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次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公开课).ppt
一次函数之面积问题ppt课件

(2)若AB=2,四边形PQOB的面积为5/6,求点P的坐 标.
11.如图,直线y=2x+2与坐标轴交于A,B点.
(1)求出A,B的坐标.(2) 直线y=kx(k≠0)交直线y=2x+2于点P,把 △ABC分成两部分,
①若△AOP与 △BOP的面积之比为1:2,求k值和P的坐标.
点B的坐标为(1,0)∴OB=∣1∣=1
三角形ABP的高为点P的纵坐标的绝对值∣2∣=2
∴S△ABP=
1 2
(5+1)
×2=6
6.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y=x+3与y=x+1的图像.(1)求出两条直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 A,B间的距离.(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C的坐标.(3) 求△ABC的面积.
7.已知,直线y=2x+3与直线y=-2x-1. (1)求两直线交点C的坐标; (2)求△ABC的面积. (3)在直线BC上能否找到点P,使得S△APC=6,
5.已知直线y=2x+3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 B,
• (1)求A,B的坐标.
• (2)过点B作直线BP与x轴交于点P,且使 OP=2OA,求△ABP的面积
例1、
{ 解:
y=0.5x+2.5 y=-x+1
{ 解方程组得: X=-1 y=2
∴点p的坐标为(-1,2)
(2)点A的坐标为(-5,0)∴OA=∣-5∣=5
• 1.(黄石中考)将函数y=-2x的图像l1向上平移4个单 位得直线l2,(1)求直线l2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2)求 直线l2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2.直线经过(1,2)、(-3,4)两点,求直 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一次函数》复习课(公开课)ppt课件

7.如下图,两摞相同规格的碗整齐地放在桌面上,请根据图中的数据信息,解答 下列问题: (1)求整齐摆放在桌面上的碗的高度y(cm)与碗的个数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把这两摞碗整齐地摆成一摞时,碗的高度是多少?
11cm
14cm
仅做学习交流,谢谢!
语语文文::初初一一新新生生使使用用的的是是教教育育部部编编写写的的教教材材,,也也称称““部部编编””教教材材。。““部部编编本本””是是指指由由教教育育部部直直接接组组织织编编写写的的教教材材。。““部部编编本本””除除了了语语文文,,还还有有德德育育和和历历史史。。现现有有的的语语文文教教材材,,小小学学有有1122种种版版本本,,初初中中有有88种种版版本本。。这这些些版版本本现现在在也也都都做做了了修修订订,,和和““部部编编本本””一一同同投投入入使使用用。。““部部编编本本””取取代代原原来来人人教教版版,,覆覆盖盖面面比比较较广广,,小小学学约约占占5500%%,,初初中中约约占占6600%%。。今今秋秋,,小小学学一一年年级级新新生生使使用用的的是是语语文文出出版版社社的的修修订订版版教教材材,,还还是是先先学学拼拼音音,,后后学学识识字字。。政政治治::小小学学一一年年级级学学生生使使用用的的教教材材有有两两个个版版本本,,小小学学一一年年级级和和初初一一的的政政治治教教材材不不再再叫叫《《思思想想品品德德》》,,改改名名为为《《道道德德与与法法治治》》。。历历史史::初初一一新新生生使使用用华华师师大大版版教教材材。。历历史史教教材材最最大大的的变变化化是是不不再再按按科科技技、、思思想想、、文文化化等等专专题题进进行行内内容容设设置置,,而而是是以以时时间间为为主主线线,,按按照照历历史史发发展展的的时时间间顺顺序序进进行行设设置置。。关关于于部部编编版版,,你你知知道道多多少少??为为什什么么要要改改版版??跟跟小小编编一一起起来来了了解解下下吧吧!!一一新新教教材材的的五五个个变变化化一一、、入入学学以以后后先先学学一一部部分分常常用用字字,,再再开开始始学学拼拼音音。。汉汉字字是是生生活活中中经经常常碰碰到到的的,,但但拼拼音音作作为为一一个个符符号号,,在在孩孩子子们们的的生生活活中中接接触触、、使使用用都都很很少少,,教教学学顺顺序序换换一一换换,,其其实实是是更更关关注注孩孩子子们们的的需需求求了了。。先先学学一一部部分分常常用用常常见见字字,,就就是是把把孩孩子子的的生生活活、、经经历历融融入入到到学学习习中中。。二二、、第第一一册册识识字字量量减减少少,,由由440000字字减减少少到到330000字字。。第第一一单单元元先先学学4400个个常常用用字字,,比比如如““地地””字字,,对对孩孩子子来来说说并并不不陌陌生生,,在在童童话话书书、、绘绘本本里里可可以以看看到到,,电电视视新新闻闻里里也也有有。。而而在在以以前前,,课课文文选选用用的的一一些些结结构构简简单单的的独独体体字字,,比比如如““叉叉””字字,,结结构构比比较较简简单单,,但但日日常常生生活活中中用用得得不不算算多多。。新新教教材材中中,,增增大大了了常常用用常常见见字字的的比比重重,,减减少少了了一一些些和和孩孩子子生生活活联联系系不不太太紧紧密密的的汉汉字字。。三三、、新新增增““快快乐乐阅阅读读吧吧””栏栏目目,,引引导导学学生生开开展展课课外外阅阅读读。。教教材材第第一一单单元元的的入入学学教教育育中中,,有有一一幅幅图图是是孩孩子子们们一一起起讨讨论论《《西西游游记记》》等等故故事事,,看看得得出出来来,,语语文文学学习习越越来来越越重重视视孩孩子子的的阅阅读读表表达达,,通通过过读读 故故事事、、演演故故事事、、看看故故事事等等,,提提升升阅阅读读能能力力。。入入学学教教育育中中第第一一次次提提出出阅阅读读教教育育,,把把阅阅读读习习惯惯提提升升到到和和识识字字、、写写字字同同等等重重要要的的地地位位。。四四、、新新增增““和和大大人人一一起起读读””栏栏目目,,激激发发学学生生的的阅阅读读兴兴趣趣,,拓拓展展课课外外阅阅读读。。有有家家长长担担心心会会不不会会增增加加家家长长负负担担,,其其实实这这个个““大大人人””包包含含很很多多意意思思,,可可以以是是老老师师、、爸爸妈妈、、爷爷爷爷、、奶奶奶奶、、外外公公、、外外婆婆等等,,也也可可以以是是邻邻居居家家的的小小姐姐姐姐等等。。每每个个人人讲讲述述一一个个故故事事,,表表达达是是不不一一样样的的,,有有人人比比较较精精炼炼,,有有人人比比较较口口语语化化,,儿儿童童听听到到的的故故事事不不同同,,就就会会形形成成不不同同的的语语文文素素养养。。五五、、语语文文园园地地里里,,新新增增一一个个““书书写写提提示示””的的栏栏目目。。写写字字是是有有规规律律的的,,一一部部分分字字有有自自己己的的写写法法,,笔笔顺顺都都有有自自己己的的规规则则,,新新教教材材要要求求写写字字的的时时候候,,就就要要了了解解一一些些字字的的写写法法。。现现在在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发发展展很很快快,,孩孩子子并并不不是是只只会会打打字字就就可可以以,,写写字字也也不不能能弱弱化化。。二二为为什什么么要要先先识识字字后后学学拼拼音音??一一位位语语文文教教研研员员说说,,孩孩子子学学语语文文是是母母语语教教育育,,他他们们在在生生活活中中已已经经认认了了很很多多字字了了,,一一年年级级的的识识字字课课可可以以和和他他们们之之前前的的生生活活有有机机结结合合起起来来。。原原先先先先拼拼音音后后识识字字,,很很多多孩孩子子觉觉得得枯枯燥燥,,学学的的时时候候感感受受不不到到拼拼音音的的用用处处。。如如果果先先接接触触汉汉字字,,小小朋朋友友在在学学拼拼音音的的过过程程中中会会觉觉得得拼拼音音是是有有用用的的,,学学好好拼拼音音是是为为了了认认识识更更多多的的汉汉字字。。还还有有一一位位小小学学语语文文老老师师说说::““我我刚刚刚刚教教完完一一年年级级语语文文,,先先学学拼拼音音再再识识字字,,刚刚进进校校门门的的孩孩子子上上来来就就学学,,压压力力会会比比较较大大,,很很多多孩孩子子有有挫挫败败感感,,家家长长甚甚至至很很焦焦急急。。现现在在让让一一年年级级的的孩孩子子们们先先认认简简单单的的字字,,可可以以让让刚刚入入学学的的孩孩子子们们感感受受到到学学习习的的快快乐乐,,消消除除他他们们害害怕怕甚甚至至恐恐惧惧心心理理。。我我看看了了一一下下网网上上的的新新教教材材,,字字都都比比较较简简单单,,很很多多小小朋朋友友都都认认识识。。””
一次函数复习课公开课课件

解:甲、乙两种方案的实际金额y元与练习本x本之间的关系式是:
y甲=(x-10)××5+25×10=5x+200 (x ≥10)
