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合集下载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

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

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

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

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三次工业革命对服装的影响13服饰2蒋一晴2013229207

三次工业革命对服装的影响13服饰2蒋一晴2013229207

3D打印的服装
总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对服装 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都是正 面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技的 发展给服装产业带来了春天。
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1733年,简•凯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纺织的速度,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 轴纺纱机;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斯发明了水力纺纱机。随着一连串与纺织 业有关的机械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发展进步,纺织业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人类 历史的快车道,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英国蔓延开来。
阿克莱特与力纺 织机
服装的流行一向是上流社会的专利,无论是哥特时期、拜占庭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还是洛可可时期,服装成为少数人地位和 身份的标志,造就了宫廷服装炫耀和华贵的特点。工业革命的产业化 使得服装从原来的传统方式向规模性、规格化和高度分工转变。
夜礼服,又称燕尾服,为男子在晚间参加聚会或去剧场看 戏的最正式的礼服。造型的显著特点在后片和驳头。后片 分成两条,形同燕尾,衣长至膝;驳头尖角向上,称为戗 驳头。前衣片短至腰际,双排扣共6枚。 大礼服,又译为福乐克外衣,是男子参加商业活动时穿的 礼服。衣长过膝,戗驳领,双排扣4~6枚。前门襟为直摆。 这种大礼服曾被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普林卡· 艾伯特访美时 穿着,后来,这种白天的常服变成男子昼问正式礼服。
便服一类以维斯顿为代表,英国称作休闲夹克即我国所称 的“西服”。造型有的剪掉燕尾服的下摆,腰部无接缝, 内收,衣长至臀部,平驳头,单排或双排扣。穿着时显得 宽松自如,深受下层男子欢迎,成为外出工作活动的便装。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19世纪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艺术思潮都给女装 带来明显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只是重现过去曾经出 现过的样式,所以服装史上把19世纪称为流行的世纪 的同时,还称为样式模仿的世纪.

微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微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比较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下半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领先国家英国美、德动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煤炭电力、石油社会转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成果蒸汽机、火车、汽船等电灯、汽车、飞机等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3.促进英、法、美等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世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对中国的影响(拓展点)1.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如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经济上殖民者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拓展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

3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6.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③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④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于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以及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但是,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的科学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国人也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解析人类的四次工业革命

解析人类的四次工业革命

解析⼈类的四次⼯业⾰命解析⼈类的四次⼯业⾰命⼯业⾰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开始于⼗⼋世纪六⼗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产完成了从⼯场⼿⼯业向机器⼤⼯业过渡的阶段。

⼯业⾰命是以机器取代⼈⼒,以⼤规模⼯⼚化⽣产取代个体⼯场⼿⼯⽣产的⼀场⽣产与科技⾰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系列技术⾰命引起了从⼿⼯劳动向动⼒机器⽣产转变的重⼤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整个欧洲⼤陆传播,19世纪传⾄北美。

⼀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业⾰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英国是最早开始⼯业⾰命也是最早结束⼯业⾰命的国家。

本⽂通过观察近现代的三次⼯业⾰命特点、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展望第四次⼯业⾰命未来的⾏业⽅向。

⼯业⾰命的启⽰:有⼈说,从250年第⼀次⼯业⾰命,到现在⼈类⽤了200多年时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类有⽂明以来5000多年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有⼈说,中国的改⾰开放,⽤了40年的时间,⾛完了西⽅发达国家⽤了200多年才完成的三次⼯业⾰命,给中国整个社会带来的巨量财富,让中国⼈从贫穷迈⼊⼩康社会。

⽬前,中国现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正在与西⽅发达国家站在了同⼀起跑线上,⼀起经历第四⼯业⾰命,并将超越西⽅。

作为普通⼈, 我们启发呢?如果错过了前三次⼯业⾰命创富的时间,如何在未来把握住⼤⽅向?⼈类经过了原始社会的三次⼤分⼯,从畜牧业社会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业社会,再从⼿⼯业到商⼈的出现,之后就在以⼿⼯⽣产上持续了⼏千年。

