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最新经典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最新经典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最新经典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材分析:

本文回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细节,抒发了萧红对先生真切的情感。被安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属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人文主题是“杰出人物”。学习要求是“学习精读..,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开始学习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第四单元开始训练圈点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不少学生已能运用这种方法自主阅读,部分学生还需继续指导、训练,以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单元目标中对人文主题的理解和语文要素的训练。本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在教学中采用精读,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含义,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随文学习了副词。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也是教读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赏析文中细节描写。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阅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萧红《呼兰河传》中一段文字导入,简单重温作者及其作品语言真实、细腻的特点。再设计“一读”、“二品”、“三说”、“四比”四个学习环节。“一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品..”是重点,揣摩语言....、品析细节描.....写.,解决旁批问题,要确保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指导学生从问题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两个角度入手细读文本,再全班交流分享,同时随文学习....课文补白的介词..知识。“二品”做好了,“三说..”(总结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总结写法)就水到渠成。“四比..”是课外阅读作业。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将课内阅读习得的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一节课完成这篇长文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保障,即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概括内容,思考解决旁批中的问题。

2.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品细腻的语言。

教学重点:概括内容,品味细节,理解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思考旁批中的问题,圈点勾画批注,自学课本中介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老师特别喜欢萧红《呼兰河传》中这段文字,充满了自由和欢快!孩子的语言,真实而有活力!今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感受萧红语言的独特,感受她笔下不一样的鲁迅。课文读过的请举手,思考旁批中的问题并做了批注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以学生小学学过的萧红《祖父的园子》中最有特点的一段文字朗读导入,唤起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及对其作品语言风格(PPT用红色字体标出有特色的语言)的感知。

课前布置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有目的阅读。

二、一读——感知文本,了解鲁迅

1.出示任务:课文节选14个片段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请简要概括。

2.提示方法:人物+事件

3.划分任务

每组负责1-2个片段的概括,推选1-2名代表进行交流。4.代表交流

要求:以接龙的形式完成,其他学生注意听讲,纠正不准确的概括。(1)代表交流(2)纠正概括

【预设】①(鲁迅先生)笑声明朗②走路轻捷;③送客、嘱付车钱,留客吃饭;④调侃玩笑;

⑤会心的笑;⑥深夜读信;⑦随意处理校样(补充:校xiào名词,学校,校官;jiào动词,订正,校对。);⑧许先生忙碌地工作;⑨看电影让车;⑩翻书休息;?陪客、熬夜工作;?尝鱼丸;?认真对待包纸;?忘我工作

5.师生小结

写人叙事类内容概括:什么人什么事

【设计意图】一读梳理文章内容,训练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二品——见微知著,发现鲁迅

(一)教师导入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这位友人的观点你赞成吗?

观点要有依据,依据来源于文章,所以我们要细读文章,最好的方法是批注。同学们已经基本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现在我们用问题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细品文章,去发现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二)指导批注1.提示

问题式批注:①回答课本中旁批的问题。②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评价式批注:①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批注。②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批注。

2.示范

片段1中“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这句运用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一组关联词“连……都”,写出鲁迅先生笑得没了力气,甚至于连小小的烟卷都拿不住了;副词“常常”,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不是时时刻刻都是严肃的,生活中的他更多的是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就是萧红所说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样的描写一改大众心目中鲁迅严厉的形象,片段3中“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冲”这个动词既写出了笑声大,也写出了鲁迅先生的真性情,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快乐,再次印证了鲁迅先生是爱笑的。这两处关于笑声的描写瞬间拉近了读者和鲁迅先生的距离。

3.提问:老师是怎么进行评价式批注的?

