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合集下载

幼儿教师 蹲下身来 倾听童心演讲稿

幼儿教师 蹲下身来 倾听童心演讲稿

幼儿教师蹲下身来倾听童心演讲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在教育的舞台上,我们常以“三尺讲台”来形容教师的岗位,然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更习惯于蹲下身来,与孩子们一起玩耍、观察和交流。

今天,我站在这里,带着五年的教育经验,分享我的感悟:蹲下来,靠近孩子。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正是“蹲下来,靠近孩子”。

曾有一则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母亲常带孩子逛商场,孩子却总是哭闹。

母亲不解,直到有一天,她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才发现孩子只能看到拥挤的腿。

这个故事虽短,却深刻地告诉我们:只有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引导他们成长。

班里一位家长曾分享过她朋友的故事。

王姨和张姨都很喜欢孩子,但方式不同。

王姨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作品;而张姨则像对待宠物一样,无目的的夸赞和要求表演,让孩子感到不自在。

这让我明白,靠近孩子,不是简单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是要理解他们的喜好,尊重他们的情感,与他们平等对话。

记得有一次,孩子们在画“快乐的小朋友”,大部分孩子的画面都充满了色彩和活力。

然而,彬彬的画却与众不同,色调暗淡,画面上的小朋友似乎遭遇了不幸。

若是在过去,我可能会直接批评,但这次我控制了情绪,蹲下来询问他的想法。

彬彬告诉我,他画的是战争的惨状,他关心远方受苦的孩子们。

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让我深受感动,我鼓励他的创作,并与他一起讨论如何帮助那些孩子。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都值得尊重,每一次表达都可能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

作为教师,我们的理解和宽容,我们的欣赏和赞许,是激励孩子前进的力量。

设想,如果我当时忽略了彬彬的感受,如果我简单地批评了他的画作,我可能就失去了教育的良机,甚至可能伤害了一个纯真的心灵,扼杀了一个未来领袖的萌芽。

让我们蹲下身来,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世界,用爱和智慧引导他们成长。

这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尊重,也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野看世界

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野看世界

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野看世界作者:税莉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14期作为一名幼教老师,我一直认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

但是如何真的做到“尊重”呢?最基本的应是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孩子的思维模式,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但让一个已经有思维定式的成人如何去理解一个孩子呢?在试图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之前,不妨我们先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野看看这个世界。

偶然间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年轻时尚的妈妈拉着自己几岁的孩子在商场购物,自己买这买那的非常开心,可孩子一直嚷嚷着要回家,母亲认为孩子非常不懂事不听话,突然,孩子的鞋带掉了,这位妈妈不得不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这才发现,以孩子的身高,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根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能看到的仅仅是一双双行动匆匆的腿和脚,这时,这位年轻的妈妈才恍然大悟,才突然理解孩子的行为,觉得孩子不是在无理取闹。

其实,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有时候只要大人愿意放下身段,从孩子的视野看看问题,一切沟通就都变为可能,理解有了基础,尊重也容易建立。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精神病人与医生的笑话也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精神病院里来了个难缠的病人,无论医生如何询问他都不开口说话,在想什么无人知晓,倒是也不伤害别人,只是每天都打一把伞蹲在花坛边上,一蹲就是一天,如果有人把他拉走他也不反抗,等有了机会再跑回去蹲下。

后来院里来了个专家,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查出患者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于是专家二话不说也打了一把伞蹲在患者旁边,什么也不问。

起初两人就那么蹲着,后来过了几天后病人终于开口说话了,他问专家:“你也是蘑菇?”与我们思维背景不同的人相处时应换位思考,与孩子相处时也亦然。

那么,孩子的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视角呢?如果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始终保持一种俯视与仰视的关系,那永远也没有办法理解这种孩子的视野。

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会先后经历仰面朝天的视角、匍匐前进的视角然后才是一个矮矮的走路的视角。

蹲下身,走进孩子的世界小学老师教育故事

蹲下身,走进孩子的世界小学老师教育故事

蹲下身,走进孩子的世界小学老师教育故事蹲下身,走进孩子的世界小学老师教育故事多年前曾读过一篇名为《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的文章,讲的是成人要从孩子的视界出发去观察事物、考虑问题,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生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

