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科普知识课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科普 知识课件
目录 概述 传播方式 症状 预防方法 就医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概述
概述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播方式
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症状 如何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 措施一:保持良好的室内
通风 - 措施二:避免人群拥挤场
Q: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会对身体 造成什么影响?
- A: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并 发症,如肺炎、中耳炎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所
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 - 措施一:勤洗手 - 措施二: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症状
症状
儿童常见症状 - 病毒性感冒症状 - 咳嗽、喷嚏 - 发热
症状
成人常见症状 - 感冒症状 - 喉咙痛 - 鼻塞、流涕
预防方法
预防方法
健康生活习惯 -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 合理饮食,提高身体抵抗
力
预防方法
个人防护措施 - 戴口罩 - 勤洗就医建议
就医建议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何时就医
就医建议
就医时的防护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解答
Q: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否可治愈? - A:大多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
通过适时治疗康复。
常见问题解答
目录 概述 传播方式 症状 预防方法 就医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概述
概述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播方式
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症状 如何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 措施一:保持良好的室内
通风 - 措施二:避免人群拥挤场
Q: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会对身体 造成什么影响?
- A: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并 发症,如肺炎、中耳炎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所
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 - 措施一:勤洗手 - 措施二: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症状
症状
儿童常见症状 - 病毒性感冒症状 - 咳嗽、喷嚏 - 发热
症状
成人常见症状 - 感冒症状 - 喉咙痛 - 鼻塞、流涕
预防方法
预防方法
健康生活习惯 -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 合理饮食,提高身体抵抗
力
预防方法
个人防护措施 - 戴口罩 - 勤洗就医建议
就医建议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何时就医
就医建议
就医时的防护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解答
Q: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否可治愈? - A:大多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
通过适时治疗康复。
常见问题解答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ppt课件

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至 少1米的安全距离,以降 低飞沫传播的风险。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尤其是人员 密集场所,应佩戴符合防 疫要求的口罩,保护自己 和他人的健康。
04 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特定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如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
治疗。
解热镇痛药
对于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进行对症治疗, 缓解不适感。
抗生素
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呼吸道感染, 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 感染。
支持性治疗
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 内湿度适中,有助于缓解 呼吸道症状。
饮食调整
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多饮 水,保持呼吸道湿润,有 助于痰液排出。
病毒变异与进化研究
病毒变异机制研究
病毒变异是导致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 要原因之一,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病毒 变异的机制和规律,了解病毒变异的 趋势和特点。
病毒进化研究
病毒进化是影响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 要因素之一,未来需要加强病毒进化 研究,了解病毒进化的趋势和特点, 为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抗病毒药物与疫苗研发
氧疗与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道阻塞的患 者,可能需要采用氧疗或 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措施。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 治疗,如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可以缓解呼吸道症状,促进康复。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相关穴位,可以舒缓肌肉紧张,缓解呼吸道痉挛,改 善呼吸不畅等症状。
鼻病毒
《呼吸道病毒定义》课件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胸片或CT检查, 观察肺部是否存在炎症性 病变或浸润性病灶,辅助 诊断呼吸道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细菌性肺炎
呼吸道病毒感染易并发细菌感染,导致肺炎。细菌性肺炎通 常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咳嗽、咳脓痰等症状较为突出, 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则以低热、干咳等症状为主。
肺结核
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肺部炎症性病变,需与肺结核相鉴别 。肺结核患者通常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痰液检查 可发现抗酸杆菌,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则无这些表现。
