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职业危害告知书

合集下载

合成氨职业危害因素告知

合成氨职业危害因素告知

合成氨职业危害因素告知公用装置51、2、3、4、5 1、2、5、6、7 1、2、5、6 6 6、7、8 6 91、2、3、4、5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mg/m3)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噪声等效声级接触限值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工作场所热辐射职业接触限值注: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AC—最高容许浓度;最大超限倍数无单位。

接触时间接触限值【dB(A)】备注5d/w,=8h/d 85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5d/w,≠8h/d 85计算8h等效声级≠5d/w 85计算40h等效声级日接触噪音时间(h)卫生限值【dB(A)】8 854 882 911 940.5 97地点名称卫生限值【dB(A)】功效限值【dB(A)】噪音车间观察(值班)室≤75≤55非噪音车间办公室、会议室≤60主控室、精密加工室≤70序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职业接触限值(mg/m3)最大超限倍数MAC PC-TWA PC-STEL1 一氧化碳- 20 30 -2 甲醇- 25 50 -3 氨- 20 30 - 名称职业接触限值(wm2) 热辐射700氮压机PSA岗位甲烷化联压机氨合成氨冷器冰机图例:1、氢气2、甲烷3、一氧化碳4、二氧化碳5、氮气6、氨7、噪音8、低温9、工频电场液氨灌区配电室。

氨气(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氨气(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氨气(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简介
氨气是一种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

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氨气的安全知识,以确保使用和处理氨气时的安全。

了解氨气
-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实验室中。

- 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对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 氨气还可能导致中毒,引起头晕、恶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氨气的安全措施
为了确保使用和处理氨气时的安全,请遵循以下措施:
1.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和呼吸器具)。

2. 在使用或处理氨气时,确保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

3. 避免直接接触氨气,尤其是避免其进入眼睛、口腔和鼻腔。

4. 在氨气泄漏或事故发生时,立即撤离该区域,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5. 定期检查氨气储存的完整性,并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

应急措施
如果在使用或处理氨气时发生事故或泄漏情况,以下是应急措施:
1. 立即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2. 如有可能,停止氨气泄漏源。

3. 紧急情况下,使用合适的灭火器材扑灭火灾,并避免直接接触氨气。

4. 如果发生中毒症状,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以上是有关氨气(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周知卡,使用和处理该化学品时,请务必遵循安全措施和应急程序,以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氨】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氨】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工作场所存在氨,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

Ammonia
理化特性健康危害
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及腐蚀性。

易溶于水,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发
生爆炸。

与氟、氯等发生剧烈反应。

相对密度:0.82
爆炸极限:15.7%~27.4%
危害因素分类:化学因素类。

侵入途径: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以经皮肤侵入。

健康危害:主要损害呼吸系统。

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胸闷、咽痛、声音嘶哑、
咳痰,重者呼吸困难。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

危害后果:职业性急性氨气中毒;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
当心中毒注意防火
应急处理
抢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污染或溅
入眼内用流动清水冲洗各至少20min;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
系抢救
防护措施
减少皮肤接触。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明火
标准限值:PC-TWA 20mg/m³,PC-STEL 30mg/m³检测数据:检测日期:
急救电话:120 消防电话:119 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氨气,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氨气,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甲方)在与劳动者(乙方)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一)所在工作岗位、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后果及职业病防护措施:所在部门及岗位名称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危害职业病防护措施投料工氨支气管哮喘;慢性子、间质性肺病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毒面具(二)甲方应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的要求,做好乙方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检查。

一旦发生职业病,甲方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乙方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及相应待遇。

(三)乙方应自觉遵守甲方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按要求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若被检查出职业禁忌证或发现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必须服从甲方为保护乙方职业健康而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的工作安排。

(四)当乙方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发生变更,从事告知书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甲方应与其协商变更告知书相关内容,重新签订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五)甲方未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乙方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甲方不得因此解除与乙方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六)职业病危害告知书作为甲方与乙方签订劳动合同的附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乙方(签字)年月日年月日。

氨气加注作业安全告知卡

氨气加注作业安全告知卡

氨气加注作业安全告知卡加氨作业风险点告知卡一、人员安全加氨作业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培训,了解操作规程及应急措施。

操作时需佩戴齐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具等,以确保人员安全。

二、设备安全在进行加氨作业前,需对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设备应具有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安全阀、压力表、密封圈等,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同时,需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保持设备清洁、润滑,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三、氨泄漏危险加氨作业过程中,氨气泄漏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情况。

为防止氨泄漏,需对连接部位、阀门、管道等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其密封性良好。

同时,需在作业现场配备相应的应急处理设备,如吸收剂、喷淋装置等,以应对氨泄漏事故的发生。

四、健康危害氨气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长时间接触可导致眼睛、呼吸道等受到刺激,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中毒。

为避免或减轻健康危害,操作人员需佩戴齐全的防护用品,并严格控制作业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氨气环境中。

五、环境影响加氨作业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氨气排放到空气中可导致空气污染,同时也有可能污染水源。

为降低环境污染,需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安装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

