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最新研究性学习《我国舞蹈起源和原始舞蹈的形成的研究》

课题名称: 《我国舞蹈起源和原始舞蹈的形成的研究》12组员:任天姿、赵蕊萌、张雅洁、李炳乾3指导老师:李铜生4一、课题背景5舞蹈造就的是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理想境界,它使青少年在6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成为时代所要求的既有社会群体意识又有个人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舞蹈课程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基础表演教学中渗透78舞蹈史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9二、课题目的研究我国舞蹈起源和原始舞蹈的形成。
10三、任务分工11论文撰写:任天姿1213设计调查问卷:任天姿14发放调查问卷:赵蕊萌、张雅洁、李炳乾15资料查询:中舞网百度学术网论文网四、研究方法16171、对校内学生按男女各30名的方法,抽取3位不同科目老师询问采访,向校外10名家长和学生进行调查,并向受访者派发问卷(可开展网络问卷)。
18192、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搜查相关资料。
203、将网络书籍中的相关内容,数据加以分析整理。
4、根据整理内容设立相关报告。
21225、修改、整理报告与论文。
五、课题研究过程23241、准备阶段25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正式立项之前,已经为该课题搜集相关的研究成果,阅26读大量的有关舞蹈史学研究的文献资料。
课题正式立项之后,有课题主持人组27织课题组成员讨论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构成,拟定总体研究内容提纲,并28将任务分解到个人,同时将课题组成员分为调研组、分析组等,为课题研究的29有效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另外,为调研组下一步的调研阶段开展做30了相应的准备工作。
312、调研阶段32课题组调研成员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文献综述等多种方法,开始大33量搜集我国舞蹈史学研究的资料以及数据,包括舞蹈教育的研究现状,舞蹈教34育发展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3、汇总分析阶段3536本阶段,课题组成员结合实际调查资料,以我国舞蹈起源和原始舞蹈的形成的数据为样本,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7384、撰写研究报告39结合前一阶段对调查资料的汇总,由课题主持人执笔撰写课题研究结项报40告,并提出《我国舞蹈起源和原始舞蹈的形成调查报告》的研究报告。
从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中,论述舞蹈艺术发展规律

从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中,论述舞蹈艺术发展规律一、引言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从起初的原始舞蹈到如今的芭蕾舞、现代舞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舞蹈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出发,论述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1. 原始舞蹈:原始舞蹈是舞蹈艺术的起源,其形式简单、原始,往往与宗教仪式或社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原始舞蹈通过肢体语言和动作表达情感、祈祷或者娱乐等目的。
这种舞蹈形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需要和发展。
2. 古代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舞蹈艺术也逐渐进化为古代舞蹈。
古代舞蹈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训练,展现了人们对美和完美的追求。
例如古希腊的古舞、中国的古代舞蹈等,都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3.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为广泛流传的形式之一,它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中,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民间舞蹈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
4. 现代舞蹈:现代舞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新兴形式,在20世纪初兴起,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
现代舞蹈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新,通过舞者的身体表现情感和思想。
它突破了传统舞蹈的限制和束缚,更多地关注舞蹈的内涵和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发展规律1. 多样性与包容性: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之一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国家、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化和交流。
2. 技巧与创新: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训练,但同时也需要创新和突破。
在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舞者通过创新和突破传统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新的思维和情感。
3. 社会需求与传承: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传承。
【考研】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 第七章 艺术的发展

【考研】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第七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主要有哪些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如何理解它们的内涵?答: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艺术的日益繁荣,历代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对艺术起源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种种探索,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体系。
在过去关于艺术起源的众多观点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1)模仿说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中,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该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存在事物的模仿,它假定人类具有一种“模仿本能”,从这种本能出发,通过对物体或现象的模仿而创造出了艺术。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这种关于艺术起源于“模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因为,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模仿说反映了古人通过观察和模拟这两种主要手段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创造活动方式,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
(2)游戏说这种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的艺术史家曾把艺术起源的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还有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等。
(3)表现说这种说法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汉代的《毛诗序》中就讲到“情动于中而形于青,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个观点

