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英译分析

合集下载

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r——以《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为例

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r——以《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为例

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r——以《桃花源记》
两个英译本为例
韦静雯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6(000)033
【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成为了近年来翻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四步骤为指导,选择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的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译本——林语堂译本和James R.Hightower的译本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两位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2页(P165-166)
【作者】韦静雯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 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J], 陈琳
2.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红高粱》英译
本为例 [J], 胡晓莹
3.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r——以《醉翁亭记》两个英译版本为例[J], 潘珺华
4.阐释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 [J], 郭佩英;王玉
5.阐释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 [J], 郭佩英;王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桃花源记》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探析《桃花源记》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探析 《 桃花源记 》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口 张 佐 丽
天 津 外 国语 大学研 究 生 院
I 摘 要 】近 年 来 ,如 何 使 中 国文 学 更 好 地 输 出 国外 , 以及 如 何 再 现 原 文 的 美 是 译 界 的热 点 问题 之 一 。 陶 渊 明的 代 表作 《 桃 花源 记 》 曾被 多次 翻 译 。但 是 由于 中西 方 文 化 的差 异 ,外 国读 者 常 常 不 能领 略 原 文 的美 感 。 本 文 对 《 桃 花 源 记 》 不 同英 译 本 进 行 对 比, 重 点讨 论 如 何 再 现 原 文 的审 美信 息 ,从 而使 译 文 为 外 国读 者所 接 受 。 I 关键 词 】《 桃 花 源 记 》 ;英 译 本 ;审 美 信 息 ; 对 比研 究 【 中 圈分 类号 l H 3 1 5 .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号 】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1 0 0 0 0 8 。 0 2
he t c o c k s c r o w e d ,t he d o g s b a r k e di n r e t u n. r ( 方蓖 译 )
Pa t h s c r i s s c r o s s i n g t he f i e l d s i n a l l d i r e c t i o n s .T h e c r o wi n g o fc o c k s a nd t he b a r k i n g o fd o gs WC F C Wi 曲i n
即准 、美 、精 。 ‘ 准 ’是 指 用 词 表 达 了原 意 和 适 应 了 语 境 , ‘ 美 ’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 的品质 , 精 ’指翻译 时用词应该精练 ,无拖沓 ” ( 刘宓庆 , 2 0 0 5 : 1 2原文 的美感 。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赏析《桃花源记》六种英译文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赏析《桃花源记》六种英译文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赏析《桃花源记》六种英译文[摘要]译者的主体性是近来翻译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等三方面。

本文试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赏析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人的《桃花源记》英译文。

[关键词]翻译;译者;主体性;《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典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以诗体形式写成,笔法凝练,陈述低调而富于诗意,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为世人传诵。

国内外众多译者各展才华,为我们奉献了琳琅满目的精彩译文。

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人对《桃花源记》英译文就各有千秋,富有代表性。

一、译者的文化地位问题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上世纪80年代,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符号学、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上世纪70、80年代以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派中文化学派提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文化功能等值的过程中,译者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式”、“翻译就是文化‘改写’(rewrite),‘改写’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等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使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提升到了“操纵者”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查明建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文中对“译者主体性”作了这样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1]19-20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常青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

[2]53本文试图从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性三方面赏析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位译者的《桃花源记》英译文。

《桃花源记》两种英语译本对比赏析

《桃花源记》两种英语译本对比赏析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5 ) 1 2 — 0 0 6 8 - 0 3
《 桃花源记》 中, 陶渊明为世人虚构了一个人们安 居乐业 作 者接着叙述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 “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 忽 的理想社会 , 那里没有 压迫 、 没有剥 削 、 没 有战乱 , 人人 自得 逢桃花林” 。 其乐 。文章以武 陵渔人行踪为线索 , 世人跟 随武 陵渔人 的脚
lo n g a s t r e a m, u n a wa r e o f h o w f a r h e h a d g o n e wh e n a l l o f a s u d d e n , 宁祥 和 , 表现 了其追求 和乐平等 的美好 理想 , 使 作品具有 高 a e f o u n d h i ms e l f i n t h e mi d s t o f a wo o d f u l l o f p e a c h b l o s s o ms . 度 的思想意义和社会 意义。虽然世界上并没有桃花源 , 但 是 h
J o u r na l o f Su 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1 2月
De c .2 01 5
《 桃花源记》 两种英语译本对 比赏析
唐利君 1 . z
( 1 . 绥化学 院
黑龙 江绥化
1 5 2 0 6 1 ; 2 . 四川 师 范 大 学
桃花源记中第一段第一句话作者仅仅用了11个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引人人胜因为桃花源本来是作者虚构的但他却把发现桃花源的人写得逼真确切这样就可使读者对桃花源的存在确信不疑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话题链视角下分析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