当时我很有同感,但对此也没再作深入的思考,很快就淡忘了。

清明节那天发生在我们几个大人与孩子们之间的一件小事,却再一次引起了我对“蹲下身来看孩子的世界”这一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清明节那天,我与妹妹都带着孩子回娘家团聚,我们两人站在院中聊天时,她突然惊喜地赞叹道:“好美的油菜花!”我顺着她所指望去,蓦然河对岸田野中有一抹明黄涌入眼帘,真的好美!“难得的翠绿、难得的金黄啊!等会儿我们带孩子们去拍几张照吧。

”我应道。

“阿姨,我也要去拍照”、“我也去、我也去”,听到拍照,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外甥女和还未上幼儿园的小侄女跑着跳着奔过来。

“当然得带你们去啦。

你们看,油菜花的颜色多美啊,你们两个小不点儿穿着粉红色的毛衣往这一片黄色中一站,那真是要多漂亮有多漂亮!”我括一下她们的小鼻子对她们说。

孩子们甜甜地笑了,但眼神中分明还有一丝茫然,见她们使劲地踮着脚尖,我忽然明白了什么,蹲下身从与她们目光平齐的角度望出去,哪有什么油菜花啊,眼前分明是一睹灰色的水泥围墙。

于是我一手一个抱起她们,高高举起,让她们也能越过围墙的阻碍领略春天的美景,孩子们拍着小手高兴地叫:“真漂亮!真漂亮!”这件小事使我顿悟: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们成人是多么的不同!我们站高了,看远了,总以为孩子的感受与我们成人是相同的,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作为大人,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而应该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生活中是这样,教育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或许已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不经意间忽略了孩子们本身的水平及需求。

所以,在与学生相处时,我们真应该蹲下身子,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

读《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有感

读《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有感

读《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有感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是一本关于父母如何全情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的书,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它提倡父母们要能够一边给孩子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一边也能给孩子们更多的开放性。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良多。

它提醒我们作为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进行真正的交流和沟通,不仅减轻家庭压力,也能更好地体会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心声,进而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此外,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也应该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在父母的指导下,能够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迸发出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绩和金钱,使孩子们失去了自我发掘的机会。

总结起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给我的启示是:家长们应当能够更好的体会到孩子的内心想法,帮助孩子塑造自己的性格和未来方向,而不是把未来当做孩子的负担。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充满动力。

走进童心 幼儿教师的蹲式教育演讲稿

走进童心 幼儿教师的蹲式教育演讲稿

走进童心幼儿教师的蹲式教育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敬爱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作为幼儿教师的心得体会。

五年的幼教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真正舞台不在于讲台的高度,而在于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

因此,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走进童心,蹲下来与孩子同行。

曾有一则小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一位母亲带孩子逛商场,孩子却总是哭闹。

直到有一天,母亲蹲下身子,从孩子的高度看世界,才发现孩子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心去感受,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引领他们成长。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两种不同的爱孩子的方式。

一位家长的朋友王姨,她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作品;而另一位朋友张姨,虽然也爱孩子,却将孩子当作宠物一般,让孩子表演节目。

这两种方式的对比,让我深刻认识到,爱孩子不是简单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与他们平等对话,理解他们的喜好。

记得有一次,孩子们在画画,大多数孩子的画面都是色彩斑斓,生动活泼。

但有一个孩子彬彬,他的画却是一片暗淡,画面上的小朋友也是残缺不全。

我没有立即批评,而是蹲下来,耐心询问他为什么这么画。

彬彬告诉我,他画的是战争,是那些失去家园、受伤的小朋友。

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让我深受感动,我意识到,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表达,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的理解和宽容,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动力。

蹲下来,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童话色彩。

他们抱着布娃娃,与小草对话,甚至为了不让小鸭子挨冻而剪破自己的新衣。

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像绿叶、春风、阳光一样,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把温暖和爱献给孩子,与他们一起成长。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也许平凡而普通,但我骄傲地说:“我愿意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蹲下来,把温暖和爱献给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谢谢大家!。

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作者:大J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19年第01期小D幼儿园又放假了,这里先说个小插曲。

