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发展(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PPT课件( 66页)

三、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 对策措施
(1)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 ; (2)稳定和扩大东南亚市场 ; (3)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 ; (4)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四、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成效
n 与传统市场的双边贸易稳步增长,对其 依赖有所下降
③鼓励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竞 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出口。
表 八五时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表 八五时期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增 长情况
(4)“九五”计划时期的出口 商品战略计划(1996--2000 年)
n 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 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创立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
比重%
37.1 31.9 32.5 36.2 39.5 42.3
表 九五时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金额
128 165 202 247 370
增长%
28.5 22.3 22.6 50.0
比重%
8.5 9.0 11.0 12.7 14.9
n 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 设备出口;
n 发展附加值高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 汇农业。
表 九五时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 3563
1996
482
1997
593
1998
665
1999
770
2000
1053
增长%
21.9 9.8 23.0 12.2 14.7 36.9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重点提示:
1.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 2.我国出口贸易战略 3.我国进口贸易战略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地球村概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基础,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逐渐提升。
同时,我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加快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在不断增长,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其次,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减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渐增加。
同时,我国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培育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升级。
再次,我国对外贸易布局和合作模式不断优化。
传统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于独立自主的出口和进口,在市场准入、关税和贸易壁垒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为了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我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贸易机制。
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打破贸易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
最后,我国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使得贸易活动更加便捷、高效。
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我国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打破地理限制,实现全球化销售。
同时,我国还在海外投资和境外生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布局不断优化和创新不断推进等明显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我相信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1)

··2008·5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张嫦艳颜浩魏晋南北朝时期,旧大陆的纷乱局势造成中西交通变化多端,时空对应错综复杂。
在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的研究上,学者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汉、唐两大盛世,而对上承两汉之兴,下启隋唐之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够重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试述这一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一、魏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对外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阻于北国,因而只有致力于海上拓展。
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深度开发。
同时,六朝政府实行积极发展海外关系的政策,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迅速发展。
1.派遣使者出访海外国家。
公元226年,孙权派出以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为首的外交使团出访东南亚各国,历时十余年,“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由此了解了南海各国政治、经济、特别是贸易及物产情况。
回国后,朱应、康泰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
史称:自朱应、康泰出使后,“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
2.组织大规模的官方贸易。
公元232年,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1];公元233年,吴遣使节至朝鲜,高句丽王“贡貂皮千枚,曷鸟鸡皮十具”[2];公元235年,孙权派谢宏出使高句丽“赐衣物珍宝”,“宫于是谢罪,上马数百匹。
宏乃遣咨、固……宏船小,载马八十匹而还”[3]。
3.积极招徕外国商人。
史书记载:“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
”[4]表明东吴政权对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视。
4.维护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南朝初期,印支半岛的林邑国虽然“频遣贡献”,但同时又在海中劫掠商使,阻碍中外海上交往。
元嘉二十三年(446),宋文帝发兵攻讨林邑,宋军大胜。
史称“象浦之捷,威震冥海”[5]。
1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国际方面: 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 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 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 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
阿里巴巴
福步外贸论坛 126 B2B 外贸之家 中国国际贸易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密植高产“卫星田”,稻谷实际上是从别处移栽 而来,谷穗密密麻麻,据说撑得住小孩。图为小 孩在高产田稻穗上。
一哄而起的集体食堂 ,吃饭不要钱,红火一 时的公社食堂
饥荒袭来时的农村
户籍管理部门的分省区 死亡人口统计显示, 1958到1961年期间各省 非正常死亡人数合计达 到一千八百万(未调整低 报偏向)。 全国共有两大高死亡的 饥荒带:其一是以四川 为中心,从青海、甘肃 到贵州、湖南、广西共 六省区;其二是位处中 原的安徽、河南两省。
1982年12月,确立对外开放 政策为基本国策
邓小平出访日美后的的认识: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 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 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 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 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 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宋朝——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有50多 个国家;成立对外贸易专门机构 “市舶司”。 元朝——中国版图跨越欧亚两大洲,海运 贸易空前繁荣,制定《市舶抽分则例》 22条,对外贸易管理比以前更有效。陆 路贸易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初稿)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自 1978 年末改革开放进程启动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我国在政治走向国际化的强大助力.如今,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得三大引擎.若将目光观至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我们可以看到,在1950-1978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由11.35亿元上升至206亿美元,实现了从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到制成品为主的跨越,但是对外贸易的收支差额仍然表现出周期性的态势,且贸易对象单一的问题也使得我们不能全方位的发展我国的技术性,原创性产业.那么改革开放后呢,又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态势呢?