话题链视角下分析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

话题链视角下分析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作者:谭雅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本文在阐明话题结构重要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华文化典籍《桃花源记》原语文本的话题结构,结合汉英两种语言中话题结构的差异,探讨林语堂如何拆解汉语话题结构,如何在译文中重构话题结构。

通过具体段落分析,最后作者就林语堂是否合理拆解《桃花源记》原语文本的话题结构,并在英译文中重建,以及篇章安排等方面分别给出了不同评价,以期为提高中华文化典籍英译文的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话题链;话题结构;《桃花源记》英译;典籍英译一、引言中国文化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话题结构出发,解构和重构中华文化典籍,既为汉英对比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提高中华典籍英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1976年,美国语言学家Li和Thompson指出英语属于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

这种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成为语言学研究与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本文旨在从话题链的视角切入,分析《桃花源记》原文本话题链以及林语堂在其英译本中重建的话题结构,结合英汉话题结构的差异给予林语堂译本一定的评价。

以期译者获得启示,提高中华文化典籍翻译质量以获得更多英语读者的喜爱,从而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译本走出去。

二、话题与话题链什么是话题链?迄今有不少国内外语言学家(Dixon,1972;曹逢甫,1979/1995;Halliday,1985;钟书能,2016)把具有衔接与连贯特征并聚焦某一话题的篇章视为一个话题链(topic chain)。

如:(1):①晋太元中;②武陵人捕鱼为业;③Ø1缘溪行;④Ø1忘路之远近。

(陶渊明《桃花源记》)上述段落里有4个分句,其中①描述的是时间背景,为状语。

第②分句句首“武陵人”不仅是分句的主语,同时也是整个段落陈述、说明的话题,它以零形的方式(用Ø表示)投射到第③、第④分句上,同时也作为这两个分句的主语。

翻译鉴赏批评之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翻译鉴赏批评之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一:During the reign of Chin,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译文多为短句,简单通畅,“以捕鱼为业”翻译成“fisherman”简练地道。

“忘路之远近”并入下一句翻译,打破原文结构,得意忘形。

译文二:In the year of Taiyuan of the Jin Dynasty,there lived a man in Wuling jun who earned his living by fishing. One day he rowed his boat along the stream, unaware of how far he had gone when all of a sudden, he found himself in the midst of a wood full of peach blossoms.译文为一个较长的复合句,更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

“忽逢桃花林”并在一起翻译,打破原文结构。

译文三:During the reign of Tai Yuan of Tsin Dynasty,a certain fisherman of Wuling, who had followed up one of the river branches without taking note whither he was going, came suddenly upon 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full bloom, extending some distance on each bank, with not a tree of any other kind in sight.译文亦为较长的复合句,并将“忽逢桃花林。

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两个英文译本

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两个英文译本

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两个英文译本作者:刘淑青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阐释学是解读文学文本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既强调寻找文学文本的客观意义,又强调译者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问题,对指导文学翻译的实践具有极大的价值。

本文选取林语堂和A.R.Davis对《桃花源记》的两个英文译本,从阐释学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文学翻译实践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桃花源记》;阐释学;林语堂;A.R.Davis一、引言(一)《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其作品多平淡自然,出于作者真实的感受,因此在翻译《桃花源记》时,把握原作文本的思想内容及语言风格十分重要。

(二)阐释学的方法讲文学文本和读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中包括传统阐释学、视域融合学说和期待视域理论。

传统阐释学要求译者(读者)从形式到内容等方面来解读文学文本的意义,从而找到文本的客观意义,避免误读或过度阐释增添译者(读者)自己的意义;视域融合学说要求译者既要考虑原作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评价,也要综合文本从前、现在的意义,考虑译作将来的接受情况[1](P82);期待视域理论更强调文学翻译者要考虑读者的重要性,译作也是文学文本,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参与,因此译者需要做好原作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工作,使译入语读者能像原作读者一样感受到文学文本的美。

本文所选的两个英译本分别出自我国著名翻译家、英语语言功力深厚的林语堂先生和对陶渊明作品研究较深的英国汉学家A.R.Davis。

他们的译本较为出色,而且可以体会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解读及对译入语读者群的考虑的不同。

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学习著名翻译家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可以帮助文学译者更好地处理文学文本,译作和译入与关系,使译作拥有长效性的语言和表达,从而成为优秀的译作。

二、从阐释学的角度对《桃花源记》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首先,根据传统阐释学,译者要寻求原文的客观意义,虽然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但是不能添枝加叶,改变原作的内容及意义。