我分享的就是放假在家,我们之间的故事。

小D在玩娃娃屋时,发现有个小玩意还没被打开,特别兴奋地想尝试自己打开。

发现不行,就开始有发脾气的前兆了,就把这个扔在了我身旁。

我接过了这个,拿起来一看,挺薄的两片,这个本身打开就有一定难度。

而且四处都有透明胶,我猜她并没有发现这个,所以难度更大了。

于是,我就仔细端详后说,“我来试试看”,然后也尝试用手指使劲抠,抠了好几下,还是抠不出来。

小D在一旁看我这样认真做似乎也不行,就凑过脑袋来看,看了一会和我说,“妈妈,我来试试看”,她又把这个东西拿过去,自己在那里尝试打开。

这时,我也凑过去在旁边看,看着她努力尝试了好几次后,我又说,“我来试试看吧”,我又一把接过去继续尝试。

这时,我除了抠这个盒子外,开始抠透明胶了。

小D凑过来看我使劲抠透明胶,然后又和我说,“我来试试看吧”,又接手继续努力。

就这样一盒小东西,我们母女俩轮流说着“我来试试看”,轮流尝试努力着。

最终小D自己打开了这盒东西。

她欢呼雀跃地和我说,“你看,我打开了,哈哈哈”,立马转身投入到了她和娃娃屋的玩耍里了。

我在一旁看着她玩耍,回想到我们刚才的情景,我突然觉得,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如何让孩子不轻易放弃,让他们自己做成功一件事吗?顿时就觉得很有意思啊,孩子的品质培养绝对不是在“大事”上体现的,相反就是这些日复一日琐碎小事中磨练出来的。

长久以来,我们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不怕失败的,可以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我们也学习过很多引导孩子这些品质的方法。

但昨天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我既没鼓励,也没共情,那小D这次没放弃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思考让我想到了去年9月份公布的一个新发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随机找来了两组15个月大的孩子,每组孩子都会看一个大人把一个玩具青蛙从罐子里拿出来,把一把钥匙从门上拔下来,都是看三遍。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观后感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观后感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观后感
以前啊,总觉得孩子那些想法啊,做法啊,幼稚得很。

就像我家那小侄子,画个太阳非得是绿色的,我当时就心想:“这孩子咋回事,太阳明明是红色的呀。

”可看了这个之后才明白,在孩子的小世界里,太阳可能是森林里住着的一个神奇精灵,绿色才是它最酷的颜色呢。

这就好比我们大人觉得天空就该是蓝色的,可说不定在孩子想象中,天空有时候也可以是棉花糖的颜色。

咱大人老是站得高高的,用自己那一套所谓的“正确”去评判孩子。

其实啊,蹲下来看才发现,孩子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魔法和惊喜的地方。

他们看蚂蚁搬家能看上老半天,就像是在看一场超级大片,可我们大人呢,往往匆匆走过,还觉得蚂蚁有啥好看的。

我还想起有一次在公园里,一个小女孩在跟花儿聊天,她妈妈在旁边一个劲儿地说:“花儿又听不懂你说话。

”现在想想,那小女孩说不定正在跟花儿分享她的小秘密呢,而我们大人却用自己的“理性”去打断了这种美好。

这就告诉我们啊,要想真正理解孩子,就得把自己那副大人的架子给卸了,像个孩子一样去思考,去感受。

这就好比我们要进入一个神秘的小城堡,就得弯下腰,走进那小小的门,而不是在外面瞎猜城堡里是啥样。

以后啊,我要是再遇到孩子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肯定不会急着去否定了,而是会先蹲下来,走进他们的小世界瞧一瞧。

说不定在那个世界里,我能找到好多被自己弄丢了的童真和快乐呢。

这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目的地就是孩子那颗充满无限可能的小小心灵。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像这样活泼、亲昵的话语在我每天的课余时间都能听到。

一年前,这群刚上学的孩子对我充满了好奇与敬畏,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大朋友。

我们会彼此分享各自的快乐,他们有什么心里话会向我悄悄倾诉。

然而以前的我并不这么受欢迎。

我的改变源于一次普通的游戏。

事情发生在一次大课间活动中,按学校要求,我像往常一样组织孩子到操场进行跑步、跳绳、打球等体育锻炼。

本来,我可以把孩子分组活动后像往常一样站在旁边“监督”或者和其他老师聊聊天。

那一次,我心血来潮和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应该算是我童年里印象最深的游戏了。

孩子们非常兴奋,一个个又跑又跳,他们也许根本没有想到平日“威严”的老师也会和他们一起玩游戏。

后来,一个孩子在她的小本子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和老师一起玩游戏,真开心啊!我希望明天老师还和我们一起玩。

那一刻,我惭愧了。

孩子的心声透露的是他们渴望被接纳、被喜欢,被理解的强烈愿望。

那么,做为一名教师,作为成人,我们为什么不能蹲下身来走进他们的世界呢?从那时起,我时时提醒自己蹲下来,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

