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合集下载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摘要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是一种医疗管理方式,旨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基本概念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效果。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根据单病种规定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在医疗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特点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范化:在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治疗方案上,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规范化了医疗服务流程。

2.标准化:在医疗服务中,采用标准化的规定,对患者进行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3.个性化:在临床路径的制定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4.科学化:依据临床实践和病理研究结果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医疗服务风险。

5.组织化:在医疗服务中,对医疗服务组织管理进行规范化,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应用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应用广泛,适用于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等场景,可以用于各种病种的管理。

在医疗服务中,可通过以下步骤实施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1.确定疾病的临床路径:对于某一疾病,制定出基于临床实践和病理研究结果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2.临床路径的审批和发布:对制定好的临床路径进行审批和发布,确保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3.实施临床路径:在医疗服务中,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4.临床路径的监控和改进: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在医疗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科学化和组织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普外一科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理管理标准指标病种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腹股沟疝pip-1pip-2pip-3pip-4pip-5pip-3-1pip-3-2pip-4-1pip-4-2pip-4-3pip-4-4pip-5-1pip-5-2pip-5-3注:pip-1:分子:首选使用“一、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用药的病例数;分母: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病例数。

pip-2:分子:术前1小时内开始使用的例数;分母: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病例总数。

pip-3-1:分子:手术时间少于3小时新增1剂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手术时间少于3小时的例数。

pip-3-2:分子:之术中出血量少于1500ml新增1剂的例数;分母:之术中出血量少于1500ml的例数。

pip-4-1:分子: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类手术的例数。

pip-4-2:分子:在手术完结后48小时内,暂停预防性抗菌药物采用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类手术的例数(明晰术前并无感染者)。

pip-4-3:分子:在手术完结后72小时内,暂停预防性抗菌药物采用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类手术的例数。

pip-4-4:分子:在手术完结后72小时之后,稳步采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类手术的例数。

pip-5-1:分子:在手术前采用各类备皮方法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类手术的例数。

pip-5-2:分子:手术切口i/甲级历史使命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类手术的例数。

pip-5-3:分子:选用务类备皮方法的手术切口i/甲级愈合的例数;分母:在手术前选用各类备皮方法的例数。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一、引言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的生命线,而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临床路径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特制定本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一)单病种的定义与选择单病种是指具有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相对统一、医疗费用相对稳定的疾病。

我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和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部分常见、多发且诊疗过程相对规范的病种作为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对象,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等。

(二)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1、诊断质量指标:包括诊断符合率、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等。

2、治疗质量指标:如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3、医疗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等。

4、医疗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等。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组织与实施1、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负责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各临床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工作。

3、制定单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检查项目、用药原则等,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认识和业务水平。

5、建立单病种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分析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考核与评价1、将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

2、定期对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一)临床路径的定义与制定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或手术,制定的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各个环节。

单病种临床路径

单病种临床路径

单病种临床路径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创生骨科医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诊疗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

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住院总(科秘书)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一)进入路径病历的准入要求:1.诊断明确;2.除骨科专科疾病以外,无其他内外科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1. 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科室个案管理员和科室临床专家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准入评估;2. 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单病种临床路径文本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3. 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做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住院期间的诊疗计划(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4. 经治医师会同管理员根据每天的诊疗服务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进行变异情况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5. 单病种临床路径文本中服务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6. 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路径:a.在实施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转入其它科室实施治疗的;b.在实施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需退出临床路径的;c.发现患者因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的;d.患者出现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等情况不适应继续完成临床路径的;7. 对于患者在临床路径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异常情况,处于危险边缘,应迅速给予患者有效干预措施和治疗;8. 对于临床路径变异的患者应进行准确,简明的记录,并向实施小组报告变异原因和处理措施,提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

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

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
2、对于胆道术后T管造影发现胆总管 残留结石的患者,可选用经T管窦道胆 道镜碎石和取石。
在医院的技术条
件和病人有适应 症无禁忌症的情 况下,未采用相 应的内镜取石方
法,酌情扣分, 扣分不超过20分
1、术后常规补液和抗感染处理。
2、观察有无胆漏、腹腔出血和胆道出
术后处理不当,
术后处理
10
血等。
3、观察胆汁的性状,如颜色、结石残
病历记录中没有对内
科原有疾病评估与治
疗的信息记录扣5分
4
无深静脉血栓或肺栓
岀现深静脉血栓或肺
除外有血栓病

栓塞者扣4分
史及血液疾病
并发症控制
术后并发症
4
无感染
岀现感染扣4分(指伤
口局部感染,扣2分)
除外全身潜在
感染性疾病
2
无其他并发症
有其他并发症扣2分
(扣1分)
健康教育
股骨干骨折的
健康教育
10
为患者提供股骨干骨
等症状,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如烦躁、
病史采集每缺1
病史采集
10
神志模糊、嗜睡等。
项扣1分,扣分2、Fra bibliotek往胆道手术史。
合计不超过10分
3、粪便及小便颜色改变。
1、全身检查,注意患者的体温、脉搏
病历记录中体格
及神志状况。
检查每缺1项扣
体格检查
10
2、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情况,
1分,扣分合计不
接诊流程
有无腹部包块。
非手术前1小时开始使 用扣5分(改为2小时)
除外诊断为感
染或有抗菌素
治疗禁忌者
抗菌素应用
长时间手术追

