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七章 如何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

学案28如何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学案略语《〈论语〉选读》进入浙江教材,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论语》中提炼考题,已成为浙江高考语文命题的亮点之一。
考生在二轮复习时,必须完全掌握《〈论语〉选读》十个章节的内容,该背的背,对《论语》中所有儒家思想要做出总结。
另外,随着复习的深入,不妨利用高考题、模拟题做一诊断,了解情况,然后明确最新考向,熟悉题型,掌握方法,答题时做到观点鲜明、语言通顺、评析到位。
这样,我们既品读了经典,也提升了应试能力。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夏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的学习观:先德后文,德文并举。
子夏的学习观:重在德行,以德为学。
(2)在学习上,都重视德行修养。
孔子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献礼乐文化,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德文兼修的学习思想;而子夏的学习观则是对孔子学习观的一种补充,一种强调,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修身就是学习。
从两人的学习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2015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讲义第七章 《论语》选读解读经典,评析内涵(含解析)

学案23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学案略语经过连续几年的命题,浙江卷对文化经典《论语》的考查趋于稳定,即以领悟思想内涵为核心,要求首先能理解概括出所给语段的思想内涵,然后能就这一思想内涵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以达到批判继承或传承文化经典的目的。
二轮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研读《论语》教材,力求准确透彻地掌握孔子十大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要加强题型训练,重点训练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指出儒家“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
答:(2)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主权属我,共同开发”。
请根据“中庸之道”的思想,分析这一立场。
答:答案(1)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2)“主权属我”是正视历史,坚持原则,而“共同开发”则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个立场的背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果做到了各方都能接受,就可保持“和平”,达到“和谐”。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②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③所谓“诤友”,就是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
(百度百科)(1)材料①②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交友原则。
(2)材料②对朋友“不可则止”的态度与材料③中“诤友”相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答案(1)中庸(适度)(2)不矛盾。
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这与“诤友”的标准相符合;如果规劝朋友而不听,也只能适可而止,这是对别人独立人格的尊重。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高考语文二轮问题诊断与突破 《论语》选读:解读经典,评析内涵(含解析)

《论语》选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指出儒家“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
答:(2)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主权属我,共同开发”。
请根据“中庸之道”的思想,分析这一立场。
答:答案(1)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2)“主权属我”是正视历史,坚持原则,而“共同开发”则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个立场的背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果做到了各方都能接受,就可保持“和平”,达到“和谐”。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②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③所谓“诤友”,就是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
(百度百科)(1)材料①②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交友原则。
(2)材料②对朋友“不可则止”的态度与材料③中“诤友”相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答案(1)中庸(适度)(2)不矛盾。
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这与“诤友”的标准相符合;如果规劝朋友而不听,也只能适可而止,这是对别人独立人格的尊重。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②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吕氏春秋》)(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分别概括孔子和吕不韦的生命意识。
答:(2)对这两种生命意识进行简要评析。
答:答案(1)孔子:仁重于生,杀身成仁。
吕不韦:生命至上,珍惜生命。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语》北京浙江高考题汇总

北京中考高考《论语》试题【2015北京高考】《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5分)①【参考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解析】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②【解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
同学们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
【2016北京中考】11、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
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
(只填序号)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⑤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题点训练:第1部分第7章(1)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七章 《论语》选读 题点训练一 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 [目标解说] 《论语》属于古代经典作品。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关键是读懂文意,正确理解选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审题技法及答题技巧,然后在强化训练中不断纠正做题中出现的失误,熟练掌握运用正确的解题答题技法,力求答案更加完美,获得高分。
真题回做 (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答案 颜子 恶衣恶食 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
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4.3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4.30)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论语》评析

以“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为教学内容,以“学习章法、培养能力”为价值目标;在“文化”
层面,以“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为教学内容,以“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为价值目标。 就历年的考试来看,语言文字不是考查重点,重点落实在“文化”层面。
(2)不矛盾。孔子所言是强调在位的人要尽自己的本分,让自己的角色功能充分 发挥,名正才能言顺。如果没有那个角色却硬要发挥其功能,就容易陷入破坏体制 、扰乱成规的弊病。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积极建言献策,不是对在位者的否定,而 是为了让在位者更好地发挥特定作用。
第15页,共17页。
技法盘点
《论语》评析题的答题步骤和方法:
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
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
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第12页,共17页。
2.阅读两则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主张放纵任性,认为这 就是“通达”,有的竟然有赤身露体的现象。乐广笑他们说:“注重名教的儒家自有欢
乐之处,为什么竟至于要这样呢!”
(1)孔子多次谈论“乐”(欢乐),请你引用一处《论语》章句证明,并简要阐发该章
句表达的是什么快乐。
乙
现代社会鼓励每一个人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而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以上两种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13页,共17页。
解析: 《世说新语》中王平子等人眼中的“乐”并不是儒家的“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训练
(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
1.(2014杭州二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一)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四)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以上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
(1分)
解析:此题既需要理解每一则材料,又需要对前三则材料的观点进行概括,抓住这几句“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回也不改其乐”“乐亦在其中矣”,就关键字“乐”给出答案。
答案:安贫乐道
(2)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
(4分)
解析:根据第(1)题提供的答案,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而李斯认为“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追求功名利禄的观点可见一斑。
答案: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
匮乏。
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参考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
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
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
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
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
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2.(2014杭州二中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①?(人由)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②,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天)命,故止也。
” (《庄子·外篇》)
【注】①概然:感慨。
②偃然寝于巨室:偃然,安宁状。
巨室,指天地。
(1)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庄子面对丧事的思想情感。
(2分)
孔子: ;
庄子: 。
解析:第一则材料中孔子面对丧事时“未尝饱也”,可见其难过之情;第二则材料中庄子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
题干要求“用两个字概括”,依据句意可概括为“哀悯”和“达观”。
答案:哀悯达观
(2)孔子和庄子对待丧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简述之。
(3分)
解析:孔子在人死后,体会到亲人的哀痛,因此动了恻隐之心;而庄子认为人死后是“通乎(天)命”,是顺应自然、顺应天命,因此达观地接受现实。
答案:孔子有恻隐之心,哀人所哀,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
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推己及人乃是“仁之方”。
庄子对夫人之死尽管内心悲哀,但表现的是一种达观的态度,因为庄子认为人死了,那是顺应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参考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庄子却像方簸箕一样岔开脚坐着敲打瓦盆唱歌。
惠子说:“……(您的妻子死了您还在)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
她开始是死了,我怎么能不为此而慨叹呢。
人由元气变而有形体,有形体然后有生命,现今又变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
人都安然寝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守着她哭,我认为不合乎常理,所以没这么做。
”
3.(2014嘉兴高三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
墨子曰:“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分)
解析:根据孔子“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与墨子“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就可揣摩出二人的不同看法。
答案:孔子认为应该守三年之丧,墨子认为“哀”是丧礼的根本。
(2)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
(3分)
解析:本题为评价题,无论认同孔子还是认同墨子,都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一)认同孔子的看法。
孔子既看重守三年之丧的形式,也看重报答父母三年的养育之恩的内容。
(示例二)认同墨子的看法。
墨子抓住了丧礼最本质的东西,注重内心感受;相对来说不太看重丧礼的形式,这也符合人之常情。
(认同谁的看法都可以,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孔子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回报。
)这是天下人都一样的。
”
墨子说:“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