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的重要粮食作物,但是由于病虫害的侵害,给马铃薯的生产带来了诸多困难。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有多种,给种植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必须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一、主要病害1.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是一种由瘦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其危害性很大。

该病在湿润的环境中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很容易导致全株死亡。

病害以叶片和茎部为主要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中会出现大量的菌丝和孢子,易引起传播。

早疫病的发病特点是在温度较高的潮湿环境下发展迅速,若不及时防治,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2.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特点是在潮湿天气下发病迅速,严重损害地下块茎。

晚疫病在温度为15-25℃、湿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病害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往往先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病斑,随后扩展成大片的叶片坏死。

当病害扩展到地下部位时,将会导致地下块茎腐烂。

二、主要病虫害1. 马铃薯晒斑病马铃薯晒斑病主要是由日光引起的一种病害,造成马铃薯地下块茎表面和内部出现一些黑褐色的斑点,严重影响地下块茎的质量和口感。

2. 马铃薯早衰病马铃薯早衰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会导致马铃薯的叶片出现早衰现象,最终影响地下块茎的生长和产量。

3. 马铃薯田间蚿马铃薯田间蚿主要是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它会造成马铃薯叶片的黄化、卷曲等现象,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地下块茎的产量减少。

三、综合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为了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种植者在种植马铃薯时应该根据土壤的情况,合理施肥,尤其是要加强磷、钾等元素的施用,增强植株的生命力。

2. 选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合理轮作合理进行农田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工作,保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青枯病菌(茄假单胞菌)是十分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寄主范围 广,能侵染30多种植物,包括重要的粮食作物、蔬菜、花卉、园林作物, 最为严重的是引起马铃薯、番茄、茄和花生的青枯萎蔫病。 病菌分布很广,北纬45 °以南均有分布。病菌尤其喜欢在高温(35 ℃) 条件下生活,是暖温带至热带地区青枯病的主要种群。
环腐病
3.侵染循环
病株所结的薯块是带菌的,带菌种薯是主要病源。切刀也能传染,切过 病薯的刀,如不经过消毒,可以将病菌接连传染到20-30个健薯块上。病菌可 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但传染作用可能性不大。因为健薯插种在有病残体的 土壤中,不容易感染而发病。 病菌只能由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 只有在维管束部分碰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上作用不大。
黑胫病
3.传播途径

黑胫病为一种嫌性厌氧杆菌细菌,病菌在土壤中的残株或贮藏期带病块茎上
越冬。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生活于种薯表皮组织的细胞间隙,沿维 管束扩展,继续增殖进入1个或多个幼芽,逐步达茎部,随病株生长向根、匍匐 茎、块茎等部位扩展。而块茎的侵染,可通过种蝇或线虫带菌为害引起.

细菌在土壤里存活不长,可通过土壤和水作短距离移动并侵染附近寄主茎部 病菌侵染寄主的温度范围很广,最适温度为26℃,耐低温,在干燥土壤中能
和正在发育的子薯。在生长季节里,细菌可在寄主或某些杂草的根际增殖、宿存。

存活8个月。
黑胫病
4.发病条件
温、湿度是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有利细菌经皮 孔侵入块茎



雨水多、低洼地、排水不良发病重
贮藏期和窖内通气不良,温度高、湿度大,容易造成烂窖。
黑胫病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1、真菌性病害针对马铃薯真菌病害而言,在我县发生普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还是马铃薯晚疫病,经常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毁灭性的危害,特别是我县今年晚疫病疯狂发生。

从近年来的马铃薯病害田间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它马铃薯真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对于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综合防治应根据具体年份结合气候特点有所侧重,避免一切可能的损失。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干腐病。

1、1晚疫病1、1、1症状叶片上面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愈合而变成暗褐色,感病的叶面全部或大部被病斑覆盖。

气候潮湿时,病叶呈水浸状软化腐败,蔓延极快,在叶背面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出现一层状似绒毛的白色霉层;有时叶面和叶背的整个病斑上,也可形成此种霉轮(孢囊梗和孢囊)。

