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系统

合集下载

人体生理学血液

人体生理学血液

人体生理学血液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人体生理学中,血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作为循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血液在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与人体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解物组成。

其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成分是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血浆中还含有多种离子、激素、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负责血液凝固,发挥止血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运输、调节和保护作用。

1. 运输功能:血液通过对氧气、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的运输,实现了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红细胞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2. 调节功能:血液通过调节体温、pH值和水分平衡等,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血液通过扩张血管和汗腺分泌来调节体温。

3. 保护功能: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

此外,血液中的抗体和凝血因子也能够帮助身体抵御疾病和止血。

三、血液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血液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1. 循环系统: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经血管系统流动到身体各个部位,完成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的运输,同时将代谢废物运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2. 呼吸系统:血液与呼吸系统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实现紧密联系。

在肺部,血液中的红细胞与肺泡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二氧化碳从组织和器官返回到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3. 消化系统:血液通过运输从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将其分配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满足能量和营养需求。

生理学实验 第六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实验 第六章 血液循环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物】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蛙心夹;铁支柱、双凹活动夹、线、小烧杯、滴管、胶泥;任氏液。
【实验其仰卧在蛙板上,约在肩带下方1~2厘米处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用粗剪刀将皮肤剪出一块呈顶端向下的等边三角形。用镊子夹住胸骨下端,剪去同样大小的一块肌肉组织(连同胸骨、上喙骨、喙状骨、前喙骨和锁骨在内),暴露心脏。在心舒期用蛙心夹夹住心尖约1毫米。
【注意事项】
1.剪胸骨和胸壁时,伸入胸腔的剪刀要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
2.提起和剪开心包膜时要细心,避免损伤心脏。
3.在改变心脏某局部温度操作中,所接触的局部位置要准确,可暂不滴任氏液,尽量减少该局部温度过快波及其他部位而影响结果。
4.如果斯氏第一结扎后房室迟迟不能恢复跳动,可做斯氏第二结扎加速其恢复。而每次结扎不宜扎得过紧过死,以能刚阻断兴奋传导为合适。
心肌的自律性------------------6.2:蛙心起搏点
心肌的兴奋性------------------6.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心血管反射---------------------6.4:减压神经的传入放电
心电图---------------------------6.5:容积导体在心电图描记中的作用
第六章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构成。
心脏具有泵血功能,泵血过程中产生心音。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及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可在胸壁的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取。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肌细胞发生一次扩布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心脏的兴奋性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绝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或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化。心电图是按一定的方法在体表记录的反映心脏活动的电位变化曲线。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在生理系统中地位
重要性
血液是生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作用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 素等输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
血液生成与循环路径
生成
血液主要由造血器官(如骨髓)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循环路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泵血作用,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部位。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不断流动,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功能。
凝血酶原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肿 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为人
熟知的功能之一。
止血过程及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当血管受损时,首先发生血管收缩,减小血流量; 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最后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止血栓。
血红蛋白性质与作用机制
性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易溶于水。 它具有氧合作用和脱氧作用,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 结合或分离。
作用机制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 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脱氧作用是指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器官中释放氧气, 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血红蛋白还能与二氧化碳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 出体外。
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 疫应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04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Chapter
血小板形态、结构及功能
血小板形态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血液系统由血液及造血器官组成。

一、造血器官造血器官包括骨髓、脾、淋巴结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组织。

在胚胎9〜IOd,中胚层开始出现造血位点,以后逐渐发育为卵黄囊中的血岛,胚胎期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出生后4周,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而肝、脾造血功能停止,仅当应激情况下部分可再恢复造血功能。

5~7岁以前全身骨髓的造血功能都很活跃,以后四肢长骨中造血组织逐渐减少,但当身体需要造血功能代偿活跃时(如出血或溶血等),长骨中仍可出现造血组织。

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成血液又称外周血,主要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组成。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余下55%为血浆(一种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血浆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蛋白质、凝血及抗凝血因子、补体、抗体、酶、电解质、各种激素及营养物质等。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生成的造血干细胞(HSC),可分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多能祖细胞又称集落形成单位(CFU),进一步发育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在骨髓内分化为T、B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调节HSC的增殖与分化,而且提供其营养和黏附的场所。

单核一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粒、单系祖细胞,在血中为单核细胞,游走至组织即成为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包括骨髓内原、幼单核细胞,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结、脾和结缔组织中固定、游走的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的KUPffer细胞及神经系统的小神经胶质细胞等。

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一)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型,较球型面积更大,以利于气体交换;红细胞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一)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功能主要是吞噬异物,尤其是细菌,是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无 平滑肌分布,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中小静脉,与同级动脉 相比,其管壁薄、弹性小、易扩张,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 纳在静脉中。
血管舒缩调节机制
01 02
神经调节
血管收缩神经纤维经常发放低频冲动,使血管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血管舒张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下无冲动发放,当刺激强度增加时发放冲 动,引起舒血管效应。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03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富含平滑肌,收缩时可明显改变血管口
径,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血管类型及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其收缩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
通血毛细血管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毛细血管,血管壁 上有较多小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物质 交换。
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 小片段,使其失去网状结构。
纤溶抑制物
体内存在纤溶抑制物,可抑制纤 溶酶的活性,调节纤溶过程。
凝血与纤溶平衡及其意义
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血管损伤时的及时止血,又避 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生理意义
凝血与纤溶平衡对于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平衡 被打破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06
血管生理
血管类型及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01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
可缓冲动脉血压。
分配血管

