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4000字

合集下载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作品。

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精神追求的热忱和对于内心世界的重视,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对于精神家园的定义和追求。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来阐述了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主人公从小就对于美的追求充满热情,无论是艺术、音乐还是大自然的美景,他总是能够从中获得心灵的安慰和力量。

正是这种对于美的追求,让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通过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都是独一无二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身体所在的地点,更是一个内心自由自在的空间。

无论是沉浸在音乐中、欣赏艺术品、阅读书籍还是与亲友相处,都能够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个精神家园是我们私密而又美丽的天地,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和力量。

作为读者,我深深地受到了书中的启发。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常常忽略了对于精神家园的重视。

我经常在追逐外在的物质财富和成就时迷失了自己的内心。

然而,这本书告诉了我,虽然物质生活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对于精神追求的需求。

唯有通过建立和培养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读《我的精神家园》,我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自己心灵的寄托是什么,以及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开始更加重视心灵的健康,积极寻找并培养能够给予我能量和快乐的事物。

通过音乐欣赏、文学阅读、运动锻炼等方式,我将自己的精神寄托渐渐找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精神家园给予我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他以充满激情的文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引领读者进入到一个美好而又富有灵感的境地。

通过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我收获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我开始理解到,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培养自己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在我繁忙的生活中,总是会有那么一些特殊的书籍,带给我一份宁静与温暖。

《我的精神家园》就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年轻的作家,他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孤独。

他的灵感枯竭,找不到自己的写作方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来到了一个叫做“我的精神家园”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的地方,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温暖与慰籍。

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他们有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他们都是那些热爱艺术的人。

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和观察,主人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写作灵感和方向。

这些人物都给他以很大的启发,让他看到了精神家园的美好之处。

这个精神家园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归属感和安定感。

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个避风港,一个可以放松自我的地方。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不禁想象自己也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书籍的世界里。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同时也是在探讨人类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精神需求,而寻找和追求精神家园就是在满足这些需求。

作者巧妙地通过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对话,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心冲突和追求,给读者带来了深度的思考。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被故事中传递出的力量所感动。

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精神家园并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是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可以通过寻找和追求内心的那份精神满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使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让我更加坚定地向前迈进。

《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它不仅是一本可以带给人们欢乐与愉悦的书籍,更是一本可以引导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杰作。

它让我明白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精神家园的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精神家园带给我的温暖和力量。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下子读完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感觉到了他的苦口婆心。

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学,更讲道理。

我们知道,现在纯情的潇洒的实惠的财经的书有很多,真讲道理的书却是越来越少了。

从文章看,他是有资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

他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许认为是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说,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

我感觉他是在寻找同类,仿佛酒后的颇有古风的谈天。

——著名评论家陈村文字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都是一门艺术。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正着来横着去也都是一门艺术。

在这两门艺术里,王小波是个天才,因此他的语言、他的文字有一种未经琢磨的"美",有一种盛气凌人的"威",有一种宝剑出鞘的"锋"……他的语言及文字技巧发挥到极限,可以让你正着进来横着出去。

——著名作家卫捷王小波在世时发在报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读过,自然很是喜欢。

人死了以后,我又将买到的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再三品读,集中享受了一下这个文坛怪才无与伦比的运思行文给人带来的种种绝妙乐趣,会心之处,惊喜莫名,俱妙不可言。

我想,面对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语症,只顾浸淫其中,口中赞叹不绝,以至于得意忘形,也许是表达对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陈坪师承王小波博尔赫斯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国家都由一位作者来代表的话,仿佛每个国家都想由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来代表,以补救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人的亲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脱颖而出吗?有的。

那就是王小波。

虽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虽然他的结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广泛的(特别是文学界的)认同。

纵观《我的精神家园》,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与众不同的: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

满分作文 我的精神世界

满分作文 我的精神世界

满分作文我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纷繁复杂、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于我而言,那是一片充满色彩、声音和情感的奇妙天地。

我的精神世界,就像是一座秘密花园。

在这座花园里,有我珍藏的回忆,有我天马行空的幻想,还有我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一个夏天,那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角落。

