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完整版本ppt课件

合集下载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ppt课件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ppt课件

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至 少1米的安全距离,以降 低飞沫传播的风险。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尤其是人员 密集场所,应佩戴符合防 疫要求的口罩,保护自己 和他人的健康。
04 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特定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如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
治疗。
解热镇痛药
对于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进行对症治疗, 缓解不适感。
抗生素
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呼吸道感染, 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 感染。
支持性治疗
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 内湿度适中,有助于缓解 呼吸道症状。
饮食调整
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多饮 水,保持呼吸道湿润,有 助于痰液排出。
病毒变异与进化研究
病毒变异机制研究
病毒变异是导致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 要原因之一,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病毒 变异的机制和规律,了解病毒变异的 趋势和特点。
病毒进化研究
病毒进化是影响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 要因素之一,未来需要加强病毒进化 研究,了解病毒进化的趋势和特点, 为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抗病毒药物与疫苗研发
氧疗与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道阻塞的患 者,可能需要采用氧疗或 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措施。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 治疗,如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可以缓解呼吸道症状,促进康复。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相关穴位,可以舒缓肌肉紧张,缓解呼吸道痉挛,改 善呼吸不畅等症状。
鼻病毒

2024版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完整ppt课件

2024版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完整ppt课件

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完整ppt课件CONTENTS•呼吸道传染病概述•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介绍•预防与控制策略•临床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呼吸道传染病概述01定义与分类定义呼吸道传染病是指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等传播方式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分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呼吸道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其他微生物性三类。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免疫力下降和环境因素等。

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营养状况等均可影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

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可导致不同的症状表现。

诊断方法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可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程度。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可辅助诊断。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介绍02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症状发热、头痛、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乏力等预防措施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等麻疹病毒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结膜炎、皮肤斑丘疹等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飞沫传播病原体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病原体风疹病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症状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水痘和带状疱疹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症状水痘表现为发热、皮疹、疱疹等;带状疱疹表现为疼痛、疱疹等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对于带状疱疹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患处,以免继发感染。

预防与控制策略03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锻炼等。

《呼吸道病毒定义》课件

《呼吸道病毒定义》课件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胸片或CT检查, 观察肺部是否存在炎症性 病变或浸润性病灶,辅助 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细菌性肺炎
呼吸道病毒感染易并发细菌感染,导致肺炎。细菌性肺炎通 常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咳嗽、咳脓痰等症状较为突出, 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则以低热、干咳等症状为主。
肺结核
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肺部炎症性病变,需与肺结核相鉴别 。肺结核患者通常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痰液检查 可发现抗酸杆菌,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则无这些表现。
02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 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 染物体表面传播。
03
流感病毒感染后通常会 出现发热、咳嗽、喉咙 痛、流鼻涕、头痛等症 状。
04
预防流感病毒的主要措 施包括接种疫苗、勤洗 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
01
02
03
04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 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 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播
似病例。
控制策略
隔离与治疗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范 围。
限制人员流动
在疫情严重时,采取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 如封城、交通管制等。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毒传播链,及时 发现并控制疫情。
公共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呼吸道 病毒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国际合作与交流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通常会 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症状。
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 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腺病毒
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 引起感冒样症状和咽结膜炎等。
腺病毒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喉咙 痛、咳嗽等症状。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病毒 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病毒  ppt课件

M2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forms membrane channel
and target for amantadine, facilitates uncoating and
HA production
NS1
Non-structural: nucleus; effects on cellular RNA
NA
Neuraminidase: cleaves sialic acid and release of
virus
M1
Matrix protein: Viral structural protein (interacts with
nucleocapsid and envelope, promotes assembly)
ppt课件
19
Influenza A Evolution
1874 --- (H3N8) 1890 --- (H2N2) ...................Pandemic 1902 --- (H3N2) 1918 --- (H1N1)................. Pandemic 1933 --- (H1N1)....................First strains isolated 1947 --- (H1N1)....................Variation detected 1957 --- (H2N2)...................."Asian" Flu pandemic 1968 --- (H3N2)...................."Hong Kong" Flu pandemic 1976 --- (H1N1)..................p.p.t"课S件wine" Flu, non-epidemic 20