这是晚疫症状最显著的特征。

茎和叶柄上常表现纵向发展的褐斑。

气候潮湿或重露之后,也可在病斑上产生白色霉轮。

病害严重时,干旱条件下表现全株枯死,多雨条件下整株腐败而变黑。

块茎感病时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微凹陷的褐斑。

病薯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红褐色;变色区域大小和厚薄,依发病程度而定。

1、1、2综合防治1、1、2、1栽培抗病品种:这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也是国内外历史上最成功的措施。

1、1、2、2适时早播:晚疫的流行多发生在8月份,如能适当提早播种,并选用早熟品种,使马铃薯在晚疫病流行之前接近成熟,从而避免马铃薯的严重减产。

1、1、2、3加厚培土层,勿使块茎露出土面:加厚培土层可以阻止植株上的孢子落到地面而侵染块茎。

1、1、2、4喷药保护:在晚疫病未来之前进行预防。

如果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深埋,再用药剂喷洒病株地面进行灭菌。

最后再采取全面的喷药保护。

防治晚疫病的药剂很多,最经济的有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新产品有瑞毒霉、克露、大生、雷多米尔、安克加代森锰锌等。

文献综述-PVY

文献综述-PVY

文献综述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由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简称PVY)引起,又称“脉带病","脉坏死病"等,在世界各烟区均有发生[1],在我国也广泛存在。

1989~1991年间进行的16个省份的调查表明[2]: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云南、贵州和四川等12个省(区)均有发生,在山东、河南、辽宁和四川烟区为害较重。

到1996年度已扩大到15个省区,除以上省区外在河北和甘肃也有发生并且非常严重。

PVY除单独侵染外,常与TMV和CMV混合侵染。

1988年对山东10县(市)20个乡镇64个标样进行鉴定,PVY单独侵染的占23.4%。

在其他省PVY也呈上升趋势[2]。

PVY对烟草产、质影响较大,Sievert 指出[13],病株每公顷产值减少11-80%,平均减少36%,产量减少7-81%,平均减少32%,等级指数降低36-62%,平均减少44%,病株叶片长宽减少。

在复合侵染中,Sievert用PVY和TMV均感病的白肋烟品种Burley37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受PVY和TMV复合侵染的Burley37的产量、产值、级指和作物指数,由PVY减少的比由TMV减少的更多,而混合侵染的减少得更多。

常规汁液试验结果表明[4]:用CMV和PVY接种于普通烟草,均不表现叶脉坏死症状。

只有CMV和PVY混合接种,才出现坏死症状。

该病已成为全国烟草主要病害之一,给烟叶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由于马铃薯Y病毒寄主范围广,传播介体复杂,株系分化多,田间初侵染源尚不完全清楚,给烟草马铃薯Y病毒的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种化学药剂对防治马铃薯Y病毒病有显著作用,对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治主要在防上,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因此,开展PVY抗性研究,摸清其抗性遗传规律,筛选出抗PVY烟草品种,对于防治马铃薯Y病毒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目前烟草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抗击马铃薯假单胞菌病

土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抗击马铃薯假单胞菌病

土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抗击马铃薯假单胞菌病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土豆病虫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其中,马铃薯假单胞菌病是致命的病害之一。

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假单胞菌病,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健康种薯筛选与管理健康种薯作为马铃薯病害防治的首要环节,对预防和控制假单胞菌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种薯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种薯的筛选和管理。

首先,选择植株外观健康、无病斑、无病虫害的病原体检测阴性的种薯。

其次,健康种薯需要进行定期检测,包括常规病原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确保种薯没有潜在的病原体感染。

2. 土壤改良与管理土壤改良是预防和控制马铃薯假单胞菌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同时,采用轮作种植马铃薯,有助于减轻病害发生的风险。

此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杂种植物,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3. 农药的合理使用在马铃薯假单胞菌病的防治过程中,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然而,农药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

首先,选择具有高效、低毒性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

其次,定期更换不同类别的农药,以避免病原体对农药的抗性。

另外,应避免过度使用农药,以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4.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业防治手段,对于马铃薯假单胞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可利用寄生性线虫和真菌等天敌来控制马铃薯假单胞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来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强植物的自然抵抗力。

