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触角胸足及翅识别
农业昆虫识别技术—农业昆虫主要类群的识别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小麦叶蜂
成虫
幼虫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2、 茎蜂科Cephidae
小型,体细长,腹部没有细腰。体多为 黑色;触角丝状;前胸略呈方形, 前翅翅 痣狭长;腹部侧扁,产卵管短,能收缩。 幼虫无胸足, 腹足退化成瘤状。腹末有尾 状突起。幼虫钻蛀茎干危害。如梨茎蜂。
梨茎蜂成虫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胡蜂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6、蜜蜂科Apidae
体黑色或褐色,生有密毛;前翅狭;前、中足胫节各有1端距;后足胫节无距, 为携粉足;腹 末具螯针。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中华蜜蜂
净角器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二、双翅目Diptera及主要科的识别 (一)双翅目的识别
形态特征: 1、体小至中型,头小; 2、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 3、触角长短不一,有的具触角芒; 4、前翅一对,后翅特化成平衡棒。
成虫均在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多数种类对糖、酒、醋混合液表现有强的趋性。少数种类喙端锋利,能刺破成熟的 果实。绝大多数幼虫植食性,为害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钻入地下为害,咬断植株根茎、幼苗,如地老虎类;有的蛀茎或 蛀果为害,如棉铃);有的则暴露在寄主表面为害,如粘虫等.
小地老虎
大地老虎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广腰亚目: 腹部与胸广阔连接,不收缩;翅脉较多,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 产卵器锯状或管状。幼虫有胸足,多足型。植食性。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1、叶蜂科Tenthredinida
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翅有短粗的翅痣,有缘室2个;前足胫节有2端距;产卵器扁,锯 状。幼虫腹足6—8对,食叶为害。产卵于植物组织中。如小麦叶蜂、梨实蜂。
昆虫的分类

(1)鳃金龟亚科Melolonthinae
• 后足跗节一对爪大小相等, 均 2 分叉;
•
金龟 幼虫叫蛴螬grubs
• 成虫常夜间活动,危害作物、果树、林 木的叶、花或果实;幼虫取食幼根。 • 全世界已记载9000种,我国已知约500种, 有很多重要害虫。
•华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oblita (Fald.)
1、蝽科Pentatomidae :
体中-大型 触角多5节,少数4节,喙
4节;
单眼一对。中胸小盾片发
达,三角形。
前翅膜区上有多数纵脉,
从一基横脉上伸出。
菜蝽
岱蝽 Dalpada oculata
斑须蝽 Dolycoris baccarum
浩蝽 Okeanos quelpartensis
5、长蝽科 Lygaeoidea 小至中形,体狭长。
大多数种类植食性。
6、黾蝽科
体小型至大型,长形或椭圆形。背面多为暗色而无光泽。头 平伸,单眼无。触角4节,明显伸出。喙4节,粗壮,直,但 不紧贴于头部腹面。前胸背板极为发达,向后延伸,将中胸 背板全部遮盖,外观不能看见;在无翅类型中尤其如此。前 胸背板前端不具领圈。中胸小盾片不发达。中、后足极细长 向侧方伸开,腿节与胫节约等长
• 7.吉丁甲科Buprestidae
•
• 体形与叩头甲相似,但前胸后侧角 无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入, 前胸腹板突扁平状,嵌入中胸腹板, 不能活动。体常有鲜艳的金属光泽。 触角锯齿状。
7、锹甲科(Lucanidae)
体多为黑色或褐色的大形甲虫,有光泽,体壁坚硬,头 大而强。触角膝状,11节,末端3节呈叶状。雄虫上颚特别 发达,而突出成鹿角状。跗节5节。以第5节最长。一般生 活在朽木或腐植质中。
昆虫学基本知识

瓢虫的卵 舞毒蛾的卵 日本球坚蚧的卵
卵的 构造
幼虫期 大量取食、积累营养、迅速增大,是危害盛期
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脱皮:幼虫发育期间每隔一定时间脱去旧表皮换上新表皮的 过程。
蜕:脱下的旧表皮
龄期:相邻两次脱皮的间隔期,初孵为1龄,每脱一次皮就 增大一龄,虫龄的计算公式为:虫龄=脱皮次数+1
类型:1.原足型:胸足和其他附肢只有几个突起―寄生蜂 2.多足型:3对胸、2-8对腹―蛾、叶蜂 3.寡足型:3对胸足、无腹足―金龟、标甲、叶甲 4.无足型:无胸足、无腹足―天牛、象甲、蚊、蝇
三、昆虫的变态及类型
变态:生长发育中,不仅体躯有所增大,同时在外部形态
和
组织方面也发生明显变化,称变态。
变态类型:由于分化程度不同以及环境长期适应结果。
㈠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3个 虫态。其中包括:
1.渐变态:卵—幼虫—成虫。幼虫与成虫习性、形态、环 境相似,仅翅芽短,性器官未成熟的变态。
1.基本结构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前附节。
2.基本类型 原是行走器官,由于适应生环境及方式不同变化
(1)步行足——步行虫。
(2)跳跃足——蝗虫(后)
(3)捕捉虫——螳螂(前)
(4)开掘足——蝼蛄(前)
(5)游泳足——龙虱
(6)抱握足——龙虱前足吸盘状
(7)携粉足——蜜蜂(后足)
(三)翅的构造和类型 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具翅,背侧板向外扩展而 来,对分布、求偶、觅食、避敌意义重大。 1.基本构造:有三边、三角、三褶、四区。
第二节 昆虫的繁殖发育和习性
一. 昆虫的生殖方式 二. 昆虫的发育 三. 昆虫的变态及类型 四. 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特点 五. 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六. 休眠和滞育 七. 昆虫的习性及其与防治的关系
河北农大普通昆虫学-第六篇-昆虫的分类学(鞘翅目)

