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

四年级古诗论语六则《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将孔子的教导和智慧记录下来,成为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
下面是论语六则原文及简要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孔子说:“学习并及时复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反复强化。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巧言令色虽然华丽,但是缺乏真正的仁爱。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的言辞和外貌,而要关注内在的道德品质。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孔子说:“了解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热爱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的重要性。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对象的开放心态。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句话说明了通过不断回顾旧知识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教导的能力。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解释:孔子说:“君子如果不严肃认真就无法展现威严,如果不不断学习就会变得固步自封。
重视忠诚和诚信,不和不如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
犯错误时不要害怕改正。
”这段文字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拓展知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每句话都富含智慧和人生哲理,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论语》分为20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讨论,涉及的内容包括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
《论语》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被视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之一。
阅读《论语》有助于人们探索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提供了思考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智慧。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论语》六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六章原文如下: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子曰:“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3.子曰:“曾跟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说会道的有:宰我、子贡;精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古典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子曰:“颜回这个人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5.子曰:“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6.南容把几句“白圭”诗读了好多遍,孔子就把自己老兄的女儿嫁给了他。
翻译如下:1.孔子说:“晚辈小子在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长者,谨慎守信,泛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仍有余力,就要学习六艺之文。
”2.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3.孔子说:“曾跟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说会道的有:宰我、子贡;精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古典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5.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6.南容把几句“白圭”诗读了好多遍,孔子就把自己老兄的女儿嫁给了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古人谈读书之论语六则

古人谈读书之论语六则其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啊,学习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去温习它,就像你得到了一个宝贝,时不时拿出来把玩欣赏一番,那心里可别提多高兴啦。
学习可不是一锤子买卖,你不能学完就丢到一边不管了,得常常复习,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就好比你学会了骑自行车,要是好久不骑,肯定会生疏的,学习知识也是这个道理。
每次复习的时候,就好像又重新认识了这个知识,会有新的感悟,这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超有趣的。
其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哇塞,这可太酷了。
它的意思是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还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那你就牛到可以当老师啦。
你想啊,旧知识就像一个宝藏,你每次去挖掘,都可能挖到新的宝石。
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多动动脑筋,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
比如说我们学古诗,第一遍可能只是会背了,再复习的时候,也许就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这就是发现了新的东西呀。
其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可是在告诫我们,学习和思考就像一对好伙伴,不能分开。
只学习不思考呢,就会变得迷茫,就像在一个大雾天里乱走,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而要是只思考不学习,那就危险了,就好像没有根基的大楼,随时可能倒塌。
比如说我们做数学题,光看例题不自己思考解题方法,那遇到新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可要是自己瞎琢磨,不学习基本的公式定理,那也是白搭。
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边学边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其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是在说对于知识啊,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那肯定学得很痛苦。
但要是像喜欢玩游戏、看电影一样喜欢学习,那可就不一样了。
就像有人特别喜欢历史,看历史书就像看故事书一样津津有味,那他肯定能学到好多东西。
要是能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那就更棒了,每天学习就像每天都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种感觉多好呀。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
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
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1、给下列字注音:论()语说()愠()罔()殆()好()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
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乐: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
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平公曰:“善哉!”[注释]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答案:《论语》六则答案6.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人行必有我师8.略《师旷论学》答案1.晚戏弄、开玩笑听说(讲得)好2.B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木兰诗》巩固测试题(一)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木兰当户..织⑵不闻机杼.声⑶惟.闻女叹息。
⑷问女何所忆.⑸昨夜见军帖..卷⑺愿为市..鞍马⑻旦.辞爷娘去..⑹军书十二⑼万里赴戎机..⑽关山度.若飞⑾朔.气传金柝二、一词多义: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⑶买①东市买骏马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②欲买舟而下三、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⑸“_______,______。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1、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2、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3、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6、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六、本文采用互文的修辞的语句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
本文采用顶真的修辞的语句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
七、《乐府诗集》是____代__________编的,乐府原是古代宫廷中管理______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_______,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_______。
《木兰诗》又名_______,是_______时期的一首_______民歌。
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个是____________。
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解释加点词:⑴策勋十二转⑵赏赐百千强⑶可汗问所欲⑷愿驰千里足⑸出郭相扶将⑹著我旧时裳⑺雄兔脚扑朔⑻雌兔眼迷离⑼双兔傍地走⑽安能辨我是雄雌二、一词多义:⑴帖①昨夜见军帖⑵将①将军百战死②对镜帖花黄②出郭相扶将三、划分朗读节奏: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四、辨析下列词的古今意义:⑴阿爷无大儿古义:__,今义:__⑵双兔傍地走古义:__,今义:_五、回答下列问题:⑴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⑵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⑶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⑸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⑹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⑺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⑻“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⑼“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
⑽用原文填空:①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②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③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______④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___⑤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___⑾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双兔傍地走()A、走马观花B、茶走味了C、车刚走D、走漏消息②安能辨我是雄雌?()A、坐立不安B、安敢如此C、安的什么心D、安营扎寨③木兰当户织()A、捷报飞来当纸钱B、当着大家谈一谈C、他会当家D、旗鼓相当⑿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_______。
13、结合内容概括木兰的形象。
答案:㈠一、⑴对着;门⑵织布的梭子⑶只⑷思念⑸文告⑹表示多数,不是确数⑺为此;买⑻早晨⑼战争⑽过⑾北方二、⑵①买;⑵①军机军事⑶①买②集市②织布机②雇,租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五、⑴A⑵C⑶B⑷B⑸C⑹C六、七略答案:㈡一、⑴记功;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⑵有余⑶想⑷希望⑸外城;扶持⑹穿⑺动弹⑻眯着眼⑼并排跑⑽怎么二、⑴①文告⑵①带兵的人②通“贴”②搀扶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四、⑴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⑵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五、⑴①夸张②对偶③排比④对偶⑵磨刀霍霍;扑朔迷离⑶A⑷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⑸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⑹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⑺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意近即可)⑻排比;更能突出家人闻归讯的喜悦心情。
⑼反问。
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
⑽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⑤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⑾①A “走”古汉语中,做“跑”讲。
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
“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
“走味”是失去原味。
“车刚走”的“走”是“离开。
”“走漏”即“透漏”出。
②B “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
A、C、D、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