y乙=(10×25+5x) ×0.9=4.5x+225 (x ≥10)
y=5x+200
(A)
y
(B)
y
ox
ox
y (C)
ox
(D)
y
ox
第13页,共29页。
• 图象辨析
1.已知一次函数y=kx+b,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且kb<0,则在 直角坐标系内它的大致图象是( )
A
(A)
(B)
(C)
(D)
2、一次函数y=ax+b与y=ax+c(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y
o
x
A
自变 量的 取值 范围
全体
实数
一次
函数
y=kx+b (k≠0)
全体
实数
图象
性质
k>0
0
k>0
b>0 b=0 b<0
0
第8页,共29页。
k<0
0
k<0
当k>0时, y随x的增 大而增大; 当k<0时, y随x的增 大而减少.
b>0 0b<0b=0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其中k决定直线增减性,b决定直线与y轴的 交点位置. k和b决定了直线所在的象限.
8.如图所示的图象分别给出了x与y的对应关系,其中y是x的函
数的是( )
第19页,共29页。
_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2

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专题姓名:知识要点:一次函数与三角形面积问题,其本质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坐标轴或其他直线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积问题,一类问题是正向求三角形面积,另一类是逆向的根据三角形面积求点坐标.解决此类问题一定要画图,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求三角形面积,或列出计算面积的方程.1.正向求面积:通过求点坐标,然后从坐标到距离(要加绝对值),求其面积;例1:直线y =2x +4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如图,先求直线与x 、y 轴交点A 、B 的坐标A (-2,0)、B (0,4),S △ABO =4422121=⨯⨯=⋅⋅OB OA .例2:直线y=2x +4、y=-x +1与x 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如图,先分别求出两条直线与x 轴的交点A 、C 的坐标A (-2,0)、C (1,0),在联立方程组求两出两条直线的交点D 的坐标D (-1,2),S △ACD =32)2(12121=⨯--⨯=⋅⋅D y AC .2.根据面积逆向求坐标(表达式):一般地,通过求距离到坐标(要注意双解),然后求其坐标(或表达式);例3:如图,在直线y=-x +1上,求点P 使得.6=∆ACP S 此时4,632121==⨯⨯=⋅⋅=∆P P P ACP y y y AC S ∴P (-3,4)或(5,-4)3.关于双轨平行线:若ABC ABP S S ∆∆=,由同底等高可以得出:点P 在与AB 平行,且到AB 的距离等于点C 到AB 的距离的两条直线上.然后求其直线表达式,求交点坐标.4.关于铅垂高与水平宽:一般的,由三角形的任意顶点向对边作y 轴平行线,该顶点与另一边的交点之间的线段叫铅垂高,另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叫水平宽,此时水平宽铅垂高⨯⨯=∆21S .典型练习:1.直线y =-2x +4与x 轴相交于点A ,与y 轴相交于点B ,则△AOB 的面积为;过B 点作直线BP 与x 轴相交于P ,且使OP =2OA ,△PAB 的面积为.2.直线y =-x +4、直线y =2和直线x=1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3.直线y =-2x +4、直线y =—x -1与x 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一次函数y =(m +1)x +23的图象与x 轴的相交于点A ,与y 轴相交于点B ,若△OAB 的面积为43,则m 的值为.5.直线y =-2x +4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过点A 作直线AP 与y 轴交于点P ,若S △ABP =2S △ABO ,则P 点坐标为;若S △ABP =2S △APO ,则直线AP 的表达式为.D C7.如图,已知直线y =2x +10,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B .若点P (a ,b )为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作PE ⊥y 轴于点E ,PF ⊥x 轴于点F ,连接EF ,则:①若△PBO 的面积为S ,则S 关于a 的函数关系式为;(并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②EF 的最小值为.8.如图,直线y =32 x +2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以线段AB 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 △ABC ,∠BAC =90°,则点C 的坐标为;若点P (1,a )为坐标系中的一个动点,要使得△ABC 和△ABP 的面积相等,则a的值为.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1与y 轴交于点A ,点B (﹣3,3)也在直线l 1上,将点B 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 ,点C 恰好也在直线l 1上.(1)求直线l 1的表达式;(2)若将点C 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6个单位得到点D ,请你判断点D 是否在直线l 1上;(3)已知直线l 2:y =x +b 经过点B ,与y 轴交于点E ,那么是否在直线l 2上存在点P ,使得S △AEP =S △AEC ,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 =-34x +4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点B ,点D 在y 轴的负半轴上,若将△DAB 沿直线AD 折叠,点B 恰好落在x 轴正半轴上的点C 处.(1)求直线CD 的表达式;(2)若直线AB 与直线CD 交于点E ,求△ADE 的面积;(3)直线CD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S △ABP =2S △ABO ?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一次函数的应用》 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分析: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摩托车行驶的最长 路程.
解:观察图象,得:当y=0时,x=500,因此一箱汽油可供 摩托车行驶500千米.
典例精讲
(2)摩托车每行驶100千米消耗多少升汽油?
分析:x从0增加到100时,y从10开始减少,减少的数量即为 消耗的数量.
解:x从0增加到100时,y从10减少到8,减少了2,因此摩托 车每行驶100千米消耗2升汽油.
典例精讲
(3)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升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行 驶多少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
分析:当y小于1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
解:当y=1时,x=450,因此行驶了450千米后,摩托车将自 动报警.
课堂练习
4.函数y=-3x-6中,当自变量x增加1时,函数值y就( C ). A.增加3 B.增加1 C.减少3 D.减少1
5.某人早上进行登山活动,从山脚到山顶休息一会儿又沿原路返 回,若用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与山脚距离h,那么下列四个图中反 映全程h与t的关系图是( D ).