数据表明,在1978-1990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由281.4亿美元上升到了1154.4亿美元;在1990-2000年间,由1154.4亿美元上升至4742.9亿美元;2000-2010年间,从4742.9亿美元上升到了29727.62亿美元.如果从1978-2007年计算,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外贸易增长了104倍,即从206亿增长到21737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已位居全球第二位, 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附图一).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0.4%和9.1%.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单看这样一组数据可能会给人误导—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是对全球的贸易影响还是不容小觑的,的确如此,但是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仍够能以稳定的态势发展,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当我们细化的观察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7--以调动对外贸易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1979 年到 1987 年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增加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广开贸易管道,改革高度集中的贸易体制;二、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向结合;三、建立和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四、探索促进工贸结合的途径;五、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应对措施探究

1作者简介:刘一舟(2000— ),男,汉族,安徽淮南人。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学。
改革开放以来,为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格局、加强国际间区域合作的重要一环。
截至2020年1月,中国已同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在“一带一路”影响下,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进而影响世界贸易格局[1]。
但“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进过程带来的摩擦及冲突也在所难免。
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规避贸易摩擦,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2019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达1.90万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41.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178.8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总额达380.6亿美元。
其中出口9837.6亿美元,进口9173.9亿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进出口总额1178.8亿美元,其中出口380.6亿美元,进口798.2亿美元。
(二)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1.有效提升进出口贸易额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逐年增长。
2013~2019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
伴随国家间贸易待遇、关税及救济制度的完善及人民币获得特别提款权后,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进出口贸易额仍将不断攀升。
2.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在产业聚集效应突出大背景下,中国同相关国家间的产能合作不断升级,境内、境外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
因中小企业具备较强的市场环境适应力,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颇强,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成为“一带一路”的闪光点。
3.有助于实现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在“一带一路”政策影响下,2013~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超500亿美元,设立企业超过2.2万家[3]。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这一战略暴露出了自身的弊病。
在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国内现实压力都迫使我国转变一贯的出口导向战略,实施内外兼顾的竞争性协调战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出口导向战略新贸易战略一、出口导向战略的局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对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战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为扩大出口是出口导向战略的生命线,这就决定了这种贸易发展战略必须以贸易自由化为前提,同时还得以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为必备条件。
这种严格的前提和条件本身就决定了这一贸易战略的局限性。
表现在:第一,实施这一战略就决定了一国对于某些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依赖。
当国际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时,该国就能从中获益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国际社会有经济波动,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势必受到很大影响。
这是因为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国家的产业结构一般都是围绕着出口的比较优势而建立的,一旦国际上对该产品需求不足,出口就会受到抑制。
因为长期依赖这种战略而扭曲了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矫正,这就会导致国内的产能过剩,从而导致经济较长时间的低迷和衰退。
第二,出口导向战略过分强调出口,这种出口在给进口国带来方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国内,与国内相关产业形成了强势的竞争,甚至将国内产业排挤出市场。
这就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日益增多。
第三,出口导向战略不可在诸多大国和世界大范围内长期实施。
这种战略过多地依赖国际社会的需求,在国际社会经济形势较好时,个别国家推行这一战略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如果世界范围内较多国家同时实施这一战略,并且有大国大规模出口,将会对别国的产业造成冲击,这势必造成国际社会贸易摩擦增多,最终不利于出口的进行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72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郭 磊 任佳文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并总结此历程中的经验,进而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促进推动对外贸易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1-0072-03一、引言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就很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改革开放这一重要的决策。
从1979年~2017年的这段时间内,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极快,对外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上升为4.1亿万美元。
但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所下滑,导致该现象的一大原因是我国贸易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分析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对寻找新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动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规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一)1978年~1991年:我国对外贸易扬帆起航从1978年~1991年,在对外开放思想的引导下,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1979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开设经济特区,并采取许多措施吸引外商投资,进而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自1984年~1991年,我国对外开放区域日益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99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357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将近七倍。
