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心得(精选10篇)

文化苦旅读心得(精选10篇)文化苦旅读心得篇1今年暑假,我浅读了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浅。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写中国各个地方的景点为主,但实际上是反映中华文明之兴衰,是告诉我们人生之真谛。
阅读中,让我如亲临文化古迹,如徜徉历史长河——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到了20世纪初年,它的所属者竟是王圆簏,王圆簏既是道士,也是历史中的罪人,是他从外国人的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用高价从外国人手中买来文物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懑。
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付出我们的一切,而不是做卖国贼,把祖国的财富交到外国人手中,这不就成了中国人的笑柄了吗?余秋雨教授笔下的都江堰可谓是“美”。
因为有都江堰,四川才会成为“天府之国”,才会使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在余秋雨教授看来,写都江堰决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为都江堰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冰,四川有幸,中国有幸。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用一个“善”字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
他们那颗善良、为人正直、单纯的心使我非常敬佩。
虽然是西施让他们变成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责怪,而是可怜、同情西施姑娘被利用后还要被人扔到河中去,这种宝贵的想法有几个人有过。
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从来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也曾经有人认为上海人不厚道、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
--—20XX年夏天,我和爸妈到过上海,不仅游了黄浦江,也走过了上海的许多大街小巷,逛过那里的许多大小商店,我却觉得上海人热情、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与上海城市建筑的大气十分相称。
余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写道:如果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
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最新5篇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最新5篇《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优美却又言之有物的书。
本书写的是中国名处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一本游记;而在其中又记录了许多史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史记。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1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
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
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
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
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
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
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
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8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8篇)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一“我好恨!”恨王道士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经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国竟是留不住一个小小敦煌;恨作为一个飞天儿女,我却是在风沙肆虐之时什么也不能为她做。
余先生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们足够强大,能够保护她。
这个世界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华富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护一生的梦想。
我们是敦煌的子民,飞天的儿女,共同守护千古的敦煌梦就是我的梦想。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二就个人而言,我一直对散文存在偏见,觉得它不如小说那样吸引人。
然而余秋雨的散文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全身心的融入,阅读速度很慢的我此时竟爱不释手,阅读起来毫无障碍。
但这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绝非如此快速、浅薄。
余秋雨的文字带我走过了他所走过的地方,启发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问题,对文物流失的痛恨,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反问、传承,读着读着情到深处,读着读着潸然泪下,每次总让人以满腔的民族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收尾。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三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妈妈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
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
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
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
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读《文化苦旅》有感(15篇)读《文化苦旅》有感1走走停停,华发早生,苦到极致,是甜美得升华。
邂逅《文化苦旅》,它正躺在同学的臂弯中,浅黄色与黑色的封面连带醒目的“苦”字给我一种文学重压,我好似处在一片低气压中。
在心里“啧”了一声,我飞快地擦身而过,不给自己造成相形见绌的心理压力。
好笑的是,我在几年后于一排排书架上发现它,又鬼使神差地买下了它。
或许是我想挑战看看,几年前畏惧的书入了今天的我的眼睛,还是否是一种畏惧。
一、有关文化人格60华里的莫高窟壁画才情满溢、空灵神秘,1000多年的生命在此蒸腾。
艺术映射心灵,玄秘洁净如它是一种永久的向往,如梦如幻。
阅读着其中的文字,我多想跟着时光穿越到1000多年前,静静伫立看这壁画形成的伟大过程,繁杂的内心世界也会因欣赏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而安定下来。
我又登顶柔情似水的鸣沙山,饱览纯净的光影分割,心中鸣起天乐般的梵呗。
转眼,又被熨帖大地的月牙泉宛若从天边来的静谧祥和吸引。
老尼为何愿意孤守荒凉浮嚣之地呢?我不能很理解,心里才想是她看透了缤纷人世背后的简单原体,宁愿用余生领悟这里满满一世界的禅机。
我们常常做诗歌赏析,诗人们总有许多化不开的哀愁,比如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总以为柳宗元十分享受无人打扰的状态,以为“孤”、“独”二字又是诗人与生俱来的感性和矫情。
直到我读了《柳侯祠》,才改变对这首诗错误的理解。
柳州的柳侯祠,安放着他的灵魂,他一生的坎坷凄楚。
隐藏在其短暂、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斐然,是渴望兴盛的文化人格,待华夏少年去解读……只可惜,我这华夏少年却一直误解了他,误解了惨遭谪戍诗人们的人生。
我惭愧不已,我这般不谙世事,只顾游乐,全然不知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文人遭受的苦难,还嘲笑他们的矫情和无病呻吟。
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背过这么多首古诗,我没有对一首感同身受过,更别说为世人的厄运扼腕叹息。
二、有关生命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一定有很多人也提出过这个疑问,但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没有意义。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9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9篇)篇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一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我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
我一向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此刻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
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
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齐。
”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
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
”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
历史从古代走到今日,还要继续走下去。
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
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
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
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
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结局。
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
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
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
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供给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
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10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10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最新10篇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下面小编带来的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最新,希望大家喜欢!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心得【篇1】早就听说余秋雨先生的大名,今天有幸读到他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借我一生苦旅无疆,寻觅中国笛声何处叹千年。
”他是深深地爱着中国文化的,他走遍祖国千山万水写下了这本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这个“苦”字不知作者有没有经过一番思量之后才确定下来。
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的这本书情绪是低沉的,也表现出作者对文化的一片赤诚,真有点唐僧取经的味道。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游览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我聆听过沙漠中泉水的淙淙声,我畅游在三峡的山水长廊里,我领悟过废墟中掩埋的真谛,我感受到封建社会美好的人性……我倾听着作者谈古论今,在某个充满意境的空间里发出对中华文化的深思与感慨。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
作者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遗赠,不要让现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优雅的亭台楼阁。
我觉得,既然我们生在这个繁华的年代,就理应比我们的祖先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条件。
但看看这个社会,有多少人了解中国历史,有多少人在清明节还去认真地扫墓,又有多少人在闲暇时弹琴作曲、吟诗作赋。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为保护文化的使者,但最起码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懂得保护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把祖先的遗赠抛之脑后。
我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我忽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当我们沉迷于网络,或戴着耳机在高楼大厦间闲逛时,我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儿时的我曾经天真地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过是一些只能供人参观而无法起到实际作用的东西。
如今,我不禁为当时的想法感到一阵内疚。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6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6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6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生态文明!人们走过了多少文化的弯路,终于灰头土脸、青头紫脸地重新抱住了它。
山河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
只有在山河中找寻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争夺这河山,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态,一次次的无奈迁徙,一次次的荒野开拓,又一次次炊烟升起,帝王们的雄心壮志,无论如何,还是会败给这自然的力量,气候、环境的变迁,没有人能阻断,在这自然之前,人类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
人们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荣,一切的战争和侵略,最终还是漠于这天地之间。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人们总想着去违背天地意愿,从远处看地球,发现蝼蚁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趣,观察山河的大地的脸色和眼神,偶尔抬头看天,猜测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
忘了就好,一旦记得,便会发生一系列骇人的灾难,因为那是对我们粗鲁的惩罚。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
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花瓶被扇子敲开罅隙,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这一击仅仅是触及,无声无息,没有人听见。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6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6篇)文化苦旅章节读后感篇一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
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
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
下头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 www.shubao 的艺术特色。
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资料可谓古往今来,不仅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不仅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
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理解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
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能够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异常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
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
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
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
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
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
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