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易与易科学
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1、《周易》与历史学:众所周知,我国对于周朝以前的历史和社会情况,因无文字而一无所知。
后来大量发现古都遗址和古墓,挖掘出数以万计的甲骨文。
这些甲骨文上记载着周朝和周以前的大量占卜记录。
这样一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才逐步弄清了周朝《西周》的社会历史及其状况。
由此可知,当时用八卦预测时所记录下来的历史实事,是多么真实,又多么的宝贵。
同时,也记录信息预测的记录。
2、《周易》与数学:在我国历史上要考证数学的起源,总离不开伏羲八卦。
可以这样说,伏羲是我国数学的鼻祖。
八卦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就是说,八卦是由数学组成的。
或者说,八卦是数学的表现。
(“--”记为0,“—”记为1),所以计算机的二进制是: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就是根椐我国八卦图发明了计算机二进制,震动了世界整个科学。
所以八卦有“计算机母”之称。
八卦不仅是数学的起源,它与我国文字的起源也是同步的。
八卦的八个符号,就是我国古代的文学。
关于这一点,《中国甲骨文学史》上有详细的记载,在此就不多述了。
3、《周易》与医学:我国很早就有“易理同源”、“易医相通”之说。
古代研究《周易》的圣贤,都要把《黄帝内经》作为主要的参考书。
而研究中医学的医者,必须把《周易》作为理论的渊源。
所以,八卦的原理,很早就应用到中医学的名个领域,它为预测疾病和准确地诊疗疾病提供了依存证据。
我们看八卦与人体简单的配备,就一清二楚了。
八卦与人体:外五行:乾为首,离为目,坎为耳,兑为口,坤为腹,艮为手,震为足,巽为股。
内五行:即八卦配五脏,乾兑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
4、《周易》与生物:八卦中的六十四卦,与生物学中的遗传密码是一致的。
决定遗传机制的分子有两种,分别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这两种分子结构相同,都是由磷酸基、糖碱基组成。
DNA的RNA中的磷酸基是没有区别的,只有一种。
易经与文化

哲学易代表(4)
张立文的主要易著为《周易思想研究》,内分 “上篇《易经》思想研究”和“下篇《易传》思想 研究”,其特点是认为“《易经》和《易传》当是 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与思想体系的著作”,他“试着 较为严格地将它们区别开来,历史地、具体地进行 剖析,与甲骨文比较研究”,具有一定新见。
哲学易代表(5)
哲学易代表(2)
冯友兰的主要易著为“《易经》的哲学思想” 和“《易传》的哲学思想”两文及其《中国哲学简 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等中有关章节, 其主要观点是:《易经》“八卦……是唯物主义世界 观的胚胎。《易传》……的整个体系是一个客观唯 心主义的体系。《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 学’,又是一部‘精神现象学’。”
文史易代表(1)
郭沫若的主要易著是《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 和《周易之制作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 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象男根,分 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 阳、刚柔、天地的观念。……八卦就这样得着二重 的秘密性: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二重是数学的秘 密。”
哲学易代表(3)
张岱年的主要易著为“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 思想”以及《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有 关论述。“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一文分论 了易传的本体论学说、辩证法思想、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 认为“《易大传》中的天地万物起源论是一种简单朴素的唯 物论”、“《易大传》关于‘易’、‘道’、‘神’的思想 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而且有深刻的内容;关于‘天’与 ‘鬼神’的问题,则未能摆脱原始宗教的影响,可以说徘徊 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指出了“《易大传》中的辩证思 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宝贵遗产”、“《易大传》重视变 革”、“《易大传》的思想是复杂的”等等。
《易经》是科学之母

《易经》是科学之母易学是科学之母,有易学然后才有科学,没有易学就没有科学。
人类的科学理论,科学发明及科学技术都是易理范围内的产物。
易学与科学的关系就象一对母子关系,人们不能够本末倒置地把科学作为标尺来量度易学,看它符不符合科学,这样做等于是问一个母亲象不象她的儿子一样地滑稽可笑。
在没有科学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可以生存,在没有易学出现之前人类还未能够生存。
