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修真小说的流行与道教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道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道教的影响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而在现代文学中,道教题材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常常与人生哲学相结合。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宇宙和谐,以及个体的身心灵的和谐。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以道教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己内心的反思,最终选择了道教式的自由和解脱。

这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使得道教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也常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的真、善、美。

在中国的山水诗中,道教的影响尤为明显。

例如,现代作家郭沫若的《神女》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道教信仰的表达,展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种将道教思想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还常常与人性的探索相结合。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人性的纯粹和完善。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道教的思想内涵。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追踪,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面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这种将道教思想与人性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也常常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

道教强调追求社会和谐,反对权力和利益的腐败。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道教思想的借鉴,呈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中,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描绘和对道教信仰的表达,展现了一种对权力腐败的批判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道士下山”再成仙和红尘间纠葛的民间道教

“道士下山”再成仙和红尘间纠葛的民间道教

“道士下山”再成仙和红尘间纠葛的民间道教作者:阿莫来源:《青年与社会》2017年第32期从足球场到科技公司,频频出现的“道士下山”,反映出了道教和民间社会的何种历史渊源?在上个月足球中超联赛河南建业对阵山东鲁能队比赛的前两天,建业主场发生了一件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事:一群道士搭了台做法,扯起三面旗帜,上书“天意建业必胜”等口号,为建业队驱邪祈福。

无独有偶,前不久视频网站哔哩哔哩“搬家”时,也在新办公大楼的大厅当中摆放了供桌等,请道士施法保佑“搬家大吉”。

充满着多神崇拜的道教长期流传于中国社会。

而比起其他宗教(如佛教和基督教),民间的道教显得更加“实用”,无论是驱鬼辟邪还是祈福求安,“服务项目”都更加全面。

手拿桃木剑,捻符做法的民间道士虽然看上去不过是荒诞不经的迷信,却深刻体现了民众对道教的集体想象与功利的宗教渴望,其背后更彰显着道教发展过程中关于“出世”和“入世”的挣扎。

在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该如何理解这类“道士下山”呢?这要从道教的历史说起。

从养生修仙到深入民间道教的民间性和“功能化”源于其历史传统:道教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广泛融合了儒、墨、道、法、阴阳、神仙诸家的学说和大量民间宗教体系。

早在战国时代,原始道教便萌发雏形。

到两汉到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日益加剧,人们对自身生命的思考也随之而深入,以追求个体的长生不死、自由愉悦为宗旨的神仙说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被神化、误读,变成长寿养身修仙的象征。

历史上的老子并不以长寿见称,但由于老子多有摄生之说,民间学者以及民众遂误以老子为长寿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证明官方也接受了这一谬论,竟称“盖老子百有六十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得活灵活现,令人莫辨其伪。

于是,彼时不少养生家受老子的启发创造出种种秘方,《道德经》也被用于探讨养生之术。

至于庄子,其众多哲学寓言则被改造为各类宗教巫术雏形,其中最著名的是飞升神话。

《论衡·道虚》说汉初淮南王刘安得道之后“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由此,飞行术逐渐成为神仙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道家对文学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中的一支,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道家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新的思想,还为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家对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崇尚放松身心,这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对心境的诉求。

道家主张“知常无欲”,这使得文艺作品更关注人性、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道家的启发下,文学创作者们开始追求真挚的内心感受,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首诗余音袅袅、意味深长,唤起读者心中对过去不舍的情感。

其次,道家为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道家追求宁静自在的心境,提倡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文学创作中,道家的思想启示了创作者们如何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逃离喧嚣世俗,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唐代文人韩愈在《进学解》中写到:“凡入道者,何不以书为绳墨耶?”这句话表明了文学在塑造个体自由意志、追求内心满足方面的独特作用。

这种作用有助于创作者进一步挖掘自己内心世界,从而使作品更加含蓄深沉。

此外,道家的追求自然的精神也启发了文学作品的描写风格。

道家强调阴阳之道、自然之理,这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更接近自然,更具生动感。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赤壁赋》中对江水的描写非常贴切,充分展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观念。

他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种写实风格与道家思想的相契合,使得作品更加鲜活生动,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道家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道家的思想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涵,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路与描写风格。

