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从建筑设计看生态建筑理论论文

从建筑设计看生态建筑理论论文

从建筑设计看生态建筑理论[摘要]: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越来越多的建筑到建筑和有效地使用它们的建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建造业一直是一个高耗能产业在全球环境危机和增长的资源危机背景下,生态建筑理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成为必然。

本文将简要地分析了生态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我希望可以帮助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应用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社会及环境的不断发展,目前进行建筑设计的思想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设计倡导人为自然的主人,更是自然的维护者。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建材的进步,材料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提供的物质基础为现代化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及执行力空间。

针对建筑环境污染问题,人们提出了生态建筑理论。

生态建筑指把完整的生态系统放到相应建筑当中,保证在生态系统当中相应的物资及能源可以获得有效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无污无废、高效低耗、生态平衡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一、生态建筑设计须遵守的原则1.小心地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反映可持续发展,整个世界都在积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中国提出了和谐自然,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因此,建筑设计,相应的设计师必须充分尊重自然,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

设计计划通讯生物圈必须保证绝对的完整性,可持续本次展览的概念是完全扩展到建筑设计,大型自自然的主人,但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朋友的性质。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师积极利用会场地上空间资源,充分发挥优秀的高层建筑空间势,积极建立合理的制度空间,以达到空气资源有效地使用,例如,建立一些大规模的城市架构;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规划的陆地资源亲密建设中充分考虑与自然,有效整合建设自然,打造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地下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扩大垂直方向上的比例适当的建筑空间,大厦还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建立在地面上站立的地下空间和三个系统。

生态建筑论文

生态建筑论文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乃如今建筑世界的主角,设计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建筑界的潮流一种趋势,不可否认的,生态建筑在建筑领域中拥有这主导地位。

人们评判一个建筑的好坏,或者说一个建筑的价值,往往要考虑到它的生态技术的运用,甚至可以说其生态技术的将占到人们评价的一个很大的比例。

所以当一个建筑能否能成为优秀作品,除了看它是否有美观的造型、看它是否有独特的空间感受、看它是否有深厚的文化气息之外,还要看它是否运用了高效的生态技术或者新颖的生态技术。

生态建筑及其设计目的设计生态建筑就是要求我们的设计必须使建筑具有节能降耗、自洁自净、舒适实用、可持续发展的性能,在措施上则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选择具有生态价值的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依靠适当的技术手段(或技艺),以达到建筑的生态关怀。

然而,我们设计生态建筑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生态建筑能够成为当今建筑界的潮流?那是由于物质文明飞快发展的今天,我们原本干净美好的生活环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为改造,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已经对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使原本美好的生活环境变得糟糕。

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非常直接,并且有着长久的持续时间,也是我们赖以各种活动的场所,如果建筑界能够响应“绿色”号角,我们的环境资源问题将会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改善。

而且生态建筑的节能节材措施,也会对我们的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所指出的:城市虽仅占地表面积的2%,但排出的碳占总排放量的70%,工业生产中木材消耗占全球消耗量的76%,自来水消耗占全球消耗量的60%。

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必须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放在长期发展的战略地位,其发展方向只能选择生态化的道路。

生态文明论文建筑设计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建筑设计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摘要:建筑再利用技术则是从建筑体的循环利用角度出发所衍生的一类生态化技术。

建筑体有着一定的寿命及使用周期,当建筑体的生命结束后,这座即将废弃的建筑体上仍然存在许多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展开对于这些材质的回收不仅是减少建筑垃圾的一种方式,这也能够很大程度降低后续建筑体的建造成本。

前言生态建筑的发展符合目前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政策,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的类型,以及生态建筑的具体设计,最后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路径选择,以期能够促进生态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1.1节地节能建筑节地节能建筑是生态绿色建筑的一种典型,而这种建筑的设计初衷也是为了能尽可能的节省物质资源,并且实现物质材料的循环利用。

节能节地建筑的展开形式十分多样,例如,可以对各类生活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将其作为建筑的材质,也可以透过相关技术展开对于太阳能等各类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这不仅能够为建筑提供安全的清洁能源,这也能够极大的降低建筑的建造成本。

尤其是在各种资源被过度开发的今天,展开对于天然原生能源的利用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合适的补充,这也是打造节能节地能源的一种有效模式。

