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预防和处理动物咬伤常识
夏季安全常识-预防高温中暑与动物攻击咬伤安全手册

预防高温中暑与动物攻击咬伤安全手册1.高温防护1.1高温作业劳动防护1.1.1高温作业人员体检▪应做好预防性体检工作。
体质虚弱或慢性病患者,由于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尤易发生中暑。
因此,在高温季节到来之前,要对高温作业的工人进行检查,凡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持续性高血压、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等疾病的人,应尽量脱离高温环境工作。
1.1.2高温作业职业禁忌症▪Ⅱ期及Ⅲ期高血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亢、糖尿病▪大面积皮肤疤痕1.1.3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天气期间,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作业。
▪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气温达到35℃以上,40℃以下时,当班安排职工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11:00-14:00)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气温达到33℃以上,35℃以下时,班中安排露天作业人员不少于2次休息,且每次不少于20分钟,保证当班职工休息;▪气温超过33℃高温天气期间,当班从事涉及高温作业要每两小时安排不少于15分钟休息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加休息次数,延长休息时间。
▪不得安排怀孕的女职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露天作业。
▪严禁安排一线职工从事两班作业,保证工人良好的休息条件和休息时间。
1.1.4高温作业防护装备与要求▪为从事高温作业的工人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注意个人防护,工作服宜宽松,以保证通风良好。
尽量穿导热系数小、透气性好的织物制成浅色服装,应穿白色、浅色或素色等棉质防护服,不要穿黑色、深色的服装。
▪应戴隔热帽、草帽、防护眼镜(太阳镜)、手套等对阳光有折射作用的防护用具。
安全互动预防宠物咬伤的教案策略

安全互动预防宠物咬伤的教案策略宠物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伙伴,然而,由于宠物天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宠物咬伤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保护社会大众的安全,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制定一套有效的教案策略来预防宠物咬伤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儿童和宠物相处的基本原则、家庭环境改善、宠物训练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介绍一些安全互动预防宠物咬伤的教案策略。
一、儿童和宠物相处的基本原则1. 尊重动物:教育儿童要尊重动物的天性和个体差异,不用任何形式的暴力对待宠物,不扰乱或捕捉宠物,不搞恶作剧。
2. 监督互动:家长或成年人应当在儿童和宠物互动时提供监督,确保双方的安全。
尤其当儿童年幼时,他们对宠物的行为理解和控制能力有限,需要额外的保护和指导。
3. 小心处理:教育儿童在和宠物互动时要小心处理,不要过分惊吓或用力拉扯宠物。
要注意宠物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避免采取过激的行为。
4. 避免干扰:宠物在进食或休息时会有攻击性反应,教育儿童不要干扰宠物的这些活动,避免咬伤事件。
二、家庭环境改善1. 安全隔离:将婴幼儿和宠物隔离开,使用宠物栏或门将宠物分隔在不同区域,避免宠物对婴幼儿造成伤害。
2. 安全空间:给宠物提供一个安全的休息空间,如独立的宠物窝或某个房间。
当宠物感到紧张或疲劳时,可以自行进入这个空间,避免出现攻击行为。
3. 温和交流:在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温和的交流氛围,避免压力和紧张情绪传递给宠物,减少宠物攻击的可能性。
4. 客观评估:对于怀有攻击倾向的宠物,家庭成员需要客观评估其是否适合与儿童一同生活。
如有必要,考虑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三、宠物训练1. 基本指令训练:通过基本指令训练,让宠物明白主人的要求,提高宠物对主人指令的遵守度。
包括"坐下"、"趴下"、"等待"等命令。
2. 社会适应训练:让宠物接触并适应不同环境和人群。
通过逐渐增加宠物与他人的接触,提高宠物的社交能力,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野外生存基本常识(精选)

野外生存基本常识(精选)野外生存基本常识(精选)在如今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日常习惯了便捷的生活方式,然而,面对突发情况或者户外探险的挑战时,了解基本的野外生存常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常识,帮助读者在大自然中安全度过。
一、获取安全食物的技巧1.了解野外食物:在野外,了解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是生存的关键。
学习区分毒蘑菇和食用蘑菇、天然毒品和有效草药等,可以避免食物中毒的危险。
2.寻找水源:水是生命之源,确保获取足够的安全饮用水至关重要。
在野外环境中,寻找水源并净化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3.捕猎和钓鱼:学会制造简单的捕猎工具,例如陷阱或自制的钓鱼工具,可以增加获得食物的机会。
二、建立合适的庇护所1.选择合适地点:找到避免风雨侵袭、地势平坦的地方建立庇护所。
避免潜在的危险区域,例如洪水易发地或斜坡等。
2.搜集建造材料:利用周围的天然资源,例如树枝、树皮、大石头等,建造简单的庇护所。
确保庇护所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风效果。
3.火的重要性:建立火源不仅可以驱散风寒,还可以驱赶野兽和昆虫。
了解如何制作和维持火源,同时确保安全使用火种。
三、基本的导航技巧1.使用指南针:携带一把指南针,学会使用它来确定方向。
熟悉地图导航和地标识别的基本知识,可以避免迷失在野外。
2.观察自然标志:野外大自然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标志,例如日晷、星座、山脉等。
学会观察并利用它们来辨别方向。
3.记住回程路径:在野外行走时,要时刻注意回头观察周围环境,熟悉回程的路线,以免迷失方向。
四、应对紧急情况的急救技能1.基本急救知识:学习基本急救知识,例如止血、心肺复苏等对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的措施。
携带急救包,并确保知道如何使用其中的常用工具和药物。
2.处理野外伤口:当面临野外伤口时,应及时清洗伤口,并使用适当的敷料进行包扎,以防感染和出血。
3.应对动物咬伤:在野外遭遇野生动物攻击时,要学会正确的反应。
保持冷静,并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尽快寻求医疗救助。
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伤害你咋办