道家理念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与道家文化精神

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与道家文化精神
武侠小说所叙述的大多是属于过去时代的幻想故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它们所以仍能对我们许多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从当代的文化消费、思想道德与读者的思想情感出发,直接反映了国人心底深处的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真实。特别是其上乘之作,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国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的精深博大。
在武侠小说中,修炼“精气神”的被称为“内家”功夫,锻炼“筋骨皮”的则被称为“外家”功夫。“内家”功夫永无止境,而“外家”功夫总有个极限,达到了极限,想更上一层楼,则难上加难。二者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语。不练内功的人,武功永远不能达到上品。如《射雕英雄传》中,最早出场的人物杨铁心、郭啸天、“江南七怪”等,都是练外家功夫的,武艺非常精湛,但一遇到内家高手,如邱处机、黄药师、欧阳锋等,便不堪一击。
武侠小说把“内功”神化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是深受道家文化主张将人的意识返诸自身的影响。老子主张“塞其兑,闭其门”(五十六章)。《庄子》提出“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注:《庄子·人间世、逍遥游、天下、人间世、大宗师、刻意、逍遥游、知北游、外物、秋水、列御寇》)。“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注:《庄子·人间世、逍遥游、天下、人间世、大宗师、刻意、逍遥游、知北游、外物、秋水、列御寇》)。强调意识回收,是因为道家确信人的主观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庄子·逍遥游》对能“御风而行”的列子都不以为然,认为他是“有所待”。推崇的是“游无穷者”而无所待的“神人”。中国的神仙同西方的诸神不同,西方诸神都须借助器械,像阿波罗的战车,安祺儿的翅膀等,才能遨游天空。中国的诸神都是凭自身的主观精神,身随意动,一个筋斗就能跨越十万八千里的空间。

现代修真探究

现代修真探究

修真就是道家的内丹修炼,这是古人发现的一种神奇的身心修炼法。

多少年来在神话中,武侠小说中多有描述,尤其现代大量修真小说的生动描写,使更多的人知道了修真,但也因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描写,使更多的人不相信修真。

本人因为某种机缘接触到了真正的修真方法,并且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打通了任督二脉。

关于以后的修炼我不知会怎么样,但打通小周天事我经历是十分清楚的。

在下在此发帖,不是编故事消遣,也不是显摆自己的这一小点道行,而是向每一个普通人介绍中国的古代文明科学,让更多的人修真受益。

同时抛砖引玉,建立一个修真者交流的平台,望有道之士前来赐教,提携后进。

修真分很多门派,历来民间的修真者不在少数,法理多有出入,本人意在介绍经验,不争论,不辩解。

修真最主流的认识是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几个阶段,打通任督二脉的过程算是炼精化气,任督二脉完全打通,炼精化气的过程就结束了。

不要小看炼精化气这一小步,炼成的人在道家被比喻成地仙,人的身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体已经后天返先天,常人非三年五载不能成功,并且半数以上修真者,因资质方法不对,根本修建炼不成,然后半途而废,一生与修真就此失之交臂。

修真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生命状态。

世人有追求发财的,有追求成功立业的,有追求光宗耀祖的,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有追求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的,如此种种,修真理论认为这都是假的,人生修炼要修炼真的东西,修真一词就此而来。

那么什么是人生命中真的东西呢?这就要首先认识人的本质,人到底是什么?到底每个人意识里的我的本质是什么?这像是一个很小孩的问题,其实几乎没人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也就是说这么多人活了这么多年,几乎没人知道人是什么,几乎没人知道我是什么。

每个人小的时候自我意识刚觉醒时,都思考过我是谁,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有我的问题,可惜的是当小孩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时,爸爸妈妈都不能如实地告诉孩子,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好了,多数人告诉孩子说你是捡来的,这么重大的问题,自己不知道不说,还欺骗孩子,不让孩子自己想。