02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 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 染物体表面传播。
03
流感病毒感染后通常会 出现发热、咳嗽、喉咙 痛、流鼻涕、头痛等症 状。
04
预防流感病毒的主要措 施包括接种疫苗、勤洗 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
01
02
03
04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 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 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播
似病例。
控制策略
隔离与治疗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范 围。
限制人员流动
在疫情严重时,采取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 如封城、交通管制等。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毒传播链,及时 发现并控制疫情。
公共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呼吸道 病毒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通常会 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症状。
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 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腺病毒
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 引起感冒样症状和咽结膜炎等。
腺病毒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喉咙 痛、咳嗽等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演示课件

03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与预防治疗方法01源自020304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如发热、咳嗽等,可使用解
热镇痛药、止咳药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
免疫治疗
通过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机 体抗病毒能力,如使用免疫调
节剂等。
支持治疗
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营养和 休息,维持内环境稳定。
染风险。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接种对象
目前已有多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可供选 择,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等。
建议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接种 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
接种时间
接种注意事项
根据疫苗类型和当地疫情情况,按照医生 建议的时间进行接种。
在接种疫苗前,应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 如禁忌症、不良反应等;接种后应留观30 分钟,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 录
•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症状与诊断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与预防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并发症与风险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与评估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研究前沿与展望
01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定义
假阳性与假阴性
实验室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假阳性可能是由于标本污染、交叉反应等原因 导致;假阴性可能是由于标本采集不当、病毒载量过低等原因造成。因此,在解读实验室 检测结果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临床意义解读
辅助诊断
预后评估
实验室检测是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 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为临床医生提 供客观依据,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症状PPT课件

严重感染时,病毒可侵犯肺部,引发肺炎,出现 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03 中耳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时可引起中耳炎,表现为 耳痛、听力下降等。
03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测
病毒分离
从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咽拭 子中分离出呼吸道合胞病 毒。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方法检测呼吸 道合胞病毒核酸。
血清学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呼吸道合 胞病毒特异性IgM或IgG 抗体。
易感人群
所有人群均可感染RSV,但婴儿和幼儿是最易受感染的 人群。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 受到严重感染。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以及患有 慢性心肺疾病的人群也较易受感染。
0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与发病期
01
潜伏期
通常为2~8天,期间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02
发病期
潜伏期后,患者逐渐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 流涕等。
症状类型及特点
01 轻度症状
包括低热、咳嗽、流涕、鼻塞等,与普通感冒相 似。
02 中度症状
咳嗽加剧,可能出现喘息、呼吸急促、胸闷等。
03 重度症状
严重呼吸困难、高热、持续喘息,甚至可能出现 呼吸衰竭。
并发症风险
01 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易导致支气管炎,表现为咳 嗽、喘息等症状加重。
02 肺炎
流行病学
RS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具有季节性。在温带地区,RSV感染通常在冬季和早春达到高 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RSV感染可全年发生,但雨季可能更为常见。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而感染。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 ,病毒会随着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并悬浮在空气中。此外 ,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也可导致感 染。
03 中耳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时可引起中耳炎,表现为 耳痛、听力下降等。
03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测