5. 遗传改良与品种选育马铃薯假单胞菌病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和繁殖能力,因此,通过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来培育抗病品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成功筛选出多个抗假单胞菌病的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与防治

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与防治

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与防治马铃薯疫病,也称晚疫病,是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最早于1845年在爱尔兰爆发,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

现今,马铃薯疫病仍然是全球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讨。

疫病对马铃薯的威胁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也是众所周知的富含营养的食物。

但是,由于其易受到疫病的侵袭,导致其生产和供应受到了影响。

疫病可通过空气、土壤和种子传播,对马铃薯的叶片和块茎造成严重的损害。

枯萎、变黄、凋萎、落叶和干燥是马铃薯疫病的主要症状。

病害不仅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导致食品和饲料的短缺,从而进一步导致经济和社会损失。

马铃薯疫病的研究为了对马铃薯疫病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和野外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疫病的病原体、病害的传播方式、马铃薯品种的抗性和疫苗的治疗方式等多个方面。

病原体: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疫病的主要病原体。

其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因此,温度、湿度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素对疫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除了Phytophthora infestans之外,其他一些真菌和细菌也可能引起马铃薯疫病。

因此,将马铃薯种植区域的环境监测纳入到病害防治计划中至关重要。

传播方式:马铃薯疫病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土壤传播和种子传播。

空气传播是疫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原体可以通过风力在不同地点传播。

土壤传播主要是由于农民在春季未完全消毒土壤的情况下种植马铃薯,导致病害在土壤中滞留。

种子传播也是病害的一个传播途径,需要选用经过检测的健康种子,从源头上控制疫病的传播。

品种抗性:研究人员通过选育抗病马铃薯品种的方式来解决疫病问题。

抗病品种具有抗菌剂生成能力或具有针对病原体的抗体。

例如,通过对芜菁草和马铃薯进行杂交,育成了具有较高病害抵抗性的品种。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科学防控措施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科学防控措施
③马铃薯病毒病。病毒病是 马铃薯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 广,发生普遍,通常造成轻度损 失,少数地区或特殊年份发病较 重。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 卷叶 3 种症状类型。花叶型即叶 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 或斑驳,严重时皱缩矮化,有时 还表现明脉。坏死型即在叶、叶 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 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 斑,严重时叶片枯死或萎蔫脱落。 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 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 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该病在马
二、科学防控对策 1. 开展健康栽培,提高植株 抗性。 ①选用抗病品种。在不同种 植区域开展不同马铃薯品种抗性 监测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高 产稳产、适应性强、抗病虫的优 质脱毒马铃薯品种,如威芋 3 号、 青薯 9 号等。 ②合理轮作。在马铃薯种植 区域采用“马铃薯 + 水稻”“萝 卜 + 马铃薯 + 水稻”模式进行轮 作,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③科学栽培。采用起垄高厢 地膜覆盖栽培,每垄种两行,行 距 30 ~ 40 厘 米, 株 距 20 ~ 25 厘米;播种后盖土 6 ~ 8 厘米, 再覆盖地膜;出苗期及时破膜出 苗。施足底肥,结合整地每亩施 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600 千克、复 合肥 50 千克、尿素 20 千克作为 基肥;在生长期内根据马铃薯生 理需求科学管水、合理施肥,补 施微肥,增施有机肥。 2. 做 好 播 前 预 防, 减 轻 病 虫危害。提倡小整薯播种,大的 薯 块 要 进 行 切 块, 每 块 上 要 带 有 1 ~ 3 个芽眼。切薯块时准备 切刀两把,用 0.1% 高锰酸钾溶 液浸泡,每切 3 ~ 5 个薯块后更 换切刀并消毒。切好后的薯块用 70% 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100 克混 合 60%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20 毫 升,对水 1 千克摇匀后喷到 100 千克种薯上,边喷边搅拌,使薯 块均匀着药,摊开阴干后再播种。 3. 强化监测预警,科学指导 防治。设置晚疫病监测预警站,

浅谈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新农民2011年09期作者于日新潘德斌[摘要] 马铃薯易受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和软腐病的危害,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这些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防治技术马铃薯又名土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我县每年的栽培面积都在8万亩以上,但由于连年种植,病虫害不断加重,尤其是细菌性病害有扩散蔓延的趋势。

