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与变速箱匹配资料2
汽车发动机动力的匹配及传动系统参数的选择2.

FD1020D6K汽车动力性及传动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和选择计算条件:1.设计对象主要是运行于城市及城乡结合部的小型载货汽车2.汽车在满载时、挂直接档在平坦良好路面上用最高车速行驶3.满载总质量m=3300kg 前轴:1115 kg(34%)后轴2185 kg(66%)4.根据前后轴荷分配的情况,选定车轮,车轮胎用6.00-14LT 8层级普通钢丝子午线轮胎5.直接档速比=1, 希望直接档的最高车速V=68km/h 直接档经济车速V'=50km/h一、汽车发动机动力的选择1.1.后桥主减速器比初步选择对于总重3吨左右的小型载货车而言,使用的柴油发动机多为480或485系列,它们的最高转速在3000-3200,经济转速约为2150,由满载直接档经济车速V'=50km/h估算=1 ——汽车滚动半径,===;根据公式=>= 0.377 n / V'=5.25选择212加强型后桥,主减速器比=5.375,额定轴荷2500kg1.2在满足上面设定的计算条件下,直接档的最高车速V=68km/h时所需发动机的功率为PP=(+)P ——发动机功率(kw);——传动系数,4×2单级主减速器=0.86——重力加速度,取=9.8;——滚动阻力系数,对货车取0.021;——空气阻力系数,货车在0.8—1.00之间,取0.9;A——汽车正面投影面积:=2.28m2;V——最高车速 V=68km/h;——汽车总质量=3300kg,P==此时的P为装有全部附件时测得的最大有效功率,约比发动机外特性的最大功率值低12~20%,此处取16%。
则汽车在满载、挂直接档在平坦良好路面上用V=68km/h 车速行使时,所需发动机外特性最大功率为: =P/(1-16%=29.51.2 功率为时的转速n根据直接档最高车速V的值来推算=> n=V*/0.377最高车速V=68km/h——汽车滚动半径,=;——计算常数,子午线胎用3.05,斜交胎用2.99 ;——变速器直接档传动比,;——后桥传动比,;n=68×1×5.375/(0.377×0.324)=29921.3 根据外特性曲线来选定发动机:1.3.1根据直接档V=68km/h时对发动机转速、功率的要求来选择发动机n=2992=29.5常柴CZ480QA发动机外特性曲线的参数符合上述要求1.3.2 发动机在n=2992时还应提供足够的扭矩,才能满足直接档V=68km/h的要求由转矩和功率的关系可知:T=T——发动机在时应提供的扭矩(N m);n=2992;T ==94 N m查CZ480QA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在n=2992所能提供的扭矩T=95N m,所以发动机提供的扭矩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cvt匹配参数

cvt匹配参数
1. 变速比范围:CVT 的变速比范围是指其最低和最高传动比之间的差值。
较宽的变速比范围可以提供更好的加速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2. 钢带或链条:CVT 使用钢带或链条来传递动力。
钢带通常具有更高的传动效率和更小的噪音,但链条可以承受更高的扭矩。
3. 油泵和油压:CVT 需要油泵来提供润滑油压力,以确保变速器正常工作。
油压的大小会影响变速器的传动效率和可靠性。
4. 控制系统:CVT 的控制系统负责调整变速比,以实现最佳的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控制系统的算法和响应速度会影响车辆的驾驶感受。
5. 发动机匹配:CVT 需要与发动机匹配,以确保两者之间的协同工作。
发动机的输出特性和 CVT 的变速比范围需要相互匹配,以实现最佳的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6. 车辆重量和用途:车辆的重量和用途也会影响 CVT 的匹配参数。
较重的车辆需要更大的变速比范围和更高的油压,而用于城市驾驶的车辆可能需要更小的变速比范围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 CVT 匹配参数,不同的车型和制造商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偏好。
在选择 CVT 变速器时,需要根据车辆的具体需求和使用情况来确定最佳的匹配参数。
发动机与变速箱匹配资料2

载
论文分类号 U463.2
单 位 代 码 10183
货
密
级 限定
研 究 生 学 号 2003423002
汽
车
电
控 机
吉林大学
械
式
硕士学位论文
自
动
汽车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探讨.docx