1.2生物建筑所谓生物建筑主要是从重建人和建筑间的关系出发而衍生的一种生态建筑。

在这种视域下会将建筑视为一个生物有机体,而这种新型建筑通常又能够显现出一些杰出的优越性。

首先,生物建筑重新审视了传统建筑的营造方法以及材料选用,会在此基础上做出大幅度改进与革新,更多的选用那些生态化的建造模式,例如给建筑物装配更好的采暖与通风设施,并且采用更多原生态建材等。

其次,这类建筑通常能够很好的平衡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

建筑的意义得到了延伸,不仅是供人类居住或活动的内部空间,透过生物建筑能够更好的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1.3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主要是从能源供给角度出发所衍生的一类新型绿色建筑,这种建筑也非常符合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于建筑提出的新的要求。

建筑设计论文生态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生态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生态建筑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产品能耗也在随之上升,各类改建及建筑耗费的能源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所以,效相关建筑设计人员应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节能环保理念以及生态建筑观,通过环保型建筑改善民众生活环境,推动建筑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已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健康也出现严重影响;于是,为了很好的解决当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人们也许多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生态理念应用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而实践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下面我们就对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生态建筑的相关问题1.1生态建筑的概述实现生态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目标,更是全世界都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国家和个人都没有前瞻性,导致了很多全球问题的出现,尤其是环境破坏和能源短缺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环保的理念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每个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都首先考虑生态环保。

生态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最大程度地对现有资源进行利用,建筑工作的追求的目标是能够让人们最大程度地感受自然,保持健康偷快地心情。

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是,将人为塑造和自然资源合理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1 .2生态建筑背景高科技时代,各国的经济都有长足的发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这都是以牺牲有限的资源为前提的,这非常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但各个国家都没有充分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至出现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才逐渐地明白了,以前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的粗放发展模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尤其是近些年世界各国频频发生的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使世界人民彻底的警醒了,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都更加注意生态环保,低碳节能。

生态建筑设计研究论文10篇.docx

生态建筑设计研究论文10篇.docx

第一篇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探讨进入本世纪,全球工业生产总值急速提高,所带来的副产品则是资源的大量消耗,自然环境被肆意破坏,生态问题逐渐凸显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不断扩张,大量农村人口自涌入城市,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想要同时解决如此多的问题实在是难上加难。

为应对紧急情况,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开始构建新的建设前景,提高相关建筑设计的标准。

建筑物和其周围的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理念成为建筑设计人员的共识,包括了能源利用率、单位面积资源消耗量、建筑及周围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建筑材料重复利用等等问题。

1建筑思想演变与潮流11建筑观念演变建筑是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又充满创意之美的艺术品,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将传统文化、生态文化赋予新的历史意义。

建筑不仅仅是砖木、混凝土钢筋的堆砌,它应该是有呼吸的,不管是哪种民族何种宗教哪个地方都应该认同建筑的生命性。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大会在波兰首都举办,会中提出了环境-人-建筑整体理念,强调了三者的共荣共通性,这届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从传统建筑阶段过渡到环境为主的建筑阶段,强调建筑应更好的表现当地环境特征。

12可持续建筑思想可持续建筑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同于传统建筑的地方在于不仅仅要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而且不能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居住体验。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是对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积极响应。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强调建筑与环境完全结合,建筑结构要求稳定,架构要体现整体观念,突出自然风格和个人创意,但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和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手段。

建筑施工方必须寻求人工构造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筑不是剥夺自然资源,不是环境污染的代名词,而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共荣共生,使人类的生存发展得以延续。

13生态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在1935年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生态建筑学。

他将生态与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理环境,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的论文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的论文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的论文一、生态建筑概述1.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顾名思义是将生态学中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到建筑学中来,使建筑设计理念能够符合生态学中的资源循环再生、反馈平衡以及自然调节机制等内容,意即在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使用的整个流程能够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依据和标准。