《易经·系辞上传》说:“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可见,自从混沌初开,天地定位之始便有了易。
所以《易经·系辞上传》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科学只是属于“大业”的其中一个分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时的产物,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才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这门学科既然有它诞生之日,亦必然有它消亡之时,逃不出大自然有生必有灭的自然定律,不可能和天地永存。
易则不然,它无所始,无所终,与天地共存,只要有天地的存在,易就会存在,它只有盛衰之期,没有消亡之日,具有永恒性。
所以《易经·系辞上传》又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由此可见,科学与易学比较起来,就象小河与大海,不可同日而语。
易是什么呢?所谓易,一言以蔽之:易即道也。
那么什么是道呢?所谓道,就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终极真理,永恒不变而存在于宇宙间的那个本体。
换句话说,易学就是讲宇宙基本规律、终极真理的一门学问。
所以《易经·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这门学问是依据宇宙的基本规律而主导人事,它的理论是基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都是有“定数”的这样一种哲学思想而立论的。
这种哲学思想虽然与我们人类“贪嗔痴”的本性相抵触,有些人不愿意接受它,但是它极其客观地反映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真实状况。
《周易》热与“科学易”

一《周易》热的兴起,最初与科学的发展有关。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不仅冲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科学体系,也冲破了文艺复兴以后传统的科学思维模式。
一些曾被抛弃的古代思想似乎又复活了。
东方世界,由于科学发展较晚,还保存着较多的古代思想,于是,人们陆续把眼光转到了东方。
到东方去寻找思想宝藏,一开始并没有集中于《周易》。
老庄哲学、甚至一些神秘主义的思想,都曾受到过青睐。
后来,人们才能逐渐集中到了《周易》。
《周易》的卦画、卦象,以及卦画卦象的组合排列方式,究竟是什么意义?曾引起历代思想家广泛而浓厚的兴趣。
人们用现代一些科学成果和《周易》中的论说以及由此衍变的各种图象相比照,颇有相似之处,如那线条优美流畅的阴阳鱼图似乎是“互补原理”的图解;先天圆图的卦象排列刚好和计算机所用的二进制相符合。
种种七合好象在告诉我们,古人早已知道我们今天已经发现和将要发现的一切,其奥秘就储存在那些似乎毫无意义,并被认为是神学迷信工具的卦象及各种易图、易说之中。
“发掘吧!”一种无形号召在鼓舞着人们,似乎《周易》这本书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科学宝藏。
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撰写了许多著作,说明《周易》中早已有了相对论、量子论、计算机原理等等现代伟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但是这些工作,当时当地并未成为“热”。
因为在解放以前的中国大陆,中国传统文化的声誉并不好;而在国际上,其他民族则中有一种说法,比如一些印度学者,他们认为《周易》中已经具有了现代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近几年来,当我偿把工作重心由所谓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自然科学引起了特殊的关注。
《周易》与科学的关系也逐渐被子提了出来,但没有成为一种热。
《周易》和科学的问题如果局限于学术界,也成不了热。
对《周易》的兴趣成了热,原因在于这种兴趣冲出了学术界,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各种社会需要之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养生,一是算命。
人体至今还有许多示知数,这是“气功”得以流行的现实基础。
这些年来,国家安定,经济发展。
易学与自然科学研究

“科学易”研究概述【内容摘要】“科学易”研究在易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图从“科学易”的发端谈起,对“科学易”发展的概况、科学家对周易的推崇、“科学易”研究的成果加以终述,并在文章最后,对科学与易学的关系进行一定探讨。
【关键字】科学易科学易学易学发展史上,“科学易”占有重要的地位。
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严峻挑战,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严厉批判,而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则得以迅速普及。
在这个大背景下,易学研究终于冲破传统的经学藩篱,迈向新的历史时期。
易学研究转轨的标志事件之一,就是“科学易”的兴起,并渐成一种时尚。
一、“科学易”的由来及发展概况中国近代易学史上,民国初年以降,易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易学流派中的象数派,逐渐开始采用区别于传统象数学者的研究方法,以新的自然科学知识治《易》,即所谓“科学易”者,喷薄而出。
