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从家乡到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名著阅读(二)含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名著阅读(二)含答案及解析

51.文学常识填空。

(1)吴敬梓的《》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范进中举》是其中著名选段。

(2)《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觉得子路负米、等做法还能效仿,但对、等故事不但不明白,甚至心生反感。

【答案】(1)《儒林外史》。

(2)陆绩怀橘;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5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示谦称的一项是()A.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答案】A5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千里共蝉娟”里的“蝉娟”指月亮。

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

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答案】A【解析】“曦和”非月亮的别称。

5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B.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母,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D.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答案】A【解析】“河阳”指黄河北岸;“汉阴”指汉水南岸。

55.下列文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14 故乡同步练习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的偶像..②么?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

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标签:标题]篇一:《故乡》复习题及答案故乡学习目的:1、初步赏析文学作品,感受其中形象,赏析精彩的语言。

2、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一、读课文84——86节,回下面的问题:1、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

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文55——61节,回下面的问题:1.选段出自《故乡》,这篇文章选自小说集《》,作者是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

(2分)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厚障壁”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

(3分)3.选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同时运用了肖像、()、()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中年闰土()的生活状况与迟钝的精神状态。

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早梅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篇一」(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13题。

(8分)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2.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4分)13.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分析】本诗写的是诗人早晨归来,经过树林时见到的景色。

通过写风、远山、树影、鱼、花、黄莺等,表现了景物静谧而美好的特点,颈联和尾联以动写静,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

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体会它在诗歌中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笼”是笼罩的意思,“远山笼宿雾”写出远山被雾霭笼罩、萦绕的朦胧之美。

“影”在这里是投影的意思,“高树影朝晖”写出晨光映照,树叶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的景象。

这两个词语均简洁、形象、富有表现力。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诗人从花丛中走过,朝露沾衣,惊飞了黄莺,“似相恼”将黄莺人格化,显示其可爱特点。

“含啭傍人飞”写其叫声动听。

尾联写鸟怨人来,实际表现出作者早晨经过树林的愉悦之情。

答案:(1)笼,笼罩或萦绕之意,写出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影,投影之意,表现了树木在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在地上的明暗交错的立体美。

(2)①写出了黄莺的娇小轻盈、俏皮可爱,叫声婉转动听。

②通过写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

译文:春天的早晨很安静,风轻悄悄的',诗人带着酒意归来。

远山被雾霭笼罩,朦朦胧胧;晨光映照,树的影子投射在地面。

饮马时惊动了水中的鱼,穿过花丛时露水沾湿了衣服。

黄莺好像埋怨有人来而恼怒,围绕着人不断地鸣叫。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思想】这首酬谢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在前半生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内容理解】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

(意思对即可)4.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5.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6.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

这种说法不正确,诗人虽有对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之情。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练习题一:基础巩固题基础巩固题1、给下列字注音晦()楞檐()捏()猹()胯()祀()弶()毡()匾()秕()鹁鸪()獾()讯()髀()愕()嗤()瑟()颧()噤()黛()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打折腿恐吓行走折断惊吓商行商品打折3、解释加点的字阴晦寓所愕然苏生嗤笑瑟索隔膜惶恐寒噤恣睢4、作家作品填空鲁迅,原名________ ,字________ 。

_____ 年9月25日生于_____ 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卒于 ____________ 。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现代著名的 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

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

1918年5 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_________ 》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

从1918 年到1926 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两个小说集,《野草》、《 ____________ 》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

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

5、填空:小说以时间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_ 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强化提高题阅读下面《故乡》片段,完成7—10 题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姚琬昱《窗是故乡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姚琬昱《窗是故乡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是故乡明姚琬昱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

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

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

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

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

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

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

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

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

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

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

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

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

”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

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

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

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

文学类文本张抗抗《故乡在远方》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张抗抗《故乡在远方》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

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

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

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

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

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

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而外婆早已过世了。

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

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

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从家乡到故乡
刘亮程
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

你出生时,有一个地方用她的阳光、空气水、人声风声、鸟语出语以及鸡鸣狗吠迎接了你,这就是你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家乡。

你最初认识的世界是家乡的样子。

家乡用她的气息造就了你,使你以后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

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长相、口音,口味看人看事物的眼神、走路架势、笑和哭的表情等等。

家乡用她给你的这些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

家乡住着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婆外公。

住着和我们一起长大留有共同记忆的一代,住着那些看着你长大你看着他们变老直到死去的一两代人。

还有你从来谋面,只是在家谱和祖坟的基碑上留下名字的先人们。

家乡是那个完整保留你祖先记忆,和你人生初年记忆的地方,是祖先的基地和你的出生地。

在你之前,无数的先人死在家乡,安睡在家乡。

您在厚厚的尘土里醒来,在代复一代的时空交替中,你的时间到来了,家乡把祖先享用过的阳光雨露、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交给您,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丰收与亏欠交给你,把爱欲生养交给你,把她能给予的幸福和安宁交給你,也把所有的苦难和背痛交給您。

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
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

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优秀的文学具有故乡意义。

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

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灵。

家乡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

故乡在身体里。

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

我可以离开家乡,但故乡从未离开过我。

故乡在心灵里。

也就是说,当我离开家乡,我的身体就是我全部的故乡。

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

有的作家一生在写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最终没有上升为故乡。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那些我们阅读过,影响过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文学作品,都是把一个文字中的故乡留在我们心中。

比如,“锄禾日当午”。

这一句诗中包含了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所有信息。

我们依旧扛着千年前的锄头,禾苗是千年前的品种,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我们喝的水、吃的五谷、呼吸的空气、脚跺的土地、头顶的天空,都是千万年不变的。

文学,就是在建立和感知这样一个不会变化的心灵故乡。

在这里。

我们有父母兄弟姐妹,有爱情亲情,有仇很怨恨,有梦幻和幻灭,有生老病死但生生不息。

这就是文学中的人间。

这样一个千年不变的人心才是人世间最可靠的故乡。

过去数千年,生活的场景变了,居住和生活环境完全不同、衣着和语言完全不同,但人们依旧像在千年前那样在爱,在恨,在生儿育女、、在歌唱、在
哭注、在快乐在忧伤、在生老病死、在做梦、在幻想。

人们外在的一切似乎都变了,但内在的心灵没有变。

人还是人,男人、女人、孩子、老人,而构成这一切不变的就是我所说的故乡。

我们心灵中有一个叫故乡的东西,她未曾改变。

(此文为2017年7月18日“书香木垒”西部作家班讲稿,有制改) 5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运用类比,点明家乡对作家写作的重要性。

B.作者刘亮程在文中举了自己写作《一个人的村庄》及《在新疆》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如何从家乡到故乡。

C.在作者看来“锄禾日当午”是完成了从家乡到故乡的转变,它包含着千万年不变的农耕社会的所有信息。

D.本文的语言索素淡、明澈,多用短句,使用朴素的语言把来自家乡的生命体验写得内涵丰饶,韵味独特。

59.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0.文章题目“文学一从家乡到故乡”意蕴丰富,综观全文,分析“文学”怎样才能“从家乡到故乡”?
58.B
59.①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解说了家乡对于每个人的具体意义;②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和“你”对话,写出了每一个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传承了家乡的一切,延展范围,增加
亲切感。

60.①作家的文学创作需要一个家乡,要以家乡为出发点;②要写出家乡地理或文化的特点;③要把家乡写成文学中的人间,建立和感知一个不会变化的心灵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