课堂练习
6.甲、乙两人在直线跑道上同起点、同终点、同方向匀速跑步
课堂练习
(1)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到第5年底,该地区沙漠 面积将增加多少万千米2?
解: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到第5年底,该地区沙漠面 积将新增加10万千米2.
课堂练习
(2)如果该地区沙漠的面积继续按此趋势扩大,那么从现在 开始,第几年底后,该地区将丧失土地资源?
解:从图象可知,每年的土地面积减少2万千米2,现有土 地面积100万千米2,100÷2=50,故从现在开始,第50年底后, 该地区将丧失土地资源.
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

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结合起来一起考查,是一类常考题型,它要求学生充分理解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能在坐标系中表示出线段的长度,会将面积问题转化为线段、坐标的关系问题,同时对于较复杂的问题能够依据题意画出图象,并借助图象进行分析与解答.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的相关类型如下.三角形的底在坐标轴上 三角形的底在坐标轴上时,利用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求出高后直接求面积即可,注意点到坐标轴的距离要带绝对值. 如图①,S △OAC =21·OA ·CH=21·︱x A ︱·︱y C ︱; 如图②,S △OBC =21·OB ·CH=21·︱y B ︱·︱x A ︱三角形的底平行于坐标轴三角形的底平行于坐标轴时,利用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两点间距离求出底和高,最后用面积公式求出面积 如图①,S △ABC =21·AB ·CH=21·︱x B -x A ︱·︱y C -y H ︱;如图②,S △ABC =21·AB ·CH=21·︱y B -y A ︱·︱x C -x H ︱补形法或分割法如果三角形的边都不平行于坐标轴,可以采用补形法构造出有边平行于坐标轴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后再求解. 如图①,S △ABC = S △OBC + S △OAC + S △AOB ; 如图②,S △ABC = S 梯形OACD + S △BCD + S △AOB ;如图③,S △ABC = S 梯形BOEC + S △ACE -S △AOB ; 如图④,S △ABC = S 矩形OAFD - S △BCD - S △ACF - S △AOB ;通过作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将三角形分成左右两个三角形或上下两个三角形来求解面积.作三角形铅锤高是解决三角形面积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如图①,过△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出与水平线垂直的三条直线,外侧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叫△ABC 的“水平宽a ”,中间的这条直线在△ABC 内部线段的长度叫△ABC 的“铅垂高h ”.我们可得出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S △ABC =0.5ah ,即三角形面积等于水平宽与铅垂高乘积的一半.图①中,S △ABC =21·︱x A -x B ︱·︱y C -y M ︱,如图②,S △ABC = S △ACM + S △BCM ;如图③,S △ABC = S △ABN + S △BCN 平行线转移法通过作平行线,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和底高关系转移三角形面积.如图④,AB ∥CG ,S △ABC =S △ABG例题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经过点A(﹣1,2)和点B(0,4).(1)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画出一次函数图象;(3)求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析:(1)将两点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中,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2)用两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确定两点,描点,连线).(2)利用交点点坐标求出三角形面积可.解:(1)依题意得:,解得,所以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4;(2)画出一次函数图象;(3)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S=×2×4=4.例题2:已知直线y=﹣3x+6与x轴交于A点,与y轴交于B点.(1)求A,B两点的坐标;(2)求直线y =﹣3x+6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析:(1)分别令x=0、y=0求解即可得到与坐标轴的交点;(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1)当x=0时,y=﹣3x+6=6,当y=0时,0=﹣3x+6,x=2.所以A(2,0),B(0,6);(2)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S△ABO=×2×6=6.例题3:求一次函数y=x+、一次函数y=﹣2x+6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分析:分别设一次函数y=x+、一次函数y=﹣2x+6与x轴的交点为A、B,两函数图象的交点为C,则可分别求得A、B、C的坐标,则可求得△ABC的面积.解:设一次函数y=x+、一次函数y=﹣2x+6与x轴的交点为A、B,两函数图象的交点为C,在y=x+中,令y=0可解得x=﹣1,故A(﹣1,0),在y=﹣2x+6中,令y=0可解得x=3,故B(3,0),∴AB=3﹣(﹣1)=4,联立两函数解析式可得,解得,故C(2,2),∴在△ABC中,AB边上的高为2,∴S△ABC =×4×2=4,即一次函数y=x+、一次函数y=﹣2x+6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例题4: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6,0),又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B,点B在第一象限,且横坐标为4,如果△AOB(O为坐标原点)的面积为15,求这个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函数关系式.分析:如图作BC⊥OA于C,先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BC=5,则B点坐标为(4,5),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分别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解:如图,作BC⊥OA于C,∵S△OAB=OA•BC,∴×6×BC=15,∴BC=5,∴B点坐标为(4,5),设正比的解析式为y=kx+b,把A(6,0)、B(4,5)代入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5.例题5:如图,已知一次函数图象交正比例函数图象于第二象限的A点,交x轴于点B(﹣6,0),△AOB的面积为15,且AB=AO,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作AC⊥OB于C点,如图,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BC=OC=BC=3,则C(﹣3,0),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6•AC=15,解得AC=5,所以A(﹣3,5),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分别求直线OA的解析式和直线AB的解析式即可.解:作AC⊥OB于C点,如图,∵AB=AO,∴BC=OC=BC=3,∴C(﹣3,0),∵△AOB的面积为15,∴OB •AC=15,即×6×AC=15,解得AC=5,∴A(﹣3,5),设直线OA的解析式为y=kx,把A(﹣3,5)代入得﹣3k=5,解得k=﹣,∴直线OA的解析式为y=﹣x;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ax+b,把A(﹣3,5)、B (﹣6,0)分别代入得,解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0,即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分别为y=﹣x,y=x+10例题6:已知函数y=(m+1)x+2m﹣6,(1)若函数图象过(﹣1,2),求此函数的解析式.(2)若函数图象与直线y=2x+5平行,求其函数的解析式.