后来,随着两岸交流的加剧和扩大,“科学易”由海外、台湾而大陆,愈演愈烈。
第一、“科学易”的发端受国外莱布尼兹、玻尔等著名科学家对《周易》象数青睐的影响,我国少数近代科学家,开风气之先,用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阐述易学思想,亦以易学象数解释近代科学的某些原理,从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易著作,为易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从象数易发展为科学易,杭辛斋开其先河。
他认为易阴阳以乾坤为气质之总纲,震、艮、坎、离、兑、巽六子就是化学之六气——氢、氧、氮、氯等气。
紧随其后,沈仲涛《易卦与代数之定律》、《易卦与科学》,成为科学易的拓荒之作。
他认为《周易》的每一卦,如同代数几何中的公式,在物理学、天文学中都有妙用。
造成较大影响的是薜学潜《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超相对论》。
此书将易学原理归结为易卦方阵演变定律,并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狄拉克方阵算学,以及物质波、量子力学诸定律,都可同易方阵定律契合。
他主张:“吾愿今之学者治《易》求诸物理,而治物理者求诸八卦。
”此书一出,在易学界和科学界产生极大反响。
周易与科学:“神奇性”几乎无处不在

周易与科学:“神奇性”几乎无处不在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02期《周易》与科学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问题。
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曾经处于世界前列地位,而且经久不衰,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周易》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周易热”的出现,有些哲学家、科学史家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在揭示《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了《周易》与西方近现代科学之间的某种“相通性”。
但是,许多这样的研究事实上已经超出《周易》本身的范围,甚至走入了神化《周易》的误区。
因此,历史地、客观地回答《周易》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恢复《周易》的本来面貌,澄清是非,是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周易的本来面貌及其与科学的缘源《周易》本来是一部上古筮占记录的汇编。
所谓筮占,是中国古代继甲骨占卜之后流行的一种主要卜筮方术。
在方法上,它以筮草做工具,通过筮法中数的奇偶搭配,得出卦画,再根据卦及爻的阴阳变化,得出关于卦象及爻象的说明辞。
当时用筮草占卦的方法不止一种,产生的卦、爻辞也很多。
《周礼·占人》上说:“凡卜筮既事,则系币(帛)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
”大概经过逐年总结,把一些所谓“占中”了的筮辞保留下来,不断地流传,经过整理、筛选,终于在殷周之际形成了《周易》这一专供筮占用的简明定本。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或《易经》由六十四卦和不到五千字的卦辞和爻词组成。
这样一种独特的图文结构的古籍在中国古代是罕见的,它的最初的功能就是用来占卦。
《左传》、《国语》曾经引用了《周易》占筮二十二次,其中绝大多数场合用于筮占,占者或据卦象,或引卦爻辞占断,但往往是借题发挥,随意解释;解卦的愿意说吉,就可以找到吉的理由,愿意说凶,就可以找到凶的原因,所据卦爻辞的吉凶对于占卦者来说倒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其中也有几处不讲吉凶,而是引用《周易》的卦理来评论政事,表明在春秋时期《周易》已经为哲学所用,被思想界不断地赋予理性思维的新内容。
易经科学的物理学本质——易经力学

易经科学的物理学本质——易经力学易经科学的物理学本质——易经力学气功、中医是易经科学体系的分支学科,是易经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就是易经理论。
因此搞清楚易经理论的科学内容,即易经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识气功和中医的科学性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建立唯象气功学必不可少的研究工作。
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的严格检验证明:气功、中医等易经文化是科学的。
那么易经科学在哪里呢?几千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这个深奥的问题。
这是由于易经科学是唯象科学,她通过综合自然现象、靠抽象思维的方法、用抽象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事物的抽象看法。
易经科学对事物的了解途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对事物的叙述方式和科学用语都和现代科学截然不同,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完全没有现代科学那种直观、形象、明确、公式化的内容。
