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镀厂三氯乙烯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三氯乙烯泄漏火灾事故分析

三氯乙烯泄漏火灾事故分析一、事故概况某化工厂A车间储存了大量的三氯乙烯,由于设备失效和操作失误,导致三氯乙烯泄漏,并在一次静电火花的触发下引发了火灾。
火灾持续时间较长,火势较大,造成了车间内设备损坏、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二、事故原因分析1. 设备失效:事故中三氯乙烯泄漏的主要原因是储存设备的失效,如阀门泄露、管道老化等,导致了化学品泄漏。
2. 操作失误:在检修期间,工人们对设备操作疏忽大意,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也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3. 静电火花:火灾的发生是由于静电火花引发的,这可能是由于工人未定期对设备进行静电消除导致的。
三、事故应对1. 紧急处置措施: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包括隔离现场、报警通知、组织人员撤离等。
2. 围堵扑救:对火灾现场进行围堵和扑救,尽快控制火势,防止事故扩大。
3. 伤员救治: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将严重受伤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4. 环境保护:事故发生后,应立即进行环境监测和保护,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减少污染的影响。
四、事故防范措施1. 设备维护:加强对储存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减少设备失效引发事故的可能性。
2. 安全培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降低操作失误引发事故的概率。
3. 静电防护:加强对静电的防护措施,定期对设备进行静电消除,降低静电火花引发火灾的风险。
4. 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处置流程,提高事故应对的效率和准确度。
综上所述,三氯乙烯泄漏火灾事故给工厂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对于这样的事故,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教训,加强对化工生产安全的管理,加大对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以便更好地防范和应对类似事故的发生。
急性三氯乙烯中毒案例剖析

急性三氯乙烯中毒案例剖析2005年6月13日,市卫生监督所收到广西职业病防治所传真“关于请求协查东莞市东坑某电器厂职业病危害”的函,诉该所收治一名从东坑某电器有限公司务工因病回乡的疑似三氯乙烯中毒病人杨某,要求我所协查该厂是否存在三氯乙烯等职业危害以及该患者在工作中是否接触三氯乙烯。
6月14日上午收到广西职业病防治所来电告知杨某因抢救无效死亡,同日下午,杨某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三氯乙烯中毒。
6月14日,职业卫生监督科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中发现:1、该厂已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存在职业危害三氯乙烯;2、四楼清洗工序设有一台超声波清洗机,使用“三氯乙烯”作为清洗剂;3、清洗工序无设立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4、该厂工人仅在入厂时检查肝功能,没有进行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5、未能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资料;6、订立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
另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月15日的车间空气检测报告表明,超声波清洗房的三氯乙烯浓度最高为243mg/m3。
根据以上违法事实以及造成的后果,该厂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五)款、第二十二条、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第六十四条第(三)、(四)款、第六十五第(八)款和第七十条的有关规定,经合议,并报所领导同意和市卫生局领导批准,对东坑某电器有限公司实施以下行政处罚:1、警告;2、对该厂处以人民币伍万元整的罚款。
分析1、本案调查取证及时、迅速,我所接到函告后,立即组织职业卫生监督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取证。
根据现场检查情况,监督员制作了《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监测,采样,及时提供报告。
2、根据调查结果,该厂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五)款、第二十二条、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二条的规定,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导致该厂员工杨某死亡。
一起职业性三氯乙烯中毒事故分析

9 1 u L 心 电 图示 : 2m / , Ⅱ0房 室 传 导 阻滞 ; 细胞 偏 红
高 ; 潜 血 5 talL 尿 0m o 。 /
治疗 经 过 : 者 6月 1 日在 当 地 入 院 治 疗 , 患 2 病
6 7 t o L 直 接 胆 红 素 4 .tnlL 问 接 胆 红 素 08 l . ma / 14 o/ , a 1 .9 n l , 性 磷 酸 酶 2 4 / ; 一 丁 酸 脱 氢 酶 93t o a  ̄ 碱 6 U L a羟
清 洗 岗位 为 开 放 式 作 业 , 作 场 地 约 1 m2 工 ~2 , 置 于 主通 道 上 , 单 独 隔 室 ; 艺 设 备 简 陋 ; 排 毒 无 工 无 设 施 ; 人 作 业 时 不 佩 戴 防 毒 口罩 和 防 护 手 套 。清 工 洗 工 件 堆 放 混 乱 , 液 横 流 。 我 们 在 清 洗 岗位 用 活 洗
查结 果报道如下 。
集 清 洗剂 样 品 3瓶 , 用 气 质 联 用 法 定 性 测 定 , 样 采 气 和 清洗 液 样 品 的 成 份 均 为 三 氯 乙 烯 ; 用 气 相 色 谱 再
法 定 量 测 定 气 样 结 果 , 氯 乙 烯 浓 度 为 :2 . 三 4 5 8~ 5 12 m / 3 仪 器 : 国 产 惠 普 5 9 8 .4 g m 。 美 8 0Ⅱ/ 9 2 气 5 7A
维普资讯
・
2 96 ・
o m a fTr p c lMe i i 1 2 No. e 2 0 u l o o ia d cne Vo 3 S D. 0 2
.
