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财务报告的发展回顾及其改进

财务报告的发展回顾及其改进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告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财务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对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回顾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改进。
一、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财务报告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各国的商业交易时期。
然而,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财务报告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规范化的信息披露方式。
主要的发展历程如下:1. 会计准则的建立: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建立起一套会计准则来规范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IAS)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等相继建立,并逐渐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采用。
2. 财务报告的格式:随着财务报告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的清晰、简洁和易于理解对于财务报告的重要性。
因此,财务报告的格式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成为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信息技术的应用: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财务报告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会计软件的广泛应用使财务报告的编制更加高效和准确。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财务报告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二、财务报告改进的方向尽管财务报告在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理解性,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以下是改进的方向:1. 提高透明度:财务报告应尽可能清晰地呈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风险情况。
透明度的提高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评估企业的价值和风险,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强化风险披露:财务报告应更加注重风险的披露。
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许多内外部风险,例如市场竞争、政策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风险披露的加强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3. 使用非财务信息:财务报告通常只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没有涵盖其他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影响等。
中国财务报表的发展历程

中国财务报表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财务报表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务信息披露工具,在中国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间段,介绍中国财务报表的发展历程。
1978年至1992年,中国财务报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推行现代化的会计制度,建立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其中,197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198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中国财务报表发展的里程碑。
这些准则和制度的建立,为后续的财务报表编制提供了基础。
1993年至2001年,中国财务报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对财务报表编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93年,中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开始实施。
这一准则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
此外,中国还推行了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监管。
2002年至2012年,中国财务报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中国开始逐步接轨国际会计准则。
2006年,中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商誉》等一系列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财务报表公告系统,加强了对财务报表的监管和披露。
2013年至今,中国财务报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财务报表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中国开始探索利用新技术和手段改进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
例如,中国推行了电子财务报表制度,实现了财务报表的电子化和在线提交。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财务报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制定。
中国财务报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制度建立到改革创新的过程。
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中国的财务报表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财务报告分析的演进过程(3篇)

第1篇一、早期财务报告分析1.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初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这种分析方法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比率分析:通过计算和比较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来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
(2)趋势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数据,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
(3)比较分析:将企业的财务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或竞争对手进行比较,以评估企业的竞争地位。
2. 简单的现金流量分析在早期,现金流量分析相对简单,主要关注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分析者通过现金流量表来评估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判断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来维持日常运营和偿还债务。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深化阶段1. 实证分析方法的引入随着金融学科的不断发展,实证分析方法逐渐被引入到财务报告分析中。
