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案:

《论语》六则答案

6.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人行必有我师

8.略

《师旷论学》答案

1.晚戏弄、开玩笑听说(讲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木兰诗》巩固测试题

(一)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木兰当户

..织⑵不闻机杼.声⑶惟.闻女叹息。⑷问女何所忆.

⑸昨夜见军帖

..卷⑺愿为市

..鞍马⑻旦.辞爷娘去..⑹军书十二

⑼万里赴戎机

..⑽关山度.若飞⑾朔.气传金柝

二、一词多义:

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⑶买①东市买骏马

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②欲买舟而下

三、划分朗读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

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⑸“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

1、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2、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3、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

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

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6、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六、本文采用互文的修辞的语句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

本文采用顶真的修辞的语句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

七、《乐府诗集》是____代__________编的,乐府原是古代宫廷中管理______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_______,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_______。《木兰诗》又名_______,是_______时期的一首_______民歌。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个是____________。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解释加点词:

⑴策勋十二转⑵赏赐百千强⑶可汗问所欲⑷愿驰千里足

⑸出郭相扶将⑹著我旧时裳⑺雄兔脚扑朔⑻雌兔眼迷离

⑼双兔傍地走⑽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一词多义:

⑴帖①昨夜见军帖⑵将①将军百战死

②对镜帖花黄②出郭相扶将

三、划分朗读节奏: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四、辨析下列词的古今意义:

⑴阿爷无大儿古义:__,今义:__⑵双兔傍地走古义:__,今义:_五、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⑵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⑶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

⑸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⑹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⑺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⑻“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⑼“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⑽用原文填空:

①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

②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

③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______

④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___

⑤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___

⑾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双兔傍地走()

A、走马观花

B、茶走味了

C、车刚走

D、走漏消息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A、坐立不安

B、安敢如此

C、安的什么心

D、安营扎寨

③木兰当户织()

A、捷报飞来当纸钱

B、当着大家谈一谈

C、他会当家

D、旗鼓相当

⑿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_______。

13、结合内容概括木兰的形象。

答案:㈠

一、⑴对着;门⑵织布的梭子⑶只⑷思念⑸文告⑹表示多数,不是确数⑺为此;买⑻早晨⑼战争⑽过⑾北方

二、⑵①买;⑵①军机军事⑶①买

②集市②织布机②雇,租

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五、⑴A⑵C⑶B⑷B⑸C⑹C六、七略

答案:㈡

一、⑴记功;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⑵有余⑶想⑷希望⑸外城;扶持⑹穿⑺动弹⑻眯着眼⑼并排跑⑽怎么

二、⑴①文告⑵①带兵的人

②通“贴”②搀扶

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四、⑴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⑵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五、⑴①夸张②对偶③排比④对偶

⑵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⑶A

⑷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⑸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⑹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⑺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意近即可)

⑻排比;更能突出家人闻归讯的喜悦心情。

⑼反问。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

⑽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⑤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⑾①A “走”古汉语中,做“跑”讲。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走味”是失去原味。“车刚走”的“走”是“离开。”“走漏”即“透漏”出。

②B “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

A、C、D、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

③B “当护织”和“当着大家”中的“当”,都是“面对”的意思。其作的分别为“充当”、“主持”、“相配”、“相称”之意。

⑿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13、答案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

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注释、说明] 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说:通"悦",高兴,愉快。愠:恼恨,怨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目标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设计2.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论(lún)语说(yuè) 罔(wǎnɡ)好(hào)焉(yān) 惑(huò)逾矩(yújǔ)愠(yùn)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4.背景追溯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论语六则、师说解析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给你做具体的讲解: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弟子、朋党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记”,读“zhì”。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厌:满足。诲(huì):教导。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六则》练习题 一、填充: 1.《论语》是()家经典之一,是()及其再传弟子关于()言行的记录。 2.孔子,名(),字(),()末期()家、()家、()家,()家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子曰:“学而时习 ..乎?” ..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时:习:说:愠: 而:君子: 2.子曰:“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 故:而:知:为: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而: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乐: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必:其:从: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有:或:耳:逾:矩: 三、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四、“而”的用法,有表顺接,表转折,表并列,表修饰,表递进等用法,试将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归类 A.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表顺接:_________________ (2)表转折: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回答问题 1.《<论语>六则》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哪些?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 2.孔子认为怎样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 3.文中那些语句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请写出三条成语来。并用其中一条成语造个句子。 4.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 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翻译 (1)孔子说:?学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不也算的上君子吗??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所以被称作‘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哪一样呢??(6)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中考题 ⒈谈学习方法乐趣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⒉强调在旧知识中发现新的内容悟出新的道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⒊说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⒋赞扬肯学精神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⒌说明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指导别人的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⒍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用的东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⒎说明谦虚好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中说明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12、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7、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8、《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敏

关于论语名句集锦及翻译

关于论语名句集锦及翻译 篇一 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2.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翻译】(鲁国当权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翻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水平。”

4.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最值得敬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 5.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方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果断……” 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通过表达不同的意见来达到与人和谐相处,但不盲目附和;小人只是以盲目附和来假装与人和谐相处,而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10.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翻译】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有这甲种品格的人就接近于仁德了。 篇二 1.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翻译】孔子说:“一个君子以那种说得多、做得少的做法为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我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强调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要学会默记,并且学习要不知满足。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多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 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 阅读训练栏目: 《论语》节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 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 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一、1.已矣了 2.女汝你 3.知智智慧 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 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 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5乎?”

《论语六则》(原版)

21.《论lún语》六则 授课日期: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第二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 书出字词)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课文有) 子曰:先生说;(课文有) 说:yua愉快、高兴;通“悦”(课文有) 愠:yùn怨恨;(课文有)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课文有) 知:理解;(课文有) 可以;可以(之);“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矣:了;(课文有) 罔:wǎng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课文有) 殆:危险;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课文有) 何以:以何,凭什么;——倒装 耻:认为可耻。 是以:以是;因为这,因此;——倒装(课文有) 识:记;(课文有) 厌:满足;(课文有) 诲:教导;(课文有) 何有:有何;宾语前置;——倒装(课文有)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指。(课文有) 其:他们(课文有) 从:听从;(课文有)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而: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相当于现代

汉语里的“然后”“就”“并且”。 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是”“但是”。 分析课文中“而“字的用法。 顺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第一则 1、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七年级上《论语六则》

《论语》①六则 (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 ①《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②子曰:先生说。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曰:说。③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④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⑤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⑥愠:怨恨,心里不满。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②师矣③。”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②为:做。③矣:相当于“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①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②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四) 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③,不耻下问④,是以⑤谓之‘文’也。” ①子贡: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②孔文子:即孔圉,春秋时卫国大夫。③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敏,聪明。好,爱好,喜欢。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耻,认为可耻。⑤是以:因此。 (五) 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④?” ①默而识之:暗暗地记住它。默,暗暗,私下。识,记,记住。②厌:满足。③诲:诱导,教导。④何有于我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六)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②善者而从③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②其,他们,他们的。③从:采纳,听从。

论语六则练习题(带答案)

论语六则练习题(带答案)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 阅读训练栏目: 《论语》节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一、1.已矣了2.女汝你3.知智智慧 二、1.曾经2.教导3.谨慎4.趋向、接近5.检查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 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论语六则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⒈学:学习⒉而:而且,并⒊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⒋时:按时⒌习:坚持,实践⒍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第三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学:学习而:但是,表转折思:思考罔:迷惑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第四则【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五则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第六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