所以学易向来都是靠悟道的方法和精神才能掌握的,学易经靠悟、学中医靠悟、学气功更要靠悟。
悟法是学易的主要方法和最高方法,这叫心易,在气功叫心法。
没有悟性就悟不出所以然来,技艺就不能精进,也就不能登堂入室,更不能进入神化的极致境界。
所以学易是很难的事,认同难,入门难,进步难,精进更难,很难修成得道高人,就是修易的行家里手。
易学不象现代科学有很详细具体明确的、公式化的内容,只要肯用功钻研学习就能精通技艺,成为该行业的专家学者。
所以很多人对易学是望而生畏的,加上易学的神秘的传奇色彩,人们对易学是既崇拜又不敢涉入。
易学是以阴阳理论(阴阳学说)为其理论基础的科学体系,这是易学区别于其他学问的根本特征或标志。
易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易学知识包括了全部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大凡中华传统文化无不打上阴阳论的烙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属于易学体系的范畴。
易学有易理和易术两大部分的内容,易术是易理的实际具体应用,也是检验易理的真理性的过程和根本途径。
那么,构筑易学大厦的阴阳理论的科学本质、物理含义是什么呢?下面就从这一问题谈起。
易学与科学简论

易学与科学简论内容提要:易学和科学以上古的巫术文化为共同的源头,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科学以共识为基础,易学则以独知境界为特征。
二十世纪的科学易是在新的语境下对传统易学的一种诠释。
关键词:易学,科学,认知结构,独知,共识,境界,视角OnYiTheoryandScienceAbstract:,andYitendstoself-realizedstate.ThescientificYiof20 centuryisanewannotationabouttheclassicYitheoryunderthenewbac kground.Keywords:Yitheory,science,structureofcognition,self-realized state,commonsense,perspective从中国几千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来看,二十世纪无疑是中国的社会格局由内到外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一个百年。
在这个世纪里,相对独立自足的中国思想和社会系统在保持几千年后随着世界各个文化体系的交互运动被动性地被带入了全球性的格局之中,原有的文化和经济基础随之发生动摇和裂变。
这些改变迫使原先支撑整个中国社会精神和文化的传统哲学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语境的“甄别”,因此,在新的语境下“更新”话语就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时尚”。
易学也不例外,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就是被称为“科学易”的新易学的勃兴。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应该说产生于近代欧洲。
但是,无可否认,科学的历史起点与人类文化的起点同出一源。
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科学与巫术并没有明显的界域分野,并且,“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是相近的,都认定事件的演替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并因而是可准确地预见到和推算出来的。
对那些深知事物起因并能接触到宇宙奥秘的人,巫术与科学这二者似乎都为他开辟了有无限可能性的前景。
于是,巫术与科学都强有力地刺激着对于知识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易与易科学——纪念业师《易》学大师黄寿祺教授逝世二十周年江国樑《黄寿祺论易学》(黄高宪教授编)于二00三年六月,由台湾“学易斋”出版,并被列选为台湾出版的代表性图书(TOP1),这是当代易学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
它之所以深受海峡两岸及各地读者的好评,并被誉为二十世纪易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黄老在“义理”与“象数”相结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义理源于象数”,“象数根本于古代科技”的科学论断,为“义理——象数——科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它的出版,正值此时,读者赞之,吾师安矣,是以为祭。
黄老曾师从马振彪、高步瀛、吴承仕、尚秉和、林公铎、扬树达、余家钖、孙人和、朱师辙、柯昌泗、任化远、林义光、唐兰、陆墨庵、陆宗达等著名学者,对经史文,易诗礼,无不猎涉,学识精湛渊博。
一九二九年,黄老入北平中国大学文科予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大学期间著有《六庵文稿》、《闽东风俗记》。
一九三五年执教于北平云嵩中学,一九三八年执教于中国大学,曾协助吴承仕、尚秉和先生撰写了一百多篇《续修四库全书》中的《礼》、《易》类提要(其中多有他的专撰),并整理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
一九四零年,黄老的大名,被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列入《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