・
临床 报 道 ・
盲目施救案例分析:当同事掉入三氯乙烯池

编号:AQ-CS-00518( 安全常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盲目施救案例分析:当同事掉入三氯乙烯池Blind rescue case analysis: when colleagues fall into trichloroethylene pool盲目施救案例分析:当同事掉入三氯乙烯池备注:安全是指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
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危害的隐患, 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案例:2009年8月30日15时30分许,东莞某家具有限公司PU车间员工华某军,在PU车间三楼三氯乙烯药水池附近打扫卫生时,不慎掉入池中。
车间班长王某根及员工何某新在未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池内救人,相继晕倒在池内。
之后,厂方救援人员佩戴好防毒口罩,才将池内三人先后救出并送往凤岗华侨医院抢救。
最终,何某新抢救无效死亡。
华某军和王某根抢救后清醒。
分析:据事后安监等部门查明该事故发生原因,其中直接原因是,三氯乙烯药水池没有安装防护栏等防护措施导致华某军掉入池内并晕倒。
王某根和何某新在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池内救人,导致二人晕倒池内,其中何某新死亡。
除此之外,上述家具公司未在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三氯乙烯药水池安装防护栏,未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未告知从业人员所在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潜在危险、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未监督和要求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等等,也是重要的间接原因。
上述突发事故暴露出该公司对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不够,员工在不了解事故原因及现场情况下盲目救援,导致了一个生命的消失。
职业病案例: 三氯乙烯中毒案例

三氯乙烯中毒案例1999年12月21日,深圳亚之杰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员工宁某,因皮肤瘙痒到医院诊治,诊治过程中医院查出宁某患有中毒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于是留院治疗,第二天晚上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宁某的死亡,与生前工作中大量接触三氯乙烯有关,属于职业伤害。
事故经过:宁某,男,20岁,于1999年11月初进深圳亚之杰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工作。
12月21日,宁某因皮肤瘙痒10余天,全身出现皮疹、尿少等症状,到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因病情加剧,于22日晚转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急诊,急诊室以“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将其收留住院。
当天22时30分,宁某突然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因宁某有“天乃水”接触史,医院建议由卫生防疫站鉴定死因,家属及厂方也要求作尸检。
深圳市宝安卫生防疫站按照卫生监督程序,12月23日对亚之杰电子制品有限公司进行调查,并于2020年1月22日委托中山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进行死因鉴定。
法医学检查结果:(1)排除因暴力和疾病致死的可能;(2)组织学检查见肝脏组织呈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多处皮肤呈剥脱性皮炎改变。
结合宁某生前有三氯乙烯接触史及临床资料,宁某确因三氯乙烯中毒致死。
事故分析:深圳亚之杰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合作经营企业,生产电脑主机板,有装配作业工人70名,车间南端设有超声波三氯乙烯清洗机2台,无局部机械通风设施,工人上岗时未佩戴防毒口罩、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三氯乙烯清洗作业场所未形成独立清洗场所,无隔墙,与其他工种混为一体。
宁某岗位距离三氯乙烯清洗机15m左右。
三氯乙烯清洗剂月使用量约2400kg。
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约需加班10天,每天约2~3小时。
车间空气中三氯乙烯检测结果,共设11个测定点,宁某的工作岗位和清洗岗位三氯乙烯超标5.1倍。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局向亚之杰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限期10天整改。
