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汗吐下三法新识

合集下载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率(lǜ律):一定的标准和比率。此用如动词, 意为比例。
条:分条列举。 左:下面。 原补:《儒门事亲》卷二中的一篇,全名为《推 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预:参与。
一言:一句话。引文见《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 病诠
张从正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 人(1156-1228),睢州考 城人,是金代的著名医 家,兴定年间(1217-1222) 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 最著名的就是与学生麻 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 成的《儒门事亲》。
过:外乎。 表实:谓表邪盛实。以下四句言邪实是因,正虚 为果。
纯:完全。
渠:他。指代庸工。 终老:年老;到老。《论衡· 无形》:“终 老至死。”
鲧(gǔn滚)湮洪水:鲧,亦作“鮌”,传说为 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封崇伯,奉尧命治水。他 采取築堤之法,九年未平,被舜杀死在羽山。 《山海经· 海内经》:“洪水滔滔,鲧竊帝之息壤 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於羽郊。鲧 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国语· 晋 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於羽山,化为黄 熊,以入於羽渊。”另见於《楚辞· 天问》等。湮, 阻塞。
具:陈述。 补论:《儒门事亲》卷三有《补论》 篇,其论补曰:“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馀者 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馀而阴 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馀而阳不足,则当 损阴而补阳。热则芒硝、大黄,损阳而补阴也; 寒则乾姜、附子,损阴而补阳也。岂可以热药而 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经》曰: ‘因其盛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谓也。”
交驰横骛(wù务):谓邪气盛实扩散。横骛,縱 横奔驰。
脉脱:谓脉息微弱将绝。
始:方才。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段落大意:

三 法
说喜补乃时弊,并表示著文目的是 “庶几来者有所凭借”。





h
11
第3段

重点词语:




词义辨析:


固:



诸:之于。兼词。
先当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巩固) 予固难与之苦辩。(实在)
h
12
第3段


段落大意:


讲疾病皆由邪气造成,说明运用攻

邪治法的根据。
h
9
第2段

重点句子:

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

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 病者之死生乎?


【译文】

补法是人们所喜爱的治法,攻法是人们厌
尽 治
恶的治法,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意而不被聘 用,倒不如顺着病人的心意而获得利益,哪里 还计较病人的死活呢?


h
10
第2段

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 众法所当才一二也。


【译文】
然而,我也不曾凭借这三法就抛弃其他许

多方法,而是要看病情适宜的情况才使用,用

十分来作比率的话,此三法占其中的八九分, 而其他许多方法所占的才一二分。
汗 下 吐 三
良工:良医,古代称医生为治病之工。 粗工:医术不高明的医生。 谬工:不通医术滥行施治的医生。 庸工:没有真才实学只会敷衍应付的医生。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新识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新识
药成 为 可能 . .另一 方 面 ,治 法位 于病 证 与 方 药 之 间 ,作 为一 种 中介 而将病 证 与方 药 紧密联 系起 来 。 治法 的这 种 中介 特 性 不 仅 赋 予方 或 药 与病 证 相 荚
( 方证相关或药证相关 )的特性 ,同时也使治法本 身含 有病证 与方药 的双 重属性 。 治法作 为病证和方药中介的意义:首先 ,使中
临床 如何更 好地 坚持综 合 采用多 种方 法和手段 治疗 疾 病从 而 提高疗效 有 较大 的现实 指 导意义 。
汗 吐下三 法并不 皆直 接攻邪
1 常仲 明病 湿痹 五 七年 矣 ,戴 人 令 上涌 之 后 , . 可泻 五七次 .其 药则舟 车丸 、浚 川散 、通 经散 、神 佑益 肾散 , 自春及秋 ,必 十余 次 方能愈 。 ……待至
何 灵 活运 用 -法 以及这 三种 治法 的作用 机理 ,则 没 二 有 深究 其实 质 ,这 不仅 在一 定程度 影 响 r 分认 充 识 张 氏三法 的学 术价值 ,而 且也影 响 了有效地 指 导
其中.而且赅括 了药物疗 法 、针灸疗 法、按摩疗 法、 气功 导引等等多种治疗手段。张氏还将刺血疗 法也 归为汗 法 ,认 为 “ m乃发 汗 之 一 端 ” 刺 。在 药 物 疗 法 中,除 了 内 服 之 外 ,他 又 采 用 了熏 、蒸 、 洗 、熨 、鼻 饲 给药 、外 撒药 未 等多种形式 的外 治方 法 因此 可 以说 ,张氏的汗 吐下 三法是包 括多 种治 疗手段 , 使用多种剂型的综合疗法的概括 ,是对诸 多治疗 方法 提纲 挈领 的分类 。从 《 门事亲》 所载 儒 的大量 医案 中可见 ,他 对许 多病 证的治疗 不是 一法
此 乃根据诸 多 具体治 法的作 用部 位和作 用趋 势 ,以

