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典型沉积构造

合集下载

内蒙古二连—阿巴嘎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岩石组合与构造演化

内蒙古二连—阿巴嘎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岩石组合与构造演化

内蒙古二连—阿巴嘎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岩石组合与构造演化本文以近几年在二连—阿巴嘎地区开展的1/25万区调为基础,该地区一个显著特点是广泛发育古生代岩浆岩。

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地质及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资料基础上,以岩石学与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为基础,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年龄资料。

以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初步建立研究区年代学格架;分析厘定了火成岩构造组合:通过研究区侵入岩的时空分布,探讨了大地构造演化,讨论了本区大陆地壳的生长。

按岩浆岩(侵入岩、火山岩)形成的年代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各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岩浆岩类,不同的构造环境,得出如下结论:(1)奥陶世(O),岩石组合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为主,属岛弧阶段。

(2)早—中泥盆世(D1-2),岩石组合以中基性(安山玄武岩、安山岩)为主,属岛弧阶段。

(3)晚泥盆世(D3),岩石组合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T1T2G1G2组合,岩石具典型TTG岩类特征,属初始俯冲造山阶段。

(4)早石炭世(C1),岩石组合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为G1G2组合,该套花岗岩为高分离Ⅰ型花岗岩,属主期俯冲造山阶段。

(5)晚石炭世(C2),岩石组合为细粒角闪辉长岩→细粒闪长岩、细粒石英闪长岩→、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角闪石英二长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文象)花岗岩,为T2G2组合,属晚期俯冲造山阶段。

(6)晚石炭世—早二叠世(C2-P1),岩石组合为一套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夹少量正常沉积碎屑岩,属晚期俯冲造山—陆-陆碰撞过渡阶段。

(7)早二叠世侵入岩(P1),中西部以岩石组合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属陆-陆碰撞早阶段;中东部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属钙碱性花岗岩,另发育碱性花岗岩,属后造山阶段。

本研究区造山带内火成岩系列的发育、时空分布及其演化有极性及方向性,完成了从不成熟的洋内岛弧—半成熟的“大陆化”岛弧—成熟的大陆边缘弧—大陆碰撞造山带岩浆弧的整个过程。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o e te so e a d t e c m b n t n mo e fa c m u a i n c n i o s o e r s i n z n . I d i o n g n l l p n h o i a i d l c u l t o d t n n d p e so o e n a d t n, o o o i i
Ab t a t s r c :The a n s gs i Eri n la Ba i c n e i i e i o t e ki o t pia s r t a z e sn a b d v d d nt hr e nds f y c l t uc ur l on s: s e p te
圈 闭 成藏 模 式也 不 同 , 此 提 出 3 岩性 油藏 成 藏模 式 ;) 坡 带 自生 自储 型 岩 性 油 藏 成 藏模 式 ,) 坡 带 旁 生 侧储 型岩 性 油 藏 成 据 种 1陡 2缓
藏 模式 ,) 3 洼槽 带 下 主上 储 型 岩性 油 藏 成藏 模 式 。这 3种成 藏 模式 是 目前二 连 盆 地岩 性 油藏 勘 探 突破 的典 型成 藏模 式 。 关 键 词 : 坡 带 ; 坡 带 ; 槽 带 ; 藏 模 式 ; 性 油 藏 ; 连 盆地 陡 缓 洼 成 岩 二 中图 分 类 号 : El2 3 T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d fe e t uc u a z e ve dif r nt o ma i if r nts r t r l on s ha f e e f r ton mod l o t e iho o c l e e v is The a b e s f h lt l gia r s r o r . ycn e s umme sf lo s d up a o l w :1)t e o l Sge e a i nd pr s r i n s me f r a i n o t e l e,2)t e h i’ n r tng a e e v ng i a o m to n s e p sop h o l Sg ne a i g i or ton a r s r ng i i e r a e nte so i ’ e r tn n a f ma i nd p e e vi n sd wa d l y ron ge l l pe,3) h l Sge r tn n t eoi’ ne a i g i l we or to nd pr s r i n u e neon de e so o .Th h e yp c lmod l fo la c mu— o rf ma i n a e e v ng i pp ro pr s i n z ne e t r e t ia e so i c u