病毒分离
从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咽拭 子中分离出呼吸道合胞病 毒。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方法检测呼吸 道合胞病毒核酸。
血清学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呼吸道合 胞病毒特异性IgM或IgG 抗体。
易感人群
所有人群均可感染RSV,但婴儿和幼儿是最易受感染的 人群。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 受到严重感染。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以及患有 慢性心肺疾病的人群也较易受感染。
0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与发病期
01
潜伏期
通常为2~8天,期间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02
发病期
潜伏期后,患者逐渐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 流涕等。
症状类型及特点
01 轻度症状
包括低热、咳嗽、流涕、鼻塞等,与普通感冒相 似。
02 中度症状
咳嗽加剧,可能出现喘息、呼吸急促、胸闷等。
03 重度症状
严重呼吸困难、高热、持续喘息,甚至可能出现 呼吸衰竭。
并发症风险
01 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易导致支气管炎,表现为咳 嗽、喘息等症状加重。
02 肺炎
流行病学
RSV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具有季节性。在温带地区,RSV感染通常在冬季和早春达到高 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RSV感染可全年发生,但雨季可能更为常见。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而感染。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RSV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 ,病毒会随着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并悬浮在空气中。此外 ,接触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后触摸口、鼻或眼也可导致感 染。
呼吸道病原体检测PPT课件

呼吸道病原体
❖ 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呼吸道病原体
❖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导致的呼吸道感染与其它病 原体感染的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可能在2-3天后 咳嗽的病症会表现比较突出。在小于30岁的年轻 人中,肺炎支原体是最重要的下呼吸道病原体
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
试剂盒组成
组分 载玻片
成分和用途
检测的物理载体,覆有聚四氟乙烯并包被有针对 检测物的特异性抗原,
质控品
吸附剂 羊抗人IgG用来吸附人IgG避免干扰IgM 检测
FITC结合 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结合物,和抗原抗 物 体复合物反应,并显色
封闭介质 甘油缓冲液,便于观察 磷酸盐缓 用于洗涤步骤,从反应介质中除去未结合的免疫 冲液(PBS) 球蛋白和结合物
❖ 检测抗体IgM比IgG更有临床意义
采样
抗原检测
❖拭子伸入鼻部后向鼻咽部水平伸入,不是向鼻 腔伸入。 伸入距离为从耳垂部到鼻尖长度的 一半,一般针对两周岁以下儿童,伸入距离约 为拭子绒毛头的长度两倍
❖拭子伸入后要轻轻捻动拭子转3圈。 取样后在 一小时之内洗脱到生理盐水中,12小时内送 检
抗原检测采样
下呼吸道感染
❖ 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 支气管扩张等
❖ 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 物引起,其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准确诊断、及 时治疗的原那么,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 原体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Hale Waihona Puke 呼吸道病原体❖ 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 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等
❖ IgM ❖ IgG
❖ 机体产生IgM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而有免 疫缺陷或免疫系统不健全的个体如儿童,特别是 3岁以下的小孩,其产生抗体往往需要更久,且 抗体产生的水平也较低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形态
球形( 80~120nm ) 丝状、杆状、长短不一
结构 流感病毒为包膜病毒, 由三部分组成
核衣壳
组成
RNA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
( PA 、PB1、PB2 )
RNA 被NP包绕 呈螺旋对称
特点
1. RNA分节段 2. 甲、乙型8个节段,丙型7个节段,易 发生基因重组而出现新的亚型 3. 2.NP具有型特异性 4. A型—甲型流感病毒 5. B型—乙型流感病毒 6. C型—丙型流感病毒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呼吸道—咽炎、上感、肺炎 眼部—咽结膜热、角膜结膜炎(游泳、浴 池) 胃肠道—胃肠炎、肠套叠
病后对同型免疫力持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三、鼻病毒
属小RNA病毒科,不耐酸(PH3灭活)与肠道 病毒区别 引起普通感冒 免疫力不牢固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Koplik spots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由于 症状典型、出疹规律,一般无需实 验室检查(可用于不典型病例)
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 快速诊断
防治
减毒活疫苗接种—预防 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四、呼肠病毒 引起上感和胃肠炎(胃肠型感冒)
15.04.2019
医学微生物学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课件

肺结核
总结词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症状包括咳嗽、 咳痰、胸痛等。
VS
详细描述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 道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 等。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 咳嗽、打喷嚏等。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 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03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呼吸道传染病的概述 •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与治疗 •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
01
呼吸道传染病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 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 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性 疾病。
05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内容
