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选线设计重点总结定稿版

合集下载

铁路选线设计知识点总结

铁路选线设计知识点总结

铁路选线设计知识点总结在铁路选线设计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理条件、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对铁路选线设计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地理条件的考虑1. 线路的起点和终点:选取适合的起点和终点位置,考虑交通便利性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2. 地形和地质条件:考虑地形的起伏、地质的稳定性以及经过的山脉、河流等,选择合适的线路走向。

3. 气候条件:考虑气候对线路建设和运行的影响,避免自然灾害对线路的损害。

4. 水文条件:考虑河流、湖泊等水域对线路建设的影响,确保线路的安全稳定。

二、土地利用的考虑1.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了解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以确保能够合法合规地使用土地资源。

2. 土地规划和用地政策:遵循当地的土地规划和用地政策,合理规划线路,避免对生态环境和农田的破坏。

3. 土地获取和补偿:进行土地获取和补偿工作,合理安排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公平合理。

三、环境保护的考虑1.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避免经过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大气污染和噪声控制:采取措施减少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保护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3. 水资源保护:注意防止线路建设对地下水和水体的污染,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其他考虑因素1.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铁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投资回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

2. 民众意见和参与:听取周边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尽量满足公众需求,提高决策透明度。

3. 工程技术可行性:考虑选线设计的工程技术可行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确保线路的安全可靠。

结语铁路选线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理条件、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对铁路选线设计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铁路选线设计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慎重对待,确保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营,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

铁路选线设计重点总结

铁路选线设计重点总结

20.简述选线设计的基本任务答:1)根据国家对设计线在政治、经济及国防诸方面的需要,结合线路经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和工农业发展等情况,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定设计线主要技术标准;2)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结合村镇、交通、农田、水利等设施具体情况,设计线路空间位置,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力争提高线路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运营开支。

3)与其他专业共同研究,布置沿线的各种建筑物,如桥、隧、涵、挡土墙等,并确定其类型或大小,使它们和线路在总体上相互协调配合,全局上经济合理。

}21.列车运行附加阻力与基本阻力有何区别?它们是否都是阻止列车运行的力?为什么?答:1)列车运行基本阻力是指列车在空旷地段沿平直轨道运行时所遇到的阻力。

只要列车在运行,就受到此项阻力作用,它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总是存在的。

2)而附加阻力是指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时受到的额外阻力,如坡道阻力,曲线阻力,隧道阻力及起动阻力等。

附加阻力是有线路状况、气候条件及列车运行条件决定的。

3)列车运行阻力基本上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即阻碍列车运行。

而坡道阻力的方向取决于列车是上坡还是下坡。

当列车上坡运行时,列车所受到的坡道阻力的方向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当列车下坡时,列车所受到的坡道阻力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同,即有助于列车前进。

22.简述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答:(1)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和平顺。

主要指:不脱钩、不断钩、不脱轨、不途停、不运缓与旅客乘车舒适等,这些要求反映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简称《线规》)规定的技术标准中,设计要遵守《线规》规定。

(2)应力争节约资金。

即既要力争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又要考虑为施工、运营、维修提供有利条件,节约运营支出。

从降低工程造价考虑,线路最好顺地面爬行,但因起伏弯曲太大,给运营造成困难,导致运营支出增大;从节约运营支出考虑,线路最好又平又直,但势必增大工程数量,提高工程造价。

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设计线的特点,分析设计路段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铁路选线设计

铁路选线设计

铁路选线设计(总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铁路选线设计第四章铁路定线第一节铁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铁路定线是在地形图或地面上选定线路的方向,确定线路的空间位置,并布置各种建筑物,是铁路勘测设计中决定全局的重要工作。

一、影响铁路线路的自然条件二、铁路选线的一般原则1. 在铁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线路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线路方案。

2. 线路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平顺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3.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良田,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园林等。

1.通过名胜、古迹、风景地区的铁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2.选线时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察,弄清它们对铁路工程的影响。

3.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铁路修筑,运营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污染。