那天,阳光特别炽热,整个世界仿佛被放进了一个巨大的烤箱。

大人们都躲在阴凉处避暑,而我却被屋外那片绿油油的草地吸引住了。

我像一只脱缰的小马驹,飞奔到草地上。

草叶在我的脚下轻轻摇曳,仿佛在跟我打招呼。

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那些小草。

它们有的细长,有的短粗,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颗颗细碎的钻石。

我忍不住用手指轻轻触碰那些露珠,凉凉的,滑滑的,感觉奇妙极了。

草地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昆虫。

一只七星瓢虫慢慢地爬过,它的壳红彤彤的,上面点缀着七个黑色的小圆点,漂亮得像一件艺术品。

不远处,一只蚂蚱在欢快地蹦跶着,它的后腿强劲有力,每次跳跃都能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我试图抓住它,可它总是机灵地从我手边逃走,惹得我又好气又好笑。

就在我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阵嗡嗡声。

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

那些花朵五颜六色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蜜蜂们在花丛中穿梭,身上沾满了花粉,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黄金战士。

我好奇地靠近花丛,想要看得更清楚。

可没想到,这一靠近,却把蜜蜂给惊动了。

它们一下子围了过来,吓得我连忙后退。

不过,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兴致勃勃地观察着它们。

那个夏天的下午,在那片草地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惊喜的世界。

没有作业的烦恼,没有大人的唠叨,只有我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压力渐渐增大,我能走进这座秘密花园的时间越来越少。

但每当我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时候,我都会闭上眼睛,回忆起那个美好的下午,回忆起那些小草、昆虫和花朵,我的内心便会重新充满力量。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关于成长、家庭和友情的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霍华德·弗斯特。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成就,以及他在家庭和朋友中所获得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家庭和友情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主人公艾伦是一个聪明而有理想的少年,他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在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下,他不断地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家庭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们给予了他无尽的爱和支持。

尽管主人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们给予了艾伦无尽的鼓励和支持,让他有了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和家人之间的温馨和亲情,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家庭,主人公在朋友中也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

在书中,作者描绘了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和相互支持。

在主人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朋友们总是在他身边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这种真挚的友情让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他知道自己有一群真心关心他的朋友。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和友情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我们就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读完《我的精神家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同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友情的重要和爱情的伟大。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一家人却过得很幸福。

然而,一场意外打破了这份幸福。

主人公的丈夫在一次工作中不幸遇难,留下了她和儿子。

面对丈夫的离去,主人公并没有崩溃,而是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家庭,给儿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友情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朋友的支持,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

友情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除了友情,书中也深刻地展现了亲情的伟大。

主人公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一直很沉默,但他却默默地支持着母亲。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母亲,他会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这种亲情让人感动,也让人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亲情的珍贵,却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此外,书中也展现了爱情的伟大。

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并没有再嫁,而是一直守在丈夫的墓前。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情是伟大的,它可以超越生死,永远存在于心中。

这种深厚的爱情让人感动,也让人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友情的重要和爱情的伟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纷扰所困扰,却忽略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收录了他的一些关于文化状态和知识分子命运的代表性文章。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对文化状态和知识分子命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文化状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书中,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

他通过描绘各种文化状态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上,也体现在不同个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

这种认识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偏见。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小波在书中讲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困境。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这些困境和挑战包括政治压迫、经济困境、文化保守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更加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权益,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能够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此外,王小波的文字简洁明了、幽默风趣,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智慧和思想的魅力。

他的杂文不仅有思想的深度和见解的独到,也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热爱和关注。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总的来说,《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文化状态和知识分子命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我相信这本书将继续激励着我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去追求自由、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通过描绘作者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经历,表达了对于文化、艺术、社会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王小波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为基础,对许多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评论。

他不惧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在文化方面,王小波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的发展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而不是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他批评了那些限制个体自由和创造力的文化观念和制度,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

此外,王小波还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例,探讨了生活中的乐趣、烦恼、困惑和成长。

通过这些例子,他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王小波的文字魅力,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

我认为,这部作品所传达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对于文化、生活的独特见解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意义。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对于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目跟从权威和传统观念。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此外,我认为这部作品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虽然王小波的文字中充满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和思考,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和束缚。