信息化分析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

信息化分析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

信息化分析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摘要成岩作用的概念早在十九世纪就由国外学者提出。

近年来,人们试图找出一个成岩作用规律,建立一个成岩作用模式,来预测有利次生孔隙发育带,以使更有效地寻找隐蔽油气藏。

因受各油气区的构造、沉积、岩性和后期经历的地质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难建立一个成岩作用模式。

因此各油气区的成岩特征也各不相同,本文就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成岩特征1 二连盆地沉积特征我国含油气盆地,尤其是小型山间盆地中的中生界储集层中,含有较多的火山碎屑物质,其成岩作用独具特点。

二连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以富含火山碎屑物质作为超级含油气盆地。

二连盆地实际上是一个盆地群,它是由许多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之上,以下白垩系巴彦花群生油、含油层系为主体沉积的一群中小规模的断陷型湖盆组合而成的。

二连盆地是一个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经历了三次成湖期,具有分割性强、凹陷多、湖盆小和发育时间段的特征。

受古地形的制约,其碎屑沉积物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小水系、粗碎屑、成分杂的特性。

2 二连盆地巴彦花群的成岩特征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因经历的构造运动活跃、沉积作用快速、火山活动频繁,加之地层时代老、埋藏浅、古地温高、地下水充分、岩石物质成分杂而不稳定,其成岩作用独具特色。

总的特点是成岩现象丰富,以压实作用、杂基充填作用、化学溶解作用为主,压溶作用和胶结、交代作用较弱、次生储集空间不是碳酸盐的早期胶结后再溶解的产物,而是硅酸盐的直接溶蚀、溶解所形成的。

2.1 机械压实作用影响储集物性明显沉积物有效埋藏后,由于受上覆沉积物和水体的静压,孔隙水不断排出。

为达到新的力平衡,颗粒发生重新排列,小颗粒充填于大颗粒之间,软组分物质挤入孔隙之中,使岩石逐渐变致密,孔隙度降低,渗透率变差。

从颗粒接触关系上看,机械压实作用由浅至深为点接触(腾二段)→点-线接触(腾一段上)→线接触(腾一段下和阿尔善组),呈逐渐加深的线性变化,物性逐渐变差。

二连盆地艾勒格庙地区沉积环境和铀成矿的研究

二连盆地艾勒格庙地区沉积环境和铀成矿的研究

二连盆地艾勒格庙地区沉积环境和铀成矿的研究二连盆地作为我国十大能源盆地,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经过对其30多年的不断勘查,陆续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泥岩、砂岩型铀矿床。

艾勒格庙地区随着近年工作,陆续发现铀矿化线索。

本文主要通过野外剖面观察、钻孔岩心观察、室内单孔沉积相剖面分析、剖面沉积相对比、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研究目的层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探讨了铀成矿规律,此研究工作为艾勒格庙地区下一步找矿指出方向。

本文主要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环境特征分析,腾格尔组发育典型的断陷陡坡带扇三角洲的重力流沉积,在断陷缓坡带,也可能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赛汉组下段可见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

其中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为重要的产铀体系,其次为扇三角洲体系。

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以大面积的冲积扇-泛滥平原红色沉积为特征,东部发育辫状河沉积。

2、根据对研究区铀矿体分类统计,腾格尔组铀成矿主要位于氧化前锋线附近形成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

赋矿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砂岩、细砂岩、含泥细砂岩,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

赛汉组下段铀成矿总体为砂岩型矿体埋深、厚度均大于泥岩型,且品位较低。

铀矿化赋存在赛汉组下段辫状河平原亚相的辫状河道砂体或沼泽相泥岩、粉砂岩或者褐煤中。

赛汉组上段铀成矿主要受古潜水氧化面的控制,其次还有潜水-层间氧化及次生还原作用叠加。

矿体产状平缓,以层状、板状为主,少数透镜状。

3、研究区周边出露丰富的富铀花岗岩体,地表存在大面积的放射性异常点及晕,同时含矿层本身具有丰富的铀含量,这些都为后期成矿提供了主要铀源。

腾格尔组的矿体主要分布于断陷陡坡带扇三角洲,在断陷缓坡带。

赛汉组下段主要的矿体主要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靠近三角洲前缘的一侧。

赛汉组上段主要的矿体位于古曲流河谷中。

4、通过潜力分析,认为赛汉组上段主要找矿部位在盆地中心,赛汉组下段及腾格尔组主要找矿部位在盆地边缘。

综合分析认为位于乌兰察布坳陷西部的研究区应具备较好成矿的条件,该区赛汉组下段和腾格尔组均为铀矿找矿的目标层位。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