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

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

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

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

其中临床评定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制(DRGs)的病种管理法。

DRGs是根据诊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以ICD-9-CM-3诊断分类为基础,根据组织器官分为23个主要诊断项目(MDCS),进而分为467组,每个组均有临床意义。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以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食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度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颅骨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治疗方案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1、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术,需要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与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科疾病〕需要向家属交代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该履行签字手续,给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9天-进入临床路径。

术前准备2天术前评估一天。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的筛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头颅CT检查。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

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患者无法配合者,可以酌情考虑全麻。

儿科5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

儿科5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

儿科5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0)。

(二)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

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

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

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

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

其中临床评定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制(DRGs)的病种管理法。

DRGs是根据诊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以ICD-9-CM-3诊断分类为基础,根据组织器官分为23个主要诊断项目(MDCS),进而分为467组,每个组均有临床意义。

所谓临床意义是指所有在同一项DRGs的病人,其临床表现的平均数理统计具有利用医院资源大致相同的结果。

DRGs每组疾病均列有编码、疾病类别、疾病名称、权重系数(指数因子)以及住院天数。

资料表明,对疾病实行DRGs的质量控制重点是医疗费用。

近几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医疗费用大有不断增长之势,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对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其管理力度。

如大病统筹、社会医疗保险以及近几年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

其目的就是力图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我们认为,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除了可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服务效益外,还能通过单病种的成本控制,减少医疗费用,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应重点控制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医疗成本。

同时,医院还应寻求新的单病种管理模式。

3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临床路径是当前国际较流行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采用DRGs-PPS方式支付老年医疗保险及贫困医疗补助以来,美国医学界和医院管理界就开始研究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疾病的管理,如何提高疗效和减少成本的问题。

1990年美国波士顿一医疗中心医院选择了DRGs中一些病种,并为已选择的病种制定了医疗护理计划。

当这些病种的患者住院时,就按预先制定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诊治。

此方法提出后受到了美国医院界的重视,并逐步试行和推广。

人们把既能贯彻持续质量改进(CQI)又能节约资源的治疗标准化模式称之为临床路径。

这种模式就是由医院的有关临床专家选择某些发病率高、费用高而手术或处置方式差异小的病种,制定一种医护人员认可的治疗规范,使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遵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

主管医生必须根据执行结果及时总结、评价,发现差异及时修正改进,以保证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并有效地控制成本。

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角度上讲,实施临床路径的好处为:病人在住院期间采用了规范性的最佳治疗处置方式,故减少了由医护人员治疗程序不同而导致治疗结果的差异。

因规范出了病种的合理相关检查与治疗,故减少了住院天数、住院医疗费用以及降低了医疗成本。

通过总结个案差异时,能及时发现差异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工作的改进。

临床路径的实施可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与沟通,使其积极参与和理解治疗过程,增强住院满意度。

我们认为,临床路径是当前单病种治疗的一种崭新模式,同时也是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新尝试。

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机构正在积极推行临床路径。

4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措施选择适宜病种医院可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中的病种,或根据自身医院收治病种的情况,选择若干样本量较大的常见病,复发病或费用较高的病种作为重点进行控制。

确立质量控制评估指标单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指标应本着少而精,各指标具有独立的信息,且不能互相代替的原则,质量控制评估指标以最终能体现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我们认为:重点可将治疗结果质量指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三类指标进行质控。

加强单病种病历质量的管理病历是控制评价单病种质量的客观依据。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首先应从病历质量抓起,单病种的病历质量必须层层把关,以保证单病种病例数据的准确性。

对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单病种的住院费用是一项实用性很强,且对进行横面和纵面比较的评估指标。

住院费用的高低是病人十分关注和影响住院满意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

医院在对单病种质量进行控制时,必须重视住院费用的统计分析工作,通过住院费用的分析,可从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改进,尽量做到收费合理,做到病人满意。

合理的费用可增强医院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病人的信赖度。

对单病种成本进行分析近几年来,国内有学者对某些病种的成本问题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但由于我国医疗机构较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医院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尚无一套较成熟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本分析方法或模式。

我们认为:临床路径可为单病种诊治的成本提供较为真实而客观的直接成本依据。

可以预测: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内保险业的不断发展,第三方以单病种付费的时间一定不会太远,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涵也会不断延伸。

今后,单病种成本是医院管理者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心内科:心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心肌梗死心胸外科: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普内科:支气管哮喘、肺炎、消化道溃疡神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癫痫一、心衰临床路径评价标准通知出院开具出院诊断书完成出院记录重点医嘱长期医嘱:Ⅱ-Ⅲ级护理普食必要时抗菌药物治疗临时医嘱:通知出院主要护理工作术后饮食指导术后心理指导给患者讲解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病情变异记录无有, 原因:护士签名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医师签名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评价标准(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行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

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1.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中毒等)。

3.经导管消融(见附件1)。

4.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器械治疗。

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持续性室速的诊断。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室速的方式(见附件2):(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室速;(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初步筛查引起室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1)存在电解质紊乱或药物毒性等诱因的患者,室速终止后给予补充电解质、停药观察等治疗后进入“药物治疗流程”;(2)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室速的患者,室速终止后进入“急诊PCI手术流程”;(3)一过性缺血导致室速的患者,室速终止后进入“择期PCI手术流程”;(4)特发性室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5)伴有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有ICD置入指征的室速患者,进入“ICD置入术手术流程”。

(七)术前准备(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ICD置入术)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

(八)选择用药。

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如合并高血压病者降压治疗)。

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

3.用抗凝药物者(如华法林)术前需停用3-4天,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前12小时停用低分子肝素,控制INR在以下。

4.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7天以上。

5.必要时术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