相反,他以一种幽默而机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未来的信心。

总之,《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充满智慧、启示和独立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了王小波对于文化、艺术、社会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也让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中的许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刚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世界》,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曾经脑海中的一些疑问发生了碰撞,产生了一些火花,结合当下的一些困惑,觉得有些问题,自己终于找到答案了,至少是说服自己的答案,在此分享一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活得那么的辛苦?从来没有听见周边人中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最近在休息,或者出去玩了之类的话。

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看到的眼中的父母,一年到头好像就没有什么时候休息过,每天早上起来,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从小到大:自己一个人吃饭,洗衣服,自己去上学,生病了自己去医院看病。

感觉父母陪伴自己的时间不是那么的多,似乎父母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永远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有时候就在想,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生都在忙碌,究竟是为了个什么?曾经的答案是: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吃饱穿暖之后呢?为了孩子有钱去上学,孩子毕业之后呢?为了给孩子娶媳妇,娶完媳妇之后呢?帮孩子带孩子。

之后呢?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父母岁数大了,该养老了。

想到这里,我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都是在家里由父母这一代人为他们养老,那么我们我们父母这一代,又该怎么养老呢?我们作为孩子的这一辈待在家里为父母养老?显然不可能,因为我们要在城市里面工作,离家太远。

把父母接到城市里面来?反问一句,城市里的生活方式,父母会喜欢,会适应吗?我觉得我的父母就不会喜欢,也肯定适应不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忙碌了,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突然把他们放到城市里面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与周边的陌生人如何相处?人都有一种需求:被人所需要的需求,人是社会的人,人是集体的人,人是同类中的人,人或许在物质上能够个人满足自己全方位的需求,但是在情感上,个人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需要他人给予,在这个情感稀缺的时代,情感上需求的满足,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不知道在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觉得,自己周边的建筑,好丑啊,为什么盖房子的人就不能把房子盖的好看一点,至少一眼看上去显得不那么的反感,恶心,想吐。

有一句话这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光要有居住功能,还要有观赏功能。

后来学习了经济学,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因为成本问题嘛。

在大多数人看来:房子只要结实,能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就可以了。

如果一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我看到一个家财万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住在一个我看上去觉得恶心得想死的别墅里面去的时候,成本问题这个答案我就无法接受了。

因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说,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尊重和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人的物质问题解决完了之后,解决精神需求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为什么那些人的行为用这个理论解释不了呢?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人的行为出了问题? 从小到大,看看自己村子里面的建筑,县城里面的建筑,再看看昆明省会城市里面的建筑,再从昆明坐火车去长沙,看着沿线城市里的建筑,再到大学期间出去玩,看看去过的那些城市里面的建筑:南宁,南昌,南京,衡阳,桂林,再到毕业之后。

自己去过城市里的建筑:重庆,北京。

大江南北看完以后,我觉得肯定是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不可能这些我去过的城市里面的建筑都出了问题。

直到我去了一个城市:云南省红河州的屏边县,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这城市,我喜欢。

城市整体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美感,当时只是觉得那个县城的建筑美,符合我的审美观,却没有想过为什么。

直到有一天,看见了一句话:美是一种秩序。

突然觉得,自己多年的疑惑找到了答案,对呀,我去过的这些城市,不就只有屏边这个县城在城市整体的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存在着一种显眼的秩序吗。

其他的城市,不都是这里一栋高楼,兴许旁边就是一栋低矮的瓦房,甚至是旁边就是一个垃圾场。

想到这里,另外一个疑问突然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屏边一个小小县城都可以做到,城市规划布局上整体风格协调一致,而一座大都会城市反而做不到呢?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里面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原话这么说: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

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做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