生理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系统

生理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系统

06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与案例分析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心脏输出量增加、血管阻力升高或血容量增多等因素导致 。具体可能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原因。
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如利尿剂、ACE抑 制剂等,非药物治疗则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减轻精神 压力等。
心脏节律性调控因素
• 心脏节律性调控概述: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自主神经 系统、体液因素和心脏自身调节等。这些调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心脏的 正常节律和适应性变化。
•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控: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 进行双向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 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碱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这种 调节有助于心脏适应不同的生理需求。
传递免疫信息
白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具有传递免疫信息的功能,能够将抗 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并激活免疫反 应。
04
心脏生理与调控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要点一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概述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 性等基本电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共同 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
要点二
心肌细胞膜电位与离 子通道
生理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系统
汇报人:XX
2024-01-17
• 引言 • 血液循环系统基本概念 • 血液成分与功能 • 心脏生理与调控 • 血管生理与调控 •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和器官,同时清除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因此,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医学 、生物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摘要:一、血液的概念和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循环和调节四、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五、临床血液学的应用和发展正文: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糖、氨基酸、脂类等物质,起着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则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体内运出。

此外,血液还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主要通过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来完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向血管,形成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将血液从各个组织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对心脏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以保证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主要包括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类型。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和缺血。

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

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凝血机制

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凝血机制

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凝血机制
人体的血液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其中凝血机制是维
持血液循环和止血的重要环节。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机体需要迅速
启动凝血机制,以阻止血液不断流失,同时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血机制的调节涉及多种生理学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
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等。

首先,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


小板表面的受体会与受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凝血因子发生作用,
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形成血栓。

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凝集,是
凝血机制启动的第一步。

接下来,凝血因子在血液中激活,形成复杂的凝血酶级联反应。

这些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因子VIII和因子X等。


些凝血因子在受伤部位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
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

最后,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加牢固,同时促进伤口愈合。

随着伤口愈合,机体会逐渐通过纤溶酶等酶类分解血栓,恢复正常
血液循环。

总的来说,血液系统的凝血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它能够迅速响应受伤并启动凝血反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过度出血
的危害。

对凝血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
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2、红细胞凝集反应和输血原则 首选同型输血
22
3、交叉配血试验
23
二、Rh血型系统
1、分型依据 有无D 抗原
2、 Rh血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1)、 输血反应 (2)、母婴血型不合
24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3
三、血小板
1、数量和形态
(100—300)*109/L 〉1000 血栓 〈50 出血 寿命 7—10天 2、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参与生理性止血和凝固
14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定义: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9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生成
①生成部位 红骨髓 (再障)
②造血原料 铁和蛋白质(小细胞低色素性)
③成熟因子 叶酸和维生素B12 (巨幼红细胞性) ④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性贫血 雄激素 破坏 寿命120天 脾脏
10
11
二、白细胞
1、分类和正常值 (4—10)*109/L
12
3
第二节 血浆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掌握)
4
1、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 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白球比值(A/G)正常时1.5—2.5:1 肝功能异常时比值下降或倒置. 2、无机盐 : 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NPN 是蛋白质和核酸的 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排出体外。 测定血浆NPN含量,有助于了解蛋白 质的代谢水平和肾的排泄功能。 4、其他 营养物质、激素、气体分子
5
二、血浆渗透压(掌握)
渗透压就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所具有的保留和 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1、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正常值 晶体渗透压 80%Nacl 5765mmHg 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 25mmHg 2、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①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保持红
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
②胶体渗透压在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
血容量中起重要作用。
6
血浆渗透压示意图
7
8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1、数量和功能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120—160g/L 110—150g/L 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2、生理特性 ①可塑变形性 ②渗透脆性 ③悬浮稳定性 血沉(ESR)
血液
一、概述 二、血浆 三、血细胞 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五、血量与血型
1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掌握)
2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了解) 1、颜色 2、比重 全血(1.050—1.060) 红细胞 血浆(1.025---1.030) 血浆蛋白 3、粘滞性 全血( 4—5)倍 红细胞 血浆(1.6—2.4)倍 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大小与血浆中溶质数量的 多少成正比 5、酸碱度 PH值7.35—7.45 Nahco3/H2co3 缓冲对
15
1、凝血因子
16
2、血液凝固的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的形成 ③纤维蛋白的形成
17
18
3、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4、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9
二、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3、纤溶抑制物
20
第五节 血量与血型
一、血量 相当于体重的7%--8%,10%无症状,20%血压下 降,30%危及生命。 二、血型 ABO血型系统 1、分型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