一九四二年,黄老返闽执教于永安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撰有:《易学群书平议》、《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历代易家考》、《历代易学书目录》、《尚氏易要义》、《六庵读书礼记》、《先秦文学史》、《左传要略》、《世说新语注引书目》、《六庵别略》、《水南读书札记》等。
一九四六年,黄老出任址在仙游的国立海疆学校为教授,撰有《群经要略》。
一九五四年为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后任主任(至文化革命),撰有《清诗选》(主编)、《福建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等。
一九七四年任《李贽著作注释》总纂。
一九七九年出任福建师大副校长,为硕士生导师,出版有《楚辞全译》、《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等。
从以上各时期的学术成果来看,大家只认为黄老是经学家、诗人和易学家,而在易学研究方面,也只认为是“义理派”的研究者。
然而,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是黄老的《易》研究具有“义理兼顾象数”和“象数根本于古代科技”的崭新创意。
这从黄老的《周易译注》,可见端倪的。
“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吴承仕先生语)“《周易》源于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义理、象数为主干,其余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方外炉火,禅家妙谛,与夫近世泰西科学者,皆其枝附”(黄老语)“象与理的结合,正是《周易》卦形、卦爻辞‘象征’特色的体现”,“卦形符号象征中所包含的‘时间’、‘空间’观念以及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等特点”。
(黄老语)“应当结合考古界发现的有关《周易》资料,细心分析《周易》经传的本来面目及《易》学史研究中的各方面问题”。
(黄老语)“应当重视多学科,多课题相互贯通的比较研究。
《周易》作为一部早期的哲学著作,其所旁及的内容至为丰富。
如经传的文字价值,史学价值,美学价值,文字音韵价值,以及古代科技研究中的价值等,都有认真发掘的必要”。
(黄老语)这些语录,本来可以体现黄老的易学基本思路及其科学思想。
然而,可能黄老因未有“《易》与科学”方面的专著出版,故张其成教授为此曾问及黄高宪教授:“令尊在象数、占测方面对您说过些什么?”高宪只正面地回答了一句:“没听说他说过什么,他是反对算命的。
只是在文革期间有一次他曾经说过一句:如果真的生活不下去,就上街摆卦摊去。
”从两先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黄老的思路深处了解不多,也不充分。
黄老既然是“象数”大师尚秉和先生的高徒,那就不可能没有“象数”方面的著说。
至于“占测”的事,黄老从不明说,只是强调,应注意《春秋左传》、《国语》占筮例与易象的有机联系,考明其“所以然”,方能明瞭作《易》者之用心。
这里应当指出:象数,应是包括象与数。
既然名物有“象”,那么有“象”必有“数”。
然而卦中体现出来的“数”,也只是“九、六”和“六爻、六位”说,而《易传》中的“数”,也只有“大衍数”和“天地数”,即使到宋代出现的“河洛图数”,也无非是天地、阴阳、奇偶之数。
在《周易》中并没有说明这些“数”的由来和真义。
那么,具有象、数、理一体的《周易》,又如何让研究者去理解“极深研几”的意义呢?这确实很难。
为了知道这个“数”,我曾提出若干问询和求教。
黄老说:“关于大衍数。
唐僧一行演过,并有《大衍历》存;南宋朱熹属蔡元定述成《易学启蒙》,也都没有说该数最基本的东西。
关于天地数,五代、宋间陈抟演过‘先后天图’,北宋邵雍传之。
该‘先后天图’也只是以方位配上卦与数,即‘先天’数配南北为一与八;‘后天’数配南北、夏冬为九与一,亦没有说明这些“数”之由来和真义。
但我认为:既然《周易》中有象和数,那必然有先民的科学活动;秦政焚书,虽有《周易》因谓之筮书而幸存。
然而,农书与医书亦存,这不但说明先民的智慧,也反映了《周易》中的最基本的数——九、六的真正含义,我们不能简单地过目而已,应当认真地考证。
”黄老还说:“研究《周易》必须把握一定的方法;一,从源溯流。
首须熟习经传本文,考明《春秋内外传》诸占筮;其次,观汉魏古注;其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最后始参稽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
不从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
二,强干弱枝。
须知《周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义理、象数为主干;其余,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方外炉火,禅家妙谛,与夫近世泰西科学者,皆其附枝。
不由根干而寻枝叶者,是为浑不辨主客。
另则,若是要研究《周易》的发生、发展、以及它的来龙去脉,也可以适用它。
不过,其意义应理解为‘从源溯流’,要知源清流洁,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强干弱枝’,要知本盛末荣,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接着,黄老还提示几条“《传》辞”让我记录:一阴一阳之谓道。
(《繋辞上》)参天两地而倚数。
(《说卦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说卦传》)阴阳不测之谓神。