三、选线的步骤和方法1.走向选择2.带状范围选线3.详细定线第二节走向选择一、影响走向选择的因素1.设计线的意义及与行经地区其他建设的配合2.设计线的经济效益和运量要求3.自然条件4.设计线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二、线路走向选择要点1.经济定线的影响2.通过重要城镇的选定3.通过工矿企业点的选定4.交通走廊选择5.中间站站址的影响6.长大复杂桥址选定7.沿河越岭线位的选定8.地质条件的影响第三节接轨方案的选择接轨点的选择影响接轨点选择的主要因素:1.路网规划2.线路走向3.主要客货流方向4.既有区段站的分布及当地的接轨条件接轨方向的选择:1)主要客货流方向,应力求减少客货流的折角运输;2)城市规划与新线引入的条件。

第四节车站分布与选址铁路车站是完成运输生产兼经营的基层单位,为了保证铁路具有必要的通过能力并进行必要的技术作业,以及办理客货运业务,必须合理的分布车站。

铁路设计知识点总结大全

铁路设计知识点总结大全

铁路设计知识点总结大全一、铁路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铁路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安全。

包括确保线路和轨道结构的稳定性,防止列车出轨、撞车等事故的发生,以及考虑乘客和员工的安全。

2. 确保正常运行:铁路设计需要保证列车在规定的速度范围内正常运行,确保列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3. 经济性:铁路设计需要在满足安全和便捷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4. 环保:铁路设计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在线路布局和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铁路设计的基本内容1. 线路布局:线路布局是铁路设计的核心内容,它包括站点设置、曲线半径、坡度、轨距、轨道类型等方面。

2. 轨道结构:轨道结构包括轨道道床、轨枕、轨道、路基等,它们的设计需要考虑线路的载荷、速度、曲线、坡度等因素。

3. 信号系统:信号系统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它包括轨道电路、信号灯、信号机、闭塞系统等组成部分。

4. 车站设计:车站设计涉及到站台、候车室、站场布局、出入口设置等方面,需要满足旅客的换乘和候车需求。

5. 其他设施:如枢纽站、储备线、过街天桥、桥梁、隧道、过道、涵洞、辅助设施等。

三、铁路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标准1. 《铁路线路工程设计规范》(GB 50157-2013):该标准规定了铁路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计算方法、技术指标等内容。

2. 《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0-2013):该标准规定了铁路工程的建设施工质量验收的基本要求和验收标准。

3. 《铁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2-2009):该标准规定了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

4.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 50201-2007):该标准规定了铁路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5. 《铁路工程建筑设计规范》(GB 50317-2013):该标准规定了铁路工程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范。

四、铁路设计中的关键技术1. 线路布局技术:线路布局需要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地理条件,以及客流量、运输需求等因素,采用曲线半径、坡度、曲线超高、铺轨方式等技术手段进行设计。

《铁路选线》复习重点

《铁路选线》复习重点

铁路选线设计绪论铁路设计使用的规程和规范主要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第一章设计线的吸引范围按运量性质划分为(直通吸引范围)和(地方吸引范围)两种。

●直通吸引范围:直通吸引范围是路网中客货运量通过本设计线运送有力的区域范围。

●地方吸引范围:在设计线经行地区,客货运量由设计线运送有利的区域范围,按造由设计线运送运价最低(运距最短)的原则来确定。

●铁路每昼夜可以通过的列车对数称为(通过能力)。

●铁路(输送能力)是铁路(单方向每年)能运送的货物吨数。

●铁路能力是指(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

●铁路设计为什么要引入设计年度?答:铁路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根据设计年度的运量分期加强,使铁路设施的能力与运量增长相适应。

这样,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要求,又可节约初期投资。

运量参数铁路运量,包括货运量和客运量。

货运量:设计线(或区段)一年内单方向需要运输的货物吨数。

客运量:设计线(或区段)一年内单方向需要运输的旅客人数。

铁路运输周转量,包括货物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是衡量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货物周转量:是设计线(或区段)一年内所完成的货运工作量。

客运周转量:是设计线(或区段)计算时间内(一天或一年)所完成的客运工作量。

货运密度:是设计线(或区段)每公里的平均货物周转量。

货流比:是轻车方向货运量和重车方向货运量的比值。

(是设计线上、下行方向的货运量不均衡时,应区分为轻车方向和重车方向。

)货运波动系数: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季节性等原因,设计线的货运量在一年内的各月并不相等。