一、马铃薯病害种类1.马铃薯青枯病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d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2.马铃薯环腐病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发生。

播种后发病造成种薯和芽苗腐烂,使田间缺苗断垄。

成株期发病使病株常出现部分枝叶萎蔫或矮小黄化,产量大减。

在贮藏期块茎仍继续腐烂,严重时甚至造成烂窖。

这种病菌主要生活在茎和块茎的输导组织中,块茎和地上茎的基部横着切开后,可见周围一圈输导组织变为黄色或褐色,或环状腐烂,用手一挤,就流出白色菌脓,薯肉与皮层即会分开。

3.马铃薯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块茎表面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

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起,呈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

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难,病薯长出的植株及易发病,健薯插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带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03级植物保护(1)班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

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病害危害,其中主要细菌性有以下五种:1.马铃薯环腐病2.马铃薯青枯病3.马铃薯软腐病4.马铃薯疮痂病5.马铃薯黑胫病下面我们从发病症状,病原,发病条件及侵染途径,防治方法四个方面具体讲述。

马铃薯环腐病Potato Ring Rot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

190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

在我国,此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

目前已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

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旗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

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

症状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

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a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b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马铃薯青枯病和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青枯病多发生在南方,病叶无黄色斑驳,不上卷,迅速萎蔫死亡,病部维管束变褐明显,病薯的皮层和髓部不分离。

黑胫病虽然在北方也有发生,但病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空环状空洞。

此外,两种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

病原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Spieckermann & Kotthoff) Davis et al.,异名为: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 (Spieck.& Kotth.) Skapt. &Burkh.。

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为0.4~0.6µm×0.8~1.2µm;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孢和荚膜,好气;革兰氏染色阳性。

生长温度范围1~33℃,适温20~23℃,致死温度为56℃,生长最适pH为7~8.4。

在液体培养液中,有时成双或四个联生;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表面光滑,薄而半透明,有光泽;在PDA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7d才长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相连的呈V形、L型、Y形菌体;在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快。

病菌不还原硝酸盐也不产生吲哚、氨和硫化氢,可利用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糊精、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甘油、甜醇等,但不能利用鼠李糖,淀粉水解少。

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30余种茄科植物。

发病条件及侵染循环: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

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

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

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

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

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

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

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

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

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

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

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

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

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

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

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

防治方法: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环腐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会逐渐缩小,为害会逐渐减轻。

调种时应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确定无病方可调运。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育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

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

此外用50µ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有较好效果。

提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波友1、波友2号,东农303、郑薯4号、克新1号、高原3号、长薯4、长薯5号等抗病品种。

5.栽培管理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6.切刀消毒用0.1%度米芬、5%石炭酸或0.2%升汞水浸泡切刀,切病种薯后消毒,可将田间发病率压低到0.1%以下马铃薯软腐病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

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

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

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病原有3种。

Erwinia carovora subsp. 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和E,caritivira sybso.atroseptica(Van Hall)Dye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及E.chrysanthemi Burkh Burkholder,McFadden et Dimock 称菊欧氏菌。

菌体直杆状,大小1—3×0.5一1(μm),单生,有时对生,革兰氏染色阴性,靠周生鞭毛运动,兼厌气性。

发病条件及侵染循环: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借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

(2)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

(3)避免大水漫灌。

(4)喷洒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马铃薯青枯病症状: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病原: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称青枯假单胞菌或茄假单胞菌,属细菌。

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1-3根鞭毛,大小0.9—2.0×0.5—0.8(μm)。

在肉汁陈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三、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

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

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

该菌在10一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一37℃,适应pH6—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

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6)药剂防治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的青枯病拮抗菌MA一7、NOE一104,于定植时大苗浸根;也可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农抗“4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一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

马铃薯疮痂病一、症状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则形大斑块。

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凹陷或凸起虽疮痂状硬斑块。

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

二、病原S treptomyces scabies (Thaxter) Waks.et Henvici 称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

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

孢子圆筒形,大小1.2—1.5×0.8—1.0(μm)。

三、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

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

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

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