得其形,现其神r——《桃花源记》译文评析

得其形,现其神r——《桃花源记》译文评析

得其形,现其神r——《桃花源记》译文评析
张芳荣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29)017
【摘要】翻译作为一门语言文字艺术,与美有着不解之缘,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是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翻译过程中力图保持原文语言之美,尤其是意美,音美,形美,尽量接近其神韵,重构其意境为译者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结合前人《桃花源记》之不同译文,本文作者再次翻译《桃花源记》,并分析翻译中的美学特质,解析翻译之美.
【总页数】3页(P126-127,131)
【作者】张芳荣
【作者单位】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实验实训部,甘肃兰州 73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形”之不存,“神”将焉附?——二议文本节奏与译文价值重构 [J], 毛静林
2.容动而神随形现而神开--浅谈湘剧表演中的人物刻画 [J], 王艳军
3.字斟句酌,离形得似——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赛译文评析[J], 贾文波(执笔)
4.依本求信神形兼容——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
[J], 萧立明(执笔);屠国元(执笔)
5.形散神聚,师生共舞——《三角形的面积(练习)》教学评析 [J], 闫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缘溪行
• 林语堂用walking • 罗经国的rowed his boat • 谢百魁boating in a stream
中无杂树
• 林语堂译文为“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 wood” • 罗经国译文为“There were no trees of other kinds.” • 谢百魁译文为“The grove was unmixed with any other trees.”
James Robert Hightower
• James Robert Hightower (7 May 1915 – 8 January 2006) was an American Sinologist and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Harvard University who specializ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lthough he spent his youth in Colorado, Hightower lived most of his life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studying and teaching at Harvard.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
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 林语堂在翻译上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他中年顶 峰时期旅居美国的成就。从1935年的《吾国与 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 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 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 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 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 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 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 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 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 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设酒杀鸡作食
• 林语堂选用“chicken was killed” • 罗经国译为“killed chickens” • 谢百魁译为“treat him with chicken”
不足为外人道也
林语堂 The villagers begged him not to tell the people outside about their colony 罗经国 The village people entreated him not to let other s know of their existence. 谢百魁 “There is no need to tell the outside world about us.”
落英缤纷
• 罗经国 peach petals fell in riotous profusion • 林语堂rose petals • 谢百魁the newly opened blossom was a riot of pink
鸡犬相闻
• 林语堂译文“dog sand chickens were running about” • 罗经国的译文“The crowing of cock sand the barking of dogs were within hearing of each other.” • 谢百魁的译文“The cocks and dogs heard and echoed each other”
作品类型
• 饮酒诗 • 咏怀诗 • 田园诗
归园田居》
译者简介
林语堂
•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
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 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作品包括小说
《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 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
译文分析
桃花源记
• 林语堂“The Peach Colony” • 罗经国“A Tale of the Fountai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 谢百魁“The Peach Blossom Source”
晋太元中
• • • • • • 林语堂 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罗经国 In the year of Taiyuan (2) of the Jin Dynasty 谢百魁 One day in the Taiyuan period of the Jin Dynasty
Thank you
桃花源记
• 小组成员: 冉晶2014050605036 周丽斯2014050605039 邓佳林2014050605037 王悦2014050605038 董远越2014050605032
桃花源记
• 作者简介
• 译者简介 • 译文分析
陶渊明
•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 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 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 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 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 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 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
• 林语堂翻译独特的地方,就是能够彻底消 化了心爱的文章,然后夹叙夹议,用自己 的创意炮制一番,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和 精神,又容易让一般的西洋读者了解。
• 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少用“行 语”,中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
罗经国
• 罗经国,1930年生,上海人。先后肄业于圣约 翰大学、清华大学,1955年北京大学英语系毕 业,196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78至1980 年在美国任访问学者。自1961年起长期在北京 大学英语系任教,讲授过“欧洲文学”、“英 国文学选读”、“19世纪英国文学”、“20世 纪英国文学” 等课程。曾先后任杨周翰等主 编的两卷集《欧洲文学史》(1964,1971)的 主要编者和李赋宁任总主编的四卷集《欧洲文 学史》(1999)的第一卷主编。著作有《新编 英国文学选读》、《狄更斯的创作》等,译作 有四卷集的《世界文明史》、《人造人的故事》 等。现为北京大学退休教授。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怡然自乐”的理解与表达大致相同,均 选用“enjoy”,“happy”,“contented”
• 但对于“黄发垂髫”的理解与表达则有 “old men and children”,“old and young”, “the aged and the adolesc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