论道家文化对中原当代小说研究的意义

论道家文化对中原当代小说研究的意义

丰 富的社 会元 素 , 成为文化 的重要 载体 。破译 道 家文 化在 中原 小说 创 作 中的遗 传 密码 , 利 于深入 挖 掘 中 有 原文化 宝贵资 源 , 强文化软 实力 , 增 实现 文化 强省 战 略 ; 利 于提 升 中原 小说 的文化 品位 , 荣 当代 中原 小 有 繁
说创作 ; 有利 于全面深刻地 解读作 家作 品的思想性 与艺术性 。
收 稿 日期 :0 9—0 20 6—2 5
文化 软 实 力 在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发 挥 着 巨大作 用 , 已经成 为人们 的共识 。为 了 实 现 中原 崛起 的 这
宏伟 目标 , 中共 河南省 委 在第 八 次 党代 会上 提 出了 我 省要加快实 现 由经 济 大省 向经济 强 省 、 由文 化 资 源大省 向文化 强省的两 大跨越 。地处 中原地 区的河 南省 , 有着得天 独厚 的文化 资 源。 在 中华 民族 的文 明史上 , 中原地 区是 中 国传统 思 想文 化 的萌 发 和荟 萃之地 , 中原文 化是 中华 文 明 的核 心 。在 漫 长 的历 史发展进 程 中 , 植根 于 中原 的道家文 化 同儒家 文化 、 佛教文化 一起组成 了 中国文化 的主体 ,对 中 国的思 想文化 、 政治 秩序 和社 会历 史进 程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中华 民族心理 、 对 民族性格 和 民族 凝聚力 的形成 及维 系发挥 着难 以估 量的作用 。 中华 文化是 中华 民 族生生不息 、 团结奋进 的不竭 动力 , 道家文化 是 中 而 国传 统思想 中极具生命力 的精神 支柱之 一。发掘 道 家 文化与 当代社 会相 适应 、 现 代 文 明相协 调 的积 与 极 内容 , 有利 于更 好地开发 利用本 民族文化 资源 , 促 进经 济社会发展 和精神文 明建设 。胡锦 涛同志在党 的十七 大报告 中指 出 : 当今 时代 , 化越 来 越成 为 “ 文 民族凝 聚力和创造 力 的重 要 源泉 、 来越 成 为综 合 越 国力竞 争的重要 因素 , 富精 神文 化 生 活越 来越 成 丰 为我 国人 民的热切愿 望。 ……激发全 民族文化 创造 活力 , 提高 国家文化软 实力 , 使人 民基本 文化权 益得 到更好保 障 , 使社会文 化生活更 加丰 富多彩 , 使人 民 精 神风貌更加 昂扬 向上 。 在 老子 文化研讨 会上 以 ” 及 为此编 印的《 自然 ・ 和谐 ・ 发展 》 文 集 中 , 少 文 论 不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杨义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146-163页
主题词: 道家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庄子》;沈从文;道家思想;林语堂;周作人;陶渊明;传统文化;郭沫若
摘要: 本文对道家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像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亦有之;尽管道家文化有着不少消极面,但它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精神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并以其自身文化品格的柔韧性和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熠熠生辉。

道教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道教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道教对古代小说的影响道教对古代小说的影响与其它宗教一样,道教代表了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幻想和超越,反映了人们内心最深处一些不可能实现或不被社会现实容纳的愿望,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历史上众多无神论者对宗教已进行过无数次深刻批判后,在人类思维和科学技术相对昌明的今天,宗教仍然存在并且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道教中的神仙思想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道经所描述的彼岸世界和神仙,衍生出不少神话故事。

道教神仙们那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状态刺激了作家的想象力,使得它们的作品总带有一定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不同于佛教高层的是,道教的仙真们不那么高高在上,更加贴近现实,比如那些地仙、鬼仙,他们的行为往往就与现世的人一样,更容易为普遍民众接受,更容易被小说作者模仿。

道教小说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仙传说。

诸如《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作品,已有不少神仙传说内容。

东汉时已有不少神仙故事在流传,所以才有王充《论衡》的问世。

随着道教的建立和道教活动的逐步展开,各种新的神仙传说、道教故事不断产生。

较早的有托名刘向的《列仙传》,继之有葛洪的《神仙传》,以及《三茅真君传》、《洞仙传》等,都是在这种气候下产生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志怪小说甚为流行。

鲁迅评价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研究志怪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不难发现它和宗教的密切关系。

中古社会宗教迷信的规模声势,影响都远超前世,神灵观念深入人心,其中以道教为甚,在民间社会最有市场。

道教集中国以往一切迷信之大成,把巫术、神仙、纬、卜筮、符咒说等等包容兼收,创造出诸多神仙,无时无处不在。

精怪神灵,层出不请,遍布人间,而道教法术,神通威灵,变化万端。

宗教迷信和神灵观念如此发达、深入人心,本身又如此繁复,这是必要造成大批先到股市的产生和流传,不仅前代产生的旧故事传说会得到传播的几回,而且新的故事传说也会大批产生,这样志怪小说就有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来源和各种题材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当代修真小说的流行与道教的关系
陈慧美
摘要:道教的思想对扩充中国近当代文学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道教,不同于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教义,而是主要体现在以老子之"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成仙为终极追求,在修炼上讲求长生、飞仙,重视仙神、鬼神。