向公众普及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提高公众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
宣传教育形式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宣 传内容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提高公众意识
意识提高方式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健康讲座、 组织培训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呼吸道 传染病的重视程度。
01
02
03
隔离治疗
对已经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以 减少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追踪接触者
对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员 进行追踪,并采取相应的 预防措施。
限制人员流动
在疫情严重时,采取限制 人员流动的措施,如封锁 交通要道、限制集会等。
切断传播途径
勤洗手
教育公众养成勤洗手的习 惯,尤其是在接触公共场 所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 亚型间交叉免疫 病毒清除和疾病的恢复有赖于细胞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
——目的 鉴别诊断和分型 监测新变异株的出现 预测流行趋势 提出疫苗预防建议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1.病毒分离鉴定法 急性期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 狗肾传代细胞MDCK细胞或鸡胚 细胞培养液/鸡胚羊水、尿囊液 血凝试验验证病毒增殖(三代盲传无血凝者为阴性) 血凝抑制试验确定病毒亚型及是否变异株
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 RSV)
与正粘病毒比较
相同点: 1、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2、有包膜 3、单负链RNA
⑴.绒毛尿囊膜接种:疱疹病毒 ⑵.尿囊腔接种:传代病毒 ⑶.羊膜腔接种:流感病毒 ⑷.卵黄囊接种:乙脑病毒
尿囊腔
绒毛尿囊膜
气室
卵黄囊
壳膜
蛋白
羊膜腔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飞沫、气溶胶)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有包膜 单负链RNA 分节段
结构 核衣壳+包膜
核衣壳
核酸 – ssRNA,分节段 核蛋白(NP)(型特异性) RNA多聚酶 PA, PB1, PB2
核糖核蛋 白(RNP)
核衣壳 (螺旋对称)
分节段的(-) 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酶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全身中毒症状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自限性疾病 严重者可引起病毒性肺炎 并发症:继发细菌性感染
肺炎链球菌 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
免疫性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抗体 ——抗HA中和抗体,阻止病毒感染细胞 ——抗NA非中和抗体,阻碍病毒释放扩散 同亚型病毒牢固免疫力 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
抗原变异率 很高
HA和NA 分开
形成融
-
合细胞
种数
一种
很低 不分开
+
多种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麻疹的病原体 儿童多见
生物学性状
有包膜,其表面有两种刺突:
H蛋白 F蛋白
只有一个血清型 细胞培养可见多核巨细胞
麻疹病毒包膜上无神经氨酸酶
有膜病毒。对有机消毒剂,如乙醚,氯 仿,70%酒精敏感
正粘病毒
甲、乙、丙型流感病毒 流感
副粘病毒
副流感病毒1-5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 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麻疹病毒
麻疹
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披膜病毒科
风疹病毒
小核糖核酸病毒 鼻病毒
小儿风疹、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 疹综合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
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流感病毒的复制
病毒侵入——遗传物质的释放——病毒的复制与病毒蛋白 的合成——病毒的装配——出芽——感染新的靶细胞
流感病毒复制过程
出芽释放
分型、命名与变异
根据NP、M抗原性分型
甲型(A型) 乙型(B型)
丙型(C型)
甲型根据HA、NA抗原性分亚型
HA
H1-H16
NA
N1-N9
人间流行株主要由H1、H2、H3和N1、N2组合的亚型
呼吸道病毒
病毒的特征——简要回顾
非细胞态微生物,电镜级大小(20-250 nm)
细胞内复制、繁殖——致病的主要基础;病原学诊断 和研究的基础;根据宿主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 物病毒、细菌病毒、人类病毒……
病毒颗粒由较简单的核酸基因组、加蛋白保护外壳组 成,有些病毒外带一层脂质包膜
只含有RNA或DNA一种核酸——独有特征
NP
核糖核蛋白(RNP)
核心及核蛋白
特点
1. RNA分节段 2. 甲、乙型8个节段,丙型7个节段,易
发生基因重组而出现新的亚型
3. 2.NP具有型特异性
4.
A型—甲型流感病毒
5.
B型—乙型流感病毒
6.
C型—丙型流感病毒
RNA末端12—13个核苷酸高度保守与病毒复制有 关 流感病毒的核酸无感染性 NP和M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 抗体无中和病毒能力
变异率 变异本质 结果 流行
抗原漂移 <1%
量变——点突变 变异株
局部中、小流行
抗原转换 20-50% 质变——基因重组 新亚型 世界性暴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转换引起的世界性流行
流行年代 1918 1957 1968
亚型类别 H1N1 H2N2 H3N2
代表株 可能为猪流感病毒 A/Singapore/1/57 A/HongKong/1/68
流感病毒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RNA片段 编码多肽
1
PB2
功能
2
PB1
RNA多聚酶
3
PA
4
HA
包膜糖蛋白,受体结合、包膜融合
5
NP 主要结构蛋白,与RNA结合成RNP
6
NA
包膜糖蛋白
7
M1
病毒颗粒成分,位于双层类脂膜下
M2
包膜蛋白,具离子通道功能
8
NS1 非结构蛋白,参与调节mRNA合成
NS2
非结构蛋白,功能?
RNA病毒、DNA病毒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 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 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由该类病毒引起。
特点:
传染源为病人、病毒携带者、感染动物 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潜伏期短、发病急 感染可发生在呼吸道任何水平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
流感
副粘病毒 副流感病毒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
麻疹病毒
麻疹
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其它病毒 腺病毒
小儿肺炎
风疹病毒
风疹、先天风疹综合征
鼻病毒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冠状病毒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SARS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主要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科
