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病变
胃占位性病变护理PPT课件

04
护理教育与培训
健康教育
目的:提高患者对胃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
01
内容:疾病知识、饮食指导、心理调适、康复锻炼等
02
方式:讲座、视频、宣传册、一对一指导等
03
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
04
技能培训
基础护理技能:如静脉输液、吸痰、心肺复苏等
1
专科护理技能:如胃管护理、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如疼痛、腹胀、呕吐等
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如食欲、进食量、进食时间等
观察患者大便情况,如大便次数、性状、颜色等
观察患者心理状况,如情绪、睡眠、焦虑等合适的药物
药物剂量:按照医生处方,准确掌握药物剂量
症状: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CT扫描等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疗、化疗等
手术治疗:胃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等
药物治疗:抗酸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等
放疗:放射治疗,适用于局部晚期胃癌
化疗:化学治疗,适用于晚期胃癌
护理要点
饮食护理
病因:胃占位性病变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感染因素等。
症状:胃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
诊断:胃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CT检查等。
05
治疗:胃占位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
病因与症状
病因:胃部肿瘤、胃部炎症、胃部息肉等
2
健康教育技能:如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
因果逻辑 胃 病理过程

因果逻辑胃病理过程关于慢性胃炎的相关知识点,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经常出现。
针对这个问题,中公云南卫生人才网的教育专家就对不同的慢性胃炎的不同病理变化进行了区分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可以看出,针对这一类知识点,我们要想拿分,必须熟悉每一种胃炎的病理变化都是什么。
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它们的病理变化分别是什么。
慢性胃炎根据病理变化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1.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是胃黏膜最常见的病变之一,胃窦部最常见。
大体观:黏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和糜烂,表面可有灰黄色或灰白色黏液性渗出物覆盖。
镜下观:病变主要位于黏膜浅层,即黏膜层上三分之一,呈灶状或弥漫分布,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
大多经治疗或合理饮食可治愈,少数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大体观:胃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色或者灰绿色,黏膜层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黏膜下血管透见。
表面呈细颗粒状,偶有出血及糜烂。
镜下观:病变区胃黏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并可有囊性扩张。
固有层内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程长的病例可形成淋巴滤泡。
出现肠上皮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以肠上皮化生常见。
肠上皮化生是指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的现象。
3.慢性肥厚性胃炎:病变常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
胃镜下主要有以下特点:黏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黏膜皱襞上可见横裂,有多数疣状隆起的小结;黏膜隆起的顶端常伴有糜烂。
镜下腺体肥大,腺管延长,黏膜表面分泌细胞增多。
黏膜固有层炎细胞浸润不显著。
4.疣状胃炎:是一种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病变处胃黏膜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变性及坏死并脱落,伴有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
胃癌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将胃癌与胃部其它疾病相区分

胃癌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将胃癌与胃部其它疾病相区分,以达到更好的确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胃癌的诊断在临床上主要与以下几种胃部疾病相鉴别:1.浅表性胃炎:胃痛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发病多与情志,饮食不节,劳累及受寒等因素有关;常反复发作,不伴极度消瘦、神疲乏力等恶病质征象。
做胃镜或钡餐检查很容易与胃癌相区分。
2.功能性消化不良:饭后上腹饱满、嗳气、反酸、恶心、食欲不振,症状为主症,当借助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可由多种胃肠道病引起,胃癌的便血常伴见胃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消瘦、脘部积块等主症,大便稍黑或紫黑,甚至可呈柏油样,并且多持续发生,应用一般止血药效果不理想,即使暂时止住,不久即可反复,重者可伴有吐血。
可以做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等检以明确诊断加以区别。
胃巨大皱襞症:与浸润型胃癌均好发于胃上部大小弯处。
良性巨大皱襞X线检查可见胃粘膜呈环状或迂曲改变,胃腔有良好的扩张性,而浸润型胃癌粘膜多为直线形增粗,胃腔常变形狭窄,另外,巨大皱襞症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而浸润型胃癌可见恶液质。
4.胃溃疡:由于胃癌先前没有特殊症,常容易和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相混淆,应加以鉴别。
特别是青年人易被漏诊误诊。
一般通过X线钡餐可区分。
进一步做胃镜活检可明确诊断。
5.胃息肉:又称胃腺瘤,常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良性肿瘤。
以中老年为多见,较小的腺瘤可无任何症状,较大者可见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恶心呕吐,有时可见黑粪。
胃腺瘤需与隆起型早期胃癌相鉴别。
需进一步经胃镜活检予以确诊。
6.胃平滑肌瘤及肉瘤:胃平滑肌瘤多发于中年以上病人,临床无特征性症状,常见上腹饱胀隐痛等。
约有2%可恶变成平滑肌肉瘤。
胃镜检查可区别上述两种病变与胃癌。
7.肥厚性胃窦炎:多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感染而引起,本病可引起胃窦狭窄,蠕动消失,但粘膜正常多有环形皱襞,胃壁仍保持一定伸展性;浸润型胃癌粘膜平坦或呈颗粒变形,尤其是胃壁僵硬,低张造影亦不扩张,两者区别不难。
胃部内窥镜诊断GI-RADS-分级