受到道教影响,中国近当代文学小说中分支出修真小说,小说一般讲述主人公通过道教的飞升到达更高的境界。

其不同于其它志人志事的叙事文学,其文风、内容和形式都受到道教的影响,带有虚无缥缈的神仙色彩,所以在近当代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受到广大青少年的追捧。

一、近当代修真小说出现与发展
1930年左右,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开中国近当代修真小说之先河。

书中剑仙驭剑腾空,瞬息千里,仙佛妖魔,鸟兽虫鱼,人能成仙,鸟兽蛇虫皆能得道成妖,道行高深者可修炼到元神离开肉体,如遇劫难,九重元神只要逃出一丝一缕,仍可重新修炼。

[1]这部罕世巨著奇幻曲折,高潮迭起,引起了民众对仙侠小说的关注,并对近现代修真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代以来,网络写手不断涌现,受读者推崇的诸如《飘邈之旅》、《诛仙》等长篇修真小说也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多的优秀小说由网络连载改为出版发行。

根据2012年上半年上海图书出版市场走势情况,在畅销文学类图书中,网络文学与流行文学类读物始终在各大网站的销售排行榜前列,在百度搜索的书籍类排行中,前10名均为网络文学与流行文学类读物,其销售情况和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文学图书。

[2]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修真小说阅读和写作的主力军。

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对于爱情的想象,及对于未知世界领域的探索的心理对于该种类小说的流行也起到了外部的推动作用。

近当代修真小说的流行与道教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风格、内容、写作形式都极大地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二、近当代修真小说风格与道教的关系
道教强调自然无为,以柔克刚。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道家对阴柔的重视,影响了修真小说的作品风格。

众多中国的修真小说蕴含有一种柔性特征,形成一种以追求从容徐缓、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为特点的潮流。

[3]这样的写作风格使文章饱含老练从容并且文字清新亮丽的气质,字字珠玑,读后齿颊留芳,沁人心脾,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阅读的美感。

因此,修仙小说成为受到青少年青睐的小说种类之一,造成近现代修仙小说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例如近代修真小说的开宗之作《蜀山剑侠传》,其中第二二一回有一则景物的描写:那鱼乐潭是个大约四五十亩的圆形小湖荡,通体恰似一大片完整的羊脂美玉。

当中挖一圆槽,下面灵沙作底,碧草参差,绿波粼粼,青山倒影,疏落落种着小半潭红白莲花。

波香水榭便建在潭的中心,曲槛回栏,轩窗洞启,平台曲水,玉柱流辉,锦鳞游泳,暗香时闻。

沿潭玉堤远近,不是瑶草琪花,便是青山红树。

端的是一尘不染,无限芳菲,清绝人间,无殊天上。

这一段对小湖荡的描写从整体到局部,将青山、绿水、莲花和水榭结合起来,在读者心中构建出一幅和谐安宁的画面。

由此处写景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在造景时讲求和谐阴柔的美感。

又如《仙剑神曲》中的碧潭: “不一会儿水流声渐起,远处山梁上一道银白的瀑布挥流直下,在百丈高的地上汇聚成一个碧波荡漾的幽潭。

但见水雾升腾,玉珠飞溅,宛如一幅仙境画卷。

”[4]
作者都极尽全力地去“编织一个个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吸引着读者追随主人公的足迹在这一想象瑰丽的童话世界中尽情遨游”。

(《现代阅读》2012年8月第8期《对中小学生痴迷阅读玄幻小说的思考与对策》)
三、当代修真小说的内容与道教的关系
首先,道教中的神仙谱系纷繁复杂却又井然有序,而且关于道教的传说神奇怪异、瑰丽奇诡、幽深恐怖。

