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不断恶化的环境加 重 了负担。在全球 化 的背景下 ,人类 与环境 的矛盾 在各 个 国家都存在 ,哥 德兰特 等学者甚 至认 为 ,从 目前
到一种人与环境 的生态平 衡。在这一 时期 的中 国实 践 中,第三 代 中央领导集体把人 口问题提 高到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首要 位置 , 提出在现代化建设 中必须 正确处理 人 口资 源环境 与经济 建设 的 关 系 。从 而 奠定 了我 国人 口 、资 源 与 环 境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的基 调 。 到 了胡锦涛同志为核 心 的新 一代 中央领导 集体 又提 出了和谐理 念和科 学发 展观 ,这 既是对优 良传统 思想 的继 承 ,又是 对当下 中国发 展问题深刻 思索 的结果 ,标 志着我 国的可持 续发展 进入 了 一个 新 阶段 。 二 . 中 国 人 口 与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问 题 及 原 因 但是 ,不 能忽视 的是 , 目前 我 国在 人 口与 环境 可持续 发展 过 程 中 还存 在 很 多较 为 突 出 的 问题 。 首 先 就 是 人 口数 量 多 、素 质 低 、 老 龄 化 严 重 。虽 然 在 计 划 生 育的国策控制下 ,我 国人 口增长放缓 ,但人 口问题仍然 突出。 人 口学 家田雪原 教授指 出 ,社会 总需求与 总供给不 平衡 这一 由 人 口问题 引起 的的矛盾将 长期存 在 ,人 口对 资源环 境 的压 力将 继续加 大 ,流动人 口增 长成为社 会不稳 定 的潜 在 因素,独 生子 女群体 的形成对整个 社会 结构造 成扭 曲。人 口增长会 带来 一系 列 的社会 问题 ,人 口素质特别 是劳 动力素 质的高低 成为决 定可 持续发展 的主要 因素。提高人 口的科学 文化素 质 ,是实 现控制 人 口增 长 、保 护 生 态 平 衡 、有 效 利 用 资 源 的 基 础 ,是 保 证 我 国 真 正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根 本 前 提 。 第二是人 口压 力使 得 环境 承 载 力难 以 负荷 。截 止到 2 0 0 2 年 ,我 国 森 林 覆 盖 率 仅 为 1 4 % ,远 低 于 全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3 1 . 3 %。 由于草场利用 的过度 开发 ,导致 草原 出现退化 、荒漠化 、 盐渍化 的趋势 ,平 均亩产 草量 大幅下 降。同时我 国的水土 流失 也非常严重 ,长 江等河流 的泥沙 淤积逐 年增加 ,断 流洪灾 等时 有 发生 。而沙漠 化趋势也 日益 严重。我 国北 方地 区戈壁 、沙 漠 和荒 漠 化 土 地 总 面积 已 占到 国 土 总 面 积 的 1 6 % 。 环 境 污 染 也 达 到了前所 未 有 的严 重 程度 ,污染 以城 市为 中心 急剧 向农 村 蔓 延, ,大气污染 和水 污染 日趋严重 ,固体废 弃物排放量 日益增 多 等。 第 三 , 当前 的社 会 结 构 与 社 会 制 度 不 能 很 好 的促 进 人 口与 环境 的可持续发 展。 当前 的社会 制度导致 中央 与地方 、部 门与 部 门之 间存在利益之 间 的矛盾 ,使得 那些促进 人 口与环境 可持 续发展 的政策不能落 到实处 。地方保 护主义 和地方领 导追求 政 绩则是 中央与地方 的冲突根 源所在 。国家对污 染型企业 排放 废 气 、废物和废水是有 着严 格标准 和明确要 求 的,对这 类企业 征 收 的税收和处 以的惩 罚也非 常严厉 ,但 地方政 府却经 常为 了保
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审视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审视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打开文本图片集
关键词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文献计量;CiteSpace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伴随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制约中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福祉的关键障碍。
自1991年创刊以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专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并主要收录发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其他社会可持续性治理的高质量研究,重点关注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1]。
经严格同行评审,其所收录文章的许多观点和建议被吸收进国家的重大决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联合国确
立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会议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中国唯一一本以可持续
发展为宗旨的国家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有必要对其近年来的出版特征、
热点主题和演变趋势进行评估分析,并通过科学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的方式
为我国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新的见解和研究指导。
基于中文社会科学索引和CNKI知网数据库,对《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的文献出版特征进行统计。
1999至2022年间,期刊的影响因子不
断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2022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以来,期刊文献
出版量不断降低,但影响因子稳步提升。
这表明在过去的八年中,《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文献出版特征、热门主题以及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
治理的视角发生了关键性改变,了解并把握这一客观的演变趋势对我国可
持续发展领域的未来研究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摘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各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也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战略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Abstract: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s a whole system, intrinsic factors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e have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pace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key link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strategy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Must control growth of population quantity,improve the popula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hanging economic growth mode,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ng energy-saving & emission reduction,and build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Key words: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正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资源缺乏,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发展的基础。
环境与资源(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如今,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七十三亿的这个关口,人口的暴涨使得地球的负担越来越严重。
每个人都要占用和消耗地球的一部分资源,但是地球的资源又是有限的,那么人均资源就非常少了。
当地球的资源开始少了,我们就又会对地球进行开采挖掘,获取更多的资源,与此同时,就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
到最后,地球能源会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那么地球上的人类也将会消失。
因此,我们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地球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引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都是属于人类面临着的巨大问题。
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许多问题,主要造成了就业难、住房难、交通拥挤等问题,而且也导致了人均的占有资源越来越少,对于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国家的人口过度地增长,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使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
资源问题: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飞腾发展,从而导致了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继而造成了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资源短缺就意味着缺乏物质基础,那么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了。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活动会导致周围环境的质量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健康造成影响。
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有个居住的地方,必定会将自然环境改造为社会环境。
但是,如果大量地改造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与环境就会不断地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产生出环境问题。
正文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总人口数量大约为7 340 085 068人,平均折算一下,即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
试想一下,一秒就会出生四个人,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啊,这也就意味着,在一秒钟的时间,资源又要分出四份给四个人,但是地球又只有那么大,是不可能总是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资源的,况且现在地球上的资源已经出现匮乏现象了。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精选)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精选)第一篇: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精选)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