一年内最大的货运量和全年月平均货运量之比成为货运波动系数。

客流波动系数:由于节假日等原因,设计线的客流量在一年内各月份或一月内的各天并不相等,通常以月间波动系数来衡量设计线客流的波动情况,高峰日最大客流量和每日平均客流量的比值成为月客流波动系数。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我国(客货共线)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正线数目、最大坡度、最小曲线半径、到发线有效长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机车交路和闭塞类型。

5-铁路定线1

5-铁路定线1

3)山岭地区 指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峡谷、深沟等。 地形变他复杂,自然坡度>20‰,线路平、纵、横面大部 分受地形限制。 高原地带的深侵蚀沟,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 高地,地面自然纵坡多在20‰以上的地形,也属于山岭地形。 2.气候 影响着地表水的数量、地下水位高度、大气降水量及其 强度和形态、路基水温情况、泥泞期、冬季积雪和冰冻延续 期。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施工期限和条件。 3.水文 决定排水结构物的数量和大小,水文地质情况决定了含 水层的厚度和位置、地基或路基岩层坍塌的可能性。Biblioteka 地方线——靠近城镇、工矿企业
2)设计线的经济效益和运量要求
运量 组成
直通运量大— —干线、平直短、成本低,效益高
地方运量大— —扩大吸引范围
3)自然条件 4)设计线的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
二、线路走向选择要点
铁路线路走向是一条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点的折线。 关键是选定各级重要控制点。地形、江河跨越点,也会影响 线路走向的选择。
1.经济定线
经济定线:从技术经济观点概略地确定设计线的方向。 从技术经济角度确定设计线的走向时,设计线的运输性 质对线路走向的确定有重要影响。 直达运输为主:线路力求短直; 地方运量为主:尽量通过客、运量的各个基地; 客运量大:满足客运需要和提高行车速度; 货运量大:选择运输成本低的平、值、短线路方案。
4)京沪高速天津至济南 经临邑方案:线路短直、平面条件好,跨既有铁路和 公路少,线路短20.891km,节约投资14亿元。 经德州方案:对吸引客流及德州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有 利;预测2015年为48万人,2020年为510万人。线位符合 德州市的城市规划,有利换乘,对德州等城市的经济发展 有利;因此,推荐经德州方案。
2)京沪高速徐州至南京段 取直方案:线路缩短23.8km,节省投资9亿元。 绕行蚌埠:现有到发旅客达800多万人/年,预测年 度运量达1 800万人/年。其衔接水家湖方向的线路进出 客流500多万人/年。

铁路选线设计 复习资料

铁路选线设计 复习资料

第二章 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原则1 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任务:铁路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提出质量可靠的设计文件,以保证铁路投资的经济效益。

它的基本任务是:(1)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的需要,结合线路经过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工农业发展等情况,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定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

(2)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和村镇、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等具体情况,设计线路的空间位置(平面、立面),并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力争提高线路质量。

(3)与其他各专业共同研究,布置线路上各种建筑物,使其总体上互相配合,全局上经济合理,为进一步单项设计提供依据。

2铁路基本建设程序: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

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

验交投产。

后评估。

铁路运量货运量C 是设计线(或区段)一年内单方向需要运输的货物吨数,应按设计线(或区段)分上、下行分别由下式计算:C =∑Ci (104t /a ) (2—1) 式中 Ci ——某种货物的年货运量。

运输周转量货物周转量C HZ 是设计线(或区段)一年内所完成的货运工作量,可由单方向一年内各种货运量Ci (104t /a)与相应的运输距离Li (km)按下式计算: C HZ =∑(Ci ×Li ) (104t·km /a ) (2—2) 货运密度货运密度C M 是设计线(或区段)每km 的平均货物周转量:式中 L ——设计线(或区段)的长度(km)。

货流比设计线上、下行方向的货运量不均衡时,应区分为轻车方向和重车方向。

货流比λQZ 是轻车方向货运量CQ 与重车方向货运量CZ 的比值,即3铁路的设计年度划分和作用:应分为近期、远两期。

近期、远期分别为铁路交付运营后第10年和第20年。

近、远期运量均采用预测运量。

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的要求;对于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宜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考虑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铁路选线设计