3.龙虱科Dytiscidae
水生,流线型,背腹面为弧形,体光滑,腹部可 见8节,后足为游泳足;下颚须短于触角;
(三)菌食亚目Myxophaga
4.球甲科Sphaerioidae
小型甲虫,触角棒状;前胸具背侧缝;后翅 具纵室,边缘具长缨毛,跗式3-3-3。
(四)多食亚目Polyphaga
5.水龟甲科Hydrophilidae
触角有各种类型:
多数11节,少数不为11节,,可有丝状, 棒状,锯齿状、栉齿状;念珠状、鳃叶 状、膝状等;复眼一般发达,突出,复 眼圆形,椭圆形,肾形,单眼大多种类 无,少数种类有, 口器多为咀嚼式,有些种类有吸吮功能 (主要因为在上颚内具沟槽)。
几个名词:
A、基节窝开式:基节窝后缘不全部被骨片环绕,仍 有一部分为膜质,称为~; 基节窝闭式:基节窝后缘若被骨片环绕,称为~;
(3) 鳃金龟亚科Melolonthinae
体色多暗淡,体型偏于园,触角8-10节, 鳃片三节;上唇外露骨化;各足2爪通常 相等;腹部气门位于腹板侧上方。
8.吉丁甲科Buprestidae
体瘦长,触角11节,能活动;前胸与中后胸连 接处无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且有明显的凹陷, 侧面观有两个弧形;虫体多为绿色或蓝色,为 果树及林木害虫;
鞘翅目Coleoptera
该目是世界上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目,种 类约350000种,我国已知约7000种,多 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少数种类主要 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 本目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
形态概述
体型由小到大,(0.5~18cm以上),体壁 坚硬,前翅鞘翅,后翅膜质,体色体型各 异,有同种异色;成幼虫口器多咀嚼式。 1.头部: 头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昆虫的分类-鞘翅目

捕食小昆虫。 幼虫生活于土中隧道内,头在入口处,背钩防止捕食时被 拖出。 全世界约2000种,我国120余种,常见种有中华虎甲和杂 色虎甲等,均为捕食性。
中华虎甲
2、步甲科 Carabidae
特征: 1.体小至大型,色暗,具金 属光泽; 2.头前口式, 窄于前胸; 3.下颚无能动的齿; 4.触角位于上颚基部与复眼 之间; 5.鞘翅表面具纵沟或刻点行。 6.成虫后翅常退化,不能飞, 仅能在地面行走,故称为步甲。 7.幼虫为蛃型幼虫,黑色, 足长,活跃,第9节尾突发 达。
1.蛃型
体壁坚硬,胸足发达、5节,第9腹节有尾突。 行动活泼,捕食性,如肉食亚目、隐翅虫总科等。
2.金针虫型
体壁坚韧,胸足不太发达、4节。 不太活泼。植食性,生活于土壤内,叩头 甲科。
3.伪蠋型
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4节,无腹足。 不活泼,食叶。见于叶甲、皮蠹等。
4.蛴螬型
8、金龟科Scarabaeidae
特征: 1.体粗壮,卵圆形或长形, 背凸; 2.触角鳃叶状,8~11节, 末端3或4节侧向膨大; 3.前足开掘式,跗节5节; 4.后足着生位置靠近中足, 远离腹末;腹末有1对气门在 鞘翅外; 5.爪有齿,大小相等。
金龟科习性差别大。 许多为粪食性或腐食性、尸食性等;其它 种类植食性,取食植物叶片、果实、和花 等,有些是草场或农作物的重要害虫。
16、瓢甲科Coccinellidae
特征: 1.身体半球形,头后部被前胸背板所覆盖; 2.触角棒状; 3.跗节为隐4节;第3节极短,第2节双瓣状。
龟 纹 瓢 虫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
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
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当工作需要遇到不同类群时,也能尽快地熟悉它们并进行识别与鉴定工作了。
为识别和鉴定某一类群时,首先必须熟悉有关该类群的基本知识,了解该类群分类中常用的一些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理解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并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检索到各个目。
一、昆虫纲的基本知识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主要纲,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一对触角;胸部具三对附肢(足),大多数种类还具两对翅。
二、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
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
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
昆虫识别