这些特点使近现代修真小说在论及仙神以及小说的发展情节时具有超乎现实的想象.[5]故事内容主要是主人公经过道教的修炼,最终飞升成为永生的上仙的过程。

小说具有趣味性和奇幻性,这些小说的特质能够满足青少年读者对于外部虚拟世界的想象追
求,带来不同于寻常的阅读体验,所以在社会上流行。

例如《缥缈之旅》中的主人公“正因杀人无路可逃时, 突然遇见了神秘人救星, 成了小说中唯一的一个被修真者带入其他星球的地球人, 并且还尽其倾囊传授修真法门, 仅几天工夫就修成不死的道身, 尔后主人公又在其星球之旅中一次次获得他人重要的帮助和好运, 从而最后得以创立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中国图书商报/2006 年/5 月/16 日/第A03 版《飘邈之旅》:开创网络小说“修真”派)在这部小说中,时空可以在仙神的帮助下转换,但是根据生物进化论,时间有确定的前进方向,是不可逆的,不可重复的,时光不可倒流,也不能飞跃, 即人永远是生活在当下的, 不可能回到过去。

每个千钧一发的关头主人公总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化险为夷。

这些事情是现代人类不可能做到的, 也违背我们所知的科学发展的规律, 是人们对超自然能力渴望的幻想。

在这种大开大合的情节中,读者的阅读兴趣被深深吸引。

其次,道教的修炼就是为了达到老子所讲的“长生久视”,或称为长生不老”“有生于无”这种对于修炼的重视,表现出中华民族千年来大多数群体追求长生的梦想。

近现代修真小说使这种文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在现实与虚幻的审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就如《庄子·逍遥游》中为众人所熟知的“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仙人超乎寻常的外貌、饮食以及超常的御风能力都是修道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例如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主人公上仙们,动辄上千万岁,闲散安逸地生活在永无尽头的神仙世界。

[6]虽然这样的生活在人们看来荒诞不经,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奇诘疑、追求新异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本能。

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的好奇心非常强烈,而自身的生活经历又极其有限,修真小说以这样极富幻想力和超现实的特质为他们提供了充满魅力的奇异空间,能使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沉重的课业负担,憧憬洒脱传奇的人生。

四、近当代修真小说的写作形式与道教的关系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动”,道教对循环论的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修真小说对圆形意味的追求。

小说的故事进程也多要曲折离奇:先是由合到分,然后中间经过无数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这种写作形式满足了青少年对于成功的向
往,因此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在社会上流行。

近当代修真小说大多是以主人公修真大功告成、飞升成仙并且拥有一段传奇浪漫的爱情为故事的大结局,但是在其中的过程之中经历传奇波澜。

[7]总之,主人公的心愿或在修真小说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例如:《诛仙》中的主人公历经坎坷,最终成为诛仙剑的新主人且同时习得天书第五卷,修真得道,在最后的正魔大战中,杀死鬼王,荡平邪恶世界,挽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之后功成身退,与“犹如九天仙子落下凡尘”的意中人陆雪琪在草庙村过上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神仙眷属生活。

阅读小说本身是一种对幻想的追求。

青少年处在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情感丰富,在自己的世界里编织美丽的人生和爱情的梦幻。

[8]修真小说对于每天在平淡的学习生活之中而又充满幻想性的青少年而言,青春期的焦虑和冲动得以一定程度的释放[9],还有什么比这更能煽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少年读者呢?
五、结语
中国近当代修真小说的流行主要归结于其从容徐达的写作风格、瑰丽神奇的幻想情节以及传奇浪漫的故事结局。

小说在审美表现方面,极力渲染道家逍遥散淡的趣味;在叙事方面,极尽道教关于神仙的想象和道教修炼的复杂过程。

这些特点使该种类小说在青少年读者群里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些因素的形成都与道教向往澹逸的人生境界的教义、关于生命和神仙的想象有关。

道家的思想在小说中以文类优势,得以体现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M]岳麓出版社,1999年。

[2] 2012年上半年上海图书出版市场走势及未来预测, [OL]
/news/20120813/870205.html 2012-8-13
[3] 刘卫英,金亚东:《蜀山剑侠传》蕴含的老庄生态美学思想[N] 辽东学院学报,2011 年6 月
[4] 牛语者:《仙剑神曲》,第1部第2集,第12章
[5]李小光:《想象的深度—从道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看当代文学想象的匾乏》[D]
[6]唐七公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年
[7]余芳, 徐筱虹:《关于玄幻小说的特点和定义》[N]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6 ,10 第27 卷第5 期
[8]余芳,黄琼瑶:《玄幻小说: 青少年的当代童话》[N]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12 ,4 第34 卷第2 期
[9]叶蓉:《新时期通俗小说与青少年阅读心理》[D]200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