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伤害你咋办教学内容: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伤害你咋办教学目标:1、了解与动物亲密接触时对人类安全和健康可能带来的伤害。
2、掌握一些预防和应对被动物伤害的方法及措施。
3、在与动物的接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与动物亲密接触时对人类安全可能带来的伤害。
2、掌握一些预防和应对被动物伤害的方法及措施。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游戏热身:我的身体会唱歌二、谈话导入1、现在大家都流行喂养宠物,你喂养过什么动物呢?请说一说。
2、现在我们一起来认一认生活中最熟悉的喜爱动物(展示ppt),大家来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动物?3、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但你们知道吗?与动物亲密接触也有危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别让动物伤害你(板书课题)。
(一)案例一1、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同学为什么会受伤(展示ppt)?你从他们的遭遇中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
2、观看图片(展示ppt):与动物相处的正确方法。
3、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小狗,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狗的诉说》这个故事。
(学生观看ppt并表演)4、引导总结:《小狗的诉说》讲的就是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故事,动物之所以伤害人类,是因为人类不经意间侵犯了动物。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被动物伤害呢?(二)学习智慧加油站:急救小知识(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展示ppt)1、不逗玩小动物,摸过小动物要及时洗手。
2、不喂食流浪猫、狗,也不带回家饲养。
3、要和动物保持距离,不打扰正在进食和睡觉的动物。
4、到草丛和树林中玩耍要穿长衣长裤。
5、遇到动物逼近时要保持冷静。
6、在动物逼近我们时,可用随身物品挡在自己与动物之间。
(三)拓展深入,学习被猫狗等动物抓伤或咬伤的急救小知识并演示处理方法。
1、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洗掉碘酒。
2、清洗时尽可能扩大伤口,并挤压周围组织,不能包扎伤口。
3、及时到防疫部门注射疫苗。
(四)案例二1、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同学为什么会受伤(展示ppt)?你从他们的遭遇中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
户外急救常识

必读户外急救常识大全一、毒虫和动物咬伤在野外做户外运动时,经常会碰上毒虫和动物咬伤,常见的有:蛇、蜂、蜈蚣等。
蛇咬伤蛇毒分为神经毒和血液毒两种,蛇咬伤时被咬的肢体应放低,在伤口靠近心脏的一端用领带等轻轻地扎起来。
无口内舌、龈溃破或唇裂伤口者,可以口对伤口猛吸10来次,每吸一口血马上吐掉,最后还需漱口。
在处理伤口的同时要及时服用和在伤口部位外敷蛇药。
伤口部位应保持不动,如是脚伤,应抬着去医院。
被毒蛇咬伤是危险的,被无毒蛇咬伤也必须及时处理。
蜂蜇伤夏秋季节外出野游,如被蜂蜇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
应引起重视,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假如蜂毒进入血管,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急救措施:1.被蜂蜇伤后,其毒针会留在皮肤内,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
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
2.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在毒虫中,惟有黄蜂与众不同,其毒素为碱性,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因此在拔出毒刺后,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可以吃点抗过敏药。
2.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
在处臵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来中和毒素。
蜈蚣、蝎子咬伤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临床表现: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
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应急处理: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
有全身症状者要速到医院治疗。
幼儿意外事故急救常识