⼯业⾰命是以机器取代⼈⼒,以机器进⾏⼤规模⼯⼚化⽣产,取代以⼈⼒进⾏的个体⼯场⼿⼯⽣产。

第⼀次⼯业⾰命:蒸汽时代时间:从250年前起源:英国主要技术:蒸汽机⼯业特点:轻纺⼯业热门的新⾏业:纺织业、⾦属冶炼业、机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热门的产品:⾷品饮料、服装、蒸汽机、蒸汽⽕车、蒸汽轮船。

三次技术革命

三次技术革命
9
(5)更加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
(6)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根本原因和基础。
8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 广泛应用。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力的广 泛应用。 第三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在原 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 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 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7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 (2)产生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3)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和 思维方式, (4)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了竞争和挑战,世 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以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2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的投入使 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 代”。
3
2.工业革命的大致发展过程是:(1)棉纺织机械的发 明和改进, (2)改良蒸汽机, (3)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 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1)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 (2)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第一艘汽船,1819年 一艘美国轮船成功地横渡大西洋, (3)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工业革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瓦特制成改良蒸汽 机。

4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二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 时科学技术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 面:(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Leabharlann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制.
(3)新通讯的发明,
新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 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显著特点。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

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

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

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

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

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

三次科技革命的详细比较表

三次科技革命的详细比较表

高三复习用专题资料整理三次科技革命的详细比较表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蒸汽、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核能特点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1、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