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RNA多聚酶
合称为核糖 核蛋白(RNP) 即核衣壳
膜蛋白(M):为基质蛋白,抗原性稳定,也有型特异性,
分为M1(包裹病毒核心)、M2(稳定病毒核心与包膜)
血凝素HA:与人和动物RBC表面糖蛋白受体结合,
包膜:刺突
凝集RBC;同时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神经氨酸酶NA:水解细胞膜上多糖受体末端的
N-乙酰神经氨酸,促使病毒释放;
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抑制病毒在
p体pt课内件Leabharlann 的扩散6分节段的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酶
ppt课件.
NP
核糖核蛋白即RNA+NP(RNP)
7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 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 表面
ppt课件.
2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按病毒的核衣壳 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分成甲、乙、丙三个型。其中,甲型流 感病毒包括人和动物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 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 人,常造成局部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感染人 (婴幼儿)和猪,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
第二十九章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 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 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拒 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 病毒引起。
ppt课件.
1
呼吸道病毒的分类
呼吸道病毒包括: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其他病毒科 SARS冠状病毒、鼻病毒 腺病毒、风疹病毒

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25
命名法:
1980年WHO公布的命名法: 型别/宿主(人则省)/分离地点/病毒株序 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如:A/Hong Kong/03/68(H3N2)
A/Swine/Iowa/15/30(H1N1)
26
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抗原转变
亚型名称
抗原结构 流行年代
代表病毒株
Hsw1N1
H1N1 1918~1919 猪流感病毒
原甲型(A0)
H0N1 1930~1946 A/PR/8/34(H0N1)
亚甲型(A1)
H1N1 1946~1957 A/FM/1/47(H1N1)
亚洲甲型(A2)
H2N2 1957~1968 A/singpaore/1/57(H2N2)
viral core
PB2
PB1 PA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NA
NP
RNPi.e. nucleocapsid 15
16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成分
糖蛋白,占病毒蛋白25%
糖蛋白,占病毒蛋白5%
结构
柱状三聚体
蘑菇状四聚体
生物学活性 抗原性
与多种动物的RBC表面的受体 水解细胞膜上表面受体的N-

衣 核蛋白(NP):Ag性稳定

具型特异性
核糖核蛋白
ribonucleoprotein
( RNP)
RNA多聚酶:PA、PB1、PB2
13
内层: M1—与包膜厚度、硬度相关

仅见于甲型
抗原性稳定 具型特异性

脂质双刺突 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呼吸道病毒》课件

《呼吸道病毒》课件

个人防护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勤洗手、戴口 罩、不随地吐痰等。
加强锻炼、保持充足 的睡眠,提高自身免 疫力。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 场所,尽量减少不必 要的出行。
公共卫生措施
政府应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 时采取防控措施。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 育,提高公众的呼吸道病毒防控
意识。
做好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 加强医பைடு நூலகம்资源建设和医护人员培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机能 ,缓解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促进血液循 环,缓解肌肉酸痛等症状。
05
CATALOGUE
呼吸道病毒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抗病毒药物
针对呼吸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研 究,旨在抑制病毒复制和减轻症
状。
免疫调节剂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 体对呼吸道病毒的抵抗力。
联合治疗
危害人群
呼吸道病毒对所有人群均有感染风险 ,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 虚弱的人来说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
02
CATALOGUE
常见呼吸道病毒种类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分为A、B、C三种类型 ,其中A型病毒变异能力强,易
引起大规模流行。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 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播。
流感病毒可引起高热、头痛、咳 嗽、喉咙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肺炎和心脏疾病。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囊膜和冠 状突起的病毒,有多种亚型, 其中SARS和COVID-19等病毒 曾引起全球流行。
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 播。
感染冠状病毒后可引起发热、 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 时可导致死亡。