二十一、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二十一、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儒门事亲》共十五卷,内容包括医 论、诊断、病证、治法等,主要撰述张 氏运用汗下吐治病的理论和经验。该书 将病证分为风、寒、暑、湿、火、燥六 大门类,以执简驭繁,并加入内伤、外 伤、内积、外积四类,而赅其余,统称 为“十形”。
二、课 文 讲 解
[过]超过,外乎。 [表里]表指肌表,里指脏腑。
咸—肾—水
酸—肝—木 苦—心—火
辛—肺—金
甘—脾—土
豈可以藥石爲補哉?
[岂可以药石为补哉]怎么可以认为药物是 补的呢?以……为……,义为“认为…… 是……”,或“把……当作……”。药石: 药物和砭石。此指药物。
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汗下末由也已。
[末由也已]无从治疗了。末由:无从,没 有别的途径。也已:语气词连用。也:表 舒缓语气。已:语气词,用法同“矣”, 了。
[治其实]即驱邪用攻法。 [治其虚]即扶正用补法。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實,後治其虛,亦有不 治其虛時。
[粗工]医术粗疏的医生。 [或]有时。 [幸]侥幸。 [中]治愈。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虛,或治其實, 有時而幸中,有時而不中。
[“或治”四句]应理解为:有时补其虚,便不 能治愈;有时攻其邪,便侥幸治愈。即“有时 而不中”承“或治其虚”,“有时而幸中”承 “或治其实”,属修辞学中的分承手法。
《內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是之謂也!
[是之谓]即“谓是”。说的这个道理。 “之” 为宾语前置标志。“是”为代词,作宾语。
第四段将治法归为上行、解表、下行三 类,阐明三法能概括众法;叙《儒门事 亲》编排的特点以及这样编排的原因。
要点回顾
一、繁简字 1、幾 1、幾几 2、憑 2、憑凭 3、識 3、識识 4、處 4、處处 5、膚 5、膚肤
粱肉:名词作状语,用粱肉。 7、以十分率之。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三.一) 一
《内经》散论诸病,非一状也;流言治法, 内经》 论诸病,非一状也; 言治法, 非一阶 至眞要大论》 非一阶也。《至眞要大论》等数篇言运气所 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 生诸病,各断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 生诸病,
阶:道,途径。 途径。 断:区分。 区分。
具:陈述,记载 陈述,
补论: 儒门事亲》 补论:《儒门事亲》 (三.一) 一 卷三中的一篇。 卷三中的一篇。
其:指上文的“愚夫愚妇”。 指上文的“愚夫愚妇”
传:即传经。由一经的病 即传经。 稍微,略微。 证传变另一经的病证。 证传变另一经的病证。二) 颇:稍微,略微。 (二.二
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 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 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 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 以补剂补之,眞气未胜 而邪已交驰横骛 交驰横骛而 以补剂补之,眞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 不可制矣。 不可制矣。 交驰横骛:谓邪气盛实扩散。 交驰横骛:谓邪气盛实扩散。
《儒门事亲》共十五卷。首三卷为张从正所 儒门事亲》共十五卷。 其余为友人及弟子辑著而成。 著,其余为友人及弟子辑著而成。内容包括医论、 诊断、病证、治法等, 诊断、病证、治法等,主要介绍了张从正运用汗 下吐三法的理论和经验, 下吐三法的理论和经验,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和 创见,并附有二百多则案例来说明三法的疗效。 创见,并附有二百多则案例来说明三法的疗效。 所以名《儒门事亲》者,乃是“医家奥旨, 非儒不 所以名《儒门事亲》 乃是“医家奥旨 能明;为人子者, 不可不知医”的意思。 能明;为人子者 不可不知医” 意思。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 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 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标题意为:汗下吐三法包括全部治病之法的论述。 总括, 完备, 包括。 广雅》 备也 备也。 该:总括, 完备, 包括。《广雅》“备也。”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人,约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为宋金时代著名医家。

