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三首》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

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 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课堂小结
卖炭翁 对 比
宫使
烧炭艰辛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运炭艰难
生活困苦艰辛
炭被掠夺 (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
夺炭
蛮横冷酷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 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 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 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 讽喻诗。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 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 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 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 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 夺之。”
鬓 bìn 骑 jì 将 jiāng
辗 niǎn 敕 chì 系 jì
辙 zhé 叱 chì
卖炭翁
砍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
烟熏色的脸。此处突
出卖炭翁的辛劳。
得到。
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灰白。
做什么用。谋 求,需求。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 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 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 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 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课堂小结
卖炭翁 对 比
宫使
烧炭艰辛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运炭艰难
生活困苦艰辛
炭被掠夺 (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
夺炭
蛮横冷酷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 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 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 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 讽喻诗。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 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 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 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 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 夺之。”
鬓 bìn 骑 jì 将 jiāng
辗 niǎn 敕 chì 系 jì
辙 zhé 叱 chì
卖炭翁
砍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
烟熏色的脸。此处突
出卖炭翁的辛劳。
得到。
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灰白。
做什么用。谋 求,需求。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 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 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 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 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

捎信回来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永远完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正在吃奶的孙子 离开 改嫁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请求 跟从,跟随
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路。
2.齐读译文: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 沉重的一击。
留 下 无 限
老 翁 的 命
的运
想
老 妪 的 命 运
寡 妻 的 命
象
运
空
间
乳 孙 的 命 运
写法探究
1. 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 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 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读感知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抓壮丁的差役 在夜里 越过;翻过 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诉说,叫喊
多么
对……说
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 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 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 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 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 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 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 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 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 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32张PPT)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牺牲 自己以换取百姓温暖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4)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
句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
(5)揭 示 卖 炭 翁 的 悲 苦 处 境 和 矛 盾 心 情 的 诗 句 是 :
3. 写作特色 石壕吏
构思巧妙。《石壕吏》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于答的 艺术表现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 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 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所 说的那些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就会发 现,老妇的那些话都是差吏逼问出来的。差吏的“呼”“怒” 贯串老妇诉说家事的全过程,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由此 可见作者构思之巧。
(3)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 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两个 称号。 杜甫被尊称“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 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 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 些在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都有所表现。
3. 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C)
炭翁》)
(6)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
炭翁》)
2. 理解型默写。 (1)《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
对比的诗句是: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两句写狂风
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 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优质课件

回车叱牛牵向北。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 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 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烟火 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 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关 心
群童抱茅
自己 民
无可奈何
生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 人
推 己 及
忧 国
人忧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民
主旨归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描写诗人的茅屋 被秋风吹破,秋雨如注,诗人彻夜难眠的情状, 表现了诗人生活中的不幸和思想上的痛苦。在这 种情况下,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饱经战乱、流 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 忧民的博大胸怀。
24甫(712—770),字 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 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李 杜”。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
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 度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望岳》《春望》《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等。有《杜工部 集》。
结构脉络
石壕吏
开端——差役乘夜捉人
发展和高潮
儿死战场 家中窘迫 自请服役
结局——独与老翁作别
深重灾难 深切同情
写作特点
1.将情感、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
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情感、态度,只是以见证人的 身份来写自己亲闻亲见的事实,在据事直陈的过程中表现自 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例如, “有吏夜捉人”,寥寥几个字,却折射出差役的凶暴、兵役 制度的残酷,暗含着诗人的憎恶与批判。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 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 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烟火 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 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关 心
群童抱茅
自己 民
无可奈何
生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 人
推 己 及
忧 国
人忧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民
主旨归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描写诗人的茅屋 被秋风吹破,秋雨如注,诗人彻夜难眠的情状, 表现了诗人生活中的不幸和思想上的痛苦。在这 种情况下,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饱经战乱、流 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 忧民的博大胸怀。
24甫(712—770),字 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 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李 杜”。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
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 度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望岳》《春望》《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等。有《杜工部 集》。
结构脉络
石壕吏
开端——差役乘夜捉人
发展和高潮
儿死战场 家中窘迫 自请服役
结局——独与老翁作别
深重灾难 深切同情
写作特点
1.将情感、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
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情感、态度,只是以见证人的 身份来写自己亲闻亲见的事实,在据事直陈的过程中表现自 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例如, “有吏夜捉人”,寥寥几个字,却折射出差役的凶暴、兵役 制度的残酷,暗含着诗人的憎恶与批判。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1张)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堂小结
1.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表 达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残暴压迫 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2.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序,以诗人行踪为线索,脉络清晰 。
3.精心构思,极其精炼。 (1)句句叙事写实,寓强烈的感情态度于平实的叙事中。 (2)藏问于答。 (3)善于剪裁。
精读细研(第3段)
1.通读第三段,说说老妇苦在何处。 三个儿子服兵役,其中两个战死 家境贫寒 被逼服役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 么?
兵役苛酷 战争惨烈
精读细研(第3段)
从“三男邺城戍”到“犹得备晨炊”,写“致词”内容有十三句诗 。学者霍松林说: “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 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 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 的结尾。”
3.请根据老妪的话,合理想象石壕吏呼喝的内容(现代汉语)。
精读细研(第3段)
从“三男邺城戍”到“犹得备晨炊”,写“致词”内容有十三句诗。学者霍松林
说: “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
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
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2.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写作顺序,找到叙事的线索。
精读细研(第1段)
1.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夜捉”两个字很 奇怪?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2.面对“有吏夜捉人”,老翁、老妇分别有怎 样的举动?为什么?
精读细研(第1段)
1.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夜捉”两个字很奇怪?结合全诗,说 说你的理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 ”“三别”等。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他的诗歌 《望岳》《春望》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2张PPT)