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1、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进入了“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促进作用。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酿造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3、引起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思考、启示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里拆利实验的意义
• 发现了大气压力和真空,导致水银气压 计的发明。 • 为了纪念他最初发现真空的功绩,后来 人们把水银计中的真空称为“托里拆利 真空”。
帕斯卡的大气压力实验
布莱斯·帕斯卡 • 1623年出生于法国,只活了39岁,却在科学、哲 学和文学上都创下了不朽的业绩。
• 通过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进行的多次实验, 通过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进行的多次实验, 进一步支持了托里拆利关于大气压力的观 并发现大气压力与空气密度成正比。 点。并发现大气压力与空气密度成正比。
纺纱技术的改进使织布向机械化过渡
• 纺纱机的改进解决了纱荒问题,但又使得 织布的效率落后于纺纱。 • 1785年,英国的卡特赖特发明了用蒸汽机 带动的织布机,于1792年制成了实用的织 布机。 • 1804年,法国的杰夸发明了能织各种花彩 的织布机。 • 到1813年英国人霍尔勒克斯把木制机改为 铁制机。
第一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 以纺织机 纺织机的改革为起点,蒸汽机 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 纺织机 蒸汽机 标志,这两项技术又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需求什么? 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中继承了哪些科技成果? • 课程内容: 一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起点——纺织机改革 二 真空问题:托里拆利、帕斯卡、盖里克与波义尔 三 巴本——塞维利——纽可门的奠基工作 四 三大实验 五 瓦特的双向通用蒸汽机的发明 六 第一次产业革命
塞维利蒸汽泵
• 塞维利在包尔塔蒸汽压力的基础上,改进 了气缸和锅炉,于1695年制作成了能用于 矿井排水的蒸汽泵,他称为“蒸汽机”, 誉为“矿工之友”。
纽可门蒸汽机
• 纽可门(1663-1729)拜访胡克,学习到了巴本 蒸汽泵的原理,以及一些必要的科学实验和理论 知识。 • 不久,他联合考利、塞维利,组成了一个创新小 组。改进了塞维利蒸汽泵的两个缺点:热效率太 低、不是典型的动力机。他引进了活塞装置,发 明了传动机构。于1705年发明了第一台可作为动 力机的蒸汽机。 • 纽可门蒸汽机实现了当时蒸汽技术的又一次大综 合,树立了把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相结合的范例。 • (中世纪,学者与工匠彼此分离。)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的年代,被称为“蒸汽机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的年代,被称为“蒸汽机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动力引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兴起于18 世纪中期,完成与19世纪40年代。 • 蒸汽机技术是基础技术,轮船、火车以及其他以 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作机是蒸汽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这样就形成了蒸汽技术体系。 •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荷兰、 美国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实验了从工厂 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因此 进入蒸汽时代。
瓦特蒸汽机
• 瓦特对于纽可门蒸汽机的改进:使气缸与冷凝器 分离提高热效率、将直线往复运动变为连续的圆 周运动。 • 1783年,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1784年投入使 用,热效率大大提高,耗煤量只有纽可门蒸汽机 的1/3。1787年,瓦特取得了专利。 •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引起了欧洲的产业革命。
瓦 特 蒸 汽 机
波义耳定律
• 波义耳证实了在真空中,羽毛和铅块果 然同时下落;声音在真空中不能出传播; 电吸引力可以穿透真空。 • 波义尔-马略特定律:在压缩空气时, 压强越大,空气体积越小。即气体的体 积与压力成反比。(1662年提出)
巴本蒸汽泵(1680)
• 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巴本(Papin,1647-1712), 求教与惠更斯,受到波义耳的邀请去英国一起工 作,巴本学习到了系统的气体力学知识。 • 1674年开始,巴本致力于蒸汽泵实验设计,相继 1674 引进了气缸、活塞,发明了安全阀,于1680年, 设计成功。 • 巴本蒸汽泵综合了蒸汽压力实验、大气压力实验、 真空作用实验的成果,综合了波义耳和胡克等人 的理论成果,是实验科学的产物。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座煤矿
18世纪英国钢铁冶炼技术的革新
• 1.欧洲冶铁历史较长,但小作坊用木炭液体,工艺粗糙, 到18世纪初产量仍较低。 • 2.1735年,达比发明焦炭炼铁法,可炼出优质铁,得到迅 速推广。 • 3. 1750年,亨茨曼发明坩锅炼钢法,使铁水与空气隔绝, 1750 炼出较纯净的钢。 • 1760年,斯密顿发明水力鼓风机,1780s瓦特发明蒸汽机, 都大大提高了炼铁效率。 • 1784年,科特发明搅拌法,炼出熟铁,使炼铁技术上了一 个新台阶。 • 经过钢铁技术的不断革新,18世纪末,英国率先进入钢铁 时代。
水上运输业的变革
• 美国工程师富尔顿(Fulton,1765-1815)于 1807年发明并制造了第一艘能用于实际运 输的汽船“克勒蒙号”。这标志着汽船时 代的开始。 • 1838年汽船横渡大西洋成功。风帆被淘汰。 • 在造船材料上,到1850年,木船已全部被 铁船淘汰。 • 到二十世纪初,汽船已成为美国和许多欧 美国家的内河航运的主要交通工具。
瓦特(1736-1819)