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在这起事故中,亚之杰电子制品有限公司防止职业伤害的工作有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员工的死亡,该公司应对此承担责任。
职业病案例: 对一起氯化镍电镀液中毒死亡事件的分析

对一起氯化镍电镀液中毒死亡事件的分析摘要:从永康市发生的氯化镍电镀液中毒死亡事件中,分析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职工的生产安全及职业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提出在加强企业管理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提高就业人员文化素质,开展各种职业卫生培训,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做到以预防为主。
以减少和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2020年4月10日。
在浙江省永康市发生一起氯化镍电镀液中毒死亡事件,现将这一事件作一分析与思考。
1情况介绍2020年4月10日下午。
在永康市打工的云南籍民工赵某为赢取300元钱与人打赌。
喝下氯化镍电镀液后不幸身亡在永康市西城街道李店村一塑料电镀厂打工的赵某。
该厂的配药师傅,他负责该厂电镀液的配制、电镀材料的保管以及电镀工艺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4月10日下午。
赵某正在车间配制氯化镍电镀液。
当他将氯化镍放塑料桶内稀释后倒入电镀槽时。
该厂的客户吕某走到赵某所在的车间。
问赵某塑料桶内的稀释液是否有毒。
当时,赵某说没什么毒,吕某不信。
于是。
两人决定打赌。
如果赵某敢喝一点点稀释液。
吕某就支付给赵某300元钱约定后。
赵某很快就喝下了该塑料桶内倒完残留的5ml稀释液。
喝完后。
赵某笑哈哈拿过吕某手中的300元钱。
并称自己是配药师傅。
懂得相关安全知识。
不久,药性发作。
赵某昏迷过去。
赵某立即被送到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
经过一天的紧急救治。
因抢救无效死亡。
2分析与思考浙江省永康市被誉为“五金之乡”。
工业是永康市的主导产业。
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主导产品有五金机械、电动工具、保温杯、防盗门、滑板车、化工及建材等。
永康市是中国最大的五金出口供货基地、电动工具生产基地、滑板车生产基地和保温杯生产基地。
而相关的电镀企业也非常发达。
据调查。
永康市现有57家电镀企业。
这些“小电镀”企业大多数是租用临时厂房。
采用手工作业。
上千名从业人员也皆为来永康市打工的外地民工。
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差。
对自己工作环境及工作防护知识知之甚少。
而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对就业工人几乎不做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
【警示】深圳一电镀作业员工中毒身亡附最全电镀作业危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警示】深圳一电镀作业员工中毒身亡附最全电镀作业危险分析及预防措施事故警示5月2日22时,深圳市宝安区沙井共和第三工业区创隆实业(深圳)有限公司发生一单员工中毒事故,该公司一员工在二楼电镀车间底铜缸处作业时,疑因中毒呕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该公司主要经营从事表壳、表带、首饰、眼镜框、眼镜、工艺品及其它日用五金制品的电镀和加工业务。
(信息来源:深圳市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事故预警信息2016年第4号文件)电镀企业又发生事故,安博士曾在有限空间事故警示中也曾提到一起,电镀企业发生事故的概率之所以这么高跟电镀企业本身的工艺、使用危险化学品种类多和作业环境差是密不可分的,电镀企业的工艺原理是什么?电镀企业都有哪些危险危害因素?电镀企业都用到什么设备?电镀企业预防事故都有哪些好的安全对策和措施?电镀工作业都有哪些风险和注意事项?接下来,安博士会逐一给大家介绍!电镀加工中涉及最广的是镀锌,镀铜、镍、铬,其中镀锌占45~50%,镀铜、镍、铬占30%,氧化铝和阳极化膜占15%,电子产品镀铅/锡、金约占5%。
电镀原理:借助外界直流电的作用,使被镀导电体的表面沉积一金属或合金层的方法,称为电镀。
基本电镀工艺主要为:镀前准备(检验、抛磨、绝缘处理)—上挂具(篮筐)—前处理(化学除油、电解除油、酸除锈、预处理、中和、活化、预镀等)—电镀或氧化或化学镀—后处理(清洗、钝化、着色、封闭、中和、烘干等)前处理:电镀前的所有工序统称为前处理,目的是修整工件表面,去除工件表面的油脂,锈皮,氧化膜等,为后面镀层沉积提供所需的电镀表面.前处理主要影响到外观结合力,据统计,60%的电镀不良品由于前处理不良所造成.前处理的方式有:喷砂、磨光、抛光、热浸脱脂、超音波脱脂、电脱脂、酸洗活化等。
电镀:在工件表面得到所需镀层的过程,是电镀的核心程序。
后处理:电镀后对镀层进行各种处理以增强镀层的各种性能。
如耐腐蚀性、抗变色能力、可焊性等。
后处理的方式有:钝化、中和、着色、防变色、封孔等电镀分类电镀分为挂镀、滚镀、连续镀和刷镀等方式,主要与待镀件的尺寸和批量有关。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某电镀厂三氯乙烯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某电镀厂三氯乙烯中毒事故案例分析中毒事故的基本情况2001年5月6日,某私营五金电镀厂1名怀疑三氯乙烯中毒的患者吴××被送入省职业病院急诊,吴××全身出现皮疹、溃烂,且高热至体温41℃。
