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社2017年劳动模范典型事迹材料:回乡创业显身手
农民返乡自主创业成功事迹故事

农民返乡自主创业成功事迹故事做好创业最好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想法,多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
那么下面就让店铺分享一些关于农民返乡创业成功事迹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农民返乡创业成功事迹一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养鹅效益高年售8000万“我是搞鹅养殖的,目前合作社拥有12万只种鹅,鹅饲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每天就需要20多吨玉米,所以我现在需要与一些粮食种植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大会上,河北省迁安市正农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印明的这个问题让全场静了下来。
马印明精心呵护尚未出壳的小鹅马印明的创业故事:马印明今年39岁,杨团堡村人,是位淳朴的农民。
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劲。
闯荡马印明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学做买卖。
家里有台解放车,他就跟着跑车,当时主要是拉矿粉。
19岁,他到附近一家矿上上班。
他干得很卖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茧子。
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他有着自己的目标。
1996年,年仅23岁的他大胆承包了矿上的一个干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
27岁时,他便晋升采矿主任。
之后,他去了青龙县开铁矿,为他的人生赚得第一桶金。
创业这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2005年,他在当地开了自己的一个小铁矿。
经过多年商海的磨爬滚打,他开始思考将来:开矿是能够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什么产业才有发展后劲,才会永不枯竭呢?“当时国家正号召退耕还林,我仔细捉摸了一下,觉得搞养殖业,再结合退耕还林,应该大有前途。
”想到做到,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养殖场。
2007年9月,养殖场正式开张。
挫折“要干就要往大了干,不能小打小闹。
”在经过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后,马印明笃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里的180多亩荒地,甩手大干。
之后他又陆续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地,经营面积达到了约500亩。
马印明将养殖场养殖与退耕林下养殖想结合,规模迅速扩大。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第1篇: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誉于一身的新农民。
紧抓机遇大造林常言道: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
2002年冬,刘子健通过看报、看电视,知晓了国家退耕还林的惠民政策,立即紧抓这一机遇,联合其在皇图岭笔田村的姐夫XXX,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跨乡租得一块为期30年、面积达450亩、名叫胡冲茶场的大荒山作为创业基地。
紧接着,他又在本村的长湖岭上向村租赁30年、面积50亩的荒芜茶场作补充,实施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项目。
为此,他竭尽了家中多年的积累,并采取从信用社贷款及合股筹资办法,当年筹集资金30多万元,雇用2台推土机整地一个多月,后又雇用民工达1200多个工日,全部栽种了良种油茶,成为当时全乡最大的造林户。
尔后,刘子健年年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每年精心对油茶林进行2次抚育,使林木长得绿绿葱葱,充满生机。
2---用的生态立场之路。
“以短养长”闯新路林业生产是项生长周期长、利益见效慢的行业。
不少造林大户常因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枯竭,陷入难以为继困境。
有的人只好中途亏本向外拍卖;又有的人只好无可奈何地中途废弃。
为了做出一番成绩,刘子健顶着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开始,全家移居长湖岭山头,一年四季吃住在山上,坚持以场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农场建设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探索出一条以综合养殖辟收、速生水果催收、油茶穗条增收和油茶生产助收的现代生态农庄。
去年自繁公猪1头,母猪30头,产仔猪600头,年出栏牲猪800头,牲猪销售总收入达到228万元,除去饲料等成本,形成利润46万元;出售鸡2万羽,出售鸭万羽,总收入82万元,创利润20万元,综合养殖场总利润达到66万元。
50亩速生水果林“新世纪梨”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实现了两年挂果,去年进4---城固县董家营镇莫爷庙村人,现任大巴山食品厂总经理,先后被评为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十大青年创业者”;他所创建的大巴山食品厂解决了当地40多名青壮年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当地农民工再就业做出了贡献。
农民返乡创业事迹范文

农民返乡创业事迹范文近年来,农民返乡创业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我国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农民返乡创业的一个典型事迹范文。
范文:小刘是一名年轻的农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
在外打工多年后,他决定返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刘在外打工期间,不仅学会了很多实用的技能,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返乡后,他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经过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他发现家乡附近缺乏一家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
于是,他下定决心开办一家农产品加工厂。
为了实现他的目标,小刘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
他与当地政府沟通,申请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土地使用权。
他还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规划。
同时,他积极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小刘的农产品加工厂很快成为了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他的产品不仅在家乡畅销,还远销到周边城市和外地市场。