实证分析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来揭示财务指标与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事件研究法:分析特定事件(如公司并购、分红等)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2)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财务指标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3)面板数据分析:分析多个企业在不同时间段的财务指标变化,以揭示行业和宏观经济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2. 财务指标体系的完善随着财务报告分析的深入,分析者逐渐认识到单一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因此,他们开始构建更加完善的财务指标体系,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等多个方面。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现代阶段1. 非财务信息的融入在现代社会,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财务表现,还取决于非财务因素,如企业声誉、创新能力、员工满意度等。
因此,财务报告分析开始将非财务信息纳入分析框架,以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价值。
2.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报告分析进入了新的阶段。
分析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和风险。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目 录 ’的 编 制 。 这 说 明 威 尼 斯 的 复 式 簿 记 法 和 帕 乔 利 的 复 式 簿 记 理 论 正 处 于 幼 年 时 期 ”。
综上所述, 账簿式财务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1) 从形式上 看, 主要采用账户余额形式, 账簿尚未与报告明确分离;( 2) 从 内容上看, 既包括会计事项的简单汇总, 还包括财政、统计等方 面的情况:( 3) 从格式上看, 采用文字说明或数据组合报告。
三 、两 表 式 时 期 收益表( 又称损益表或利润表) 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7世 纪的损益证明书, 而其前身是18~20世纪初的《损益·原始资本 计算书( 损益表) 》。大约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西方经 济发达国家的财务报告已逐步定型于由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组合而成的两表体系, 虽然其结构和内容存在差异, 但总的说, 已从不很成熟走向成熟, 从不太健全走向健全。19世纪中叶以 后, 股份有限公司己成为英国一种很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 由 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出现了职业经理阶层, 企业所 有者退出企业的经营。股东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经营得好坏, 尤 其是盈利能力及盈利分配情况; 同时, 生产经营的复杂性程度 的加剧, 导致过去单凭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对比计算出盈利已 不合时宜, 于是以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损益表便 应运而生。此外, 所得税法的引进与发展, 使人们开始密切关注 有关收入和费用的核算与报告问题。“20世纪20年代, 在美国和 英国, 日益增加的企业已经提供它们的收益表了”。1929年, 英 国公司法首次正式要求企业编制收益表, 使收益表成为企业第 二 个 正 式 对 外 财 务 报 表 。当 然 ,“ 从 强 调 资 产 负 债 表 转 变 到 强 调 收益表,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中发 生于美国和欧洲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亨德里克森) 。美国著 名 会 计 学 家 利 特 尔 顿 在《 会 计 理 论 结 构 》中 也 多 次 强 调 了 收 益 表的重要性,“收益表才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个主题”。收益表已经逐渐成为财务报表的核心, 直到今天很 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都把收益放在首位。 我国1949年前收益表称为损益表, 20世纪50年代初期也这 样 称 呼 , 后 来 改 称 利 润 表 。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1981、1985和 1989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仍称其为利润表, 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 革 将 其 改 称 为 损 益 表 , 1998年 的 《 股 份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会 计 制 度—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及2001年、2002年及2005年的会 计制度改革又将其改称为利润表。 四 、三 表 式 时 期 随着企业筹资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与生产经营活 动一样, 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理财活动也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 与 经 营 成 果 。由 资 产 负 债 表 和 收 益 表 所 提 供 的 信 息 逐 渐 难 以 满
财务报告分析的演化过程(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演化。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财务报告分析的演化过程。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起源1. 会计学的产生财务报告分析起源于会计学的产生。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会计记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逐渐从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会计学科。
2. 财务报告的产生财务报告是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出现的财务报告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这些报表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初步发展1. 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是财务报告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计算和比较企业的财务比率,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财务比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净利率等。
2. 财务趋势分析财务趋势分析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
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四、财务报告分析的深化1. 杜邦分析体系杜邦分析体系是一种将企业财务指标分解为多个因素的分析方法。
它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分解为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因素,从而揭示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2. 财务预测分析财务预测分析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经营战略和财务政策。
