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解析: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必修4)

合集下载

201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解析:(必修4)

201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解析:(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解读总体论述必修部分共四个模块,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必修4。

对《考纲》和《说明》规定的必修4的考点,考生既要站在提高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目标高度上进行理解,还要具体弄清楚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有效复习必修4,关键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要到位,明确重点、难点和热点,在抓住重点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把点连成线;在对教材逐层、逐段分析后归纳出要点,由线到面构建知识网络。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高考导航二、知识体系三、高考考点(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四、高频考点纵观近几年高考,本专题命题较少,试题集中在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等考点,一般为选择题,难度也小。

例题1、(2010年江苏单科,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例题2、(2009年江苏单科,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五:联系热点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高考导航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12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对本专题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浙江卷第27题考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江苏卷第28题考查了尊重规律、第27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山东卷第31题考查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新课标全国卷第22题和山东卷第24题考查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福建卷第35题考查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江苏卷第29题、北京卷第40题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政治必修4 探究世界的本质.

政治必修4 探究世界的本质.

运 动
4.绝对
概 运动与 江苏
念 相对静 26

浙江
江苏 27
点多以选择题 物质、 形式考查,规 运动、 律的客观性和 静止、 普遍性则各种 规律 题型均有考查。
27
考纲
考情分析
展示 2011 2012 2013 命题特
核心提示
年年 年

5.
4.七个基本观点
规律
3.从能力 自然界是物质的;
物 的概
浙江
的能力。 的统一
27 北京
27
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_观__实__在_____。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客__观__实__在__性____。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统一的__物__质__世__界__中的一部分。 (2)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 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物__质__性___。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 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_物__质__性_。
[解析] 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意在考查学生阅读 理解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 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 看出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了相 对静止,故选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 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C两项不选。“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 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不选。 [点评]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 面的属性。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 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 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问题探究|
(1)宇宙的颜色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宇宙的颜色从苍绿色逐渐过渡为现在的米黄色,还将逐渐
发生变化,是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 提示:(1)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宇宙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
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
变。这说明( )
A.只有保持性质的稳定才是事物的静止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特别提醒](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 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 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 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栏目 导引
背规律。同时,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名师解惑|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概念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2)正确理解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
方法论要求 运动不可分。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也不能离开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整合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整合梳理

•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 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 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是物质的反映。 •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 2.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 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 ,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 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 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 •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 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 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
•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 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 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
•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 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 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 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 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 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 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 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 失斗志。
•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 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 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 物主义错误。
•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 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 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 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静止的统一。 •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件 新人教必修4

热点链接: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
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 国上海市举行。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 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 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纪录。
生活。 能动性结合起来。
①规律发生作 用是有条件的, 人们可以改变 条件从而改变 规律发生作用 的形式,而不 是改变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 的,但不是永 恒不变的,规 律会随着事物 的性质、条件 不同而变化。
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 须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句 和 结 论 、 领 导 人 的 讲 话 、出 发 点 是 狭 隘 的 局 部 的 经
区别 上级的指示等,不考虑实 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
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 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
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主
联系
③规律和规则
规则
规律

含 义
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 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规律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

性 质
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 修改、补充或废除,是主 观的
规律则不能被制定、修改、 废除,是客观的
联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谬误
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 有错误的,谬误是人们对客 转化 。

必修四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知识篇)

必修四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知识篇)

6
认真整理,只为照亮你前行的路!加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学案——知识提纲
[考纲再现]
(唯物论部分)第 5 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飞夫不动——芝诺
飞乌之影(景),未尝动也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来颜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卧看满天风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认真整理,只为照亮你前行的路!加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学案——知识提纲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再现]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机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物质与运动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
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解析(1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知识体系二、高考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三、高频考点频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例题1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只有个别属性【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所以说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A正确,B错误。

题目考查的是二者的联系,C、 D错误。

答案:A 。

频考点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例题2、(2010年江苏单科,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子罕篇》。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地流逝,体现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故A入选。

B强调“发展”,与题干指向不符,舍去;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故C错误,舍去;题干强调“运动”,D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故舍去。

答案:A频考点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例题3、(2010年天津文综,10)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解析】同样一种毛竹,无论最初5年看不到它时,还是第6年看到它时,它都处在生长状态,这说明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故A入选。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故B说法绝对化,舍去。

C、D与题意不符,舍去。

答案:A频考点4、物质运动的规律例题4、台风,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沿海地区。

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降至最低。

这表明 ( ) 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B、C都是错误的。

答案:D。

例题5、(2010·山东济南模拟题)荀子说过,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规律具有普遍性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解析】天地人都有数、道、体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答案:C频考点5、物质决定意识例题6、(2011·浙江温州模拟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博客、物流等新名词不断涌现。

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B.思维活动都是实践活动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可以创造出新物质【解析】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一些反映时代的新词,这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故C入选。

A不符合题意。

B、D知识性错误。

答案:C频考点6、意识的能动作用例题7、“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解析】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变化,体现意识能动活动的创造性。

故A入选。

答案:A频考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题8、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典故中的主人公所犯的共同错误是( )A.没有看到事物之间是联系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C.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缺乏社会历史性D.没有做到从已经变化的实际出发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解析】“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它们都坚持了静止地看问题,而没有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A、B、C观点不符合题意。

答案】:D例题9、(2011·广东肇庆模拟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举措也不一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推行的做法,中国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模式发展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思想。

【解析】属于“体现类”题型,关键在于找到材料中心点,分类提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然后调动所学知识,做到知识与信息的一一对应。

答案: (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各地发展低碳经济也不一样。

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

(2)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的思想。

频考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题10、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的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的信息符合这一观点。

答案:A频考点9、真理例题11、(2010·山东潍坊模拟题)“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

”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解析】“不确定”和“不适用于现实”是强调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①②入选;③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④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相对于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确定的,真理只有一个。

答案:A。

频考点10、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例题12、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是因为( )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们的实践水平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③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

答案:C例题13、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解析】本题以人们发展观的转变来考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向前推移,另外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同的认识的作用是不同的,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追求真理。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四、提高训练1.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2.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水往低处流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⑩3.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②纯粹的动物心理也会自发地产生意识③人类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④意识从来就是社会的人的意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选项关于认识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上有能够被认识的事物,也有不能够被认识的事物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事物③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穷尽对一切客观事物的认识④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最终能彻底地认识一切事物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5.材料一近年来名人故里争夺战愈演愈烈,河北省临城县和正定县之间就围绕三国名将赵云故里展开激烈的交锋,而新《三国》的炒作与热播更是助推了两地的交恶。

两地都自诩“赵云故里”,却都没有“名人故里”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设施——名人故居。

2010年起,两地均耗巨资启动“赵云故居”等项目。

2010年4月,正定县还高调举办“赵云故里”公祭大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