(3)求满足(2)条件的直线与直线y=﹣3x+1的交点,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y轴所围成三角形的面积.分析:(1)将点(﹣1,2)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m即可;(2)根据两直线平行即斜率相等,即可得关于m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3)联立方程组求得两直线交点坐标,再求出两直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解:(1)∵函数y=(m+1)x+2m﹣6的图象过(﹣1,2),∴2=(m+1)×(﹣1)+2m﹣6,解得:m=9,故此函数的解析式为:y=10x+12;(2)由函数图象与直线y=2x+5平行知二者斜率相等,即m+1=2,解得:m=1,故函数的解析式为:y=2x﹣4;(3)如图,由题意,得:,解得:,∴两直线的交点A(1,﹣2),y=2x﹣4与y轴交点B(0,﹣4),y=﹣3x+1与y轴交点C(0,1)∴S△ABC=×5×1=.例题7:如图,直线y=k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点E的坐标为(﹣3,0),点A的坐标为(﹣2.5,0).(1)求k的值;(2)若点P(x,y)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探究: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求点P 的坐标)时,△OPA的面积为5,并说明理由.分析:(1)由直线与x 轴的交点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k 的值;(2)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段,能够发现P 点到x 轴的距离为P 点的纵坐标,代入直线方程用x 表示出来P 点的纵坐标,再套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结论,再由点P 在第二象限,即可确定x 的取值范围;(3)分两种情况,一种P 点在x 轴上方,一种在x 轴下方,分类讨论即可得出结论.解:(1)∵点E (﹣3,0)在直线y =kx+6的图象上,∴有0=-3k+6,解得:k =2.故k 的值为2.(2)过点P 作PB ⊥x 轴,垂足为点B ,如图1.∵点P (x ,y )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P 点横坐标介于E 、F 的横坐标之间,∴﹣3<x <0.∵点P 在直线y =2x+6上,∴y =2x+6.∵PB ⊥x 轴,且P 点在第二象限,且点A 的坐标为(-2.5,0),∴PB =y =2x+6,OA =2.5.∴△OPA 的面积S =21·OA •PB =2.5x+7.5.故△OPA 的面积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S =2.5x+7.5(-3<x <0).(3)∵令(2)中的关系式中x =0,解得S =7.5>5,∴若点P 在x 轴上方时,必在第二象限,点P 在x 轴下方时,必在第三象限.①当点P 在x 轴上方时,有△OPA 的面积S =2.5x+7.5,令S =5,即2.5x+7.5,解得:x=-1.此时点P 的坐标为(-1,4);②当点P 在x 轴下方时,如图2,此时PB=-y=-2x-6,△OPA 的面积S =21·OA •PB =0.5·×2.5×(﹣2x ﹣6)=﹣2.5x ﹣7.5=5,解得:x=-5.此时点P 的坐标为(-5,-4).综上可知:点P 运动到(-1,4)或(-5,-4)时,△OPA 的面积为5.例题8:如图,已知l 1:y =2x+m 经过点(﹣3,﹣2),它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B 、A ,直线l 2:y =kx+b 经过点(2,﹣2)且与y 轴交于点C (0,﹣3),与x 轴交于点D .(1)求直线l 1,l 2的解析式;(2)若直线l 1与l 2交于点P ,求S △ACP :S △ACD 的值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两直线的解析式即可;(2)观察两个三角形,它们具有相同的底边,因此它们面积的比就是它们高的比,即点P 和点D 横坐标绝对值的比.解:(1)∵l 1:y =2x+m 经过点(﹣3,﹣2),∴﹣2=2×(﹣3)+m ,解得:m =4,∴l 1:y =2x+4;∵l 2:y =kx+b 经过点(2,﹣2)且与y 轴交于点C (0,﹣3),∴,解得:k =,b =﹣3,∴l 2:y =x ﹣3;(2)令,解得:,∴点P (﹣,),∵△ACP 和△ABD 同底,∴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S :S =PM :DO =:6=7:9.例题9:如图,已知直线y=x+4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直线l经过原点,与线段AB交于点C,并把△AOB的面积分为2:3两部分,求直线l的解析式.分析:根据直线y=x+4的解析式可求出A、B两点的坐标,当直线l把△ABO的面积分为S△AOC:S△BOC=2:3时,作CF⊥OA于F,CE⊥OB于E,可分别求出△AOB与△AOC的面积,再根据其面积公式可求出两直线交点的坐标,从而求出其解析式;当直线l把△ABO的面积分为S△AOC:S△BOC=2:3时,同(1).解: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对于直线y=x+4的解析式,当x=0时,y=4,y=0时,x=﹣4,∴A(﹣4,0)、B(0,4),∴OA=4,OB=4,∴S△AOB=×4×4=8,当直线l把△AOB的面积分为S△AOC:S△BOC=2:3时,S△AOC=,作CF⊥OA于F,CE⊥OB于E,∴×AO•CF=,即×4×CF=,∴CF=.当y=时,x=﹣,则=﹣k,解得,k=﹣,∴直线l的解析式为y=﹣x;当直线l把△ABO的面积分为S△AOC:S △BOC=3:2时,同理求得CF=,解得直线l的解析式为y=﹣x.故答案为y=﹣x或y=﹣x.例题10:如图,直线l1的解析表达式为:y=﹣3x+3,且l1与x轴交于点D,直线l2经过点A,B,直线l1,l2交于点C.(1)求点D的坐标;(2)求直线l2的解析表达式;(3)求△ADC的面积;(4)在直线l2上存在异于点C的另一点P,使得△ADP与△ADC的面积相等,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分析:(1)已知l1的解析式,令y=0求出x的值即可;(2)设l2的解析式为y=kx+b,由图联立方程组求出k,b的值;(3)联立方程组,求出交点C的坐标,继而可求出S△ADC;(4)△ADP与△ADC底边都是AD,面积相等所以高相等,△ADC高就是点C到AD的距离.解:(1)由y=﹣3x+3,令y=0,得﹣3x+3=0,∴x=1,∴D(1,0);(2)设直线l2的解析表达式为y=kx+b,由图象知:x=4,y=0;x=3,,代入表达式y=kx+b,∴,∴,∴直线l2的解析表达式为;(3)由,解得,∴C(2,﹣3),∵AD=3,∴S△ADC=×3×|﹣3|=;(4)△ADP与△ADC底边都是AD,面积相等所以高相等,△ADC高就是点C到直线AD的距离,即C纵坐标的绝对值=|﹣3|=3,则P到AD距离=3,∴P纵坐标的绝对值=3,点P不是点C,∴点P纵坐标是3,∵y=1.5x ﹣6,y=3,∴1.5x﹣6=3x=6,所以P(6,3).跟踪练习1.如图,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B(-6,0),交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于点A,点A的横坐标为-4,△ABO的面积为15,求直线OA的解析式2.点B在直线y=-x+1上,且点B在第四象限,点A(2,0)、O(0,0),△ABO的面积为2,求点B的坐标3.如图,已知两直线y=0.5x+2.5和y=-x+1分别与x轴交于A、B两点,这两直线的交点为P.(1)求点P的坐标;(2)求△PAB的面积4.已知直线y=ax+b(b>0)与y轴交于点N,与x轴交于点A且与直线y=kx交于点M(2,3),如图它们与y轴围成的△MON的面积为5.(1)求这两条直线的函数关系式(2)求它们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5.已知两条直线y=2x-3和y=6-x.(1)求出它们的交点A的坐标;(2)求出这两条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6.已知直线y=2x+3与直线y=-2x-1与y轴分别交于点A、B.(1)求两直线交点C的坐标;(2)求△ABC的面积;(3)在直线BC上能否找到点P,使得△APC的面积为6,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直线y=x+6的图象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1)求点A、点B的坐标和△AOB的面积.(2)求线段AB的长.(3)若直线l经过原点,与线段AB交于点P(P为一动点),把△AOB的面积分成2:1两部分,求直线L的解析式.8.已知如图,直线l1:y=﹣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另一直线l2:y=kx+b(k≠0)经过点C(4,0),且把△AOB分成两部分.(1)若l1∥l2,求过点C的直线的解析式.(2)若△AOB被直线l2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求过点C的直线的解析式.9.