铁路选线设计

铁路选线设计第四章铁路定线第一节铁路选线得基本原则铁路定线就是在地形图或地面上选定线路得方向,确定线路得空间位置,并布置各种建筑物,就是铁路勘测设计中决定全局得重要工作。

一、影响铁路线路得自然条件二、铁路选线得一般原则1、在铁路设计得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线路方案作深入细致得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得基础上,选定最优线路方案。

2、线路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平顺与舒适度得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与养护。

3、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良田,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园林等。

1.通过名胜、古迹、风景地区得铁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2.选线时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察,弄清它们对铁路工程得影响。

3.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铁路修筑,运营所产生得环境影响与污染。

三、选线得步骤与方法1.走向选择2.带状范围选线3.详细定线第二节走向选择一、影响走向选择得因素1.设计线得意义及与行经地区其她建设得配合2.设计线得经济效益与运量要求3.自然条件4.设计线主要技术标准与施工条件二、线路走向选择要点1.经济定线得影响2.通过重要城镇得选定3.通过工矿企业点得选定4.交通走廊选择5.中间站站址得影响6.长大复杂桥址选定7.沿河越岭线位得选定8.地质条件得影响第三节接轨方案得选择接轨点得选择影响接轨点选择得主要因素:1.路网规划2.线路走向3.主要客货流方向4.既有区段站得分布及当地得接轨条件接轨方向得选择:1)主要客货流方向,应力求减少客货流得折角运输;2)城市规划与新线引入得条件。

第四节车站分布与选址铁路车站就是完成运输生产兼经营得基层单位,为了保证铁路具有必要得通过能力并进行必要得技术作业,以及办理客货运业务,必须合理得分布车站。

为保证铁路线路有一定得通过能力,沿铁路线划分若干区间,每一区间只允许一列车占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选线设计重点总结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20.简述选线设计的基本任务答:1)根据国家对设计线在政治、经济及国防诸方面的需要,结合线路经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和工农业发展等情况,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定设计线主要技术标准;2)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结合村镇、交通、农田、水利等设施具体情况,设计线路空间位置,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力争提高线路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运营开支。

3)与其他专业共同研究,布置沿线的各种建筑物,如桥、隧、涵、挡土墙等,并确定其类型或大小,使它们和线路在总体上相互协调配合,全局上经济合理。

}21.列车运行附加阻力与基本阻力有何区别它们是否都是阻止列车运行的力为什么答:1)列车运行基本阻力是指列车在空旷地段沿平直轨道运行时所遇到的阻力。

只要列车在运行,就受到此项阻力作用,它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总是存在的。

2)而附加阻力是指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时受到的额外阻力,如坡道阻力,曲线阻力,隧道阻力及起动阻力等。

附加阻力是有线路状况、气候条件及列车运行条件决定的。

3)列车运行阻力基本上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即阻碍列车运行。

而坡道阻力的方向取决于列车是上坡还是下坡。

当列车上坡运行时,列车所受到的坡道阻力的方向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当列车下坡时,列车所受到的坡道阻力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同,即有助于列车前进。

22.简述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答:(1)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和平顺。

主要指:不脱钩、不断钩、不脱轨、不途停、不运缓与旅客乘车舒适等,这些要求反映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简称《线规》)规定的技术标准中,设计要遵守《线规》规定。

(2)应力争节约资金。

即既要力争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又要考虑为施工、运营、维修提供有利条件,节约运营支出。

从降低工程造价考虑,线路最好顺地面爬行,但因起伏弯曲太大,给运营造成困难,导致运营支出增大;从节约运营支出考虑,线路最好又平又直,但势必增大工程数量,提高工程造价。

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设计线的特点,分析设计路段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3)既要满足各类建筑物的技术要求,还要保证它们协调配合、总体布置合理。

铁路上要修建车站、桥涵、隧道、路基、道口和支挡、防护等大量建筑物,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不但关系到这些建筑物的类型选择和工程数量,并且影响其安全稳定和运营条件。

因此,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各类建筑物对线路的技术要求,还要从总体上保证这些建筑物相互协调、布置合理。