汽车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探讨1概述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在动力性以及燃油经济性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动力的传递对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至关重要,合理选择发动机、动力传递系统的参数,同时合理匹配是其中的关键。
发动机与传动系统的匹配深刻影响汽车的动力性发挥,发动机最高车速、比功率、最大功率要满足动力性要求[1]。
汽车在城区拥堵的前提下,基本上以低挡位行驶,此时最小传动比选择较大时,后备功率大,动力性较好,但发动机负荷率较低,燃油经济性较差。
当最小传动比选择较小时,后备功率较小,发动机负荷率较高,燃油经济性较好,但动力性差。
同时,最大传动比的选择越小,汽车通过性会降低;若选择过大,则变速器传动比变化范围较大,档数多,结构复杂[2]。
挡位数越多,提高了发动机发挥高功率的机会,从而增加加速与爬坡能力;此外档位数越多,增加了发动机工作在最小燃油消耗转速区域的机会,改善燃油经济性。
合理选择发动机、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如汽车的驱动形式等,合理设计传动系统参数如档位的布置以及传动比的设计,变速箱的结构设计等可以优化传动系统的匹配。
2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原则2.1以变速器的种类匹配发动机变速器一般情况下可分为疏齿比和密齿比,发动机分为小功率和大功率。
对于大功率发动机而言,它的速度特性曲线中扭矩不只有一个峰值,最高扭矩出现在后端,我们以两个峰值为例,第一峰值出现较早大约20XX转,第二峰值出现在末端大约6000转。
对于小功率发动机来说,往往只有一个峰值且维持转速区间较大。
根据变速器的工作特性,传动比越小工作转速区间越窄,对于疏齿比变速器而言,各个档位工作转速区间较大,换挡后需要较长时间加速来发挥发动机的扭矩,因此更适合小功率发动机。
对于密齿比变速器而言,各个挡位的工作转速区间较窄,不需要太长加速时间就进行换挡,需要换挡之后存在一个较大的扭矩。
因此,密齿类变速器更适合匹配高功率发动机。
例如跑车、越野车。
对于疏齿比的变速器而言,更适合小功率发动机,各挡位加速时间与发动机扭矩峰值出现时间恰好匹配。
从发动机特性曲线看变速箱的匹配

从发动机特性曲线看变速箱的匹配我的520 1.3L改1.5已经有半年了,感觉提速是快了但速度跟以前一样没变,一直认为1.3的变速箱是密齿比(跟威志、自由舰相比,力帆同样速度转速要比他们高3、4百转),想把变速器也改改,换成疏齿比的,理论上速度应该有所增加,提速估计不会下降多少。
希望版主帮忙做做理论研究!!!!!!!!!!!!!!!!!!!!/bbs/thread-c-409-3946199-1.html金刚1.5L 整备质量1040Kg:5档2千转速度多少?-----80KM/H/bbs/thread-c-447-7689807-1.html------------------------------------------------------------------------------------------------------------------------------------------------------------------------------标榜以运动性为主打卖点的产品,常常在宣传自己的变速箱时,把它们称作密齿比变速箱。
一时间密齿比这个词仿佛成了高性能变速箱的代表,很多人在选车的时候也将这一参数作为选择的参考之一。
那么到底何谓密齿比呢?齿比的稀与密对于车辆的驾驶到底有哪些影响?是所有的车型都配备密齿比的变速箱更好吗?密齿比是变速箱齿比分配的一种情况,其更多的出现在多挡变速箱中。
一般说来,变速箱的各个挡位之间都是成等差数列的,也就是说,各个挡位之间的齿轮比差别在理论上是基本相等的,一般只会根据需要做适量的修改。
而无论是四挡变速箱,还是6挡变速箱,它们在总的齿比差别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的一挡齿比接近,而最高挡也都是超速挡,齿比一般也在1以下。
那么很容易想到,挡位比较多的变速箱,这个等差的数值就相应比较小,也就是它们之间的齿比分配比较密,密齿比由此而来。
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原则