该地区的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2万km²。

章古特地区位于盆地的南部,北纬42°~43°,东经115°~116°,总面积约为2000km²。

该地区处于盆地的裂谷区,发育了一系列断裂,赋存有丰富的浅层沙岩和泥岩。

该地区受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厚度较大,是一处非常适合油气富集的地区。

二、岩性和储层特征章古特地区地质构造成熟度较高,地质时代跨度较大。

岩系主要是二叠系致密砂岩和泥岩,以及三叠系下统的砂岩、泥岩、灰岩等。

其中三叠系下统的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1. 致密砂岩:该地区致密砂岩多数为红色或深红色,呈多层交互分布,砂颗粒以中细粒度为主,粒度排序较好,分散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0.1%~5%之间,渗透率极低,储层性能较差。

2. 陆相砂岩: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分布较广。

通常呈灰绿色或黄灰色,石英颗粒为主,沥青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能。

3. 泥岩:该地区的泥岩颜色多样,有绿色、灰黑色、褐色等,其中绿色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烃源岩。

泥岩属于相对较差的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对陆相砂岩形成漏斗形的收支域具有重大作用。

三、油藏特征1. 富集类型:章古特地区油气富集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岩心、孔隙、微裂缝储层,又有漏斗形储层、岩溶储层等多种类型。

2. 富集时间:浅层油藏的富集时间较短,大约在第三纪晚期 ~ 第四纪早期,属于近地表高温条件下的富集。

3. 富集层位: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富集层位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南四道口组、两岔子组等地层。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二连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地区,是一个以古特提斯构造演化为背景的典型深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样化。

在二连盆地,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构造带,其中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这些构造带不仅对油气的分布和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对油藏的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首先,拗陷正断裂带是二连盆地最为典型的构造带之一、拗陷正断裂带由近东西向的拗陷构造和沿着断裂面延伸的正断裂构造组成,正断裂构造控制着断块的上升和下降。

在沉积环境中,拗陷正断裂带通常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源区紧邻带特点。

沉积物源区的高储量沉积物不仅为油气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同时也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拗陷正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裂缝型油藏和似断层型油藏等。

其次,逆冲断裂带也是二连盆地重要的构造带之一、逆冲断裂带由沿斜向上推挤的逆冲断层构成,这种构造形态常伴随着剪切和扩张构造的产生。

逆冲断裂带往往对于油气的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在逆冲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背斜型油藏和逆冲断裂型油藏等。

背斜型油藏是在逆冲断层前缘的背斜反向构造中形成的,油藏两侧通常有断层和正断裂构造控制。

逆冲断裂型油藏则是在逆冲断层顶板或底板侧形成的,常伴随着断层蚀变和滑脱带形成。

最后,背斜构造带也是二连盆地典型的构造带之一、背斜构造带主要由背斜构造和伸展断裂构造组成,背斜构造通常形成在前陆盆地的弯曲带或油气圈闭的陷闭带。

在背斜构造带中形成的油藏多为背斜型油藏,油气主要聚集在背斜的褶皱背斜腹部。

综上所述,二连盆地的典型构造带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对油藏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研究这些构造带的特征和油藏形成模式,对于二连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盆地取得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重要进展

二连盆地取得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重要进展

2019年10月地质装备7统深部探测技术与勘查增储示范》的重点工作内容,也是青藏高原固体矿产调查领域首个3000m科学深钻。

深钻部署于世界级的甲玛超大型斑岩一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瞄准甲玛矿床及冈底斯成矿带其他同类型矿床深部富铜矿资源评价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勘查需求。