胃部内窥镜诊断GI-RADS-分级
胃部内窥镜诊断是一种常用的诊断胃部疾病的方法。
GI-RADS (Gastrointestinal-Radiology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是一种用于评估胃部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级系统。
GI-RADS系统基于内窥镜检查结果,将胃部病变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0级、1级、2级、3级和4级。
0级表示内窥镜检查未观察到任何异常病变。
这通常适用于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症状的胃部。
1级表示内窥镜检查观察到非特异性病变,通常是轻微的炎症或轻度的黏膜损害。
2级表示内窥镜检查观察到可疑病变,但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来明确诊断。
这可能包括活检或其他辅助检查。
3级表示内窥镜检查观察到高度可疑病变,可能是恶性病变的迹象,但尚未确定。
4级表示内窥镜检查观察到明确的恶性病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
GI-RADS系统的分级有助于医生和患者了解胃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通过胃部内窥镜诊断和GI-RADS分级,医生能够尽早发现和诊断患者的胃部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以上为胃部内窥镜诊断GI-RADS-分级的文档,共计约120字)。
胃肠道基本病变X线表现

胃肠道基本病变X线表现胃肠道病变有其特殊性,无论是那种病或那一部分病变,除局部形态学有改变外,还经常伴有局部的功能改变。
这种形态与功能相关的变化,在胃肠道疾患的诊断中,差不多具有同等重要性。
甚至,有时局部器质性病变还可产生周围的、或远处的功能性改变。
如阑尾炎可致胃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痉挛等。
此外,功能性异常,往往由形态异常而表现出来,一般而言,形态改变多属器质性病变,而功能性改变既可能是器质性变化的早期阶段,且还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X线诊断必须从形态与功能两方面进行观察,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所谓形态,在胃肠道而言,指的是管腔大小,外形轮廓以及粘膜皱襞等;而功能则是张力高低、蠕动强弱以及运动力快慢、分泌多少等功能状况。
一、管腔大小的改变胃肠道是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腔脏器。
其管腔大小改变有一定限度。
由于管壁的张力,维持其管腔具一定的形态与大小。
任何局部或全部产超过正常限度的缩小或扩大,都表明是病理现象。
超过正常范围的持久性管腔缩小是为狭窄。
表现为狭窄的病变有:先天性闭锁、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肿瘤浸润性生长以及局部功能征象如痉挛等。
其X线表现共同的征象为管腔狭窄。
所不同者:先天性闭锁一般其病变范围较短,且边缘光滑。
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者,其病变范围较长,边缘欠规则,如溃疡性结肠炎愈合阶段。
肿瘤性狭窄除管腔缩窄外,还伴有管壁僵直、狭窄段不规则。
痉挛性狭窄,属功能性改变,痉挛消除后管腔恢复正常,管壁柔软。
超过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管腔增大是为扩大。
管腔扩大的病理基础为胃肠道的局限性梗阻性病变,或胃肠道肌张力减弱所致。
X线表现:视梗阴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其上段的扩大亦有异。
扩大的管腔内可积液积气。
前述管腔缩小的病变。
都可引起狭窄以上部位的扩大,还可伴蠕动增强。
而肌张力减弱者如无力型胃,呈普遍性扩大,且伴蠕动减弱。
二、粘膜皱襞的改变粘膜皱襞具有可塑性,但正常的粘膜皱襞仍有规则的形状,一旦粘膜皱襞发生任何固定形态改变时,多表示有器质性病变。
浅表性胃炎分级标准