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
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
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变化主要特点是: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高峰即将出现在2010年前后,高峰人口数约10亿;而后,经过一个平缓的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急剧下降,到本世纪末,将不足3亿.②由于生育水平较低,少年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将从目前的近3亿减少到100年后的不足l亿,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③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堆积作用使得老年人口是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唯一持续增加的群体;本世纪40一60年代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约为3亿左右;随后,由于人口总量高峰以后出生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总量也逐渐减少。
浅析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邹延延张凤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01期(1.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72; 2.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雅安 610041)收稿日期:2009-03-04作者简介:邹延延(1982—),男,江西上饶人。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生产资料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也伴随着日益突出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基于对未来的充分考虑,必须谋求一条三者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历程,接着指出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072-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36本刊网址:一、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很早就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1953年的《农业发展纲要》首次写入了计划生育内容,计划生育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在学术界,也逐渐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的《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60年代开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
鉴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曾号召计划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药具。
但是由于对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仍不够深刻,政府没有制定明确的人口政策,因此计划生育没有能够在全国有效地推行。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消费、环境的污染等直接相联系。
因此,必须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环境的净化能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深化的产物,而人们正是在对人口、资源、环境认识深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消费、环境污染等直接相联系。
因此,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方面要努力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三者的关系协调;另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是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可持续性。
一、人口与资源1.与资源相关的人口标志。
首先,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是指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可获得的资源时,或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即为该国的适度人口。
但是,这种平衡并非一成不变,当资源增加时,适度人口的水平也随之而提高。
事实上,适度人口的水平将依据各种因素而随着时间和空间起变化,各种因素包括国家的大小、实际或潜在的资源、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质量及社会结构等。
其次,人口过剩。
人口过剩是指当人口超过了可以利用的资源时即可认为人口过剩。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口增长、资源耗竭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换言之,当资源跟不上人口增长,而第三产业的增长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就可能出现人口过剩。
人口过剩包括绝对人口过剩和相对人口过剩:前者是指生产已经达到最大限度而生活继续处于很低的水平;后者是指虽有潜力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但当前的生产率不足以充分供养现在的人口。
最后,人口不足。
人口不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太少,不足以充分或有效地利用该国家和该地区的资源。
换言之,人口不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而又不降低生活水平。
人口 环境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自然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环境、资源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如何与周围的自然界相处?这些问题人类从步入文明时代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搜寻着,当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老而永恒的哲学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这三者互相制约,也相互共存。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与这三者的平衡与协调,从而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稳。
一、人口问题作为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的一员,我们清楚地知道,我国的人口问题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
随着人口的剧增,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如果人口不加节制的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必将遭到永久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所以,人口问题一直是关系到人类兴衰、国家兴亡的关键问题。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首先造成的是人口的供养问题。
据相关资料记载和推算,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在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良性运转的前提下,合理的人口承载量是6~8亿。
而土地资源的最大人口温饱承载能力为15~16亿。
所以,即使在严格控制人口生育的前提下,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接近或达到土地承载的最大人口极限。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造成的问题还有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比例失衡问题。
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约束下,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过剩的劳动力造成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
在未来的20多年里,我国人口劳动力供给总量会成逐年上升趋势,知道2025年后才会出现逐步下降。
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就业岗位日趋减少,从而缺乏现代化生产技能的大量文化程度低的劳动人口将面临黯淡的就业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
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
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
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变化主要特点是: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高峰即将出现在2010年前后,高峰人口数约10亿;而后,经过一个平缓的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急剧下降,到本世纪末,将不足3亿.②由于生育水平较低,少年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将从目前的近3亿减少到100年后的不足l亿,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③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堆积作用使得老年人口是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唯一持续增加的群体;本世纪40一60年代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约为3亿左右;随后,由于人口总量高峰以后出生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总量也逐渐减少。
二、中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工业和科学技术互相促进,使人口倍增,造就全新的现代文明。
工业就像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富足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负效应。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过早地步人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
从国内来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恶化范围仍在扩大;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步拉大。