当过军医,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2),曾召补过太医,但不久即辞去。

与麻知几、常仲明等,日游水(许昌北汝河)之上,讲论医理。

医术高超,人称“望而尽其工,闻而尽其巧,问而尽其神,切而尽其圣,集工巧神圣于张从正一人”。

故有“神医”之称。

融贯《难》、《素》之学,其法宗刘河间,合李东垣、朱丹溪而为“金元四大家”。

刘守真是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张子和私淑河间学派,但有独创,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工于汗吐下三法,多有效验。

张氏性格孤傲,当时医学界对扶正驱邪两者的关系在看法上有分歧,子和所提“驱邪所以扶正”的学术观点及由此而创的攻病三法,甚为同道排斥,加之汗下吐这一套不符合伺候王公大人的需要,所以很不得意。

晚年尤消极,然临财廉,有医德,甚为人称颂。

课文简析文章论述了邪气为致病之因、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思想,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下吐三法,集中地反映了张氏的医学观点。

这对当时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在对攻补关系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第一段言邪实引起正虚,并举良、粗、谬、庸四工的治疗特点,赞良工之治实,贬庸工之治虚;第二段说喜补乃时弊,并表示著文目的是“庶几来者有所凭籍”;第三段讲疾病皆由邪气造成,说明运用攻邪之法的根据;第四段述有邪积不可补,无邪积始可补,分清攻补之法各自适用的范围;第五段析三法的不同用途,并以《内经》论证祛邪唯有三法;第六段将治法归为上行、解表、下行三类,阐明三法能概括众法;第七段叙《儒门事亲》编排的特点以及这样编排的原因。

虚实:指正气虚和邪气实两种表现。

表实者里必虚:如果体表邪气实的话,体内必然正气虚。

者:助词,此有表假设之义,作"如果……的话"解。

常:一般规律。

良工:良医。

古代称医生为治病之工。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_OK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_OK


20
病 第7段 诠 汗 重点词语:
下 重点词语: 吐 词语活用: 三 重点词语: 法 重点词语: 该 尽 治
及:如果。 過:过失。此指病邪。 病之去也,梁肉补之。(名词作状语,用梁肉) 措:搁置。 瘵:病。
21
病 第7段
诠汗 下 吐 三
重点句子:
非吐汗下末由也已 【译文】
不是用吐汗下三发就无从治疗了。
29
八法
• 汗 下 吐 和 温 清 消 补 (镇) (涩)
汗法: 通过发汗治疗疾病,主要用于各种邪气侵犯肌表引起的表证
辛温发汗法: 用于风寒表证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辛凉发汗法: 风寒表证
解暑发汗法: 暑湿表证
30
滋阴发汗法: 阴虚外感
温阳发汗法: 阳虚外感
益气发汗法: 气虚外感
养血发汗法: 血虚外感
率尔自逞俊快。《大医精诚》(轻率)
24
病 第9段
诠汗 下
重点句子: 然予亦未尝以此三法,逐弃众法,各相其病
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 众法所当才一二也。
吐 【译文】

然而,我也不曾凭借这三法就抛弃其他许 多方法,而是要看病情适宜的情况才使用,用

十分来作比率的话,此三法占其中的八九分, 而其他许多方法所占的才一二分。
46
其书
《儒门事亲》
肯定:
王孟英: “其治病者,莫如戴人。”
批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当补不补, 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
47
17
第6段

诠汗
重点词语: 散:分散;分别。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卽今著吐汗下三篇,各條藥之輕重寒溫 於左。仍於三法之外,別著《原補》一 篇,使不預三法。
句:謬工之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實實虛虛,其誤人之 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 夫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醫者 與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人 之心而獲利也,豈復計病者之死生乎? 嗚呼!世無真實,誰能別之?
今之醫者曰:“當先固其元氣,元 氣實,邪自去。”世間如此妄人,何其 多也! 故曰:德教,興平之粱肉;刑罰,治 亂之藥石。若人無病,粱肉而已;及其 有病,當先誅伐有過。病之去也,粱肉 補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 病诠
张从正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 人(1156-1228),睢州考 城人,是金代的著名医 家,兴定年间(1217-1222) 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 最著名的就是与学生麻 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 成的《儒门事亲》。
重点内容
词:罪、渠、湮、诠、该、诸、揽、 颇、交驰横骛、处、固、客、散、 流言、阶、具、统、殊、若、德教 过、措、瘵、末由、门墙、相、率 条、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