他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相关农产品,解决了很多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农村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小刘的创业成功不仅为家乡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激励了更多的农民返乡创业。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展现了农民的创业潜力和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
他的事迹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农民返乡创业不仅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农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小刘的事迹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鼓舞了更多的农民返乡创业,为我们的家乡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典型优秀(2)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典型优秀(2)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四走进水泉乡塔贝营子村“喀左远和铁选厂”,见到这里小有名气的赵立平,很难相信眼前这位土生土长、朴实无华的年轻人就是拥有投资超过上百万元,提供60人就业的“小老板”。
经过过一步了解,对这个曾经的打工仔、后来的小老板,如今的回乡创业楷模敬佩不已。
“人的一生就是在坎坷中奋进,有了目标就要努力去实现。
”这句话是赵立平淡定的处世原则,也是他勾勒人生成功坐标的密笈。
赵立平出生在喀左县水泉乡,自小家境贫寒,为了减轻家境家中的负担,好强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血,毅然选择了远赴通辽打工,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什么苦都吃过,什么活都干过,最后,他还是看准了精选铁粉这外行当,坚强不屈的他经过几年的打拼,一点一滴着积累着精选铁粉加工的技术和经验,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2007年他把自己打工攒下的“第一桶金”开起了精选铁粉的小作坊,成立了喀左远和铁选厂。
凭着农家汉子特有的韧性和干劲,他的精选铁粉厂在水泉乡逐渐有了名气,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2008年的金融风暴使铁粉生意变得萧条起来,执着的赵立平当即决定带着技术和资金考察铁行情。
在返乡农民工情况摸底中,水泉乡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对他的返乡创业给予肯定和帮助。
不仅帮助他解决了10005平方米的建厂用地,还帮助解决购买房屋的问题,特别办厂资金上有缺口时,乡领导主动找到他,为他办理返乡农民工的认定,并很快贷到一笔贷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年—月,踌躇满志的走上了他的创业之路。
如今,赵立平的铁选加工厂的厂房已经建起,赵立平又购置了一幢两层的办公楼,工厂规模。
看着自已的“远和铁选加工厂”红红火火,这位朴实憨厚的农家汉子动容的说:“政府帮助我铭记于心,乡亲们的支持我很感谢,我相信还有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就是努力回报乡亲,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回乡创业事迹材料篇五______ 男现年45岁广平县东关村人,现为广平县峰海植物克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推销不怕丢面子,创业不怕丢银子,大事可成也!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坚定创业的决心。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农民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一从搬砖工做起,千万大老板返乡种菜“一个农民进城,赚了1000多万元,又回老家流转了?1500亩地种菜去了。
”这是一位朋友对袁胜华的介绍。
第一次见到袁胜华,是在汉口循礼门的一家西餐厅。
据说,这是他第一次吃西餐。
很少西装笔挺的他,显得有些不自在。
几次从裤兜里掏出烟来夹在指间,憨笑着问路过的服务员:“抽烟是不是要罚款?”那神态,像极了担心被老师批评的小学生,让人忍俊不禁。
“你就把我写成一个中国农民就好了。
”他爽朗地一笑,有了些许放松。
从搬砖头的小工到包工头——木地板生意抓住市场机会“我初中毕业,就是个农民,当过建筑小工,挖过矿……”袁胜华毫不避讳地对记者说。
现年42岁的他,出生于湖北竹溪。
1986年初,13岁的他跟随父母举家迁移到武汉市蔡甸区大集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三,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替父母承担养家重任。
记者面前的袁胜华中等个头,身材清瘦。
很难想象,16岁的他走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搬砖头、筛沙子,和水泥。
年纪虽小,但他却是工地上最活跃的一个。
不仅和工友们打得火热,还和工程监理们越走越近。
“做哪一行,都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上进心和目标。
”袁胜华坦承,他从来都不满足于仅靠做小工养家糊口。
仅一年后,他就成了小包工头,带领几十号比他年长的农民工。
监理们手上有工程项目,都乐于分一些给这个“脑袋灵光”的小伙子。
后来,随着工程越来越多,他的施工队规模越来越大。
如果不是因为妹妹的召唤,他可能会一直做建筑行业。
2000年2月,做建材生意的妹妹由于生意繁忙,请他抽空帮了一个月的忙。
无意之间,让他看到了建材行业的美好前景。
一个月后,他投入2万元,毫不犹豫地在汉口金太阳建材城拿下门面,做起了巨宁地板的代理。
回乡创业人员先进事迹材料.doc

回乡创业人员先进事迹材料一排15间、在外摸爬滚打的年轻农村妇女,有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胸怀和胆略。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肖仕珍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征程。
经过熟人介绍,她进入一家制衣厂打工。
初入服装行业,自己什么也不懂,为了多学一点制衣技术,她总是抢着干活,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经过几年努力,肖仕珍掌握了制衣的全部程序。
勤奋、老实、技术熟练的她深得服装厂老板的赏识,成为厂里的技术能手,月工资也从当初四五百元上升到1500元左右,最高可拿收入在3万元左右。
两年后,肖仕珍在外地出差时发现,禽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于是她决定回村带领村民们搞养殖业。
在农村,一样可以创一番事业。
肖仕珍信心满怀。
说干就干,她先后到遵义、贵阳、泸州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回来后投资12万元在隆兴镇龙溪村建起了一个占地的时间,她的鸡蛋就占领了习水县近50%的市场。
看到肖仕珍养鸡致富,很多龙溪村民也想养,可资金、技术难倒了村民。
肖仕珍得知情况后承诺,凡是要养鸡的村民都可以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
在她的带领下,几个当地村民和返乡农民工搞起了蛋鸡养殖。
龙溪村村民肖仕平,家庭比较贫困,因文化程度不高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