浅表性胃炎分级标准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疼痛、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浅表性胃炎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浅表性胃炎的分级标准。
一、分级标准。
1. 轻度浅表性胃炎。
轻度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特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轻微,且病变范围较小。
在镜下观察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轻度充血和水肿,但并未出现明显的溃疡和糜烂。
此类病变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上腹不适感。
2. 中度浅表性胃炎。
中度浅表性胃炎的特点是病变范围扩大,炎症反应加重。
镜下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充血、水肿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浅表性溃疡。
临床上,中度浅表性胃炎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早饱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吐、黑便等并发症。
3. 重度浅表性胃炎。
重度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严重,病变范围广泛。
镜下可见胃黏膜出现糜烂、溃疡等病变,甚至出现出血。
临床上,重度浅表性胃炎患者常常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严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治疗建议。
针对不同级别的浅表性胃炎,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1. 对于轻度浅表性胃炎患者,一般建议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同时可以辅助口服胃药进行治疗。
2. 中度浅表性胃炎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胃镜检查、HP检测等,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治疗方面,除了饮食调整外,还需要口服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
3. 对于重度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更为复杂,可能需要进行胃镜下治疗,如胃黏膜下注射、胃黏膜热凝等。
同时,患者还需要长期口服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以及严格的饮食控制。
三、预防建议。
除了治疗外,预防浅表性胃炎同样重要。
建议大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空腹等,有助于减少患病的风险。
“十胃九病”,这种情况需要注意

“十胃九病”,这种情况需要注意所谓“十胃九病”,说明胃病非常常见!而在胃病中最为常见的病症就是胃炎,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不注意饮食与生活作息,是很容易出现胃炎的。
作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胃炎一般可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大类。
在胃内窥镜检查门诊确诊的胃病患者中,有超过80%的病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
对于患有胃炎的人,尤其是对一些老胃炎患者来说,很担心最后会不会发生成胃癌!当然,胃炎是不会突然间发展成胃癌。
胃癌的发生主要是由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发展为胃癌之前,需经历一个癌前变化过程,这个过程都有必要好好看下。
从胃炎到胃癌有四步!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个很普遍的“胃病”!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几乎都会得到这么一个最轻级别的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也就是说,慢性浅表性胃炎距离胃癌还很远。
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顾名思义,是胃壁有慢性炎症的表现。
迄今,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不清,但多发于老年人,胃黏膜因年龄的增长而衰老。
慢性胃病中有20%是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不会都变成胃癌。
只是萎缩性胃炎变成胃癌几率,比正常人高一点。
如果治疗得当,采取的保护措施好,大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是不会癌变的。
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
称为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
“肠上皮化生”往往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也就是说还没到癌的那一步,但如果再发展下去,就可能是胃癌早期。
当然,不是所有肠上皮化生都会走到胃癌那一步,只是胃病到这一步,要更加小心呵护,积极治疗,不再折腾自己的胃,是完全可以避免发展成胃癌的。
同时,定期复查胃镜很重要。
学会这几招,呵护你的胃1、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A.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长期饮食不规则,胃黏膜频繁地发生病理反应,久之。
胃黏膜病变科普来啦,快快收藏!