《呼吸感染道病毒》课件

《呼吸感染道病毒》课件
《呼吸感染道病毒》 PPT课件
目 录
• 呼吸感染道病毒概述 • 呼吸感染道病毒的种类 • 呼吸感染道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 呼吸感染道病毒的案例分析 • 呼吸感染道病毒的未来展望
CHAPTER 01
呼吸感染道病毒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呼吸感染道病毒是一类通过呼吸 道传播的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 感染症状。
疫苗接种计划
根据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 化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接种效果。
个人防护措施
勤洗手
使用肥皂和水或酒精洗手 液勤洗手,减少病毒传播 风险。
戴口罩
在公共场合、人员密集场 所佩戴口罩,防止病毒通 过飞沫传播。
保持社交距离
尽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 避免直接接触,降低感染 风险。
CHAPTER 04
监测与预防
加强病毒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新病毒的传播,是未来防控工作的 重点。
疫苗研发与治疗方法的改进
疫苗创新
针对新型病毒的疫苗研发是关键,需 要不断创新技术,提高疫苗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治疗方法优化
针对病毒的特异性,开发更为精准、 高效的治疗方法,以降低病死率,提 高治愈率。
国际合作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呼吸感染道病毒的案例分析
流感大流行案例
01
流感大流行概述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流
感病毒分为A、B、C三种类型,其中A型病毒变异能力强,易引起大规
模流行。
02
流感大流行历史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流感大流行,其中最著名的有1918年西班牙流感、
1957年亚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等。这些流感大流行造成了大量的
国际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侵入细胞的关键)
抗原性:相应抗体,有中和作用
HA
神经氨酸酶 (NA) 四聚体 NA
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
HA和NA的抗原结构很不
稳定,易发生变异,一个aa 的置换就可改变其抗原性,
hemagglutinin
Hemadsorption - influenza virus infected cells
• 球形,直径约80-120nm; • 结构主要包括核衣壳和包膜。
电镜照片
分节段的(-)ssRNA 核糖核蛋白 核衣壳 (RNP) 核蛋白(NP)
RNA聚合酶
基质蛋白 (M1、M2)
包膜
脂蛋白 血凝素HA
刺突 神经氨酸酶NA
分节段的(-) SSRNA
HA
M1
M2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麻疹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出疹 前6d至出疹后3d)。
传播途径:呼吸道(通过飞 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 或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
病毒
飞沫 密切接触
呼吸道上皮 细胞内增殖
9-12d
发热、咳嗽、 眼结膜充血
血(1st 3-5d 全身LB组织 病毒血症) 大量增殖
血(2ed 病毒血症)
发热、呼 吸道症状
NA
RNA多聚酶
NP 核糖核蛋白(RNP)
流感病毒的基因
• 核衣壳 螺旋对称,由核糖核蛋白(RNP)构成;
• 基质蛋白(M蛋白) 覆盖核衣壳外,抗原性稳定,与RNP一起决定病毒型特 异性,很少发生变异,抗体无中和能力;
• 脂蛋白(LP) 脂质双层膜。
• 刺突
血凝素 (HA) 柱状
凝集红细胞:血凝现象,用于鉴定病毒
• 病后免疫力不强,甚至不能防御同型病毒的再感染; • 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SARS 2002年底在佛山首次报道
非典型性肺炎
自2002年11月16日我国广东佛山市 首报病例后,我国乃至世界迅速形成流 行态势。截至2003年8月7日止,全世界 有32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发病人数达 8465人,死亡919人,平均死亡率达 11%。我国内地发病人数为5327人,死 亡349人,死亡率为6.7%。
形成慢病 毒感染
抑制宿主细 胞有丝分裂 和DNA合成
胎儿发育障 碍而致畸形
腺病毒的EM照片
腺病毒
• 线型双链DNA,无包膜; •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有些型别可通过粪-口途径和手-
眼途径传播,是引起小儿胃肠炎、呼吸道感染和成人流 行性角膜炎的常见病原体。
鼻病毒
• 普通感冒最重要的病原体; • (+)ssRNA,无包膜; • 抵抗力较强,耐乙醚,不耐酸; • 在成人引起普通感冒、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MURRAY, 2nd Ed., Fig 53.5
15
抗-HA的中和作用:阻止流感病毒感染细胞
(二)复制周期
(三)分型与变异
分型
• 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分甲、乙、丙三型; •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又分若干亚型
(H1~H16、N1~N9); •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为什么甲型流
皮肤
病毒血症
后天性风疹
潜伏期2-3周。皮疹为粉红色 斑疹,不隆出皮肤,先见于面 部,然后躯干和四肢,持续13d消退。
风疹病毒感染的患儿体征
先天性风疹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 风疹三症: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耳聋 先天性心脏病
风疹! 胎盘
胎儿可产生高滴 度IgM,低度IgG 和IgA,但不能清 除病毒。
• no animal reservoir known
(四)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CPE; 血凝试验或红细胞吸附试验可以判定病毒感染与增殖 情况。
(五)抵抗力
较弱,对热、消毒剂均敏感。
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隐性感染者、病禽
传播途径
飞沫(主要)、接触感染
流行季节
多为冬春季
致病机理
呼吸道病毒
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的病毒。拒统计, 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风疹病毒电镜下形态