已知:如图,直线y=k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点E的坐标为(8,0),点A的坐标为(6,0).(1)求k的值;(2)若点P(x,y)是第一象限内的直线y=kx+6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 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探究:当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PA的面积为9,并说明理由10.如图,直线y=kx+12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E,F.点E的坐标(16,0),点A的坐标为(12,0).点P (x,y)是第一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点E,F重合).(1)求k的值;(2)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求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点P(x,y),使△OPA的面积为△OEF的面积的?若存在,求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已知正比例函数y=k1x和一次函数y=k2x+br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A(﹣3,4),且OB=OA.(1)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AOB的面积和周长.12.直线PA 是一次函数y=x+n 的图像,直线PB 是一次函数y=-2x+m (m >n >0)的图像,(1)用m 、n 表示A 、B 、P 的坐标(2)直线PB 交y 轴于点Q ,四边形PQOB 的面积是65,AB=2,求直线PA 、直线PB 的解析式13.△AOB 的顶点O (0,0)、A (2,1)、B (10,1),直线CD⊥x 轴且△AOB 面积二等分,若D (x ,0),求x 的值14.如图,已知由x 轴、一次函数y =kx+4(k <0)的图象及分别过点C (1,0)、D (4,0)两点作平行于y 轴的两条直线所围成的图形ABDC 的面积为7,试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15.已知长方形ABCD 的边长AB =9,AD =3,现将此长方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A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经过点C 的直线y =x ﹣2与x 轴交于点E ,与y 轴交于点F .(1)求点E 、B 的坐标;(2)求四边形AECD 的面积;(3)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PEF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则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将此正方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AB 边落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A 点的坐标是(1,0).(1)直线y =x经过点C ,且与x 轴交与点E ,求四边形AECD 的面积;(2)若直线l 经过点E ,且将正方形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直线l 的解析式;(3)若直线l 1经过点F (﹣,0),且与直线y =3x 平行,将(2)中直线l 沿着y 轴向上平移个单位交轴x 于点M ,交直线l 1于点N ,求△NMF 的面积.17.直线L 1:y=kx+b 过点B (-1,0)与y 轴交于点C,直线L 2:y=mx+n 与L1交于点P (2,5),且过点A (6,0),过点C 与L 2平行的直线交x 轴与点D .(1)求直线CD 的函数解析式(2)求四边形APCD 的面积.18.直线y=-33x+1与x 轴y 轴分别交点A 、B ,以线段AB 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直角△ABC, BAC=900,点P (a ,1/2)在第二象限,△ABP 的面积与△ABC 面积相等,求a 的值.19.已知直线y=-x+2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和点B ,另一直线y=kx+b (k ≠0)经过点C (1,0),且把△AOB 分为两部分,(1)若△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求k 和b 的值;(2)若△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为1:5,求k 和b 的值20.直线y=-32x+3交x 、y 两坐标轴分别于点A 、B ,交直线y=2x-1于点P ,直线y=2x-1交x ,y 坐标轴分别为C 、D ,求△PAC 和△PBC 的面积各是多少?21.如图,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3x ﹣3,且l 1与x 轴交于点D ,直线l 2经过点A 、B ,直线l 1,l 2相交于点C .(1)求点D 的坐标;(2)求△ADC 的面积.22.已知直线l 1:y =k 1x+b 1经过点(-1,6)和(1,2),它和x 轴、y 轴分别交于B 和A ;直线l 2:y =-0.5x-3,它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是D 和C .(1)求直线l 1的解析式;(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3)设直线l 1与l 2交于点P ,求△PBC 的面积23.如图,直角坐标系xoy 中,一次函数y=-0.5x+5的图像l 1分别与x ,y 轴交于A 、B 两点,正比例函数的图像l 2与l 1交于点C (m ,4).(1)求m 的值及l 2的解析式;(2)求S △AOC -S △BOC 的值;(3)一次函数y=kx+1的图像为l 3,且l 1,l 2,l 3不能围成三角形,直接写出k 的值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答案1.解:过点A 作AC ⊥OB 于点C ,设AC =m (m >0)由△AOB 的面积为15,OB =6得21OB ×m =15,即21×6×m =15,∴m =5,得A (-4,5).设正比例函数解析式y =k 1x (k 1≠0)把x =-4,y =5代入得k 1=−45,∴y =−45x .设一次函数解析式y =k 2x +b (k 2≠0),把x =-4,y =5和x =-6,y =0代入得:⎩⎨⎧+-=+-=b k b k 226045,解得k 2=25,b=15.∴y =25x+15. 2.点B 在直线y=-x+1上,且点B 在第四象限,点A (2,0)、O (0,0),△ABO 的面积为2,求点B 的坐标解:过点B 作BC ⊥x 轴于点C ,∵△ABO 的面积为2,∴21OA ×BC=2,OA ×BC=4,∵OA=2,∴BC=2,∵B 点在第四象限,∴B 点的纵坐标是-2,∵B 点在y=-x+1上,∴当y=-2时,-x+1=-2,x=3,∴B 的坐标是(3,-2)3.分析:(1)联立两个解析式,组成方程组,再解方程即可得到P 点坐标;(2)分别利用函数解析式计算出A 、B 两点的坐标,在求△APB 的面积即可.解:(1),解得,故P (﹣1,2);(2)∵函数y =()x+2.5中,当y =0时,x =﹣5,∴A (﹣5,0),∵函数y =﹣x+1中,当y =0时,x =1,∴B (1,0),∴S △APB =×6×2=6.4.(1)y=kx 过M(2,3),∴3=2k,k=32,∴y=32x.∵y=ax+b 过M(2,3),则2a+b=3,b=3-2a,∴y=ax+(3-2a),∵S ΔOMN =21×|3-2a|×2=|3-2a|=5,∴2a-3=±5,a=4或a=-1,∴直线y=ax+b 的解析式为y=4x+5或y=-x-5;(2)①当y=4x+5时,令y=0得x=-5/4,∴y=4x+5与x 轴交于A(-5/4,0),S ΔOAM =21×45×3=15/8;②当y=-x-5时,令y=0得x=-5,∴y=-x-5与x 轴交于B(-5,0),S ΔOBM =21×5×3=15/2 5.分析:(1)根据两直线相交的问题,通过解方程组即可得到两直线的交点坐标;(2)先根据x 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两直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解:(1)解方程组得,所以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3,3);(2)当y =0时,2x ﹣3=0,解得x =,则直线y 1=2x ﹣3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0);当y =0时,6﹣x =0,解得x =6,则直线y 2=6﹣x 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0,6);所以这两条直线与x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6﹣)×3=. 6.