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辛迪《刈禾女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省模考文学类阅读文本解读——《刈禾女之歌》赏析

省模考⽂学类阅读⽂本解读——《刈⽲⼥之歌》赏析上午进⾏的⼭东省2020夏季⾼考模拟考试中,语⽂卷的⽂学类⽂本的考查选择了⼀⾸现代诗——九叶派诗⼈⾟笛的《刈⽲⼥之歌》!开天辟地头⼀遭。
在我们所有⽼师的印象中⾼中语⽂各级各类考试中,把现代诗作为⽂学类⽂本试题的,有史以来这还是第⼀次。
此前考试中,现代诗不仅不会出现在⽂学类⽂本的考查中,就连出现在整张语⽂卷⼦中的⼏率也很⼩。
今年天津卷选择了⼀⾸现代诗《你还在我⾝旁》,那也只是作为语⾔应⽤题出现。
⼀⾸现代诗,作为占16分之多的⽂学类⽂本题出现,这还是第⼀次。
⼀⽯激起千重浪,考完试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馈。
这当中最多的是同学的玩笑:⽼师你⼜没押中题型,之前押⼩说的时候考散⽂,押散⽂的时候靠⼩说;这次说都有可能,都没考!⼭东省出题⼀向保守稳健,谁想到这次⽯破天惊,对此我只能呵呵了。
当中也有⼀些反馈让⼈很受⽤。
去年我们的学⽣社团“苏幕诗社”的成员见了我说,这次我们诗社的地位该提⾼了!当然,纯⽂学社团应该获得⾜够的重视。
中午午休时候,有⽼师说在这种题型很活的情况下,要提⾼语⽂成绩只有关注“巨语⽂”了。
这当中有玩笑的成分,但回顾⼀下,公众号开办整整⼀个⽉,所发⽂章中介绍到诗歌的有10篇左右,直接介绍现代诗的有7篇。
有⼈开玩笑说下⼀步会不会考戏剧,回顾⼀下介绍戏剧的也有两篇。
(有点⾃吹⾃擂了,但想想还挺得意。
欢迎关注“巨语⽂”,⼀起学习,共同提⾼。
)⽂学类⽂本选现代诗是否超纲?这⼀考法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先可以肯定的是,现代诗作为⽂学类⽂本来考查,绝对没有超纲。
因为课标中所说的⽂学类⽂本⼀直是⼩说、散⽂、诗歌、戏剧全部包含,我们的课⽂当中现代诗也⼀直占有⼀席之地。
我们平时的考查全部是散⽂⼩说,全国⼀连续⼋年考⼩说,并⾮课标本意,更多的是⼀种约定俗成。
为什么从来不考现代诗,两年前在厦门听课时听过宁夏教研员安奇⽼师的现场评课,其中涉及对现代诗的点评。
安奇⽼师谈到现代诗的时候说,现代诗的理论系统,不像古典诗词那么成熟稳定。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配套综合检测题(word无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配套综合检测题(wor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
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
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
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取材于姜朝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文学类文本辛迪《刈禾女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1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16.“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17.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D项,“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误。
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
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
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
15.B项,“是静与动”错误。
抓住“摇”“生长”分析,都是从动的角度来写的。
16.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2019-2020学年武进洛阳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武进洛阳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近来,不少研究发现,古老的北极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
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主要原因。
据科学家测算,北极地区变暖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1980年以来,局部升温甚至达3.5摄氏度,升温幅度大大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2摄氏度目标。
2016 年以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使得2016~ 2017年北极年最大海冰覆盖范围达到了1979 年以来的最低值,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缩小约30%。
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巳经产生一系列显著影响。
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陆地上,积雪快速融化,植被覆盖增加,树线北移;在海洋里,温度和光照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鱼类等随之北上,渔业资源也北移.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这些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炒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
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
碳源和碳汇分别指二氧化碳的释放源和吸收体。
一方面,地表大量营养盐物在冰层融化后被冲刷入海,开阔海域面积和持续时间增加,都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加强了碳从海洋表层向深层的转移和埋藏,这一将碳“抽”入海底的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海洋生物泵”;另一方面,冻土层加速融化加剧了土壤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海域的扩张也加大了浮游生物对二甲基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可见,碳源和碳汇在北极都有所增加。
总体来说,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但这个“汇”涉及上述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
最后,北极地区发生的海—冰—气相互作用过程也对北半球的气候和极端天气产生了影响。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诗歌阅读

[必备知识 建构]
任务一 任务二
[关键能力 突破]
问题怎样准确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 【例题】 (2020山东滨州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任务一 任务二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任务一 任务二
精准抢分
解答现代诗歌语言鉴赏题“三步骤”
任务一 任务二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定考查类型 题干中的“如何理解……两句诗的含意”,说明该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关 键句子。 第二步:依类型,定答题方法 解答理解诗句的含意题,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这两句诗中的关 键词语是“悲哀的诗人”和“往日的忧郁”,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则要结合具 体语境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知识盲点标记
明确各题的考查点(是□ 否□) 答案符合答题要求(是□ 否□) 掌握各题型的答题步骤(是□ 否□)
名师解码 一、选材上:凸显核心素养,提升审美能力 2020年山东高考模拟试题的文学性文本阅读,选用了辛笛的现代诗歌
《刈禾女之歌》。这首抒情短诗,是一篇意象清新明丽,情调委婉柔和,意 蕴深沉玄虚,,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 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 获的衷心向往。
现代诗歌阅读
[典题解码 对标高考]
典题再做 (2020山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菲翔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试题1 3