23.铁路定线中车站分布时,最好将车站设在纵断面的什么部位,简要说明理由。

答:铁路定线与车站分布最好将车站设在纵断面的凸起顶部。

这是因为将车站设在纵断面的凸起顶部时,列车进站为上坡,有利于列车减速,减少列车制动而引起的轮箍和闸瓦的磨耗及相应的运营支出;列车出站为下坡,有利于列车加速,咳减少能量消耗,也有利于提高列车在区间的平均走行速度。

16.会让站设置在单线铁路上,主要办理列车的到发和会让,也办理少量的客、货运业务的车站,称为会让站。

17.到发线有效长答:车站到发线的有效长是指可以停放列车而又不影响邻线办理行车进路的长度。

18.第二线与既有线并行等高答:第二线与既有线的线间距不大于5.0m时,两线修建在共同路基上,且轨面标高相同,称为并行等高。

19.曲线的渐伸线答:曲线OA表示任一曲线,将一条没有伸缩性的细线,一端固定于O点,把细线拉紧使其密贴于曲线OA上,然后把细线另一端点A自曲线OA拉开,使拉开的直线随时保持与曲线OA相切,A点的移动轨迹即为曲线OA之端点A的渐伸线。

20.第二线与既有线的线间距答:第二线与既有线的线间距,是指两线中心线间在既有线法线方向上的距离。

21.既有线纵断面改建设计与新线纵断面设计比较,有哪些主要区别,为什么要有此区别?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新线纵断面设计是以路肩标高为准设计的,而既有线纵断面改建设计是以轨面标高为准设计的;2)既有线纵断面改建设计要求比新线设计更细致精确,所以采用放大纵断面图设计,其高程比例尺通常比新线纵断面图放大5-10倍,即1:100-1:200.之所以要有此区别,要采用放大纵断面图进行设计,一是为了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减少改建工程;二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改建工作与既有线正常运营之间的干扰,也要求尽可能减少改建工作,这两方面的原因,就要求既有线纵断面改建设计比新线纵断面设计更细致,精确,准确。

22.简述用渐伸线原理计算拨距的前提条件和终点条件。

答:首先,曲线长度应基本保持不变,才能保证必要的计算精度。

所以该方法仅适用于将错动的既有曲线拨正为规则线形,以及拨动前后曲线长度不会大量变化的改建设计。

若既有曲线的转角较大,且要增大曲线半径,则改建后线路长度缩短;若采用一般方法计算拨距,就要产生很大误差,需要用特殊方法计算拨距。

其次,保证终切线不拨动。

首先,要保证既有曲线的转角不变动,以免终切线发生扭转。

所以设计时应保证设计曲线和既有曲线的转角相等。

最后,还必须使既有曲线测量终点的拨距为零,以免引起终切线的平行移动,所以设计时应使测量终点设计曲线和既有曲线的渐伸线长度相等,即J SE E=。

23.简述既有铁路能力加强中,提高通过能力的措施答:提高通过能力的措施有行车组织措施、改换信联闭装置、增设车站和线路所和增建第二线及其过渡措施。

行车组织措施包括缩短控制区间的运行图周期、采用特种运行图、减少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等。

采用较完善的信号、连锁、闭塞装置,可使列车在车站上交会、越行的作业时间缩短,从而提高通过能力。

增设车站或线路所可减少控制区间的站间距离,从而提高通过能力,但站间距不能过短。

增建第二线及其过渡措施包括:向控制区间延长站线;修建双插段,组织不停车交会;在控制区间铺设第二线;增建二线。

24.简述横列式会让站布置图式的特点答:会让站布置图按其到发线的相互位置可主要分为横列式会让站和纵列式会让站两类。

横列式布置图型的特点是到发线横向排列。

因此站坪长度短,工程费小,车站值班员对两端咽喉有较好的望条件,便于管理,到发线使用灵活,站场布置紧凑。

纵列式会让站是将两到发线纵向排列,并向逆行方向错移一个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度。

因此,需要较长的站坪,工程费用大;车长与值班员联系时,走行距离较长;列车在站会车不灵活,特别是在三交会的情况下,有时造成客车不能停靠基本站台,先到的列车不能先开,应通过的列车不能通过的情况,增加列车的停站时间。