幼儿意外事故急救常识危险就在你我的身边,它还在继续;危险无处不在,但我们并不被动。
提早准备,别让孩子的伤害源于我们的无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以下举例最常见的意外伤害及处理措施。
一、烧伤的紧急处理1、孩子烧伤时有衣物附着在患处,要剥去附着物。
如衣物贴在儿童的皮肤上,千万不能强行撕下。
2、用冷水冲洗冷却患处15分钟左右或用冰块敷患处。
3、不要用任何药膏或药水去涂患处,只能用无菌纱布覆盖所有的患处,避免感染。
4、将孩子的烧伤部位抬高,使患处的血流减少。
5、如果伤较严重,就要将孩子平躺在床上,并抬高儿童的下肢,让儿童的头部倾向一侧,以保证血流向往内的重要器官,防止儿童休克。
二、碰伤1、孩子受到的碰击不是很严重,患处没有出现肿胀或活动困难等症状,可以在皮肤的淤血斑处进行一小时左右的冷敷。
2、如果伤口出血,要用一块消毒的棉垫或卫生纸压迫伤口十分钟以上。
如果伤口不大,在止血后,用冷开水洗干净患处,用创可贴盖住患处。
3、如果伤口较大,或碰击物可能带有破伤风杆菌,应当马上带孩子去医院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防止破伤风的发生。
4、如果症状较重,患处出现肿胀或活动困难,或碰伤的部位是头部或胸部,尤其是出现了头晕、呕吐、意识丧失、耳鼻有淡黄色的液体或血流出时,必须立即将孩子送去医院救治。
三、扭伤1、将扭伤的孩子平躺在床上.抬高患处,进行冷敷,以减轻患处的肿胀。
2、在患处垫上棉花,再用绷带将患处并节捆-绑起来、注意不要使绷带相得太紧,不利于血液循环。
3、不要触动受伤的关节。
如果孩子的患处有畸形或剧烈的疼痛,说明孩子病情不只限于扭伤,可能发生了骨折,这样应马上送医院治疗。
四、烫伤1、应立即用冷水冲洗15分钟以上,降低局部温度,减少创面的进一步损伤,减少疼痛。
2、如果起泡,小泡可以不做任何处理。
对黄豆大小的水泡,如果创面也比较浅,可以用消毒剪刀剪开水泡,用消毒棉球或纱布蘸干。
为避免感染,最好还是到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2024年狂犬病的预防常识(版)

狂犬病的预防常识(附件版)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严重疾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预防常识。
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被感染动物咬伤后,病毒会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引发狂犬病。
因此,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避免被它们咬伤或舔舐伤口,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
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措施。
狂犬病疫苗可以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减少感染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狂犬病疫苗应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第4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一剂,之后每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兽医、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等,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确保其免疫状态。
另外,对于被动物咬伤或怀疑感染狂犬病的人群,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彻底清洗伤口,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然后,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寻求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和患者的免疫状态,给予相应的处理和疫苗接种建议。
加强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意识也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一环。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动物咬伤,及时接种疫苗,从而减少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
加强动物管理也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对于家养动物,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避免它们感染狂犬病。
同时,加强对流浪动物的管理,避免它们成为狂犬病的传播源。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动物管理体系,确保动物福利和公共卫生安全。
总之,狂犬病的预防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了解传播途径、及时接种疫苗、紧急处理伤口、加强公众认识和意识以及加强动物管理。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一旦被感染,病毒的致死率几乎高达100%。
因此,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
2024版狂犬病的预防常识

规定了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措施,包括疫情的报告、通报、公布、应急 处置、物资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为狂犬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指导。
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及监管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监督检查
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狂犬病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 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狂犬病防控工作的 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取得实效。
野生动物传播难以控制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的重要传播源。由于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广、数量多, 且难以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因此控制野生动物传播狂犬病具有很大难 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提
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 作将更加紧密。通过分享经验、协调政策和资源, 共同应对狂犬病等跨国传播疾病。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
01
疫苗接种覆盖率不足
尽管狂犬病疫苗已经存在多年,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疫
苗接种覆盖率仍然不足。这导致狂犬病在这些地区持续存在并造成威胁。
02 03
公众意识薄弱
许多人对狂犬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狗咬人传播”的层面,对于其他传 播途径、预防措施等了解不足。这导致在面对潜在风险时,无法采取正 确的防护措施。
落实防控责任
地方政府应制定狂犬病防控工作计划 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节 点,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情况
社会组织参与
各级动物保护协会、宠物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狂犬病的防控工作,通过宣传教育、疫苗接种等方式提高公众 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民间力量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和处理动物咬伤常识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安全教育实验教材《预防和处理动物咬伤常识》
教学目标:
1、了解防范被动物咬伤或染病常识。
2、掌握被动物咬伤的应急处理措施。
教学重难点:
如何防范被动物咬伤或染病以及被动物咬伤的应急处理措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通过谈话,说明了解预防和处理动物咬伤常识的重要性。
二、学习新知
(一)防范被动物咬伤或染病
1、防范被饲养的宠物咬伤或染病
2、防范被毒蛇咬伤
(二)被动物咬伤的应急处理
1、被猫狗咬伤的应急处理
2、被毒蛇咬伤的应急处理
3、被蜂蛰伤的应急处理
4、被蜈蚣咬伤的应急处理
5、被蝎子蛰伤的应急处理
6、被蚂蝗咬伤的应急处理
7、被海蜇蛰伤的应急处理
三、一起练一练
分组演练被猫狗咬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四、老师的忠告
动物咬伤事件时有发生,一旦延误严重者将危及性命。
因此,同学们要防范被动物咬伤,万一被动物咬伤要及时进行自救处理,然后去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