此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相比1978年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由之前的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具体贸易情况见下表1)表1 1978年~1991年我国外贸发展情况 单位:亿美元;%年份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国进口总额中国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1978206.4108.997.5130010.751979293.3156.8136.6164390.831980381.4200.2181.2199060.911981440.3220.2220.119724 1.111982416.1192.9223.218308 1.221983436.2213.9222.318078 1.231984535.5274.1261.419019 1.371985696.0422.5273.519277 1.421986738.5429.0309.421157 1.461987826.5432.2394.424969 1.5819881027.8552.7375.228382 1.6719891116.8591.4525.430361 1.7319901154.4533.5620.934700 1.7919911357.0637.9719.135300 2.0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二)1992年~2000年:我国对外贸易稳步增长1992年~2000年,这段时期内,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有所变化,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地爆发,影响了世界经济地发展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贸易发展(1)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n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阶段划分 n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成就 n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 n 四、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对外贸易发展(1)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阶段划分
n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n 2、一五时期(1953—1957年) n 3、二五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 n 4、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年) n 5、改革开放至入世前(1978—2001年) n 6、入世后(2002年至今)
对外贸易发展(1)
四、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n (一)贸易的静态利益与经济增长 n (二)贸易的动态利益与经济增长 n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对外贸易发展(1)
(一)贸易静态利益与经济增长
n 各国的资源将发生重新配置,每个国家具有 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产量都将增加。
n 通过交换,每个国家都能得到比它自己直接 生产的数量更多的产量,使消费水平超过各 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对外贸易发展(1)
(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1. 古典经济理论中分工、专业化和贸易 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 促进的观点
3. 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4. “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5. 贫困化增长学说 6. 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
对外贸易发展(1)
差距,增加创新能力,实现一定程度的赶超 n 通过进口技术和消化吸收,促进技术进步,
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n 通过扩大出口提高闲置资源利用效率,特别
是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 n 出口赚取外汇满足对进口技术和投入品的需
求,弥补两缺口模型中的储蓄缺口与外汇缺 口
对外贸易发展(1)
小结
n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加深了专业化分 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各国的生产与消费 由此增加,各国福利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对 外贸易的直接利益
对外贸易发展(1)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成就
n (1)规模不断扩大 n (2)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n (3)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n (4)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 n (5) FTA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n 每个国家所得到的贸易利益的多寡取决于贸 易条件。
对外贸易发展(1)
(二)贸易动态利益与经济增长
n 对外贸易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贸易、技术外溢等 途径,可有效促进一国技术进步
n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n 对外贸易对制度创新的影响
对外贸易发展(1)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世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促使国内产业结构进行 调整和优化;
对外贸易发展(1)
2020/11/18
对外贸易发展(1)
内容概览
n 第一节 对外贸易概述 n 第二节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1)
第一节 对外贸易概述
n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n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 n 三、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 n 四、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发展(1)
一、对外贸易的概念
➢ 对外贸易可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路标; ➢ 对外贸易可以解决因结构调整而带来的供求结构
失衡; ➢ 对外贸易可通过改变一国的需求状况来促进产业
结构的优化。
对外贸易发展(1)
对外贸易对制度创新的影响
➢ 是引入、引起制度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 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还可获得发达国
家维持、巩固新制度的现成经验,节省创新 与维持的费用; ➢ 对外贸易加强了国内外信息交流,开阔了人 们的视野,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有助于形成 制度创新所需的意识形态基础。
n 提高了本国资源配置效率,进口可以提供廉价 的或稀缺的资源,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 技术设备;出口的扩大可以带动更多投资流向 出口部门,还可以吸引外资,推动发展中国家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利于增加就业;对外贸 易还可以加速技术外溢,推动国内技术水平和 管理水平提高
对外贸易发展(1)
小结
n 可获得动态的比较利益 n 外贸促进经济增长需要相应的条件,若不能及
对外贸易发展(1)
4、“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n 1937年罗伯特逊提出,20世纪50年代纳科斯 等学者根据19世纪英国及新移民国家经济快速 增长的实例得出了该结论
n 20世纪60年代亚洲以出口导向为主的新兴工业 化国家的崛起使该学说进一步盛行
对外贸易发展(1)
出口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途径
n 出口扩大提高了一国的进口能力 n 出口可提高劳动效率 n 出口可获得规模效益 n 出口竞争促使本国企业减低成本,提高产品质
二是进口便宜的消费资料节约可变资本 三是产品出口使剩余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实现
n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
对外贸易发展(1)
3、凯恩斯的乘数论
n 国民收入恒等式 Y=C+I+(X-M)
n 出口会增加国民收入,进口则相反 n 出口获得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部门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引起与出口相关产业收入增加,结 果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是出口的数倍。
1、古典经济理论的观点
n 亚当·斯密的分工与专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 “剩余产品”说
n 大卫·李嘉图关于根据比较成本分工、分工和 贸易促进增长的观点
贸易促进了分工,分工与专业化 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发展(1)
2、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n 国际贸易对剩余价值增加的作用
一是进口低价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品节约不 变资本
量,淘汰效率低下企业 n 出口部门会吸引国内外资本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1)
马克思·科登: 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n 收入效应 n 资本积累效应 n 替代效应 n 收入分配效应 n 要素加权效应
对外贸易发展(1)
6、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
n 引进国际竞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n 通过学习与模仿,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缩小
n 对外贸易的概念
q 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交换活动 总和
n 国际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发展(1)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
n 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 n 计算公式是: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商品
GDP,得出的结果再以购买力平价加以修 正。
对外贸易发展(1)
三、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
n 二战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 n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互促进 n 国际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