五、财务报告分析的现代化1. 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报告分析的手段和工具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例如,企业资源规划(ERP)、财务管理系统(FMS)等软件的应用,提高了财务报告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财务报告分析带来了新的机遇。
财务报告分析历史标准(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信息的书面文件。
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为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出发,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背景1.财务报告的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在我国,财务报告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2.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演变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会计基础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财务比率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引入了财务比率指标,通过对财务比率的比较,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
(3)现金流量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营风险等。
(4)综合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将财务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如经济增加值、战略分析等,全面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方法1.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报告分析的基础,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1)资产负债表分析:分析企业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所有者权益结构,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
(2)利润表分析:分析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3)现金流量表分析:分析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和净流量,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
2.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是财务报告分析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盈利能力比率、偿债能力比率、运营能力比率和成长能力比率。
(1)盈利能力比率:如毛利率、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
(2)偿债能力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3)运营能力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反映企业的运营效率。
财务报表的产生与发展

15
1/23/2020
财务报表的产生与发展
2、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 成果的会计报表; 随着近代商业竞争不断加剧,商业社会对企 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高,静态的、局限于时 点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已无法满足信息披 露的要求,人们日益关注的是企业持续生存能力, 即企业的盈利能力,于是,期间报表——损益表 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另一种观点认为,损益表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近代税务体系发展的要求。
1987年11月FASB公布9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95) 《现金流量表》,取代了APB的第19号意见书,并要求企 业在1988年7月15日以后,必须以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 况变动表。
12
1/23/2020
财务报表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4月21日完成了《现金流 量表》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财务报表的产生与发展
两表式时期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或收益表)的产生最早 可追溯到17世纪的损益证明书,而其前身是18~ 20世纪初的《损益•原始资本计算书(损益表)》。 大约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西方经济发达 国家的财务报告已逐步定型于由资产负债表和损 益表组合而成的两表体系。
7
1/23/2020
财务报表的产生与发展
据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西周朝代(公元前1100年一公元前 770年)《周礼》记载: “司会主天下之大计。计官之长, 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 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这几句话,用现代汉语对照过来是讲:“掌管全国会 计的官员(即司会)通知下属的县、府、郡要定期上报日 报表(即参互),月底要报月报表(即月要),年终要报年 报表(即岁会)。”这证实了会计报表的起源地是我们伟 大的祖国—— 中国。在时间上比欧洲号称商务发达的意 大利要早2100多年。同时显示了我国古代早就有会计报表 的雏形出现了, 而且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财务会计报表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

一、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对财务信息的需要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对关联企业的信息需要,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表的基本依据他们对关联企业财务信息的需要表现为,在其资本投入后,资本的保值增值状况但怎样判断企业使用投入资本是否保值和增值呢?由于投入资本经企业使用后是以资产形式存在的,所以,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就表现为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当投入资本所形成的总资产价值经使用后未发生减少,而是等于投入资本的价值时,我们说资本是保全的。
这里经企业使用后的资本保全,实际是指企业的期末资产价值与期初资产价值是否相等。
用公式表示就是:投入资本经运用后所形成的期末资产价值=投入资本所形成的期初资产价值这一公式内(1)表明了投入资本的使用时间或使用过程;(2)表明了投入资本的使用含着两个重要的信息:结果综合起来,可以看出投资者对自身资本保全信息的需要,就是对企业期末资产状况的信息需要。
值得说明的是资本投入通常具体随着经营需要而不断投入的过程,所以,公式中的投入资本价值是指整个资本使用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本价值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期初投入资本价值;二是期中追加投入资本价值。
所以,前一公式就进一步表现为:投入资本经运用后所形成的期末资产价值=期初投入资本价值+期中追加投入资本价值这样,公式中的时间差异就进一步表现为:(1)期初资本与期末资产的差异;(2)期中资本与期末资产的差异;(3)期初资本与期中资本的差异。