蹲下来,就要尊重孩子,学会平等。

孩子虽小,但他们并非缩小的成人版,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

随着知识面的增广,他们开始自己观察、思考。

如果教师高高在上,让孩子不敢亲近,那么就会压抑孩子健康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不利于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

我努力与孩子们平等地相处,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像“你喜欢不喜欢”、“这件事这样处理好不好”、“这样讲你听得懂吗?”这样的话语在我的教学生活中随时都能听到。

我想,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更容易激发奋发向上之心,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

教师蹲下来看孩子,不仅仅是一种形体动作——并不是蹲下了身子便意味着学会了“蹲下来看孩子”,它更是一种感情的姿态,是抛掉了自以为是,趾高气扬的腔调,要在心理上“蹲下来”。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学会倾听,做孩子忠实的听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孩子今年换了个幼儿园,刚入园,老师就给每个家长发了一份备忘录,以孩子的口气提醒父母对待孩子时的注意事项,让为人父母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首先要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在备忘录的原文翻译之后,我加了一点儿感想,希望给大家一些参考。

1.别溺爱我。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对于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大多数时候心里都是有数的,有时无理取闹是为了试探父母的底线。

父母如果妥协,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2.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父母对孩子和对其他人一样态度公正,孩子知道自己做了好事会得到表扬,犯了错要受批评,规矩立在那里,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心里就会有安全感。

3.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和培养。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孩子的好习惯要靠父母从小培养。

4.别让我觉得自己比实际的我还渺小,这只会让我假装出一副和我实际年龄不符的傻样。

别小看了孩子,孩子没有被世俗污染的心灵,有着大人难以企及的
纯真和智慧。

5.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我会感到很没面子,进而和你作对。

你私下提醒,效果会更好。

小孩也有自尊心,“当面教子、背后说妻”并不全对,教子也要顾及孩子的脸面。

6.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是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大人也在不断犯错,我们很容易就原谅了自己,也应该做到原谅孩子,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

7.当我说“我恨你”的时候别往心里去。

我恨的绝对不是你,我恨的是你加在我身上的那些压力。

气头上的话不要当真,关键是不要让事情发展到让孩子口不择言的程度。

8.别过度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某些“后果”。

很多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经历来学习。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孩子,一辈子难有自己的主张。

让孩子逐渐独立于父母,才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9.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

有时,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而已。

孩子会用装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出现这种情形,父母要检讨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的关注太少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10.别对我唠叨不休,否则我会装聋作哑。

想要孩子听话,大人要会说话,唠唠叨叨属于不会说话。

11.别在匆忙中对我允诺。

当你不能信守诺言时,我会难过,也
会看轻你以后的许诺。

言而有信,这是让孩子听父母教导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所以大多数孩子都不听话。

12.我现在还不能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虽然有时我看起来挺聪明的。

我家孩子最典型。

看他费劲儿地解释一件事,我表面上聚精会神地聆听,心里早已打滚笑翻。

13.别太指望我的诚实,我很容易因为害怕而撒谎。

不要把学龄前孩子的谎言看得太严重,找到他撒谎的原因,解决根本问题。

14.请别在管教原则上前后不一。

这样会让我疑惑,进而失去对你的信任。

孩子的记性好着呢。

父母一时兴起,朝令夕改,会在孩子心里埋下不再相信父母的种子。

15.当我问你问题的时候,请别敷衍我或者拒绝我。

否则我将停止发问,转向它处寻求答案。

这是和孩子建立沟通的起点。

如果孩子问的问题自己不懂,要诚实地告诉孩子你也不知道,你会去查书找到答案,然后再告诉他。

16.我害怕的时候,不要觉得我很傻很可笑。

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便会发现我当时有多恐惧。

孩子的恐惧是实实在在的,很多成年人也会害怕一些在别人看来很可笑的东西。

要认可孩子的感觉,尽可能化解他的恐惧,并让孩子知道,
爸爸妈妈会保护他。

17.别对我暗示你永远正确、无懈可击。

当我发现你并非如此的时候,对我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

好父母并不是“完人”,而是懂得怎么爱孩子的人。

18.别认为向我道歉是没有尊严的事。

一个诚恳的道歉,会让我和你更接近,更尊重你,感觉更温暖。

肯向孩子道歉的父母,一定能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

19.别忘记我喜欢亲自尝试,而不是被你告知结果。

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吧,自己发现真相才能激起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

20.别忘了我很快就会长大,对你来说,和我一起成长是很不容易的事,但请你尝试一下吧。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父母不能固步自封,要跟上孩子的脚步,才能一直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最终和孩子成为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