通过实施深钻和相关配套工作,有望形成一套深部资源勘查技术示范体系,对实现资源发现与储量增长双跨越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来源:探矿工程在线2019-06-28)二连盆地取得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重要进展不久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先后在内蒙古西乌旗组织二连盆地野外油气调查现场研讨会、在河北燕郊组织“蒙西地1井”下二叠统含油气性现场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对资源所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进行阶段性成果研讨。

二连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一二叠系作为潜在的有利含油气层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聚条件,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层系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但该套地层长期被认为是盆地的基底,地质研究薄弱,投入的勘探程度较低,多年未见较大的油气发现。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安排下,资源所自2007年以来,以二连盆地及外围为主要研究区,先后部署了5个地质调查项目,持续开展石炭一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累计完成路线地质调查1300km、露头剖面实测49km、1:5万石油地质调查2200km21 :10万石油地质调查5000km21:25万石油地质调查2970km2,取得如下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实施蒙西地1井钻探验证,发现下二叠统巨厚深海一半深海相碳质泥岩。

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二段钻遇巨厚黑色、灰黑色泥岩层段,累计视厚度998m,初步判断部分沉积环境为半深海—深海,证实西乌珠穆沁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二段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是潜在的优质烃源岩层和盖层。

二是查明了兴蒙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具有正常沉积构造特征,初步建立其石炭系一二叠系构造地层格架。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

⼆连盆地下⽩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第33卷 第2期1998年4⽉SC IEN T I 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V o l .33N o.2A p r .,1998 张⽂朝,男,1951年10⽉⽣,⾼级⼯程师,从事⽯油地质及沉积相研究。

1996211211收稿,1997208225改回,沈丽璞编辑。

⼆连盆地下⽩垩统沉积相及含油性张 ⽂ 朝(华北⽯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任丘 062552)摘 要 根据⼤量钻井剖⾯、地震剖⾯、岩芯观察、野外出露剖⾯和岩⽯分析资料,研究了⼆连盆地近30个凹陷的下⽩垩统沉积相,并以勘探程度较⾼的阿南、吉尔嘎朗图等7个凹陷为重点,恢复了早⽩垩世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总结了下⽩垩统的沉积特征、主要沉积体系和油⽓分布规律,并指出今后的油⽓勘探⽅向。

关键词 ⼆连盆地 沉积特征 砂体成因 沉积相 油⽓分布1 引⾔⼆连盆地是我国⼗⼤含油⽓盆地之⼀,其⼤地构造位置处于亚洲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上,东西分别与⼤兴安岭隆起和索伦⼭隆起为界,南北挟持在温都尔庙隆起和巴彦宝⼒格隆起之间。

东西长约1000km ,南北宽20—40km ,⾯积约10万km 2,是⼀个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代断陷盆地,盆内发育五坳⼀隆,凸凹相间共有49个凹陷,约515万km 2(图1)。

下⽩垩统⾃下⽽上发育有阿尔善组、腾格尔组、都红⽊组和赛汉塔拉组(叶得泉等,1990),主要产油层是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和古⽣界。

⽬前,已在阿南等10个凹陷发现了近20个油藏,展现了⼆连盆地⼴阔的找油前景。

研究结果表明,⼆连盆地不是⼀个统⼀的⼤盆地,⽽是由许多具有相似发育史的、分散的⼩湖盆构成的盆地群。

它的沉积特征、演化历史、储集性能、构造活动特点,以及含油性等⽅⾯独具特⾊,即不同于中国东部第三纪断陷盆地,更不同于中⽣代⼤型坳陷式含油⽓盆地,⽽与蒙古2兴安早⽩垩世盆地具有近的沉积构造性质和⽯油地质条件。