• 詹姆斯·瓦特(1736年1月 19日 - 1819年8月25日) 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 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兰 西科学院外籍院士。 • 他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 气压表、汽动锤。后人为 了纪念他,将制中功率和 辐射通量的计量单位称为 瓦特,常用符号“W”表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硕果
• 纺织业大大发展,1788年英国的毛纺织业年产量 为75000匹,到1871年采用蒸汽机后,猛增到 190000匹。 • 采矿业大大发展。1795年,英国采煤量达1000万 吨。 • 冶铁也大大发展,到1806年,英国达258000吨。 • 机器制造业和运输业也大大发展。 •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使英国的工业结构、市场结 构和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到19世纪初,英国城市 人口达全国人口的67%。
里拆利在伽利略的指导下进行大气压力实验。 但不久伽利略即病逝。托里拆利在1643年与 助手一道进行了一次最初的大气压力实验。
托里拆利的大气压力实验
托里拆利(1608-1647),意大 利物理学家。 • 托里拆利实验:在一根四英尺 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注满 水银,,用手堵住开口的一端 将管子倒立放入水银盘,松开 手水银向下流,但流到水银柱 高约30英寸(760毫米)时,水 银不再下流了。 • 这说明,大气压力确实存在。
• 进一步研究了液体的静力学,提出了著名的帕斯 卡原理(作用于密闭液体中的压力可以完全传递 到液体内部的任何一处,并且垂直地作用于它所 接触的任一界面上。)
真空作用实验
格里凯 • 1602年出生于德国的 名门望族,早年游学 于荷兰、法国和英国, 学习法律和数学, 1646年当上马德堡市 的市长 • 1654年进行马德堡半 球实验:使真空和大 气压力为世人所接受。
英国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
• 1.17世纪,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完成。 之前的圈 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城市无产者,为工业发展 提供了人力资源。 • 2. 早期商业资本家在殖民和海外贸易中积累了原 始资本,其中多数人转化为工业资本家。 • 3.英国的天然资源丰富,开采煤和铁成为致富新 途径。 • 4. 广大的殖民地保障了广阔的商品市场。 • 5.1688年光荣革命与18世纪议会制形成后,资本 主义在英国取得了统治地位。
纺织机改革的意义
• 纺织机的改革,以及由此促进的织布机的 改革,使得在纺织业内部基本上用机器生 用机器生 产代替了手工操作。 产代替了手工操作。 • 第一次技术革命首先在纺织业展开,它意 味着工厂时代的到来 工厂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生产进入 工厂时代的到来 狂飙时期。
Ⅱ. 蒸 汽 机 的 发 明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起点——纺织机改革 Ⅰ.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起点 纺织机改革
1. 飞梭的发明引发“纱荒”。 飞梭的发明引发“纱荒”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英国约克夏郡西部 农村毛纺织业发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1733年,凯伊(1704-1774)发明了飞梭, 年 凯伊( )发明了飞梭, 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 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打破了纺纱和织 布之间的平衡,促使人们改进纺纱技术。
蒸汽机发明的内容提要
• • • • (一)真空问题 (二)三大实验 (三)巴本——塞维利——纽可门的奠基工作 (四)瓦特的双向通用蒸汽机
1. 包尔塔的蒸汽压力试验
• 16世纪末,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教授包尔 塔(1538-1615)为了研究蒸汽动力,设计 了蒸汽压力实验。
真空问题
• 1 亚里斯多德:自然厌恶真空。即,自然界中没 有真空。 • 2. 包尔塔的蒸汽压力试验中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受到重视,人们开始研究大气压力问题。 • 3. 最先关注大气压力的是伽利略。1641年,托
哈 格 里 夫 斯 1770年6月12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织机” 获得发明专利权,到1778年,英国就有了2万台, 纺织效率一下提高了几十倍。 恩格斯把这项发明称之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 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起点——纺织机改革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起点 纺织机改革
• 3. 水力纺纱机 • 珍妮纺纱机织出的纱不结实,1768年,英国人阿 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69年申请了专利。 这种机器纺的纱结实,但不均匀。 • 4.骡机 • 1779年,英国工人克隆普顿综合了上述两种机器, 发明了新的纺纱机,织出的纱结实又均匀。由于 该机是综合性产品,故名之曰“骡机”。这大大 提高了纺纱效率,推动了英国的纺织技术革命。
工作机与动力机问题浮现
• 18世纪前五十年,以牛顿力学为科学理论基础, 以钟表机械工艺为技术基础,英国工场手工业勃 兴。各种初级机械工艺迅速发展,如纺纱机、织 布机、缝纫机、收割机、脱粒机、割草机、抽水 机、榨油机等。这些机械以自然力为原动力,如 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等。 • 这样就有两个技术问题浮现了: • (1)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机的效率,——导致工 作机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奏。 • (2)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机所需的动力,——导 致动力机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旋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