种
引起的主要疾病
包具型特异性 外层—脂质双层(源于宿主细胞膜)
刺突—病毒编码的糖蛋白,有两种
血凝素(HA)—呈柱状 凝集红细胞—血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 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 抗原性—相应抗体 中和病毒 抑制血凝(定型)
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抗原性—非中和抗体
官病变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同一病毒的反复感染,不同病毒引起同一疾病表现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RNA病毒 副粘病毒
分 类
其他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尼派病毒、人偏肺病毒
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
DNA病毒 腺病毒
呼吸道病毒及其引起的主要疾病
科
种
引起疾病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3 ~ 5d
T>40℃,出现柯氏斑
1~2d
红色斑丘疹
4d左右
消退、脱屑
柯氏斑
麻疹的并发症
呼吸道:细菌性肺炎(最常见)
消化道 : 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
神经中枢系统 脑脊髓炎(迟发超敏反应)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麻疹病毒的免疫性
例 A / Beijing / 353 / 89 (H3N2)
A / Duck / Pennsylvania / 10218 / 84 (H5N2)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稳定,系为甲、乙、丙分型依据
甲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抗原易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为基因点突变所致,并与人群的免疫选择 压力有关。 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 由基因重组所致。
多核巨细胞,嗜酸性包涵体
多种基因型-23个基因型
仅感染人类和灵长类
形成病毒血症
感染后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包括包涵体性 脑炎(MIBE)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基因组
N、P、M、F、H、L共6个基因: 核蛋白 (nucleoprotein,NP) 磷蛋白 (phosphoprotein,P) M蛋白 (membrane protein,M)、 融合蛋白 (fusion protein,F) 血凝素蛋白 (hemagglutinin,H) 依赖RNA的RNA聚合酶(1arge polymerase.L)
不同点:
1、病毒体积大 2、(-)ssRNA不分节段 3、包膜刺突HA和NA不同:
H蛋白(麻疹病毒) HN蛋白(副流感、腮腺炎病毒) G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 4、具有另一种刺突F蛋白
副粘病毒与正粘病毒(流感病毒)的比较
特征 大小 核酸
正粘病毒
较小 ss(-)RNA 7-8个节段
副粘病毒
较大 ss(-)RNA 不分节段
麻疹病毒基因组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入侵 (CD46为 病毒受体)
呼吸道上皮细 胞内增殖
眼结膜、鼻和口腔粘膜、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 肤、血管受染产生病变
入血(第一次 病毒血症)
侵入淋巴组 织和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
微生物学检查
——目的 鉴别诊断和分型 监测新变异株的出现 预测流行趋势 提出疫苗预防建议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1.病毒分离鉴定法 急性期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 狗肾传代细胞MDCK细胞或鸡胚 细胞培养液/鸡胚羊水、尿囊液 血凝试验验证病毒增殖(三代盲传无血凝者为阴性) 血凝抑制试验确定病毒亚型及是否变异株
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 RSV)
与正粘病毒比较
相同点: 1、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2、有包膜 3、单负链RNA
⑴.绒毛尿囊膜接种:疱疹病毒 ⑵.尿囊腔接种:传代病毒 ⑶.羊膜腔接种:流感病毒 ⑷.卵黄囊接种:乙脑病毒
尿囊腔
绒毛尿囊膜
气室
卵黄囊
壳膜
蛋白
羊膜腔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飞沫、气溶胶)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有包膜 单负链RNA 分节段
结构 核衣壳+包膜
核衣壳
核酸 – ssRNA,分节段 核蛋白(NP)(型特异性) RNA多聚酶 PA, PB1, PB2
核糖核蛋 白(RNP)
核衣壳 (螺旋对称)
分节段的(-) 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
RNA多聚酶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全身中毒症状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自限性疾病 严重者可引起病毒性肺炎 并发症:继发细菌性感染
肺炎链球菌 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
免疫性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抗体 ——抗HA中和抗体,阻止病毒感染细胞 ——抗NA非中和抗体,阻碍病毒释放扩散 同亚型病毒牢固免疫力 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
抗原变异率 很高
HA和NA 分开
形成融
-
合细胞
种数
一种
很低 不分开
+
多种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麻疹的病原体 儿童多见
生物学性状
有包膜,其表面有两种刺突:
H蛋白 F蛋白
只有一个血清型 细胞培养可见多核巨细胞
麻疹病毒包膜上无神经氨酸酶
有膜病毒。对有机消毒剂,如乙醚,氯 仿,70%酒精敏感
正粘病毒
甲、乙、丙型流感病毒 流感
副粘病毒
副流感病毒1-5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 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麻疹病毒
麻疹
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披膜病毒科
风疹病毒
小核糖核酸病毒 鼻病毒
小儿风疹、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 疹综合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
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流感病毒的复制
病毒侵入——遗传物质的释放——病毒的复制与病毒蛋白 的合成——病毒的装配——出芽——感染新的靶细胞
流感病毒复制过程
出芽释放
分型、命名与变异
根据NP、M抗原性分型
甲型(A型) 乙型(B型)
丙型(C型)
甲型根据HA、NA抗原性分亚型
HA
H1-H16
NA
N1-N9
人间流行株主要由H1、H2、H3和N1、N2组合的亚型
呼吸道病毒
病毒的特征——简要回顾
非细胞态微生物,电镜级大小(20-250 nm)
细胞内复制、繁殖——致病的主要基础;病原学诊断 和研究的基础;根据宿主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 物病毒、细菌病毒、人类病毒……
病毒颗粒由较简单的核酸基因组、加蛋白保护外壳组 成,有些病毒外带一层脂质包膜
只含有RNA或DNA一种核酸——独有特征
NP
核糖核蛋白(RNP)
核心及核蛋白
特点
1. RNA分节段 2. 甲、乙型8个节段,丙型7个节段,易
发生基因重组而出现新的亚型
3. 2.NP具有型特异性
4.