” “我前半辈子走南闯北,去过国内不少地方,就我所见,贫困的小山村,只要不是穷到过不下去,多少还有点样。

到了靠近城市的地方,人也算有了点钱,才开始难看。

家家户户房子宽敞了,院墙也高了,但是样子恶俗,而且门前渐渐和猪窝狗圈相类似。

到了城市的近郊,到处是乱倒的垃圾。

进到城里以后,街上是干净了,那是因为有清洁工在扫。

只要你往楼道里看一看,阳台上看一眼,就会发现,这里住的人比近郊区的人还要邋遢得多。

总的来说,我以为现在到处都是既不珍惜人文景观、也不保护自然景观的邋遢娘们邋遢汉。

这种人要吃,要喝,要自己住得舒服,别的一概不管。

”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

住海德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

” 在西方,人们修缮房屋的时候都是做到修旧如旧,而且只是进行内部装修,露天部分是不动的,所以整个城市看上去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存在一种秩序美,反观中国的这些城市,直接将旧房屋推到,全部重来。

我就在想,30年后,当一个孙子问一个爷爷:为什么你们当年盖的房子这么丑时,我很想知道这一位爷爷怎么回答。

不仅如此,中国的道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思想,中国人自身没有做到,西方的一些国家反而做到了,小国寡民,将房子建在山上,人鸟兽和谐相处,松鼠坐在窗台上吃东西是经常看到的事情。

而在中国的城市里,别说见松鼠,连个鸟都见不到,货真价实的鸟不拉屎的地方,蓝天白云,那就更是奢侈品了,工业化带给人们的幸福感,究竟比农业社会多了多少?思维到了这里,我又在想另外一个问题:中国人现在都在读西方的世界名著,那么,西方人是否也在读中国的一些书呢?如果是,他们读的是哪些书?读得懂吗?如果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又是什么样?西方人又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了解中国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何谈起?为什么我们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而西方却不是? 工业化在给人们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将人的精神世界撕扯得支离破碎。

时间全部投入到工作上,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朋友,甚至是连让人谈个恋爱的时间都没有。

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人口出生率,结婚率已经出现了连续下跌,离婚率逐年上升。

现在整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国家居然只有40个,高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的国家居然只有18个。

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来领已经不可避免,未富先老又是中国面临的普遍问题,养老问题已经是摆在眼前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国男女比例不协调,未婚男性整体数目比女性整体数目多出2000万,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已经有2000万人注定光棍一生,加上贫富距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冲击,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逐渐加大。

记得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将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10之后的今天,不知道我当初的那位老师现在感想如何?高房价,低收入,时间被工作占据了大多数,高物价,高生活成本,竞争强度增加,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使当下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

想到这一点,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的父母一直在不断的劳作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什么现在街上的每一个上班族都是急急忙忙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里面,房子可以建造得这么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对城市做个整体的调研,规划,设计,施工,招商,引资。

来不及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干这个,能用就行。

国家要GDP,官员要政绩,无业人群需要一个工作岗位,投资人需要看到未来的商业增长空间:增长,持续的增长,超越预期的增长。

有一句叫做:你的优势就是你的诅咒。

是呀,当你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的时候,你肯定是要被抛弃的,因为你不具备了赚钱的价值。

在商业利益的面前,什么人道主义,人文关怀,道德伦理,全部都要让位。

马克思的一句说得很有道理:为了利益,资本家甚至愿意将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无产者。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或许当邓小平在深圳蛇口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现状是这样。

因为整个商业是自成一个体系的,资本是逐利的,只要这件事能赚钱,加班你不干是吧,没事,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而且还是缺钱的人。

因为中国贫富夫分化已经严重到制度化了嘛,只要这个赚钱的商业运行模式启动后,各行各业都会争相效仿,因为赚钱。

所以,各行各业的人就都普遍陷入加班中,这一个恶性循环越陷越深,最终,人就只能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什么恋爱,结婚,给父母养老,在生存问题面前,全部都要让位。

这注定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都要面临的悲剧。

读完《三体》,有两句话感同身受:人的第一要义是生存,生存是残酷的。

回想起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华文明也延续了5个世纪。

国门打开之后,中国进行全方位的西化:政治体制,治国理念,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等,曾经的天朝上国,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究竟是为什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口5亿,70年后,中国人口增长到14亿。

人类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过这么多的人口。

如果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在7亿左右,今天的中国,绝对是另一番景象。

海明威说: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所以,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敲响——丧钟为你而敲响。

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活在这样一个各行各业全方位市场化导向的时代里,或许是我们这一生最大的不幸。

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无法置身之外,出淤泥而不染,别想了,有些路本身就没有回头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