4.学生交流,明确评价式批注方法。

【预设】示范批注将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评价,抓住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和关联词、副词、动词的运用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

5.划分任务

(1)1—4组进行问题式批注,每组解决旁批中一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

问题:

①片段3中“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②片段3中写海婴,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③片段5中“我”的回答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④片段9中“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2)5—8组每组做一个评价式批注。任务:①片段2:“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②片段6:“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③片段11:“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又陪下去……常常陪到十二点钟”“还是坐着……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

④片段13“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准备着随时用随时方便。”

(三)分组批注:补充完善批注(5分钟,个人补充完批注,小组交流,确定发言代表)

(四)全班交流【批注预设】问题式批注:

(1)“喜欢吃硬的东西”和先生刚硬的性格有关,生病也不喜欢吃软食,正是这样的性格,先生面对敌人的时候才“横眉冷对千夫指”。

(2)写海婴,写许先生,真实再现鲁迅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

(3)梅雨季,天晴了,我高兴,许先生和鲁迅先生也都笑着,多么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我”的回答似乎在暗示社会情况的好转,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可以看出。

(4)省略号表现了鲁迅先生在让车一事上的安排,先让女士、孩子坐车,真实诠释绅士风度。

新问题:片段3中“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鲁迅先生胃不好为什么还想再吃几个,吃东西为何还要问妻子呢?

鲁迅先生赞成我的提议,我做的食物不好,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既照顾了客人,又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意。

评价式批注:片段2:“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刚”、“一”、“同时”、“就”四个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抓”、“扣”、“伸”、“走”,四个动作几乎同时进行,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行动很是果断。

片段6:“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每封”、“不同角落”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虽然对青年写信太草率深恶痛绝,但还是读着每一封来信,甚至戴着眼镜读到深夜。既严格要求青年,更能宽容地对待青年,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是多么关心青年人啊!在那寒冷的年代给青年人带来了温暖和方向,让人联想到“俯首甘为孺子牛”。

片段11:“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又陪下去……常常陪到十二点钟”“还是坐着……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

介词..“从”,表时间之久,副词..“还”表现先生将大部分时间给了客人和工作,“陪到八点钟,十点钟”来访的客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不舍离去,是多么信赖、亲近先生啊!片段13:两个“整整齐齐”,一个“方方正正”和片段11中写书桌“整整齐齐”,许先生的三个“随手”

细节描写,细微之处也认真细致。三个“随手”不是随意,而是许先生也有好的生活习惯,可能是受鲁迅先生影响吧!

(五)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还有许多细节和语言可以好好品味,课堂是有限的,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批注阅读。现在老师小结一下,质疑的角度有:人物性格、写法、背景、文字标点……文中的细节描写真可谓于细微处见真章,萧红在鲁迅去世三年后写的这篇回忆文章,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呈现出一个平凡的鲁迅、伟大的鲁迅,真实可信,感人至深。萧红写作此文时未对鲁迅先生进行直接评价,也没有抒情的语句,但她对鲁迅先生真切的感情流淌于真实、细腻的字里行间。

【设计意图】“品”是本文学习最为重要的环节,要安排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引导学生到文字中涵泳。学生先思考解决旁批中的问题,再指导学生总结质疑的角度,学着质疑。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副词、介词的准确运用,感悟鲁迅先生平凡中的伟大,体会萧红语言真实细腻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

四、三说——总结提升,学习写法

1.教师引导:请你们说一说

(1)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鲁迅。我感受到萧红对鲁迅先生_______的感情。

(2)通过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知道了写人可以_________________。

2.师生交流【预设】

(1)幽默爽朗、亲切随和、待客热情、爱护青年、认真严谨、忘我工作;

尊敬、爱戴、怀念。

(2)①撷取生活中的琐碎片段表现人物。②通过细节描写,真实细腻的语言再现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会总结学习所得,这是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说”的环节旨在于此。任务1总结鲁迅形象,加深认识,体会作者的情感。

任务2,从文本的阅读中习得写作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四比——比较阅读,能力迁移(课外阅读作业)

推荐作品:必读:

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

思考:本文在写法上和《回忆鲁迅先生》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并选择一两处人物细节描写做批注。

将你的思考所得记下来!

选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全文)鲁迅《死》

唐弢《琐忆》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会读书。以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去阅读关于鲁迅的更多的作品,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感悟先生的情怀、品质。同时,布置学生阅读写法类似的作品《我们家的男子汉》,进一步熟悉通过叙写生活片段以及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带着任务阅读,举一反三,阅读更高效。

六、课堂总结

师: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想到了先生的两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最后,我们要感谢萧红,感谢她用真实、细腻的笔触还我们一个人间鲁迅!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