此外,还需对废水、废气等废弃物进行合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六、操作规程在进行加氨作业前,需进行充分的现场检查,确保作业环境安全可靠。

作业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误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

特别是在处理高压气体时,需特别注意安全,遵循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完成作业后需进行详细的安全检查,确保无遗留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

七、安全培训为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水平,需定期对加氨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氨气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设备的正确使用及保养方法,应急处理方法等。

同时,需要对新员工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确保他们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后再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加氨作业的风险,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氨气危害告知卡

氨气危害告知卡

氨气危害告知卡
氨气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广泛用于工业和农业领域。

然而,没有正确使用和处理,氨气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告知卡将简要介绍氨气的危害以及必要的防护措施。

氨气的危害
1. 呼吸道刺激:吸入高浓度的氨气可能导致气道刺激,引起咳嗽、呼吸急促和痛苦。

2. 眼睛损伤:氨气接触眼睛可能导致刺激、疼痛和可逆性眼组
织损伤。

3. 皮肤刺激:接触高浓度的氨气可能导致皮肤烧灼、红肿和疼痛。

4. 毒性作用: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氨气中可能对肺部、肝脏和肾
脏造成损害。

防护措施
以下是在使用氨气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1. 增强通风:确保使用氨气的区域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减
少氨气浓度。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防护眼镜和
面罩等,以降低接触氨气的风险。

3. 避免长时间接触: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氨气环境中,以减
少毒性作用。

4. 存储储存:储存氨气应使用密封,并确保储存区域干燥、凉
爽和通风良好。

5. 应急处理:在发生意外泄露或紧急情况时,立即采取适当的
应急措施,如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通知相关人员并寻求专业人员的
帮助。

6. 培训和教育:为使用氨气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们了解危害和防护措施。

请务必在使用氨气时遵循上述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
健康与安全。

注:本告知卡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自行核实并根据实际情
况采取适当措施。

氨气(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氨气(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氨气(危险化学品安全___)一、危害描述氨气(NH3)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吸入高浓度氨气会导致呼吸困难、喉咙痛、肺水肿甚至死亡。

接触氨气还可能引起眼睛和皮肤的刺激、灼伤。

二、安全措施1.氨气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使用,确保空气流通,避免气体积聚。

2.在接触氨气时,应戴防护眼镜、耳塞和防护手套,以防止眼睛、耳朵和皮肤受到伤害。

3.不要两个人以上同时进入氨气作业区域,在作业过程中应保持安全距离。

4.如果意外事故发生,导致氨气泄漏或泄露,应立即撤离事故现场,远离危险区域,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5.进行氨气的操作和处理时,务必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呼吸面具等。

三、急救措施1.如果不慎吸入了氨气,应迅速离开污染区域,到空气清新处呼吸新鲜空气。

2.如出现呼吸急促、嗓子疼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所接触的化学品为氨气。

3.如皮肤接触到氨气,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就医寻求进一步处理。

4.如氨气进入了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四、存储和处理1.氨气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源和热源。

2.氨气容器应储存在指定的安全区域,并确保容器密封完好。

3.使用完毕的氨气容器应妥善处理,按照相关法规规定进行回收或废弃处理。

五、注意事项1.在操作、存储和处理氨气时,务必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程序。

2.请定期检查氨气的储存设备和防护装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并保持良好状态。

3.如有任何关于氨气的疑问或不明之处,请咨询专业人士或相关部门。

以上是关于氨气(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周知内容,请务必遵守并遵照执行,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注:本文档并不详尽描述氨气的所有安全要求,请在进行相关操作前参考相关文件和法规,并咨询专业人士的指导。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出于安全考虑,文档中的所有措施请注意实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氨职业危害告知卡

氨职业危害告知卡
职业危害告知卡
氨(氨气、液氨)
Ammonia
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胸闷,重者呼吸困难、咳红色泡沫样痰。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镜灼伤。
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及腐蚀性。易溶于水,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易爆炸。与氟、氯等剧烈反应。
当心中毒
抢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速将患者移植空气新鲜处,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污染或溅入眼内用流动清水清洗各至少20min,呼吸困难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抢救
工作场所空气中加权平均允许浓度(PC-TWA)不超过20mg/m3,段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TWA)不超过30mg/m3。IDLH浓度为360mg/m3。避免直接接触液态氨。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露口朝上,防止液态气体逸出。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好学习社区
德信诚培训: 管理培训、认证咨询 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告知书
品 名:氨气 分子式:NH 3 外观性状及理化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熔点(℃): -77.7;相对密度( 水=1 ): 0.82(-79℃);沸点(℃): -33.5;相对密度(空气=1): 0.6;饱和蒸气压(kPa): 506.62(4.7℃);临界温度(℃): 132.5;临界压力(Mpa): 11.40;引燃温度(℃): 651;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危险性类别:第2.3类 有毒气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爆炸下限[%(V/V)]: 15.7;爆炸上限[%
(V/V)]: 27.4;最大爆炸压力(Mpa): 0.580; 禁 忌 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

职业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轻度中毒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

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

严重中毒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

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

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现场急救要点 预防措施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