在肖仕珍的帮助下,10月,他狠下决心向亲朋好友借了10万元开始从事蛋鸡养殖,仅半年时间,不仅还清了借款,还盈利1万余元。
在肖仕珍的带动下,目前,龙溪村已建成四个大规模养鸡场,养殖户已逾百户,养殖蛋鸡8000余只,生态肉鸡12000余只,每天生蛋6000枚以上,主要供应习水市场。
谈到今后的发展,肖仕珍十分乐观:我计划成立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申请自己的品牌,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先占领习水禽蛋市场80%以上的份额,然后逐步打通周边市场,实现养殖规模和销售收入翻番的目标。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范文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范文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范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返乡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选择。
返乡创业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下面是一篇关于返乡创业先进事迹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范文:张明是一个山村出身的高中生,毕业后他选择了去城市打工。
在城市的几年时间里,张明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积攒了一些资金。
然而,他始终心系家乡,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于是,他决定返乡创业。
回到家乡后,张明发现家乡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十分有限,农民的收入也难以提高。
于是,张明决定以电商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帮助农民将农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农民的收入。
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张明出资购买了几台电脑,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了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的建设。
在他的引领下,团队不断改进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不断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
同时,他还与农民合作,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和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口碑。
几年过去了,张明创办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家乡的农产品也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同时,他的创业也为家乡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许多农民工返乡就业的问题。
不仅如此,他还投资了一些农业产业项目,推动了家乡农业的发展。
张明的返乡创业事迹激励了更多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他的坚持、勇气和创新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像张明一样,通过返乡创业,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劳动模范典型事迹材料:回乡创业显身手

劳动模范典型事迹材料:回乡创业显身手2017年劳动模范典型事迹材料:回乡创业显身手苏花花生专业合作社地处江苏省优质花生基地八集乡八集村。
当地农民种植花生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小花生被孔子称之为“长生果”。
李__2001年回乡后看到了这一丰富的资源,心中暗暗高兴。
当时,她在南京卫岗乳品有限公司驻无锡办事处任销售部经理。
她的丈夫在卫岗总公司给领导开小车,夫妻俩当时月工资收入大概在x元左右。
但是,李__一心想着回乡创业,夫妻之间发生了争执。
她丈夫对她说:“夫妻在一起可以相互照顾,你一个人回到家乡一切从头开始,多么不容易。
”可是,她已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她于2002年只身一人回到家乡——__县八集乡。
当时,一无厂房,二无资金,只有花生这一资源。
怎样才能将这小花生变出更多的“钱”呢?她凭借着自己在外地的市场销售经验,找准公司发展的着力点。
首先搞好基层建设,打造多种经营模式,与县润农连锁、苏果等商超长年签订销售合同。
除了往江、浙、沪一带销售原材料的同时,更注重产品的精包装,包装上了档次,普通的小花生经过包装后摇身一变,真的变成了消费者所需求的养生保健“长生果”。
她于2002年6月创建了苏花食品有限公司,打造“苏花”牌小花生,其中有咸干花生、五香花生、黑花生、酒鬼花生、小花生油等系列产品。
在“苏花”小花生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之后,她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收益,决定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带领广大农民致富。
她采取了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模式,与当地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依托了苏北农产品深加工的地域优势。
她于2008年牵头成立了__苏花花生专业合作社,2009年2月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入社成员达125户,她本人出资x万元,生产基地遍布__县八集乡、众兴镇、新袁镇以及准安市的吴集镇等区域,占地面积达x亩,标准化生产基地x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累计x余户,销售额至2010年达x余万元,帮助成员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合作社2017年劳动模范典型事迹材料:回乡创
业显身手
苏花花生专业合作社地处江苏省优质花生基地八集乡八集村。
当地农民种植花生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小花生被孔子称之为“长生果”。
李xx2001年回乡后看到了这一丰富的资源,心中暗暗高兴。
当时,她在南京卫岗乳品有限公司驻无锡办事处任销售部经理。
她的丈夫在卫岗总公司给领导开小车,夫妻俩当时月工资收入大概在x元左右。
但是,李xx一心想着回乡创业,夫妻之间发生了争执。
她丈夫对她说:“夫妻在一起可以相互照顾,你一个人回到家乡一切从头开始,多么不容易……”可是,她已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她于2002年只身一人回到家乡——xx县八集乡。
当时,一无厂房,二无资金,只有花生这一资源。
怎样才能将这小花生变出更多的“钱”呢?她凭借着自己在外地的市场销售经验,找准公司发展的着力点。
首先搞好基层建设,打造多种经营模式,与县润农连锁、苏果等商超长年签订销售合同。
除了往江、浙、沪一带销售原材料的同时,更注重产品的精包装,包装上了档次,普通的小花生经过包装后摇身一变,真的变成了消费者所需求的养生保健“长生果”。
她于2002年6月创建了苏花食品有限公司,打造“苏花”牌小花生,其中有咸干花生、五香花生、黑花生、酒鬼花生、小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