因此,深⼊研究⼆连盆地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对⼆连盆地乃⾄东北裂⾕盆地的油⽓⽥勘探和沉积学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HBYT-2008-JS-23 附图册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典型沉积构造图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地质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5.10二连探区阿尔凹陷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研究项目承包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项目负责人:吴冲龙 王连进项目参加人:吴冲龙 毛小平 王连进 孔春芳杨绸绸 翁正平 姚 威 程艳清郭向群 陆永旭 陈念伟 焦建军图册编写人:吴冲龙 王连进图册审核人:吴冲龙单位负责人:张锦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二零一零年五月三日目录1.碎屑颗粒支撑类型2.砾石的圆度与球度3.扁平砾石排列方式4.碎屑物的粒序类型5.块状层理6.水平层理7.交错层理8.冲刷充填构造9.波状层理10.互层层理11.假双粘土层12.滑塌褶皱13.滑塌断层14.砂泥内碎屑15.包卷层理16.砂球构造17.负载构造18.鲍马序列19.其它沉积构造20.生物及其痕迹化石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半杂基支撑半颗粒支撑1.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粗碎屑颗粒的支撑类型阿56井腾一段赛67井腾一段吉34井腾二段淖50井阿四段阿50井腾一段阿尔4井腾一段2.碎屑颗粒的圆度和球度圆度和球度是碎屑沉积物结构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圆度是指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圆度一般分为五级,即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极圆状。

球度是指颗粒整体的长、宽、高比例。

球度一般也分为五级,即扁平状、次扁平状、半球状、次球状、球状。

棱角状(上)次棱角状(下)次圆状极圆状圆状球(极圆)状扁平(圆)状半球(圆)状次扁平(极圆)状次球(圆)状不同圆度和球度颗粒混合堆积扁平砾石倾斜排列扁平砾石直立排列扁平砾石杂乱排列扁平砾石水平排列3.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扁平砾石的排列方式哈353井K 1b t 1洪4井K 1b a 4哈46井K 1b a 4赛67井K 1b t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1扁平砾石的排列方式分为①叠瓦状、②局部叠瓦状、③平行层面状、④杂乱状和⑤扁平直立状等5种。

