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 为您提供:新课标岳麓\人教\人民版各课教案\课件\试题\人物图文简介\原始史料\趣闻轶事\不同观点\拓展阅读等; 历年高考题、高考三轮复习资料、高考模拟试卷;学习复习方法、记忆技巧、答题技巧;历史故事、历史电子书!子书!第 1 页 共7 页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专题复习(四)专题概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新中国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很大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是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 其中(1956至12月至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1956年至1957年初年初,,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中共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及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主义经济,,政治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针新方针..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针政策与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从1957年下半年至1965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党内""左''''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大跃进大跃进""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取得了成就取得了成就,,使之成为中共工作的主导方面。
专题15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紧扣新课标轻松赢中考模块三中国现代史中物理专题15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01专题视角05专题整合08中考预测09典例引领10中考实战04专题梳理03专题时空06核心素养07专题总结目录/CONTENTS02专题目标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掌握方法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大转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四大制度:①社会主义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一国两制”四个时期:①过渡时期;②探索时期;③“文化大革命”时期;④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一二三四专题概述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1966年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制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盲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随之展开,直接导致了1959年—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期。
之后,中共中央出台八字方针加以调整;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甚至挫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1956年仿制成功歼5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1966年组建,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称第二炮兵(战略导弹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独立军种(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1956年——1976年,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文化大革命。
专题15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五外交方面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建交。
六科技文化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编制人:崔玉玺审核人:冯永强审批人:马全金时间:2010-4-20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前预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课标展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自主梳理]1.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成为当务之急。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中共中央在中提出了的主张,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的,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3. 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期间借鉴了的经验,优先发展,并强调处理好、、之间的关系。
到年底,我国新建了制造、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由此全面展开。
4.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总结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 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 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 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之 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党确定以工 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 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主体。
毛 泽 东 做 论 十 大 关 系 的 报 告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思想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 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 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 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
5. 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1972年 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
如果没有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它的七亿 五千万人民参加,就 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 的和平。
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 克松(Richard M. Nixon)
——乔治· 桑特尔《尼克松 传》成都出版社1996年版P.244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的思想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648人民版PPT课件

b意义:勾画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3)中共十五大(1997) a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 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是硬道理 ⑦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意义: ①为中共十四大奠定理论基础 ②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b意义:党探索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a背景:同上+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理论基础 b内容: ①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③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意义: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2)十四届三中全化,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 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 (2)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 ①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③判断标准(3个有利于): 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关系: 计划和市场不是二者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手段)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新阶段或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一、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1)背景: ①国际: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受挫,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首先,请看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0分)
以此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形势的初步认识。
进一步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回应这样的疑问的?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2.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造”)
提问:给出“一五“计划重点企业和成就图,学生读图思考:“一五”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工业建设体现出“一五”计划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出示一组材料: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征询苏联领导人对中国“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并提出对苏联科技和建设援助的需求。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时期,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称为“156项工程”。
——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重工业落后,借鉴苏联经验,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提问:“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出示幻灯片,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大改造”。
提问:“三大改造”的本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它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提问:1956年到1966年,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有哪些探索?哪些属于成功,哪些失败?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指导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1.1956年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问:为什么说八大是一次正确的探索?它正确在哪里?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
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提问:这个看似全面合理的总路线出了什么问题?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设计意图:该部分内容展示大量图片和资料,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根据图片,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失误?分别错在哪里?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1959—1961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出示图片,加深学生对严重后果的认识。
3.国民经济的调整
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
继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在政策调整之后,我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
出示幻灯片,介绍大庆油田等一系列建设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然而,经济领域的逐步发展迅速被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打破。
在1967年和1968年的两年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出示材料: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新中国成立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新中国成立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提问:“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为何会出现劫难?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阶级斗争取代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提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一波三折。
结合它的成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教师列表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经验、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些惨痛的经验教训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难能可贵的是,中共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并1978年以后在吸取这些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现代化建设。
巩固练习:(略)
作业布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