吴××诉说该厂还有一位女工黄××在不久前因为患上了同样的病而死亡,于是省妇联要求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此事件进行调查。
黄××,女,22岁。
广西百色人,无特殊病史和不良习惯,体健。
2001年3月4日她与表姐罗××一起入厂打工。
3月7日始工作中接触三氯乙烯,每天用三氯乙烯清洗工件。
4月1日黄××开始发病,先是手臂上起了一粒粒的红疹。
因为厂里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皮肤病”,黄××起初并不在意,病情发展很快,只有大半天时间,全身都布满了皮疹。
4月2日晚上,她请假到当地一家卫生院看病,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在4月3~4日两天继续到该卫生院看病,治疗同前。
到4月5日,她的脸部红肿了,皮疹也由红转为黑褐色。
罗××向厂方提出要带表妹到大医院去。
4月6日,厂人事主管把她送到了当地一家较大的医院,医生当即怀疑是药物中毒,建议“留院观察”,但由于病人交不起押金,病情被延误,患者于4月21日因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医院的诊断结论是:剥脱性皮炎,肝肾功能衰竭。
市卫生防疫站2001年3月曾到该厂进行生产环境监测,发现车间三氯乙烯浓度全部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当时发出了整改指令书。
事故后的现场检查发现,该厂在防护设施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工作,但效果未知。
调查发现,工人仍在使用有机溶剂,且均没有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在车间也可闻及有机溶剂的气味。
现场也未见有职业卫生的规章制度。
省职防院在调查中对现场的部分工人进行了体检,查出两名疑似三氯乙烯中毒患者,且发现该厂工人普遍患皮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电镀厂三氯乙烯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中毒事故的基本情况
2001年5月6日,某私营五金电镀厂1名怀疑三氯乙烯中毒的患者吴××被送入省职业病院急诊,吴××全身出现皮疹、溃烂,且高热至体温41℃。
吴××诉说该厂还有一位女工黄××在不久前因为患上了同样的病而死亡,于是省妇联要求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此事件进行调查。
黄××,女,22岁。
广西百色人,无特殊病史和不良习惯,体健。
2001年3月4日她与表姐罗××一起入厂打工。
3月7日始工作中接触三氯乙烯,每天用三氯乙烯清洗工件。
4月1日黄××开始发病,先是手臂上起了一粒粒的红疹。
因为厂里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皮肤病”,黄××起初并不在意,病情发展很快,只有大半天时间,全身都布满了皮疹。
4月2日晚上,她请假到当地一家卫生院看病,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在4月3~4日两天继续到该卫生院看病,治疗同前。
到4月5日,她的脸部红肿了,皮疹也由红转为黑褐色。
罗××向厂方提出要带表妹到大医院去。
4月6日,厂人事主管把她送到了当地一家较大的医院,医生当即怀疑是药物中毒,建议“留院观察”,但由于病人交不起押金,病情被延误,患者于4月21日因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医院的诊断结论是:剥脱性皮炎,肝肾功能衰竭。
市卫生防疫站2001年3月曾到该厂进行生产环境监测,发现车间三氯乙烯浓度全部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当时发出了整改指令书。
事故后的现场检查发现,该厂在防护设施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工作,但效果未
知。
调查发现,工人仍在使用有机溶剂,且均没有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在车间也可闻及有机溶剂的气味。
现场也未见有职业卫生的规章制度。
省职防院在调查中对现场的部分工人进行了体检,查出两名疑似三氯乙烯中毒患者,且发现该厂工人普遍患皮炎。
第二天,省职防院给该厂职工作了职业性健康检查,体检567人,发现疑似三氯乙烯中毒患者4名,患有接触性皮炎者48名。
处理
根据事故调查的情况,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第二十、六十五条及《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第二十条,所属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对这次职业病危害事故作如下处理:
1.停产整改,罚款5万元;
2.4名疑似三氯乙烯中毒的工人立即送省职业病防治院作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3.进一步改善生产环境的卫生条件,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4.协助卫生部门收集死者黄××的职业史及有关病历材料。
易安网为方便大家查找案例汲取教训,陆续录入了一些事故案例。
有职业安全问题的用户,可登陆易安网论坛职业卫生,参加讨论;咨询工伤保险问题的用户,请登陆易安网问吧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