,人声段落的素材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开,而是每次出现都接近独立的呈现。

仅依靠元音组成的歌词使得歌唱的音色意义被扩大,歌唱的目的不再是内容的表达而是韵味的表现。

同时,人声部分的歌唱性也随着音高的不确定而丧失,以接近于呻吟的方式呈现。

人声的演唱技法被进一步开发,非常规的歌唱方式成为主要的材料,音色化的音响和不正常的人声成为歌唱的主要素材。

二、音乐处理的偶然性对音乐材料处理的偶然性是《道极》后现代特征的主要体现之一。

首先在人声的旋律上,作曲家通过几个方面来偶然地处理音乐素材。

一是人声音色的可变性,在作品总谱的演奏提示上,谭盾写明人声的演唱者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或者任何演员均可。

亦即说,在作品中人声的音色是不可控的,带有不可预知性。

电影《卧虎藏龙》配乐之《穿越竹林》音乐分析

电影《卧虎藏龙》配乐之《穿越竹林》音乐分析

24电影《卧虎藏龙》配乐之《穿越竹林》音乐分析李 虻 刘翘楚 谭盾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殊荣。

其《穿越竹林》作为场景音乐,虽然时间只有几分钟,画面中的对话只有寥寥数语,但人物与背景、写实音响与场景音乐精美地融为一体。

音乐既具有人物性格、动作的逼真写实性,提供了影片逼真的事件背景,扩大了画面空间;又独立而充分地发挥了音乐的写意性优势,形成音乐与画面的对位,起到了营造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穿越竹林》作为电影配乐,与场景的结合是音乐的基本考虑因素。

本乐章描述了剧中人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中前突后冲、左突右击的打斗场景,有树影婆娑,有竹枝上你来我往的对决,静与动形成激烈反差。

音乐虽然采用了并列三段式结构,各段的发展符合中国音乐展衍性发展手法和结构特点,对比中包含着发展因素:B乐段副旋律延续A乐段主旋律,形成主副旋律的对位;C乐段后乐句再现A乐段主旋律,使中音长笛演奏的旋律在全曲中起到贯穿作用。

交响乐队版的配器既有对电影情景的描述,又有对民族乐器的再模仿,形成双重模仿的效果,非常有特色。

引子由一个和音小引子与12个音符组成的动机音型组成。

小提琴Ⅰ、小提琴Ⅱ与中提琴奏出相隔半音的三组四度音程,结合大提琴下延的半音,使小引子给出了一组音响尖锐的和音。

随后的动机音型,实质上由两组音型合并而成,Ⅳ级音与#Ⅳ级音的交替,既使音乐产生双宫系统的调式游移感,又具有清乐(清角与变宫)与雅乐(变徵与变宫)调式交替感,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则以长音烘托。

谱例1:《穿越竹林》1~6小节(引子)A乐段主题与第一乐章开始部分一致,增强了两个乐章的内在联系。

中音长笛模仿箫的音色,一开始就让人产生紧张与急迫的感觉,音量不大,音质柔韧,轻柔的旋律若有若无地漂浮着,淡淡地飘散着武林神秘的气息。

织体构成了三个层次:竖琴形成以五度音程为特征的分解和弦,轻盈灵巧;三度叠加的小提琴向下二度滑奏与中提琴的动机音型一呼一应,形成静与动的鲜明反差,既有竹叶的缥缈,又衬托出剧中人物身形的灵动轻巧,延续着引子性格;舒缓的大提琴在低音部深沉地吟诵,似微风习习吹来,若有若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生平简介
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

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

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

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

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

2000年,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此后,大导演和大制作纷至沓来,谭盾的音乐才华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现。

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凭谭盾的音乐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

2006年,冯小刚的古装大戏再次邀请谭盾“坐镇”,经管影片本身难以讨好观众,但音乐却是一个亮点。

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的功力。

谭盾的音乐风格特点
谭盾曾在媒体中出言不逊:“艺术就是比胆量。

”在多元化背景和复杂的音乐创作道路上他以反常规的音乐理念与中国文化底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条独特风格之路。

不仅赢得了世界乐坛的认可,而且获得了当今最具影响的各种音乐大奖。

创新艺术赋予生命力,谭盾作品中的很多做法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乐队,而且还发明了自己的乐器,演奏着自己的音乐,显示着独特的音乐魅力,他让大提琴拉出二胡的音色,让小提琴打出鼓的气势,他还利用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常见的、被谭盾加以改造称为有机音乐的纸、水、石来获取新音源。

谭盾的作品从不被传统创作技法所束缚,他总是不拘泥现有的表现手法及作曲技法,而是随着自己的需求而自由发挥。

以他的作品《地图》为例
《地图》是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

作者并不是完全抛弃以前的后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而是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整首作品的创作基石,这样就有别于他以前的作品,即作品的出发点定位于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再融合中国传统音乐。

这种由西方转向东方音乐创作出发点的转变,使音乐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

《地图》在音乐素材上,作者大量的运用湖南湘西地区民间的传统音乐和湖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音乐素材,在第一乐章中作者首先运用湘西地区特有的“哭唱”这一音乐形式中的音乐素材作为音乐整体的主题,在每个乐章中以变奏的形式不断的再现这一主题。

尤其是在第六乐章中主题的完整再现作为作品的上下部分做了完美地连接。

主题音乐所表现的是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对人生命运的抗争和现实生活的无奈的一种边哭边唱的音乐形式。

作者借用这一旋律为整首作品基石,来反映湖南湘西特有的民族风情与民族情感,这就为作品注入了民族的生命力。

在作品中,作者大量的运用原始的音乐再现,将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原版的与交响乐结合。

如真实的人声演唱或者乐器演奏,配以交响乐,同时运用主奏乐器大提琴演奏原声音乐旋律的变奏。

虽然在交响乐队的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乐创作是现代音乐技法,但是整个的旋律线条十分清晰,都是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只
是在音响效果,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织体布局上体现后现代风格。

由于音乐整体是以民族音乐铺垫的,所以关于创作技巧等后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完美的融入到民族音乐之中,给人以崭新的音乐感受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作曲家在创作中还大胆的运用谐和与不谐和的对比,用人们熟悉的谐和音乐即中国传统音乐配以不谐和的和声或者是乐器乐音以外的声音,还有以不谐和来模仿民族器乐演奏,这两种对立的效果在作曲家作品种交融在一起,使作品的音响效果更为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更加强烈,更为深入的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之根的理解,和对民族音乐之路的向往与追求。

大型实地景观音乐《地图》是在原始的自然中进行交响乐的演奏,这种交响音乐演奏形式可以说在我国是开创了先河。

以原始自然为交响音乐背景,这种音乐会形式可以使演奏这和观众更为深入的理解音乐。

可以说这是《地图》成功的要素之一。

同时谭盾运用了大型的影像设备,采用音像与乐队的结合,这大大的加深了交响乐队的演奏难度,但是同时可以使人们在听觉、视觉上全方位的感受音乐。

在演奏方面,谭盾运用的许多后现代音乐中的一些乐器演奏方式,如用小提琴发出刺耳的噪音、用小号的号嘴单独吹奏、以及拍打乐器等方式来进行渲染和模仿。

这些都是一些新的形式。

虽然有“秀”的痕迹,但是谭盾运用的合理于完美,不能不使人赞叹他的独特的创作特点。

谭盾之所以能取得优异成绩,在于他不懈的追求。

谭盾说:“这个命运很难说,但唯一可以改变的是你被选择或者是你选择。

那就是刻苦,我觉得学的刻苦可能是一切的来源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