国
破
山
河
在
,
城
春
草
木
PPT模板下载:/moba 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w w w .1p p t .c o m/b eijin g / 优秀PPT下载:/xiazai / Word教程: /word/
世 上 疮 痍 , 诗 中 圣 哲
杜 甫
PPT模板下载:/moba n/ 行业PPT模板:/hang ye/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素材下载:/sucai /
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下载:/tubi ao/
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下载:/tubi ao/
优秀PPT下载:/xiazai /
PPT教程: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excel/
优秀PPT下载:/xiazai /
PPT教程: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深 行业PPT模板:/hang ye/
PPT素材下载:/sucai / PPT图表下载:/tubi 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优秀PPT下载:/xiazai /
PPT教程: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Excel教程:/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PPT课件下载:/keji an/
Excel教程:/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1)》 教学课件

本PPT模板部分元素使用了幻灯片母版制作。如果需要修改,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修改;完成后关闭编辑母版即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如果眼前出现这样高大坚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 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
本PPT模板部分元素使用了幻灯片母版制作。如果需要修改,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修改;完成后关闭编辑母版即可。
2.分析诗歌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故事的尾声
本PPT模板部分元素使用了幻灯片母版制作。如果需要修改,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修改;完成后关闭编辑母版即可。
2.分析诗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投:投宿,投奔
兵荒马乱
夜:在夜里
为什么?
本PPT模板部分元素使用了幻灯片母版制作。如果需要修改,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修改;完成后关闭编辑母版即可。
本PPT模板部分元素使用了幻灯片母版制作。如果需要修改,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修改;完成后关闭编辑母版即可。
二、导 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
本PPT模板部分元素使用了幻灯片母版制作。如果需要修改,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修改;完成后关闭编辑母版即可。
本PPT模板部分元素使用了幻灯片母版制作。如果需要修改,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修改;完成后关闭编辑母版即可。
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 教学课件

捎信回来
最近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暂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幸存的,活着的 苟且地活着 永远的完结
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 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 存的暂且苟且地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完结了。
指男人 只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 场大叛乱,历史上称“安史之乱”,它给人 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安史之乱”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 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 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 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 三吏、三别。
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 和差役周旋?
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句中的一“怒”一“苦”, 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 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 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 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 “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写法特色
一、寓褒贬于叙事。 这篇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却通过叙事抒了情,
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分明,倾向性十分强烈。这强烈的倾向性,不是由作者说 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就既节省了许多笔墨, 又避免了概念化的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走上前去(和差役) 说话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 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 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 背诵全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 会诗人的情感。 3.体味《石壕吏》构思巧妙,品味写法的精彩之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背景链接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 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 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 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不朽的诗篇。
深入探究—— 文章精讲 3.分析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 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 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 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 通过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 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 局和作者的感受,构思极为巧妙。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理想
主义诗人。他,在文学上起着 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 课 导 入 整 体 感 知 深 入 探 究 课 堂 小 结 拓 展 延 伸 板 书 设 计 布布置置作作业业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首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为何抓人?抓的是何人?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打仗抓人;抓壮年的男子;“老妪力虽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节 新课导入
目录
第二节 整体感知 第三节 深入探究
第四节 课堂小结
第五节 拓展延伸 第六节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布置作业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 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 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经典作品之一,今天 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秋天,那座 茅屋,从诗人的视角看世事变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 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 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 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 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 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 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贫寒的士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高耸的样子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 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 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 而死也心甘情愿!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战乱,指安史之乱
到,这里是“彻晓”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能,如何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 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 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新 课 导 入 整 体 感 知 深 入 探 究 课 堂 小 结 拓 展 延 伸 板 书 设 计 布布置置作作业业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 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 为 …… 所 ……” 是 一 个 被 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 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 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 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 个老翁告别。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1.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接近 今义:朝向) 2.高者挂罥长林梢(古义:高 今义:长度) 3.卖炭得钱何所营(古义:谋求、需求 今义:经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狠心
喝止不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如此,这样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 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
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 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 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 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梳理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作的工夫、地点、人物,是故事的末尾。 第二部分(2-3):故事的开展和低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 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厚的 喜剧氛围作结。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投宿
多么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 出来应付差役。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新 课 导 入 整 体 感 知 深 入 探 究 课 堂 小 结 拓 展 延 伸 板 书 设 计 布布置置作作业业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 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 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一会儿
接近
被子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阴沉迷蒙的样子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 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 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文章精讲 1.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事先朝廷糜烂,让百姓担负繁重的 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 时征兵性质已变,因此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作,人们白昼 躲藏或对抗,无法“捉到”,夜间“捉 人”,可见手腕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 境之困难凶险。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 疏通文义
多层茅草
挂结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高
水势低的地方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 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 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