分析:(1)解方程组即可得出交点坐标;(2)分别求出A ,B 的坐标即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3)假设在直线y =﹣2x ﹣1上存在点P 使得S △APC =6,设点P (x ,y ),分类讨论x 的取值后即可得出答案;解:(1)解方程组解得:x =﹣1,y =1,所以点C 的坐标为(﹣1,1);(2)直线y =2x+3与y 轴的交点A 的坐标为(0,3),直线y =﹣2x ﹣1与y 轴的交点B 的坐标为(0,﹣1),所以AB =4,S △ABC =×4×|﹣1|=2;(3)假设在直线y=﹣2x﹣1上存在点P使得S△APC=6,设点P(x,y),则①当x<﹣1时,有S△APB﹣S △ABC=6,即×4×|x|﹣2=6,解得x=4(舍去)或x=﹣4,把x=﹣4代入y=﹣2x﹣1,得y=7,②当x>0时,有S△APB+S△ABC=6,即×4×x+2=6,解得x=2,把x=2代入y=﹣2x﹣1得y=﹣5,所以在直线y=﹣2x﹣1上存在点P(﹣4,7)和P(2,﹣5),使得S△APC=6.7.分析:(1)把x=0,和y=0代入解析式y=x+6解答即可,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2)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可;(3)设P点的坐标为(m,m+6),然后分两种情况求得P的坐标,进而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L的解析式.解:(1)∵直线y=x+6的图象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A(0,6)B(﹣6,0),∴OA=6,OB=6,∴S△AOB =OA•OB=×6×6=18;(2)∵A(0,6)B(﹣6,0),∴AB==6;(3)设P点的坐标为(m,m+6),∴S△POB=OB•(m+6)=3(m+6),∵把△AOB的面积分成2:1两部分,∴S△POB:S△AOB=2:3或1:3,∴=或,解得m=﹣2或﹣4,∴P(﹣2,4)或(﹣4,2),设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4=﹣2k或2=﹣4k,解得k=﹣2或k=﹣,∴直线L的解析式为或y=﹣2x.8.分析:(1)当l1∥l2时,k=﹣,然后将C(4,0)代入l2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出b的值.(2)容易求得C(4,0),且C是OA的中点,所以直线l2是△AOB的中线,从而求出C的直线解析式.解:(1)由题意可知:k=﹣,∴直线的解析式为:y=﹣x+b,把(4,0)代入上式,∴b=2,∴直线的解析式为:y=﹣x+2;(2)令y=0代入y=﹣x+4,∴x=8,∴点A(8,0),令x=0代入y=﹣x+4,y=4,∴B (0,4),∴C是OA的中点,若△AOB被直线l2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则直线l2与△AOB的中线重合,即直线l2过点B把(0,4)和(4,0)代入y=kx+b,∴,解得:,∴直线l2的解析式为:y=﹣x+4 9.分析:(1)直接把E的坐标为(8,0)代入y=kx+6就可以求出k的值;(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OPA=,然后把y转换成x,△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就可以求出了;(3)直接把S=9代入(2)中的解析式里.就可以求出x,然后确定P的坐标.解:(1)把点E(8,0)代入y=kx+6,得8k+6=0,解得,k=;(2)∵点P(x,y)在第一象限内的直线y=x+6上,∴点P的坐标为(x,x+6)且x>0,x+6>0,过点P作PD⊥x轴于点D,则△OPA的面积=OA×PD,即.∴(0<x<8);(3)由S=9得,,解得x=4,把x=4代入y=x+6,得y=×4+6=3,这时,P有坐标为(4,3);即当P运动到点(4,3)这个位置时,△OPA的面积为9.10.分析:(1)直接把点E的坐标代入直线y=kx+12求出k的值即可;(2)过点P作PD⊥OA于点D,用x表示出PD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结论;(3)把△OPA的面积为△OEF的面积的,得出△OPA的面积代入(2)中关系式,求出x的值,把x的值代入直线y=﹣x+12即可得出结论.解:(1)∵直线y=kx+12与x轴交于点E,且点E的坐标(16,0),∴16k+12=0,解得k=﹣,∴y=﹣x+12;(2)过点P作PD⊥OA于点D,∵点P(x,y)是第一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PD=﹣x+12.∵点A的坐标为(12,0),∴S=×12×(﹣x+12)=﹣x+72;(3)∵y=﹣x+12,∴当y=0时,x=16,∴OF=16,OE=16,∵△OPA的面积为△OEF的面积的,∴△OPA的面积=,∴﹣x+72=36,解得x=8,将x=8代入y=﹣x+12得y=6,∴P(8,6).11.分析:(1)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OA=5,易得OB=3,则B(3,0),然后利用待定系数分别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AB,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定义求解.解:(1)∵点A(﹣3,4),∴OA==5,而OB=OA,∴OB=3,∴B(3,0),把A(﹣3,4)代入y=k1x得﹣3k1=4,解得k1=﹣,∴自变量函数解析式为y=﹣x;把A(﹣3,4)、B(3,0)分别代入y=k2x+b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2;(2)AB==2,△AOB的面积=×3×4=6,△AOB的周长=3+5+2=8+2.12.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再加上四边形的面积.首先根据一次函数求出点的坐标,求第(2)问时,设PB与y轴交于一点M,四边形面积等于三角形MOB的面积﹣三角形MQP的面积,从而得出结果.解:(1)设A(a,0),B(b,0),P(x,y).由题意得:a+n=0①,﹣2b+m=0②,由①②得a=﹣n,b=.解方程组,得.故A(﹣n,0),B(,0),P(,);(2)设PB与y轴交于一点M,则M(0,m),Q(0,n).则S MOB=m=,S MQP==.所以=③,又=2④,由③④联立,解得.∴点P的坐标为(,),直线PA的解析式为y=x+1,直线PB的解析式为y=﹣2x+2.13.分析:先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OB的解析式,再设CD交AB于点E,交OB于点F,故可得出F点的坐标及EF、EB、AB的长,再根据S△BEF=S△AOB即可得出x的值,进而得出结论.解:设直线OB的解析式为y=kx(k≠0),∵B(10,1),∴1=10k,解得k=,∴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D(x,0),∴F(x,),∴EF=1﹣,EB=10﹣x,AB=10﹣2=8,∴S△BEF=××(10﹣x)=,∴S△AOB=×8×1=2×,解得x=10﹣2.14.分析:根据点A、B在一次函数y=kx+4的图象上得出A(1,k+4),B(4,4k+4)且k+4>0,4k+4>O,根据四边形ABDC的面积为7代入即可求出k的值.解:∵点A、B在一次函数y=kx+4的图象上,∴A(1,k+4),B(4,4k+4)且k+4>0,4k+4>O,∵四边形ABDC 的面积为7,∴[(k+4)+(4k+4)]•3=7,∴k=﹣,∴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4.15.分析:(1)对于直线y=x﹣2,分别令x与y为0求出y与x的值,确定出E与F坐标,根据四边形ABCD为矩形,得到对边相等,求出BC的长,即为C纵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求出C横坐标,即可确定出B坐标;(2)由B与E的横坐标之差求出EB的长,四边形AECD面积=矩形ABCD面积﹣三角形ECB面积,求出即可;(3)在y轴上存在一点P,使△PEF为等腰三角形,如图所示,分三种情况考虑:若P1F=EF;若EF=P2F;若P3F=P3E;分别求出P的坐标即可.解:(1)对于直线y=x﹣2,令x=0,得到y=﹣2;令y=0,得到x=4,∴E(4,0),F(0,﹣2),∵四边形ABCD 为矩形,∴BC =AD =3,DC =AB =9,把y =3代入直线y =x ﹣2,得:x =10,即B (10,0);(2)∵E (4,0),B (10,0),∴EB =10﹣4=6,∴S 四边形AECD =S 矩形ABCD ﹣S △ECB =9×3﹣×6×3=27﹣9=18;(3)存在,如图所示,分三种情况考虑:若P 1F =EF ==2,∴OP 1=OF+P 1F =2+2,此时P 1(0,﹣2﹣2);若EF =P 2F =2,∴OP 2=P 2F ﹣OF =2﹣2,此时P 2(0,2﹣2);若P 3F =P 3E ,此时P 3在线段EF 垂直平分线上,线段EF 垂直平分线为y+1=﹣2(x ﹣2),即y =﹣2x+3,令x =0,得到y =3,此时P 3(0,3),综上,在y 轴上存在一点P ,使△PEF 为等腰三角形,此时P 的坐标为(0,﹣2﹣2)或(0,2﹣2)或(0,3).16.分析:(1)求得C 的坐标,以及E 的坐标,则求得AE 的长,根据直角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四边形的面积;(2)经过点E 且将正方形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与CD 的交点F 到C 的距离一定等于AE ,则F 的坐标可以求得,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EF 的解析式;(3)根据直线l 1经过点F (﹣,0)且与直线y =3x 平行,知k =3,把F 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即可得出直线11,同理求出解析式y =2x ﹣3,进一步求出M 、N 的坐标,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MNF 的面积..