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原则在汽车的动力系统中,发动机和变速器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发动机负责产生动力,而变速器则负责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以产生车辆的运动。
为了确保汽车的正常运行和提高燃油利用率,变速器与发动机需要进行合理的匹配。
本文将就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原则进行深入探讨。
1. 动力输出曲线匹配原则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曲线是描述其输出动力随转速变化的曲线。
而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不同的齿轮组合来改变发动机输出转速和扭矩。
因此,为了实现最佳的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变速器应该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曲线相匹配。
一般来说,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应在变速器的工作范围内,以实现高效率的动力传递。
2. 驱动方式匹配原则根据车辆的驱动方式的不同,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也会有所区别。
前置前驱车辆通常采用横置发动机,而后驱车辆则采用纵置发动机。
对于前驱车辆,变速器常采用紧凑型设计,并且在重量和尺寸上要求较小。
而后驱车辆则可以采用更大型的变速器,以承载更大的扭矩和功率输出。
3. 车辆用途匹配原则不同的车辆用途对于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需要考虑车辆的用途。
例如,商用运输车辆通常需要高扭矩和低燃油消耗,因此需要与高扭矩发动机匹配的变速器。
而运动型轿车则需要高转速和高功率输出,因此需要与高转速发动机匹配的变速器。
4. 车辆载重匹配原则车辆的载重对于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也有影响。
载重较大的车辆需要更高的输出扭矩和功率,因此需要与更高功率的发动机匹配的变速器。
另外,载重较大的车辆也需要更耐用和可靠的变速器来承受更高的工作负荷。
5. 车速范围匹配原则不同车辆的使用环境和用途要求对车辆的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也需要考虑车辆的速度范围。
例如,一些需要高速行驶的车辆,如赛车,需要与高转速发动机匹配的变速器,以实现更高的车速。
总之,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是确保汽车正常运行和提高燃油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第2单元 - 齿轮变速箱与汽车动力系统的匹配

事实上, 在结冰的坡靣上, 因 m = ~ 0.01, 此时车辆的爬坡能力 可能会因之变得很低.
17
车辆的需求
车辆可使用的駆动力笵围
犮动机最大功率线
车胎打滑
驱 动 力 (TE) 车辆可使用的 駆动力笵围 最高车速
18
阻力总和
车辆的需求
车辆可使用的功率笵围
车胎打滑 功 率 (HP)
犮动柁最大输出功率
Wt = 车重 m = 车胎与路面的磨擦系数 X = 车的重心位置与车胎间距的% 两轮带动 (2WD) ;– X ~ 40 – 60% 四轮带动 (4WD) ; X = 100% q = 斜坡角度
16
车辆的需求
理论上车辆能爬行的最陡的坡度(Grade) 当车辆在零速度及零加速度时(即 V=0, a=0)
r : ~= 1.2 N –sec2/m2 (空気) V : 车和风的相対速度 A : 车前所占的靣积
10
TE ( )
驱 动 力
WR
车逮 (V)
车辆的需求
AR (加速阻力) 车在稳定加速时轮上所需的驱动力
AR
AR = Wt x a / g; 导自牛顿第二定律: F = M x a
而车辆的加速阻力系来自车的惯性力(Inertia Force) - 直线方向(前进/後退)的惯性力 此処: Wt: 车的重量 a / g : 车的加速度 o 以与重力加速度 “g” 的比来计算 o 1 g = 9.81 m/sec 2
5
车辆対动力系统的基本需求
犮动机具有的特性及其在功能上的限制
高扭力及高功率仅存于某些特定的速度区内 最高的机械率效(或莭油) 区域仅存于某些特定的速度及 力矩笵围内 在零速时无法产生输出功率, 故须靠外力来启动. 仅能朝一个方向転动 有最高転速的极限 输出力常被内在引犮的干扰, 而产生不平稳的运作及振动 传动能力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可能在某种运作情况下, 产生负扭力.
汽车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探讨.doc