前三种表明水携特征显著,后两种水携特征不显著。

①和②是砾质辫状河道的特征;③为水下分流河道特征;④为冲积扇或水下扇特征,⑤为泥石流或其它重力流特征。

正递变粒序倒递变粒序多韵律正递变粒序 复合递变粒序双韵律复合粒序 洪37井K1b t1洪24井K1b t1洪105井K1b t1洪37井K1b t1阿尔1井K1b t1阿尔3井K1b t1阿尔2井K1b t1洪110x井K1b t14.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粒序类型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细砾岩细砂岩中砾岩粉砂岩5.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块状层理吉58井K 1b t 1阿408井K 1b t 1洪283井K 1b a上阿18井K 1b a 上上巴5井K 1b a 上上阿23井K 1b a 上上阿56井K 1b t 1阿尔21井K 1b a 阿尔22井K 1b a6.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水平层理中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细砂岩 黑色泥岩 含砾粗砂岩细砾岩水平纹理(低流态)平行层理(高流态)平行层理(高流态)平行层理(高流态)小型交错与攀升纹理阿40井K 1b a上小型交错与攀升纹赛66井K 1b t 1小型交错与攀升纹理赛66井K 1b t 1小型交错与攀升纹阿68井K 1b t 1大型交错层理阿36井K 1b t1大型交错层理阿403井K 1b a 上上大型交错层理赛79井K 1b t1大型交错层理赛104井K 1b t 1小型交错层理赛104井K 1b t 17.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交错层理8.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冲刷充填构浊流头部冲刷面吉3井K 1b t 1浊流中部冲刷面吉109井K 1b t 2-2阿403井K 1b a 上上浊流远端冲刷面冲刷充填交错层洪106井K 1b t 1阿403井K 1b a冲刷充填交错层阿尔1井K 1b t 1冲刷充填交错层理巴5井K 1b a 上上浊流中部冲刷面浊流头部冲刷面浊流头部冲刷面阿尔3井K 1b t 1 吉109井K 1b t 2-2浊流中部冲刷面阿尔3井K 1b t 19.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波状层理波状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洪24井K 1b t 1洪25井K 1b t 1洪28井K 1b a 上上洪31井K 1b t 1洪105井K 1b t1平参1井K 1b a 上上赛104井K 1b t 1赛66井K 1b t 1洪105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3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2阿尔6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a 上上10.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互层层理吉109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 洪105井K 1b t 1洪4井K 1b a 上上微薄层状微薄层状微薄层状微薄层状微薄层状微薄层状薄层状 薄层状薄层状薄层状薄层状薄层状赛80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哈20井K 1b a 上上11.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假双粘土层理阿31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a 上上洪4井K 1b a 上上阿408井K 1b a 上上巴194井K 1b a 上上白6井K 1b a 上上白6井K 1b a 上上洪4井K 1b a 上上阿尔1井K 1b t1阿尔1井K 1b t 1阿尔22井K 1b t 112.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滑塌褶皱阿18井K 1b t 1哈4井K 1b t 1哈24井K 1b a 上上洪37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洪50井K 1b a 上上洪56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赛9井K 1b t 1沙参1井K 1b a 上赛104井K 1b t 1赛67井K 1b t 1欣1井K 1b a 4任参1井K 1b a 上上洪56井K 1b t 113.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滑塌断层阿408井K 1b a 上上吉109井K 1b t 2洪25井K 1b t 1洪25井K 1b t 1洪31井K 1b t 1洪105井K 1b t 1淖参2井K 1b a 上上洪108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 2洪105井K 1b t 1欣1井K 1b a 上阿31井K 1b t 1阿3井K 1b t 1阿11井K 1b t 1阿尔4井K 1b t114.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砂泥内碎屑洪25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哈25井K 1b t 1哈315井K 1b t 1洪14井K 1b t 1洪14井K 1b t 1洪14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洪37井K 1b t 1洪108井K 1b t 1淖52井K 1b a 上赛86井K 1b t 1哈25井K 1b t 1哈315井K 1b t 1洪105井K 1b t 1哈4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阿403井K 1b a 上上15.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包卷层理赛104井K 1b t 1赛86井K 1b t 1 任参1井K 1b a 上吉109井K 1b t 2 洪24井K 1b t1洪24井K 1b a 上上洪4井K 1b t 1洪4井K 1b a 上上洪4井K 1b a 上上巴5井K 1b a 上上阿31井K 1b t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5井K 1b t 116.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中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的砂球构造阿尔11井K 1b t1洪7井K 1b a 上上洪24井K 1b t 1任参1井K 1b a 上上任参1井K 1b a 上上阿尔2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阿尔6井K 1b t 1阿尔12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沙参1井K 1b a 上上太参2井K 1b t 117.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负载构造巴5井K1b a上洪24井K1b t1洪36井K1b t1洪37井K1b t1吉109井K1b t2任参1井K1b a上上阿尔2井K1b t1阿尔2井K1b t1阿尔2井K1b t1阿尔2井K1b t t上阿尔2井K1b t1阿尔2井K1b t1阿尔1井K1b t1阿尔3井K1b t1阿尔3井K1b t1阿尔6井K1b t1吉29井K 1b t 2浊积扇远端AA18.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浊积层序A巴5井K 1b a上阿尔22井K 1b t 1阿尔1井K 1b t 1哈4井K 1b t 1吉109井K 1b t 2吉109井K 1b t 2BCABEABC ED A BE AAB D DB E A浊积扇中段浊积扇中段浊积扇中段A浊积扇中段A浊积扇远端浊积扇远端AA浊积扇中段吉47井K 1b t 2A递变粒序吉106井K 1b t 119.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其它沉积构造阿尔6井K 1b t 1洪7井K 1b t 1洪9井K 1b t 1 哈41井K 1b t1赛68井K 1b t 1巴19井K 1b a 上上巴19井K 1b a 上上赛44井K 1b t 1火焰构造火焰构造火焰构造火焰构造火焰构造沙岩脉沙岩脉泄水构造层面泥裂20.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碎屑沉积物的生物与痕迹化石赛7井K 1b t 1阿10井K 1b a 上上阿36井K 1b t 1 阿尔1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尔2井K 1b t 1阿403井K 1b a 上哈参1K 1b t 1任参1井K 1b a 上上任参1井K 1b a 上上任参1井K 1b a 上上垂向潜穴斜向潜穴斜向潜穴水平潜穴生物扰动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扰动构造逃逸迹生物扰动构造叶肢介叶肢介贝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