大蚊科
a. b. c. d. 体细长似蚊,中或大形。 头大,无单眼,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 栉齿状或锯齿状。 主要特征是中胸背板有一“V”形沟。 足细长,转节与腿节处常易折断。
蚊科
a. b. c. d. e.
食蚜蝇科
a. b. c. d. 体中型,有黄色斑纹似蜜蜂 头大复眼发达 前翅R与M间有一段游离的伪脉 多捕食性,食蚜虫。
寄蝇科
a. 体小至中型,粗壮多毛。 b. 中胸后盾片发达,露在小盾片外成移圆形突起。 c. 幼虫寄生性,对象为鳞翅目幼虫、蛹及其他虫体上。
花蝇科
a. 体小至中型,外形与蝇科相似,细长多毛,活泼。 b. 中胸背板有 一条完整的横缝,将背板分为前后2块,连同小盾片共3块。 c. 腋瓣大。 d. 幼虫白色至黄色。多腐食,少数植食,是重要的地下害虫。
实蝇科
a. 小至中型,常有黄、棕、橙、黑色。
b.
c. d.
头圆,球形。
复眼大,常有绿色光泽。 翅面常有褐色云雾状斑纹,Sc呈直角弯 向前缘,中室2个,臀室三角形,末端 呈锐角。 雌虫腹末产卵器细长。
e.
f.
幼虫植食性,危害果实、种子。
潜蝇科
a. b. c. d. e. 体微小至小型,黑色或黄色。 触角短,第3节呈球型。 前缘脉在Sc脉末端处常有缺刻。 中脉间有2个闭室(基室、中室),基室下方有1小臀室。 美洲斑潜蝇
3. 经济意义
在植食性类群中,有许多种类为非常重要的农业害虫或检疫害虫,如 小麦吸浆虫、稻瘿蚊、地中海实蝇和美洲斑潜蝇等。
重要检疫害虫
3. 经济意义
在腐食性或尸食性类群中,有些是重要的医学昆虫,能传播多种疾病, 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传播的疾病有病毒类的脊髓灰质炎、传染性肝炎、 天花和红眼病等,衣原体的沙眼,螺旋体的雅司病,细菌类的伤寒、痢 疾、霍乱和肺结核等,原虫类的阿米巴痢疾和鞭毛虫的蛔虫和绦虫病等。
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鳞翅目蛾类

4.刺蛾科Eucleidae
黄刺蛾 幼虫危 害状态
5.螟蛾科Pyraloidea
●具细长的足。喙基部有鳞片,触角丝状,有单眼,下颚须 及下唇须发达下唇须常突出,前翅近三角形。腹部第一节 有鼓膜器。后翅Sc+R1 与Rs 接近,平行或越过中室后有 一小段合并,是该科的鉴别特征。
5.螟蛾科Pyraloidea
13.夜蛾科Noctuidae
●幼虫通常粗壮,仅具原生 刚毛,常具4对腹足,但 有些种类第一二对腹足退 化,趾钩单序中带,幼虫 常在地下造土室化蛹。
13.夜蛾科Noctuidae
●夜蛾科是鳞翅目最大的一个 科,关于亚科的分法目前仍比 较混乱,常见可有斜纹夜蛾 Prodenia litura (Fibr.) ,多数幼 虫植食性,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钻入地下危害,咬断植株 根茎、幼苗,如地老虎类;有 的蛀茎或蛀果等危害,如棉铃 虫;有的则暴露在寄主表面危 害,如粘虫等。
●一般为大型蛾,身体粗壮, 前后两端较小,似梭型。 触角丝状,中部加粗,末 端形成1细钩,喙极长。
10.天蛾科Sphingoidea
●前翅狭长,外缘倾斜,后翅较小,一般鳞片厚而密。后翅 的Sc+RI和Rs平行且在靠近中室中部有1横脉相连。常具 翅缰和系缰钩。
10.天蛾科Sphingoidea
●幼虫大而粗壮,没有明显的毛。各腹节又分为6-8小环。 在第八腹节背面常有一个尾角,体侧常有斜纹1列,在地面
5.螟蛾科Pyraloidea 稻种卷叶螟
危害性状
●成虫有强的趋光性。 多危害禾本科植物, 少数危害桃、苹果、 梨等果树。
豆螟 蛾危 害性
状
玉米螟
危害状 态
6.尺蛾科Geometro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