一般而言,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等同于生态化建筑,其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对建筑学进行重新的诠释,最终使设计成果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为了使这一生态系统得以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转,需要对建筑内及周围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利用,使得建筑系统成为耗能低、健康无污染且能实现资源二次利用的绿色舒适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生态建筑的特点与普通建筑相比,生态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可归纳为节能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在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态建筑将主要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生活需要,如太阳能、风能、水利以及海洋能等等,从而尽量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这样,通过资源利用形式的改变就极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并达到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例如:烧水时可选择太阳能,减少对电能、煤气及天然气等能源的过度依赖;在墙体装饰时可选购具有保温隔热作用的材料作为外墙涂料来使用,减少空调的开放时间;废气废料应得到妥善的化学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危害;另外,室内环境的营造对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应积极思考的内容之一。

二、生态建筑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生态建筑应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其应用的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以及最终实现零污染和零排放。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建筑回归自然。

由于生态建筑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实现循环发展的有机系统,因此,应当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作用,而生态建筑也会处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牵制之下。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论文设计方法论文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论文设计方法论文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论文设计方法论文【摘要】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我们对于生态建筑有着足够的认识。

只有我们对生态建筑有着充足的认知,然后根据生态建筑的特点,发展生态建筑。

我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在建筑方面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

21世纪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的发展,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生态建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我国发展出来。

生态建筑发源于20世纪的欧洲,到现在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

但是生态建筑对于我国来说却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从发展到今天也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

生态建筑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1、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特点1.1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生态建筑又被称为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建筑把生态学和建筑学融合在了一起,使得建筑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想更好的了解生态建筑,首先要了解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中的原则有:循环再生、相生相克、反馈平衡、自我调节等原则。

生态建筑将生态学的原则和建筑融合起来,使得生态学中的原则成为建筑的理论依据。

生态学和建筑学融合的生态建筑,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而不再是为了建筑牺牲环境。

生态建筑和我们的传统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生态建筑建立在人与自认的和平共处上,而传统的建筑有时为了追求建筑效果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

建筑是为了人类社会服务的,是人来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就决定了建筑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体,而是一个建筑体系。

这个建筑体系涉及到了人类的生活、生产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对于房屋有着严重依赖情节的国家,建筑体系对于我们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个建筑体系中,我们要考虑到建筑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只有充分考虑到建筑中的这些属性才能构建出可以持续循环发展的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1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认知客观的看,在当今人们生活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整个茶文化资源在社会大众生活理念中的价值和认可度日益突出,而在这一过程中,茶馆建筑设计活动所具体承载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态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具体的人文理念和价值思维。

可以说,如今,茶馆所承载的已经不再是一种饮茶功能的发挥与阐现,同时,其中所具有的分享功能、交际活动的价值进一步明显。

因此,我们认为,此时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中,其生态理念和人文气息的价值作用日益全面。

就当前时代发展的整体特点看,茶馆建筑作为一项融合了多样资源要素的承载体,其中所具体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思维,同时,也是一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思维。

结合当前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诉求看,无论是具体的设计思路,还是相应的茶馆建筑设计理念,其最终的核心始终都是基于相应审美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具体设计创新与突破。

当然,不仅如此,在当前社会大众,日益注重人文、休闲乃至生态诉求的今天,我们看到,完善的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其中所需要具体诠释和表达的,不仅仅是设计思维上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是审美理念的全面呈现。

所以,就当前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的实施机制来说,选择完善而具体的设计思维就十分必要。

2茶馆建筑的时代功能认知艺术元素是一种综合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内涵,其中所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元素上的多元化和全面化,同时,其中更重要的是传递了相应的艺术设计理念。

因此,在当前,我们对整个艺术元素的发展与应用状况,进行成熟分析时,我们必须清楚,其中,所给与我们的,将是一种本质上的引导和诠释及表达。

所以,合理认知茶馆建筑设计活动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就至关重要。

就当前整个设计活动的方向看,设计理念的多样化、生态化、乃至具体的人文化,其中所展现的生态园林风格,不仅仅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诠释与融入,所以,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机制,那么,其所能集中呈现的将不仅是整个茶馆建筑设计品质的集中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让茶馆的内涵,实现了全面而具体的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
【摘要】文中作者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生态建筑的创新,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1.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

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

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生态建筑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

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首先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3)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4)注重生态建筑的地方性。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

(5)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3.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人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著名学者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

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

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4.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1)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
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2)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

《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5.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人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人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
楼。

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6.生态建筑的创新观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

某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

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7.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

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