胃黏膜病变科普来啦,快快收藏!胃黏膜病变胃黏膜病变指的是胃黏膜发生了炎症、糜烂、溃疡、萎缩、肠化、增生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情况。
胃黏膜的攻击因子长期攻击破坏胃黏膜,会引起胃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病变: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异型增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癌。
1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也称浅表性胃炎,它是反映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胃腺体正常。
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或轻或伴急性活动,规范化治疗大多可彻底治愈。
其病因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
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精神压力、长期服用NSAID(如阿司匹林)类药物、霉变、酸(腐)败、不洁食物等,均可损伤胃黏膜而致炎症发生。
这是胃镜报告中最常见,也是最轻的一种诊断,及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及消除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症状,往往都能够痊愈。
但是,如不积极诊治,也有进一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肠化等的风险。
2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的定义:胃黏膜萎缩是指固有腺体减少,组织学上有两种类型:①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
②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侵润引起固有层腺体数量减少。
其诊断主要靠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引起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有: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化学因素(药物、酒精)等。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患者、环境和幽门螺旋杆菌因素的协调作用决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相关胃炎的类型和发展。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分为:全胃炎胃窦为主和全胃炎胃体为主。
3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取代,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和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黏膜的常见病变,可见于多种慢性胃炎,以萎缩性胃炎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部病变’
一、胃炎
•定义
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分类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一)急性胃炎
•病因
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应激状态、胆汁反流血管因素等。
•分类
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
•临床表现:
轻重不等、发病急骤、明显致病因素。
患者常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和拒食。
•病理: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或出血等,胃壁可增厚变硬,晚期纤维增生、胃腔狭窄。
•影像学表现
轻者:无阳性发现。
较重者,非特异性征象:胃内滞留液增多,胃粘膜增粗、模糊。
穿孔者:气腹征象。
(二)慢性胃炎
•病因
主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长期反复存在:物理、化学等有害因素
•临床表现
可无症状;上腹疼痛和饱胀感
•分类:根据胃粘膜的组织学改变
浅表型、萎缩型、肥厚型
•病因
主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长期反复存在:物理、化学等有害因素
•临床表现
可无症状;上腹疼痛和饱胀感
•分类:根据胃粘膜的组织学改变
浅表型、萎缩型、肥厚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理
黏膜表面、有炎细胞浸润,重者上皮层脱落、黏膜糜烂。
•影像学表现
(中度以上)黏膜皱襞略粗、紊乱,局部压痛,胃壁软、胃小
区改变轻微。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
黏膜全程,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肠上皮化生。
•影像学表现
1.炎症伴腺体变小、少:胃小沟浅而细,胃小区显示不清或形
态不规则。
2.腺体萎缩后:黏膜皱襞增粗,胃小沟增宽>1.0mm,密度高、
粗细不一,胃小区增大至3.0~4.0mm,数目减少。
慢性肥厚性胃炎
•病理
黏膜及下层肥厚,腺管发生破坏、修复,纤维增生及囊变。
•影像学表现
1.黏膜像:黏膜皱襞隆起、粗大而宽,排列紊乱、扭曲不正,
皱襞数量减少,常有多发表浅溃疡及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结节。
2.充盈像:胃轮廓呈波浪状。
二、胃溃疡
•Ulcer of the stomach
•常单发,多在小弯与胃角附近,其次为胃窦部。
•临床表现:
反复性、周期性与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与反酸等;
有出血则有呕血或黑便;重者可有幽门梗阻;可恶变
•病理P141
胃壁溃烂缺损形成壁龛。
溃疡先从黏膜开始并逐渐侵及黏膜下层,常深达肌层。
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为5~20mm,深为
5~10mm。
溃疡口部周围呈炎性水肿。
•慢性溃疡如深达浆膜层时称穿透性溃疡。
•如浆膜层被穿破且穿入游离腹腔者为急性穿孔,也可与网膜、胰等粘连甚至穿入其中则为慢性穿孔。
•溃疡周围具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者,称为胼胝体溃疡。
•影像学表
•直接征象:代表溃疡本身的改变
•龛影,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等,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
•良性溃疡的特征:
•(1)黏膜水肿带:黏膜线、项圈征、狭颈征
•(2)黏膜皱襞均匀性纠集
•
•间接征象:为溃疡所致的功能性与瘢痕性改变。
•功能性改变:
•(1)痉挛性改变:切迹
•(2)胃液分泌增多
•(3)胃蠕动的变化:增强或减弱
•瘢痕性改变:“葫芦胃”、“哑铃胃”
•幽门狭窄或梗阻
•
•特殊类型
(1)穿透性溃疡
(2)穿孔性溃疡
(3)胼胝性溃疡
(4)多发溃疡
良恶性溃疡的X线鉴别诊断
•良性溃疡恶变的表现(1)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犹如指压迹;
•(2)周围黏膜皱襞呈杵状增粗或中断;
•(3)龛影变为不规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4)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二、胃癌
Gastric carcinoma
我国最常见肿瘤之一,好发年龄40~60岁,以胃窦、小弯与贲门区常见。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晚期出现贫血、上腹部肿块、恶病质,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
•病理早期胃癌:癌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其大小或有无转移。
隆起型
•浅表型
•凹陷型进展期胃癌:癌组织浸润可达肌层甚至浆膜,并常有扩散或者转移。
•Borrmann分型
Ⅰ型:巨块型、蕈伞型
Ⅱ型:溃疡型
Ⅲ型:浸润型溃疡,溃疡大而浅,
环堤宽而不规则,与周围胃壁分界不清,
外缘呈斜坡状外侵。
Ⅳ型:浸润型
•X线胃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黏膜面的微细结构而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CT、MRI: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浸润深度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