汽车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探讨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集先进技术于一体的产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安全性、操纵性、动力性等,因此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合理匹配问题显得就更加重要。
本文从汽车动力性与经济性的角度切入,深入研究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原则,希望能促进实践中汽车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趋于更加合理化。
关键词:发动机;变速器;匹配1概述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在动力性以及燃油经济性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动力的传递对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至关重要,合理选择发动机、动力传递系统的参数,同时合理匹配是其中的关键。
发动机与传动系统的匹配深刻影响汽车的动力性发挥,发动机最高车速、比功率、最大功率要满足动力性要求[1]。
汽车在城区拥堵的前提下,基本上以低挡位行驶,此时最小传动比选择较大时,后备功率大,动力性较好,但发动机负荷率较低,燃油经济性较差。
当最小传动比选择较小时,后备功率较小,发动机负荷率较高,燃油经济性较好,但动力性差。
同时,最大传动比的选择越小,汽车通过性会降低;若选择过大,则变速器传动比变化范围较大,档数多,结构复杂[2]。
挡位数越多,提高了发动机发挥高功率的机会,从而增加加速与爬坡能力;此外档位数越多,增加了发动机工作在最小燃油消耗转速区域的机会,改善燃油经济性。
合理选择发动机、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如汽车的驱动形式等,合理设计传动系统参数如档位的布置以及传动比的设计,变速箱的结构设计等可以优化传动系统的匹配。
2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匹配原则2.1以变速器的种类匹配发动机变速器一般情况下可分为疏齿比和密齿比,发动机分为小功率和大功率。
对于大功率发动机而言,它的速度特性曲线中扭矩不只有一个峰值,最高扭矩出现在后端,我们以两个峰值为例,第一峰值出现较早大约2000转,第二峰值出现在末端大约6000转。
对于小功率发动机来说,往往只有一个峰值且维持转速区间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4 离合器接合控制 .............................................................................. 21 2.3 制动工况控制 ........................................................................................21 2.4 AMT 辅助控制策略................................................................................22
的结构、特点与分类。介绍了一些在国外的商用车辆上使用的 AMT 产 品。阐述了开发载货汽车 AMT 系统的现实意义。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 向。 2. 简要的分析了 AMT 系统的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 AMT 系统在起步、 换档和停车过程中的离合器的控制要求,分离与接合的控制方法以及离 合器的保护。然后分析了选换档控制方法等。最后分析的几种常用用的 AMT 辅助控制策略。 3. 以解放 CA1145P1K2L7 型载货汽车为研究对象,在 SIMULINK 中构建 TCU 模型,在 Cruise 软件中构建的整车仿真模型来研究 AMT 系统的换 档策略。通过仿真研究了车辆的起步和换档过程。并且与手动车二档起 步连续换档加速性能和 EUDC 运转循环进行了比较,分析了 AMT 车的 最佳动力性换档规律的特点。 4. 以解放 CA1145P1K2L7 型载货汽车为试验对象,研究分析了技术熟练 的司机在平路上的起步、行驶和制动以及坡路起步的过程中对车辆离合 器和变速器的操控特点及规律。得到了司机的换档时序和换档表,并分 析了它们的特点。为 AMT 系统开发提供了思路和参照。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研究生院:
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
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
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
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
关键词:载货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试验研究、换档特性,TCU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电控机械变速器的产生与发展 ...............................................................1 1.2 AMT 系统的结构及特点 ..........................................................................3 1.3 AMT 操纵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工作方式 ...................................................4 1.4 国外变速器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6 1.5 配置在中重型商用车辆上的 AMT 产品简介 .........................................9
作者姓名 轩睿
论文分类号 U463.2
保密级别 限定
研究生学号 2003423002
学位类别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论文中文 题目 论文英文 题目 关键词
工学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吉 林 大 学
车辆工程
自动变速理论 与控制技术
培养单位 (院、所、中心)
汽车学院
学习时间
2003 年 9 月 至 2006 年 6 月
1.5.1 Eaton Fuller 的电控机械式变速器 .....................................................9 1.5.2 ZF 公司的 AMT 系统 .......................................................................10 1.6 开发中重型载货汽车 AMT 系统的现实意义 ..................................... 11 1.6.1 制造成本方面 .................................................................................. 11 1.6.2 使用成本方面 ..................................................................................12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1.8 本章小结 ................................................................................................13
第二章 AMT 系统控制策略浅析 ................................................................14 2.1 起步过程控制策略 .................................................................................15
略
研
Transmission of Truck
究
吉
林
作者姓名:轩睿
大
学
专 业:车辆工程
导师姓名
作
者
及 职 称:雷雨龙 副教授
轩 睿
学位类别:工学硕士
论文起止年月:2004 年 9 月 至 2006 年 3 月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载
论文分类号 U463.2
单 位 代 码 10183
货
密
级 限定
研 究 生 学 号 2003423002
汽
车
电
控 机
吉林大学
械
式
硕士学位论文
自
动
变
速
器
载货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策略研究
控
制
策
Study on Th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Automated Manua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 CNKI 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
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
学科专业:车辆工程
论文题目:载货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作者联系地址(邮编): 吉林大学南岭校区汽车学院液力传动研究所 邮编:130025 作者联系电话:5788586
载货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策略研究
Study on Th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of Truck
AMT 控制策略 仿真研究 试验研究 换档特性 TCU
姓 名 雷雨龙 导师情况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1.1 起步工况..........................................................................................15 2.1.2 起步过程分析 ..................................................................................15 2.1.3 起步过程控制需求 ..........................................................................16 2.1.4 起步时的控制模式 ..........................................................................17 2.1.5 离合器控制 ......................................................................................18 2.2 换档工况控制 ........................................................................................19 2.2.1 影响换档品质的因素 ......................................................................20 2.2.2 离合器分离控制 ..............................................................................20 2.2.3 选换档控制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