这种时间差异就使得资本保全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与资金的时间价值有关相应就产生了名义货币资本保全、固定购买力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投资者投出资本不仅需保值,而且,要增值,为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也需要获得资本增值的信息由于企业的资金来源中不仅有投入资本,而且有借入负债,负债又必须到期偿还,所以,投入资本的保全是以期末资产价值扣除负债后的净资产为基础的在现实的会计核算中,通常以利润表示资本增值,期初投入资本价值以期初资产价值表示,而期中投入资本(含退出资本)以融资或退资而相应增减的资产数表示由此,反映资本增值的公式就表现为: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士期中新增减资本数)=利润上述公式中所包含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在现实中投资者总是期望资本被不断地运用,并能得到长期的保值和增值,这就要求企业提供的当期资本保值增值信息中,内含对未来资本保值增值的可能性及风险的披露,包括对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揭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关键词:财务报告;演进;会计报表
对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进行考察,可以从中总结财务报告的发展规律,能使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来俯瞰现行财务报告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会计史已经雄辩地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产活动和对生产活动进行记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在会计的发展史中,虽然会计的起源稍早于财务报告,但是可以说,一部会计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财务报告的发展史。
历史地看,早期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人们从事简单的会计活动,会计方法也不复杂,主要是为了帮助记忆而不是为了报告结果,因此早期会计系统并不重视最终的报告。
财务报告产生的具体原因,会计史学界尚未取得共识,不过,大部分学者认为人类早期财务报告的产生原因是受托责任的出现。
财务报告的演进是在财务报表的演进中形成的,在人类历史上它经历了账簿式、单一报表式、两表式和三表式财务报告时期。
一、账簿式时期
财务报告的产生源远流长。
账簿式财务报告时期是财务报告的萌芽期[1]。
在此时期,首先产生了单式簿记,并成为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社会形态中被普遍采用的主要会计方法。
但是,账簿记录不一定就是财务报告。
只有对核算对象进行必要的分类并在简要、总括描述的基础上向外传递的簿记才是账簿式财务报告。
早期的财务报告,
一种是口头汇报,一种是将账簿进行“上计”。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对财务报告期限就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岁终,则令群吏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
”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在岁终、月终和旬终分别考岁成、月成和旬成以“考其治”。
在古代埃及,“每月,作为地方官的州长,都必须向宰相作一次财务报告” [2],主要表现为口头汇报。
战国时期至秦朝记录会计事项的简册“计簿”的“上计”及汉代的“上计簿”就是财务报告的雏形。
因为此时的财务报告尚无会计事项的具体分类,而且在形式上以叙述性的文字为主,因而是一种还较为原始的财务报告。
据出土的汉代简牍记载,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及时上报,汉代已制定了规范财务报告的法规。
唐宋时期,簿记理论进一步发展,此时期创建的“四柱结算法”为我国早期的财务报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旬报、月报和年报均以日常簿记资料为依据进行分类汇总而成。
明清时期产生的复式簿记“龙门账”和“四脚账”属于典型的账簿式财务报告,因为它们在编制程序、要求及格式上更进一步规范、科学。
在西方,账簿式财务报告时期始于12世纪,终于15世纪,曾先后经历了佛罗伦萨式簿记、热那亚式簿记及威尼斯式簿记三个阶段。
1494年是簿记学术史上的新纪元,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亦译《数学大全》),书中题为《计算与记录要论》(亦译《簿记论》)的一篇,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会计著作。
但是“这部著作中尚未提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书’的编制,也未提及决算时‘财产目录’的编制。
这说明威尼斯的复式簿记法和帕乔利的复式簿记理论正处于幼年时期” [3]。
综上所述,账簿式财务报告具有以下特点:(1)从形式上看,主要采用账户余额形式,账簿尚未与报告明确分离;(2)从内容上看,既包括会计事项的简单汇总,还包括财政、统计等方面的情况;(3)从格式上看,采用文字说明或数据组合报告。
二、单一报表时期
众所周知,财务报表的出现晚于复式记账,财务报表是复式簿记系统的延伸和发展。
帕乔利时代的复式记账经过500多年来不少国家的若干代人的实践与总结提高,才发展为一个“会计处理数据、加工信息的特殊系统” [4]。
资产负债表是最早出现的财务报表,从其产生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人们通常认为它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
关于资产负债表的前身,人们提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是“定期财产目录”,有的人认为是“试算平衡表”,还有人的认为是“余额账户”。
其实资产负债表在各地的出现并不同步,其演变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1531年,德国纽伦堡商人Johann Gottieb 在其所著的《简明德国簿记》中公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负债表格式[5]。
在16世纪,意大利的企业在报告应税财产时也已开始编制资产负债表。
当时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企业内外经济关系比较简单,经济活动也不复杂,企业均由投资者自我经营,单凭资产负债表基本能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业主或合伙人通过查阅损益类账户便可获悉企业收益成果,因此当时一般不编制
损益表。
在17世纪初,继意大利帕乔利以后的又一会计大师——荷兰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Simen Stevin)出版了《数学惯例法》一书,提出了“资本状况表”,进一步为现代资产负债表勾画了轮廓。
17世纪的法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避免欺诈性破产,商人们必须每两年进行存货的实物盘存,并提供盘存报告(资产负债表)。
在英国,会计学者确立了“财产=资本”和“资产-负债=纯资本”的会计等式,创建了英国式资产负债表。
1844至1862年的英国《公司法》的颁行,明确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
19世纪的德国同样也重视资产负债表,1861年《德意志商法》颁布,其中对企业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如何对财产估价做出了规定。
担任德国“账簿审计师协会”法律顾问的费希尔分别于1905、1908年发表的专著《资产负债表价值•第一部》和《资产负债表价值•第二部》,紧接着他又相继发表了《资产负债表价值原理》(1909年版)及《商法簿记与资产负债表》等,为德国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会计主要师承英国,同时博采众长,尤其注意引进德国的资产负债表学说。
1909年,被誉为会计学泰斗的哈特菲尔德出版了其名作《近代会计学》,该书以资产负债表为主线,精辟地阐述了会计学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奠定了美国会计学的基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