环境污染和恶化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对环境问题不予以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从国际来看,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加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履约的压力。
环境与贸易、环境与金融等领域举步维艰。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败对世界一切国家发展举足轻重,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影响超过人口数量甚少的美国。
而其他各国当面临由于中国发展所引起的地球资源极限时,不得不重新调整各自无法持续的经济计划。
2002年.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3%,我国仅为14%。
由于草场利用不合理,因此草原呈现出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趋势,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植被稀疏,生态脆弱,轻度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引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长江的泥沙逐年增加,有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趋势。
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急缺,终于导致1998年百年不遇、震惊全球的特大洪灾和2010年的西南大旱。
沙漠化面积已超过90万km2,至今仍以每年2000km2加速扩大。
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54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高等植物和生物物种均占世界10%。
但是,生物多样性正受来自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
近半个世纪,我国已有1000多种物种灭绝,其中包括约200种高等植物。
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处于濒危,其中包括约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积重难返。
一是污染以城市为中心急剧向农村蔓延,农村乡镇企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30%。
二是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不到国际标准。
污染主要来自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
三是水环境质量因工业废水排放而日益恶化。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远远超过国家质量标准,甚至下渗污染地下水,出现当地居民无水喝的局面。
四是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多,但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
矿业开发中的乱采滥挖对环境破坏惊人,开矿后的废弃物基本不处理,矿区废弃物地复垦率低。
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堆存6亿余吨,占地面积已达5万多公顷,它放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农田。
城市年垃圾量已达1.8亿吨,并以每年10%速度递增。
五是噪声污染成为城市一大公害。
全国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速度名列世界前茅。
六是工艺原材料几乎全从自然资源中索取,加大本已脆弱的大自然压力。
三、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复合文明模式。
这一模式的探索过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 1、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环境有效载荷必须加快资源替代技术和开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增强我国的资源替代能力和再生能力;加快环境保护技术和建设技术的发展,重点发展矿产资源低品位开发、高利用加工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与消费、水气污染防治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工程技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增强环境的纳污能力;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特别是水、旱、火灾的防、减、救技术,以减少环境承载力的损失;大力发展安全、简便、舒适的节育技术以保障人口控制,发展家庭节能与绿色消费技术,以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
2、改善教育与健康状况,提高全民人口素质环境问题与人口素质关系十分密切,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环境价值观,使人人都肩负起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的责任。
中国环境问题突出与中国人口素质偏低有很大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必须尽快普及基础教育,将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贯穿于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广泛传授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社会教育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生育观、消费观、环境观的教育,增强对地方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利和生产率的基础,要尽快消除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
3、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不仅在很大的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每年新增社会财富中约有1/3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而且增加了就业、教育、福利、住房、基础设施的压力,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力量和资源供应所能承受的水平上。
其中提高子女抚育成本,抑制多育动机,确立可持续发展生育观,是当务之急。
4、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减少资源消费性浪费消费观念决定消费方式,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是减少资源消费性浪费的重要环节。
我国人口多,资源消费总量大,资源消费性浪费十分惊人。
如果每人每天在消费过程中浪费1克资源,我国一年就要浪费资源4.4亿kg。
因此,我国政府在改善消费结构、扩大服务性消费,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将人们从贪多图大的传统消费观念中引导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消费观念上来,建立一个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消费体系。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能反映资源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价格体系,化被动为主动,使人们自觉摈弃那些浪费资源的消费方式。
5、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开发性浪费节约资源不仅必须减少资源的消费性浪费,而且必须减少资源的开发性浪费。
目前我国资源开发性浪费比较严重,原因有二:一是科学技术欠发达,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富矿、轻贫矿,重主采矿种、轻伴生矿种,致使宝贵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资源管理不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未能杜绝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小煤窑、小金矿等资源开发企业的粗放经营造成大量资源的开发性浪费。
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重要环节。
6、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人类通过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改善可减少消费废弃物的排放,通过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的改善可减少加工废弃物的排放。
我国由于资源利用率低和消费再生物回收率低,每年要产生6亿多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400亿吨废水,10万亿立方米废气。
废弃物总量如此之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化管理和资源化管理,减少废气物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二是要尽快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从源头上堵塞污染,引导企业自觉地控制废弃物的排放,走清洁消费之路。
7、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再生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资源的再生能力,也就是保护环境的承载力。
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驯化物种及其野生亲缘种多,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许多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许多遗传种质资源受威胁、减少乃至消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
因此,必须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管理,尽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和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可持续利用技术,保持我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良性循环。
8、加强环境治理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我国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具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荒漠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 8%,且每年以 2400km2 的速度扩大,致使大批农田、草场退化,公路、铁路交通受阻,直接经济损失 20-30 亿美元;我国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 179 万 km2 ,每年流失土壤高达 50 亿吨,造成土地退化,河湖淤积,灾害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