解:(1)在y =x 中,令y =4,即x =4,解得:x =5,则B 的坐标是(5,0);令y =0,即x =0,解得:x =2,则E 的坐标是(2,0).则OB =5,OE =2,BE =OB ﹣OA =5﹣2=3,∴AE =AB ﹣BE =4﹣3=1,边形AECD =(AE+CD )•AD =(4+1)×4=10;(2)经过点E 且将正方形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直线与CD 的交点F ,必有CF =AE =1,则F 的坐标是(4,4).设直线的解析式是y =kx+b ,则,解得.则直线l 的解析式是:y =2x ﹣4;(3)∵直线l 1经过点F (﹣,0)且与直线y =3x 平行,设直线11的解析式是y 1=kx+b ,则k =3,代入得:0=3×(﹣)+b ,解得b =,∴y 1=3x+,已知将(2)中直线l 沿着y 轴向上平移个单位,则所得的直线的解析式是y =2x ﹣4+,即:y =2x ﹣3,当y =0时,x =,∴M (,0),解方程组得:,即:N (﹣7,﹣19),S △NMF =×[﹣(﹣)]×|﹣19|=.答:△NMF 的面积是.17.将B 和P 点带入y=kx+b 中,得:0=-k+b,5=2k+b 即:k=b=35,所以L1为:y=35 x+35,C 的坐标:(0,5/3) 将P 和A 带入y=mx+n 中,得5=2m+n ,0=6m+n ,解得:m=-5/4,n=15/2,即L 2的方程为:y=-45x+215,∵CD ∥AP , ∴CD 直线的解析式可以设为:y=-45x+b ′,∵x=0时,y=35×0+35=35,∴C 的坐标是(0,35),把C 的坐标带入CD 的解析式中,得b ′=35,∴CD 的直线解析式为y=-45x+35,由y=-45x+35与x 轴交于点D ,得D 坐标为:(4/3,0),由P 做PM ⊥x 轴于M ,则PM=5,∵A 的坐标是(6,0),B 的坐标是(-1,0),D 的坐标是(4/3,0),C 的坐标是(0,35),∴AB=7,BD=37,OC=35,∴四边形APCD 的面积=三角形BAP 面积-三角形BDC 面积=21×7×5-21×37×35=9140 18.分析:由已知求出A 、B 的坐标,求出三角形ABC 的面积,再利用S △ABP =S △ABC 建立含a 的方程,把S △ABP 表示成有边落在坐标轴上的三角形面积和、差,通过解方程求得答案.解:连接OP ,∵直线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A (,0),B (0,1),AB ==2,∴S △ABP =S △ABC =2,又S △ABP =S △OPB +S △OAB ﹣S △AOP ,∴﹣a ×1+×1﹣=4,解得a =.答:a 的值为a =.19.分析:(1)△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那么被分成的两部分都应该是三角形AOB 的面积的一半,那么直线y =kx+b (k ≠0)必过B 点,因此根据B ,C 两点的函数关系式可得出,直线的函数式.(2)若△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比为1:5,那么被分成的两部分中小三角形的面积就应该是大三角形面积的,已知了直线过C 点,则小三角形的底边是大三角形的OA 边的一半,故小三角形的高应该是OB 的,即直线经过的这点的纵坐标应该是.那么这点应该在y 轴和AB 上,可分这两种情况进行计算,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解:(1)由题意知:直线y =kx+b (k ≠0)必过C 点,∵C 是OA 的中点,∴直线y =kx+b 一定经过点B ,C ,如图(1)所示,把B ,C 的坐标代入可得:,解得k =﹣2,b =2;(2)∵S △AOB =×2×2=2,∵△AOB 被分成的两部分面积比为1:5,那么直线y =kx+b (k ≠0)与y 轴或AB 交点的纵坐标就应该是:2×2×=,①当y =kx+b (k ≠0)与直线y =﹣x+2相交时,交点为D ,如图(2)所示,当y =时,直线y =﹣x+2与y =kx+b (k ≠0)的交点D 的横坐标就应该是﹣x+2=,∴x =,即交点D 的坐标为(,),又根据C 点的坐标为(1,0),可得:,∴,②当y =kx+b (k ≠0)与y 轴相交时,交点为E ,如图(3)所示,∴交点E 的坐标就应该是(0,),又有C 点的坐标(1,0),可得:,∴,因此:k =2,b =﹣2或k =﹣,b =.20.解:过P 分别向x 轴、y 轴分别做PM ⊥x 轴于M ,PN ⊥y 轴于N ,由y=-32x+3和y=2x-1联立可得x=23,y=2,∴p 的坐标是(23,2),∴PM=23,PN=2,易求得A 、B 、C 、D 的坐标分别为(29,0),(0,3),(21,0),(0,-1),∴AC=4,BD=4,OC=21,∴S △PAC =21AC ·PM=3,S △PBC =S △PBD -S △BCD =21BD ·PN-21BD ·OC=4-1=3. 21.分析:(1)利用直线l 1的解析式令y =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到点D 的坐标;(2)根据点A 、B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l 2的解析式,得到点A 的坐标,再联立直线l 1,l 2的解析式,求出点C 的坐标,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1)∵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3x ﹣3,且l 1与x 轴交于点D ,∴令y =0,得x =1,∴D (1,0);(2)设直线l 2的解析式为y =kx+b (k ≠0),∵A (4,0),B (3,),∴,解得,∴直线l 2的解析式为y =﹣x+6.由,解得,∴C (2,3).∵AD =4﹣1=3,∴S △ADC =×3×3=.22.分析:(1)因为点(﹣1,6)和(1,2)在直线l 1:y =k 1x+b 1,所以把这两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出k 1、b 1的值就可以了.(2)知道直线l 2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C 、D 的坐标,根据l 1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A 、B 的坐标就可以求出BD 、OA 、OC 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3)利用l 1、l 2的解析式求出交点坐标P ,就可以求出△PDB 的面积,然后求出三角形DCB 的面积,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差就是△PBC 的面积. 解:(1)∵直线l 1:y =k 1x+b 1经过点(﹣1,6)和(1,2),∴,解得,∴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2x+4;(2)∵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2x+4,当x =0时,y =4,∴A (0,4),∴OA =4,当y =0时,x =2,∴B (2,0),∴OB =2,∵直线l 2:y =﹣x ﹣3,当x =0时,y =﹣3,即C (0,﹣3).∴OC =3,当y =0时,x =﹣6,即D (﹣6,0),∴OD =6,∴BD =8,∴S 四边形ABCD =+=12+16=28;(3)过点P 作PE ⊥BD 于E ,由l 1、l 2的解析式得:解得:,∴P (,﹣),∴OE =,PE =,∴S △PBC =﹣=﹣12=.23.分析:(1)先求得点C 的坐标,再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得到l 2的解析式;(2)过C 作CD ⊥AO 于D ,CE ⊥BO 于E ,则CD =4,CE =2,再根据A (10,0),B (0,5),可得AO =10,BO =5,进而得出S △AOC ﹣S △BOC 的值;(3)分三种情况:当l 3经过点C (2,4)时,k =1.5;当l 2,l 3平行时,k =2;当11,l 3平行时,k =﹣0.5;故k 的值为1.5或2或﹣0.5.解:(1)把C (m ,4)代入一次函数y =﹣0.5x+5,可得4=﹣0.5m+5,解得m =2,∴C (2,4),设l 2的解析式为y =ax ,则4=2a ,解得a =2,∴l 2的解析式为y =2x ;(2)如图,过C 作CD ⊥AO 于D ,CE ⊥BO 于E ,则CD =4,CE =2,y =﹣0.5x+5,令x =0,则y =5;令y =0,则x =10,∴A (10,0),B (0,5),∴AO =10,BO =5,∴S △AOC ﹣S △BOC =0.5×10×4﹣0.5×5×2=20﹣5=15;(3)一次函数y =kx+1的图象为l 3,且11,l 2,l 3不能围成三角形,∴当l 3经过点C (2,4)时,k =1.5;当l 2,l 3平行时,k =2;当11,l 3平行时,k =﹣0.5;故k 的值为1.5或2或﹣0.5.。
与一次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知识拓展
拓展一 如图,点E(1 ,3) ,点F( 3 ,1) ,在直线 y=-2x+4上,求△EO2F的面积(2多种方法).
