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流行,朝廷官职主要由世家大族担任。

3.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二、变化趋势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三、积极影响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四、图示法概括选官制度演变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

此图可反映出A.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B.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D.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

高考历史专题检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高考历史专题检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一、选择题1.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

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

这一规定( )A.保护了贵族利益B.规范了官员行为C.维护了官僚政治D.扩大了地方权力2、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度是()A. 世禄制B. 征召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4.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5、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主要受制于门阀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6、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 3、4、宋代:中央----御史台三院 地方----提点刑狱史 通


• 5、元代:中央----御史台 地方----(设22道)肃政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兼有治官、监督、 制衡、检察、弹劾、惩戒和教育之效能,充分 体现了监督之意。( 右图 ) 材料2:“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 朕医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
中央
地方
监御史
郡、县
御史府:御史大夫
汉武帝
丞相司直+给事中
西汉末年
御史台:御史中丞
汉武帝
丞相史 州部刺史
州、县、郡 13个监察区(州部)
县乡:督邮
• 特点: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二. 形成于--秦汉 ( 基础掌握 )
④相对而言体制较为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
• 以小御大;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
三. 发展于--魏晋 ( 一般了解 )
提示:高考出题较少,考频不高;但作为过渡知识,应有所了解
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呈现怎样的新特点? ①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 ②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 ③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 ④谏官系统开始系统、规范化。;

【史料及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史料及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史料及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历经漫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而来。

在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体制,用于选拔和任命官吏,监察制度则用于监督和问责官吏的行为。

这两个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也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选拔制度。

在商代,贵族统治阶级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继承权,而官员的选拔也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凡是贵族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任要职。

跟着周朝的到来,兴起了世袭制度,官职成为世袭财产,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作为官员来担任一定的职务。

然而,秦朝的建立对中国的选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推行的不分等级的任用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格局,使选官的标准更加倾向于个人能力和贡献。

秦朝建立了官吏考试制度,要求人才必须通过考试来获得官职,这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客观。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乡试、郡试、会试等多级考试,通过文化考试选拔高级官员。

这一制度被后世称之为科举制度,它使得文化和学识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因素。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们有了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机会,破除了世袭制度的不公和闭塞性,激发了全民智力的潜能,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科目繁多、等级分明的考试制度,严格选拔人才。

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科举制度得以保留并不断完善,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才最终被废除。

与选官制度相伴而生的是监察制度。

在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出现始于周朝的“三监”制度,即监司、监札和监史。

在这一制度下,监察官员对官吏进行监督,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

随着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监察制度也逐渐发展完善。

唐朝建立了同知院,负责对官员的人事任免进行复审,并对官员的任职行为进行监察。

宋朝则设立了御史台,并在朝廷与地方分别设置监门、检察使等官职,对实施监察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1.(2018年新课标Ⅰ卷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弄清两个问题:1、唐代的藩镇和藩镇割据两个有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

在唐代,藩镇最初是唐王朝为拱卫边疆而在北方边境建立的军事政治于一体的机关,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除边疆外于各地新设了众多藩镇,这些强藩镇除河朔三镇外,基本上都听命于唐中央。

唐未黄巢起义后,在全国才普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代中后期的财政问题。

唐王朝在平定“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其后,财源主要仰丈于东南。

分析表2所给的材料,东南型的藩镇向朝廷上贡,中原型和边疆型的少上贡,这些藩镇数量多且在维系唐王朝的统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上贡且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

综观4个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旨的是D项。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答案】D【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均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是()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2.在中国古代有些官职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可以监察地方甚至中央高官。

下列属于此类官职的有()①刺史②御史③给事中④典客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3.下述选项中,体现科举制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4.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A.殿最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监察制5.“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抒发了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

这受益于()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中,记载了西汉后期110多个迁任的实例,其中表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到了65%。

据此可知西汉后期()A.察举标准发生改变B.官吏考课重视功绩C.官吏选拔程序完善D.刺史监察已然失效7.读下图,该图反映的制度()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C.实现了仕途晋升的公平D.淡化了光宗耀祖的观念8.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

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由此可知,三途用人()A.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B.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C.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D.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9.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官吏监察制度”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官吏监察制度”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官吏监察制度”专题复习●张会英 娄卫星在文科的综合复习中,我们必须寻觅时政热点与所学知识的联结点,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反腐倡廉无疑是当今的一大时政热点,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反腐倡廉相关内容的挖掘。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官吏监察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对此专题进行简要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专题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

在监察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行使监察职能的官职和机构。

如秦朝的御史大夫,两汉时期实行的刺史制度,唐朝时起用的谏臣如魏征等,北宋时设知州和通判,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明朝设立都察院,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吏治的清明,同时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的一种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到了封建社会,秦朝官员任用制度是直接由皇帝任免;两汉时是察举制,重品行;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隋唐实行科举制,北宋时进一步加强;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实行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政治统一和民族凝聚力,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后期科举考试日益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

【例题分析】东晋南朝、隋朝、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分析] 本题是2001年春季高考试题。

选官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

本题涉及三个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考察的知识量很大,要求体现461的历史思维能力也较高。

首先从教材中概括出这三个时期各采用了何种选官制度,然后再结合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原因和历史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练习卷
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

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

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

这表明隋唐时期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3.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

上大怒,召昌业至内侍省,赐死。

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
4.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

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

这表明宋代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5.公元132年,左雄向汉顺帝上言:孝廉年不满四十的,不得推举;孝廉需考试才能授官,诸生试儒学经术,文官考公文。

“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左雄改制表明
A.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B.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
C.察举制经历脱变走向历史终点D.统治者力图改进原有的察举制
6.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学.科网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

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
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
D.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
7.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世人抵制世家大族入仕
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8.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举行“升舍”考试,并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上舍之尤者,直除以官”。

此举A.实现了科举与教育的逐步分离
B.可以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打击了士人在校听读的积极性
D.有利于弥补科举考试的不足
9.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0.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则;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

如汉代巡察郡国的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

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

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

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作了规定;清代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查官,要求日益严苛。

研究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巡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考略》(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巡视制度对当代中国巡视工作的启示。

12.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1)巡视有法律保障或重视巡视立法建设;巡视官员的品级较低,但权力较大;巡察方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或巡视官员选拔条件严格。

(2)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腐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要不断加强巡视立法建设或巡视制度要法制化、科学化;要不断加强巡视官员的选拔;要不断创新巡视方式,提高巡视的时效性。

12.【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学科&网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的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

(答两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