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主要疾病
流感病毒
引起人和动物流行性感冒,人类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堪萨斯州(1918)
NORMAL TRACHEAL MUCOSA
3 DAYS POST-INFECTION
7 DAYS POST-INFECTION
Lycke and Norrby Textbook of Medical Virology 1983
• 病毒分离 取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 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
3、治疗:早期隔离治疗
(1)抗病毒治疗 (2)合并细菌感染:抗生素
• 麻疹的病原体,常见于儿童; • 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 人是唯一自然储存宿主,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主要通过 飞沫传播;
•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几乎100%发病; • 严重的并发症--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 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在儿童还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 • 为自限性疾病,1周左右可自愈,病后免疫力不牢
固。
病毒 形态
致病
特异 免疫力
结构
预防
麻疹 球形 麻疹:柯氏斑;全身丘 减毒活
病毒 有包膜 疹,高热、咳嗽等
疫苗
RNA 并发:亚急性硬化性全
脑炎/SSPE
牢固
腮腺 球形 腮腺炎
减毒活
炎病 有包膜 并发:睾丸炎、卵巢炎 疫苗 毒 RNA
• 易在冬季和早春流行,传染性强,主要经飞沫传播,也 可经污染的手和物品表面传播;
•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
冠状病毒
• (+)ssRNA ;包膜表面有多形性冠状突起,形如日冕或花 冠;
• 抵抗力弱,对热、乙醚、氯仿、酸敏感; • 主要感染成人或较大儿童,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
• SARS-CoV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飞沫传播,冬春季流行, 大多患者能自愈,合并有潜在疾病者易造成死亡;
呼吸道局部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全身中毒症状
免疫性
中和抗体(抗-HA) :SlgA、IgG、IgM; 病后对同型有1-2年免疫力,体液免疫为主。
流感症状
发热、畏寒 咳嗽、咽痛 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头痛 腹泻、呕吐(部分病人) 重者继发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多数哺乳动物均可感染; 但带有病毒的禽鸟未必会发病。
流感病毒的储存宿主
1997:禽流感
where do “new” HA and NA come from?
why do we not have influenza B pandemics?
• so far no shifts have been recorded
预防: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
其他呼吸道病毒
• 风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 人是唯一自然宿主,经呼吸道传播,引起风疹,儿
童风疹最为常见; • 可通过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危害
严重; •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MMR为主。
致病性
鼻咽部分泌物、 唾液、尿等
淋巴系统 肝、脾、
全国分布情况截止2003年5月27日
SARS症状
•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 空气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 • 冬春季流行潜伏期:2~12天,通常4~5天 • 呈显著家庭和医院集聚现象
• 2003年3月15日: WHO流感计划的负责人Klaus Stohr联合美国、 加拿大、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实验室 成立SARS研究小组,追查非典元凶。
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 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疼痛,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 及病毒性脑炎; •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 只有一个血清型; • 主要引起
• 6m以下婴儿---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 较大儿和成人---上呼吸道感染;
抗原性变异 感易引起流行?
• 抗原性变异是流感病毒变异的主要形式; •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即亚型内变异,变异 幅度小,属量变,易于发生小规模的流感流行; • 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抗原结构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变 异幅度大,属质变,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2d Koplik斑 3d
24h
特征性皮疹
体温
1W
症状消退,皮疹 变暗,色素沉着
0.1% 1w
脑脊髓炎
永久性后遗症。
临床表现
发热 畏光、流泪 口腔粘膜出现柯氏斑 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柯氏斑
麻疹导致的 皮肤表征
MEASLES GIANT CELL PNEUMONIA
Murray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SARS命名者、WHO卫生官员 Carlo Urbani,感染SARS死亡
(中国菊头蝠)
科研人员在云南发现一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推测SARS冠 状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与这些蝙蝠有关。这一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 研究所完成,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病原学权威期刊《PLoS Pathogens》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