B
E (1 ,3) 2 F ( 3 ,1)
A2
B
H
K
G
H
L
G
A
知识拓展
拓展二 点Q在y轴上,且△QPB与△CPB 面积相等,求点Q的坐标.
分类讨论
知识拓展
拓展三 如图,直线y 2x 4 与x轴、y轴分
2.已知直线y=kx+2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 积是2,求k的值.
3.已知点P是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一点,如 果图象与x轴交于A点,且△OAP的面积等于3, 求P点的坐标.
课后巩固
4.如图(4),已知直线经过点 A(2,0)与点B(0,1),
如果在坐标平面内有一点 P(t, 1) . (1)求△BPA的面积S与t的函数2关系. (2) 当△BPA的面积为3时,求t的值.
别交于点A、B,点T是直线AB上的一个动点,
连结CT.设T点横坐标为t. (1)求△CAT的面积S与t的 函数关系式.
(t,-2t+4)
T
(2)当点T运动到什么位置
时△CAT的面积为6.
-1
-1
P(1,2)
2 2
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巩固
1.直线y=x和直线y=-x+2与y轴围成的面积是 .
武义县实验中学 周 东
知识回顾
y B(0,4)
(1)点M(a,b)到x轴的 距离为 b ,到y轴的距
P
离为 a .
(1,2)
(2)一次函数y=kx+b与
与函数图象有关面积的求法

与函数图象有关面积的求法求解与函数图象有关的图形面积问题,在各类考试中常常出现,许多同学难以入手,实际上,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画出图形后,设法将图形转化为三角形,再求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现分类例析如下。
一、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例1 设直线1x y :l 1-=交x 轴于A ,交y 轴于D ,直线27x 21y :l 2+-=交y 轴于B ,且21l l 与交于C.求ABC ∆的面积S.解:画出略图.可见.S S S ABC ABD BCD ∆∆-=∆的面积只要求出底边长和高(点C 、A 的横坐标).在⎪⎩⎪⎨⎧+-=-==-=+-=-=,27x 21y ,1x y ).0,1(A ,0y );27,0),B(1,0D (,0x ,27x 21y ,1x y 再联立得令得分别令中得C(3,2).291)1(27213)1(2721x DB 21x DB 21S Ac =⨯⎥⎦⎤⎢⎣⎡---⨯⎥⎦⎤⎢⎣⎡--⨯=⨯-⨯=所以 二、直线与双曲线例2 设直线y=-x+5与双曲线x4y =交于A 、B 两点,求OAB ∆的面积。
解:画出示意图,直接求OAB ∆的底边AB 长和相应的高,比较困难。
现割补法进行转化,记直线交x 轴于点C ,交y 轴于点D ,则所求面积.S S S S OBD OCA OCD ∆∆∆--=在y=-x+5中,分别令y=0,x=0,得C (5,0),D (0,5)。
又由⎪⎩⎪⎨⎧=+-=,x 4y ,5x y 得A (4,1),B (1,4) 从而.215152115215521S =⨯⨯-⨯⨯-⨯⨯=三、直线与抛物线例3 已知抛物线m x 2x y 2++-=交x 轴于两点10x x ,<x x ),0,x (B ),0,x (A 22122121=+且. 又点P (4,n )在该抛物线上,设抛物线的顶点是C ,求ACP ∆的面积S 。
分析:将ACP ∆分成两个APD ACD 、∆∆,需求底边AD 的长及相应的高,即点C 、点P 的纵坐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AP+CP最小;
y
y=x
C A(0,1)
D 0P
B
x
y=-2x+6
挑战自我
高手是你吗?
如图:直线OC、BC的函数关系式分别为 y=x和y=-2x+6,动点P(x,0)在线段OB上移动
l 过点P作直线 与x轴垂直.
1)求点C的坐标; 2)若A点坐标为(0,1),当点P运动到 么位置时,AP+CP最小;
(2)若△OMB的面积为8,求点M的坐标;
y
若 M在直线AB上 l A(0,2)
M
转化思想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OH
Bx
挑战自我
高手是你吗?
如图:直线OC、BC的函数关系式分别为
y=x和y=-2x+6,动点P(x,0)在线段OB上移动
y
1)求点C的坐标;
C y=x
2)若点A(0,1) 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
B
K>0 或 K<0 数形结合
B
0
C
A
4
x
变式训练 2:
已知直线y=2x+4与直线y=-x+1
求两直线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能力提升:
看看谁最强
1
如图,已知: 直线y= - 2 x+2分别交
两坐标轴于A、B两点,M是线段AB上一个动
点,设M的横坐标为x,△OMB的面积为S.
(1)写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
专题学习
与一次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y
知识储备
A(-3,2) 3 N 2
M
0
F
D
x
P (x ,y)
2.一次函数 y=kx+b (k,b 为常数,且k≠0) 的图像与x轴、y轴交点坐标.
y
与x轴交点坐标: A:( b ,0)
B
k
与y轴交点坐标: B:(0,b)
0A
x
3. 已知:直线 y= 2x+1与直线 y=-x+4
相交于点 A,求交点A的坐标.
方法1(方程组): 方法2(方程):
y 2x 1
2x+1=-x+4
y x 4
A(1,3)
牛刀小试
比比谁最快
求:直线y=2x+4与两坐标轴所围成面积
S=4
B(0,4)
A(-2,0)
变式训练1:
1.已知直线y=kx+b与x轴交于点(4,0) , 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是8,求直线的解析式. y
3)设△OBC中位于直线 l 左侧部分的面积
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y
y=x
C F
0P
B
x
y=-2x+6
1,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 2,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3,一次函数图象性质 4,点、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自我检测
一次函数的图象交x 轴于点A(-6,0),
与 y 轴交于B,若△AOB的面积为12,且 y
随 x的增大而减少,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自我检测
2、直线 y x 2 与 x 轴,y轴分别交于点A
和点B.另一直线y kx b 经过点C(1,0)
且把△AOB分成两部分面积相等,求 k 、b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