(《繋辞上》)神者也,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说卦传》)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繋辞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繋辞下》)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繋辞下》)生生之为易。
(《繋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繋辞上》)……在黄老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下决心加倍努力,遵循业师的指导方向,调整自我的思路:从远古到周,研究该时期的社会和科技发展情况,说明《周易》的哲理建立,有其牢固的基础;研究《连山》,《归藏》到《周易》的哲学体系(或言玄理学)的形成和建构;研究秦汉到明清时期的易学和科技的发展;研究近代易学发展与西方科学的相关连;研究《周易》在现代社会科学领域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功用,以求理论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初稿由黄老亲自审阅。
一九八四年,为了完善该书的理论,则由黄老推荐下,我专程赴沪,得到华东师范大学潘雨廷教授面授和指导,几经修订,于一九八七年定稿。
后由黄老亲自題笺,并交付出版社。
一九九零年二月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一部用《周易》原理来研究自然,并建立了“宇宙总体理论”(或言“宇宙统一自然场”)的专著——《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终于面世了。
同年三月,黄老出访美国回来见到拙作出版时,则眼闪泪花,感动地说:“不简单啊!不简单啊!下次去美国,我一定带你去,向海外推荐,《周易》在古代科技应用上的成果,要走向世界。
”他笑了一下,又若有所思地说:“在当代周易研究的领域里,该著作应是《周易译注》的姐妹篇”。
谁晓得,老天无眼,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敬爱的业师黄老便西归去了。
然而,他留给我的是沉重的,又是我乐意接受的“科学易”研究的担子。
二十春秋过去了,而案上的《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出版)和《黄寿祺论易学》,仍然还在闪烁着黄老的思想光辉。
他的笑容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他似乎在问我,“科学易与易科学”的系统研究怎么样了?我只好回答说:刚刚开始。
他似乎在微笑,笑看我的拙作——《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和台湾学易斋出版社已出版二十二册(待续)的《易学研究基础与方法》。
我不好意思地告诉他,这只是在实践老师遗愿的初步。
高山仰止,细水流长。
我们缅怀黄老,就是要学习和承继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风范。
以下试举三则事例以作说明:一,关于“科学易与易科学”。
黄老为什么会提出“科学易”这一命题呢?简单地说,他是在延续先师尚秉和先生的“象数”研究成果之后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何谓“科学易”?《易》的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决不是凭空而就的,而它的基础,就是先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体悟和创造。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先民的社会活动,科学实践和自然感悟而可认识的全过程;以及有感应,然而还无法认定的准认识,或有感观的现象存在,但还不认识的全过程。
如果把其中科学实践和可认知的部分,归纳为一般意义的“象与数”。
这种象数若用西方的语言来表达,就算为“科学”吧。
如果把象与数再加以归纳升华,就是我们常言的《易》“象数”。
这样的“象数”只具有哲学意义的象数,或言之为含西方“逻辑学”意义的象数内容。
我们则称之为“科学易”。
何谓“易科学”。
就是在“科学易”的基础上归纳采用阴阳符号,或奇偶(阴阳)数,进行有机的排列,作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象数与时位的“象征”,然后再用文辞来表达事物在卦和爻,也就是卦与卦、卦与爻、爻与爻之间相互关系演变中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常言的《易》。
如果我们把《易》所蕴含的事物发生、发展及其普遍规律,或称原理,进行“理——象——数”的还原,再通过“极深研几”,找出物质存在的总体和各科类的规律并加以应用。
这就是《易·繋辞上》所说:“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的“易科学”内容。
应当指出,当今社会上普遍流传的“科学易”,其实是“科学易”与“易科学”的合二而一。
若使把它简化成一个符号,即“爻”,我把它称为《易》发展史的符号范畴学。
二,进德修业,厚德载物。
有人说:“黄老是儒家”。
这也有一定道理。
因为黄老讲《易》,主讲经传。
他认为以《传》解《经》是合理的;也因为《传》中有许多“子曰”,是与《论语》相近,而孔子又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家的黄老,他谈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