A型—甲型流感病毒
5.
B型—乙型流感病毒
6.
C型—丙型流感病毒
RNA末端12—13个核苷酸高度保守与病毒复制有 关 流感病毒的核酸无感染性 NP和M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 抗体无中和病毒能力
变异率 变异本质 结果 流行
抗原漂移 <1%
量变——点突变 变异株
局部中、小流行
抗原转换 20-50% 质变——基因重组 新亚型 世界性暴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转换引起的世界性流行
流行年代 1918 1957 1968
亚型类别 H1N1 H2N2 H3N2
代表株 可能为猪流感病毒 A/Singapore/1/57 A/HongKong/1/68
流感病毒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RNA片段 编码多肽
1
PB2
功能
2
PB1
RNA多聚酶
3
PA
4
HA
包膜糖蛋白,受体结合、包膜融合
5
NP 主要结构蛋白,与RNA结合成RNP
6
NA
包膜糖蛋白
7
M1
病毒颗粒成分,位于双层类脂膜下
M2
包膜蛋白,具离子通道功能
8
NS1 非结构蛋白,参与调节mRNA合成
NS2
非结构蛋白,功能?
RNA病毒、DNA病毒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 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 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由该类病毒引起。
特点:
传染源为病人、病毒携带者、感染动物 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潜伏期短、发病急 感染可发生在呼吸道任何水平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
流感
副粘病毒 副流感病毒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
麻疹病毒
麻疹
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其它病毒 腺病毒
小儿肺炎
风疹病毒
风疹、先天风疹综合征
鼻病毒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冠状病毒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SARS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主要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科
种
引起的主要疾病
包具型特异性 外层—脂质双层(源于宿主细胞膜)
刺突—病毒编码的糖蛋白,有两种
血凝素(HA)—呈柱状 凝集红细胞—血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 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 抗原性—相应抗体 中和病毒 抑制血凝(定型)
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抗原性—非中和抗体
官病变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同一病毒的反复感染,不同病毒引起同一疾病表现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RNA病毒 副粘病毒
分 类
其他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尼派病毒、人偏肺病毒
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
DNA病毒 腺病毒
呼吸道病毒及其引起的主要疾病
科
种
引起疾病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3 ~ 5d
T>40℃,出现柯氏斑
1~2d
红色斑丘疹
4d左右
消退、脱屑
柯氏斑
麻疹的并发症
呼吸道:细菌性肺炎(最常见)
消化道 : 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
神经中枢系统 脑脊髓炎(迟发超敏反应)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麻疹病毒的免疫性
例 A / Beijing / 353 / 89 (H3N2)
A / Duck / Pennsylvania / 10218 / 84 (H5N2)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核蛋白和M蛋白抗原稳定,系为甲、乙、丙分型依据
甲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抗原易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为基因点突变所致,并与人群的免疫选择 压力有关。 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 由基因重组所致。
多核巨细胞,嗜酸性包涵体
多种基因型-23个基因型
仅感染人类和灵长类
形成病毒血症
感染后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包括包涵体性 脑炎(MIBE)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基因组
N、P、M、F、H、L共6个基因: 核蛋白 (nucleoprotein,NP) 磷蛋白 (phosphoprotein,P) M蛋白 (membrane protein,M)、 融合蛋白 (fusion protein,F) 血凝素蛋白 (hemagglutinin,H) 依赖RNA的RNA聚合酶(1arge polymerase.L)
不同点:
1、病毒体积大 2、(-)ssRNA不分节段 3、包膜刺突HA和NA不同:
H蛋白(麻疹病毒) HN蛋白(副流感、腮腺炎病毒) G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 4、具有另一种刺突F蛋白
副粘病毒与正粘病毒(流感病毒)的比较
特征 大小 核酸
正粘病毒
较小 ss(-)RNA 7-8个节段
副粘病毒
较大 ss(-)RNA 不分节段
麻疹病毒基因组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入侵 (CD46为 病毒受体)
呼吸道上皮细 胞内增殖
眼结膜、鼻和口腔粘膜、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 肤、血管受染产生病变
入血(第一次 病毒血症)
侵入淋巴组 织和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