这种图式的优点是,适应重载列车到发的需要;便于车站值班员与司机交接行车凭证;在山区地形陡峻狭窄的情况下,这种布置图可以减少工程量。

(20)二线平面计算。

当D 1=4.0m ,D 1<D 2,既有线在外侧时,用三角分析法进行第二线的平面计算。

1推导出R Ф、b 1、b 2、B 、A 、θ、φ的计算公式2推导出圆曲线范围内线间距Y=MN 的计算式。

解:如图a 所示,既有线在外侧,第二线在内侧,在曲线地段线距由D 1加宽到D 2;ZH 1—HY 1—YH 1—HZ 1为整正后的既有曲线,ZH 2—HY 2—YH 2—HZ 2为设计的二线曲线。

既有线圆曲线起点ZY l 与终点YZ l 为既有线切线内移后切点,切线内移距离为P 1。

ZY 1点与YZ 1点距交点JD l 的切线方向距离为(R 1+P 1)tan(α/2),距内移切线的交点Q 1的切线方向距离为R 1tan(α/2)。

整正既有曲线时,所算得的圆曲线起终点里程,即图中ZY 1、YZ 1的里程。

第二线圆曲线起点ZY 2与终点YZ 2为第二线切线内移后切点,切线内移距离为P 2。

ZY 2点与YZ 2点距交点JD 2的切线方向距离为(R 2+P 2)tan(α/2),距内移切线的交点Q 2的切线方向距离为R 2tan(α/2)。

(1)选定第二线的圆曲线半径2R 与缓和曲线长度2l 首先求出假拟的圆曲线半径R Ф,其曲线起点与既有圆曲线起点里程相同,据此,即可选出第二线的圆曲线半径。

如图b 所示,根据内、外侧圆曲线半径的相互关系,可列出两个方程式:ZR P P D R+++-=φ2111①αφcos 2121Z R P P D R +++-=②,式②—式①,得αcos 112--=D D Z(1)然后,计算R Ф,)(2111P p D Z R R+---=φ(2)在尚未选出2R 与L2前,可假定P 1=P 2,求出概略的'φR ,将'φR 取为10m 整数,即第二线的圆曲线半径2R 。

第二线圆曲线半径取整时,要保证两线间最小线距不小于4.0m ,所以当两线间切线上的出发线距有一端为4.0m 时,则由于第二线在内侧时,R 2应进整为10m 整数,R 2 >R Ф。

按照新建铁路标准,根据R 2选定缓和曲线长度2l 。

据此可以算然后,出222224R l P =,即可按式(2)计算正确的R Ф值。

(2)计算第二线圆曲线要素α与既有曲线相同,则2tan22αR T =,α22R L =,2tanαφφR T =(3)计算既有圆曲线与二线圆曲线的起点间与终点间的错动量b l 与b 2(图b)12221sin )(b Z T T a b T Tb -=--=-=αφφ(3)(4)内外侧圆曲线间线间距离的计算内外侧圆曲线间距离计算如图c 所示。

两圆心连线在既有曲线起点法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22111P R D P RB -+-+=(4) 两圆心距为21221b B O O A +== (5)两圆心连线的延长线与既有圆曲线起点法线方向间的夹角为Bb 1arctan =θ(6)既有圆曲线上任一点M 到既有曲线起点的弧长所对之中心角为πφ18011⋅=R L(7)既有圆曲线上任一点到第二线圆曲线的线间距离MN 为 所以)(sin )cos(22221φθφθ+⋅--+⋅-=A R A R Y (8)吸引范围按运量性质分为直通吸引范围:路网中通过本设计线运送的有利区域范围。

(按等距离的原则拟定) 地方吸引范围:设计线经行地区内,客货运量由设计线运送有利的区域范围,运量包括运出、运入和在本线装卸的货物。

(按运价最低原则确定)货运量:铁路一年内单方向需要运输的货物吨数,应按设计线(或区段)分上、下行分别计货物周转量:设计线(或区段)一年内所完成的货运工作量,可根据单方向一年内各种货运量与相应的运输距离计算:货运密度:货运密度是设计线(或区段)每km 的平均货物周转量。

货流比:轻车方向货运量CQ 与重车方向方向货运量CZ 的比值。

货运波动系数:一年内最大的月货运量与全年月平均货运量的比值,以β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