墨达哥州易旺市菲翔学校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
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
这种种感情和韵味,我称之为情韵义。
情韵义是对宣示义的修饰。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屡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
但凡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
这些诗句连同他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
而这种种丰富的情韵义,往往难以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也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含的。
例如“白日〞,除了指太阳以外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情韵。
曹植说“惊风飘白日〞〔箜篌引〕;左思说“皓天舒白日〞〔咏史其五〕;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一共〞〔学刘公幹体其五〕;李商隐说“白日当天三月半〞〔无题〕。
“白日〞这个词有一种光万丈的气象,用白形容太阳的光亮,给人以灿烂辉煌的联想。
盛唐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开头的“白日〞二字和诗里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相吻合。
这首诗所写的风光是日落黄昏时的风光,但丝毫也没有黄昏时分的萧瑟、暗淡和朦胧,而是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诗里激荡着对于光明的留恋和追求,是那一轮当空四照无比辉煌的“白日〞,渐渐地隐没于山后了,所以要“更上一层楼〞,追上那将要隐去的白日,追回那光芒壮丽的光阴。
此中的意味是何等深长!但是在使用这类富有情韵义的词语时,也需要加以创新,使它们不至于成为陈词滥调;要以充分的思想感情来驾驭它们。
正如章学诚所说:“譬彼禽鸟,志识其身,文辞其羽翼也。
有大鹏千里之身,而后可以运垂天之翼;鴳雀假雕鹗之翼,势未举而先踬也,况鹏翼乎!故修辞不忌夫暂假,而贵有载辞之志识,与己力之能胜而已矣。
〞〔文史通义内篇四说林,嘉业堂本章氏遗书卷四〕例如,“丁香结〞喻指心中郁结的忧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2020年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初中部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年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初中部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
但是,为了防止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
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损坏,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市邮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
包裹多了,肯定会产生垃圾。
快递只是运输环节,而且我们国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
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包装过度”与“安全所需”,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选自2017年3月2日《深圳特区报》)材料二图1图2(选自《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材料三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
买家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物烦恼;店家担心快递途中物品受损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个严严实实,成本自然就高出许多;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只好望“包”兴叹,回收与不回收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的规范和整治是重点,而由于电商蓬勃发展所催生的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目前还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规范。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小到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缺一不可。
而这些日常细节需要从人们很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规范,知识和规则需要不断地在人们头脑中强化,因此,真正推动环保和绿色事业,需要从基础的教育工作抓起。
4-2021核按钮(新高考)专题四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全诗整体某一艺术特点的探究分析。指向的是对诗歌 的整体鉴赏能力。解此类题,就要从诗歌整体着眼。本题选择的是全诗的抒 情角度,换种说法,也可以叫视角或人称,也就是常说的第一人称。第一人 称有共性的好处,但具体到一篇作品,又要转换为个性的好处。第一人称便 于抒情,便于揭示心理活动,诗歌中的第一人称还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与诗人 自己的统一,这是共性的,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不甚相同。但我们在探究分 析时,要把这些共性融入本诗的个性之中。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
结束
8.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 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因现状而空阔,却又因神往故乡而 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这样的说法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
结束
试题解析
解读试卷明考向
[考题一] [2019·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 成 6~9 题。(16 分)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结束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 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 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 “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 “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 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妹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九叶派是中国20世纪40 年代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作为九叶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辛笛,他不仅中国古典文学功底相当深厚,而且对西方诗歌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的诗歌创作早在30年代就已经开始,中西文化的合璧使他的诗呈现多元的色彩,既典雅精致,宁静淡泊,富有中国传统的书卷气,又含蓄朦胧,印象幻觉迭现,时间空间倒错,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点。
辛笛受华兹华斯的经典抒情诗《孤独的收割者》的启发,有感而发创造了不朽的名篇《刈禾女之歌》,主题上都是对淳朴而善良的劳动女性的赞美,抒发回归自然地喜悦。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歌唱。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批读《刈禾女之歌》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此言“我”昔居“山外”,今处“大城”。
)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两“记”表明,此系昔居“山外”之所见。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由“记”到“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
用“眼”“唱”属通感手法。
)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由“也”字可推断,“我的心”的感受承袭自“我的眼”,故“空而常满”也是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而言。
)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此言大自然助益健康成长。
)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如今”回到现实。
)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愿意回归昔居“山外”的生活。
)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写劳作之雀跃,喻回归自然后之欣悦。
)
解析: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
若问,她身处何市? 从事何职? 为何发思乡之幽情?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
因为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
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
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
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
因此这派诗人曾一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类社会现实)还原为自然(指宇宙空间)”,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
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
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这种思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
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
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
那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 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岂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
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
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
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刘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①“水瓶”和“井”室而常满,刘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
②“空而常满"指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
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宫,多角度
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
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善外管第临CE)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