【复习旧知】(3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艺术的定义和概念,也就是艺术究竟是什么的知识。
同学们是否记得艺术的概念是什么(提问一位同学,然后简短讲述上节课知识点)【引入新课】(2分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艺术可以说是其中最为闪耀的明珠。
(让学生欣赏中外艺术精品中的代表作)。
艺术史如此的美妙,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动人。
那么艺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艺术到底起源于什么呢(引入新课)【学习新知】(25分钟)艺术究竟源于什么自古以来,先哲们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长期的进行了种种探索,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五种:1、艺术源于“模仿”2、艺术源于“游戏”3、艺术源于“表现”4、艺术源于“巫术”5、艺术源于“劳动”一、模仿论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
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
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举例:1、中国古代玉璧和玉琮2、太平洋土着民对野猪的模仿3、非洲原住民对鳄鱼的模仿结论: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进步和合理的内容。
但是模仿说只是触及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只是强调了“本能”、“人性”,不考虑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二、游戏论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轨迹

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轨迹人类在群体生活中,共同劳动去获取维持生命的物质,相互交配以繁殖后代。
既有群体生活,就必定要交流思想感情,人们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来辅助简单的发音及初级阶段的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狩猎、采集野果、挖掘植物茎块等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中,从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形体动作中,孕育了舞蹈的因素。
在我国的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远古神话传说,它们往往能反映原始社会的发展情况。
大凡人类社会出现某些突出进步时,传说中就会出现发明这些新鲜事物的英雄,如教人筑巢而居的“有巢氏”、教人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人结网打猎捕鱼的“伏羲氏”、教人耕种的“神农氏”等等。
同时也有关于歌舞创始的传说,《山海经》载:“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
”《广博异记》载:“舜有子八人,始歌舞。
”可知,歌舞也是原始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
因此,才有帝(氏族首领)的儿子发明歌舞的传说产生。
这类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是在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才产生了歌舞;而不是有了人类,同时就有了歌舞。
它同人类的其他进步发明一样,既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集体劳动的智慧结晶,也包含着某些智者能人的个人创造。
原始歌舞,是原始人进行的一项集体活动。
因此,传说中歌舞的创始者是一个集体,即“帝”的八个儿子。
人们发现:在敲击石片的同一节奏声中,大家在一起手舞足蹈,虽然不能直接产生任何物质产品,可是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某种某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彼此交流感情、抒发欢愉、倾诉郁闷等。
同时,人们相信:通过舞蹈,可以得到丰收,猎获更多的鸟兽;可以使氏族兴旺,增添人口;可战胜敌人,驱赶疾病等。
于是舞蹈就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被长期保存下来了,不断地流传发展着,并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各种社会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舞蹈艺术。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人类为了繁衍种族,必须生儿育女。
因此,劳动与生殖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舞蹈起源的理解

舞蹈起源的理解舞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是人们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节奏来表达情感、祈祷、庆祝和娱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始社会,而舞蹈的发展也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密切相关。
人类最早的舞蹈形式可以追溯到距今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崇拜。
这些原始舞蹈通常伴随着简单的节奏和鼓点,强调身体的动态和力量,展现出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感知和追求。
这些舞蹈起源于人类对生命的探索和自然界的观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舞蹈也逐渐与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相结合。
在古代文明中,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舞蹈被用于祭祀、祈福和庆祝活动。
在这些文明中,舞蹈被视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方式,通过舞蹈来传递神圣的信息和表达对神圣的敬畏。
同时,舞蹈也被用于庆祝丰收、战争胜利等重要社会事件,成为人们欢庆和团结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逐渐从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世纪的欧洲,舞蹈开始在宫廷和贵族社交中流行起来。
这些舞蹈通常具有复杂的舞步和优雅的动作,展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身体协调性的探索。
舞蹈成为贵族社会中显示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舞蹈逐渐走入了大众生活。
现代舞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舞蹈形式和规则,强调个体的表达和情感的真实性。
现代舞蹈将传统舞蹈与戏剧、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加多样化和自由的舞蹈语言。
现代舞蹈不仅关注舞者的技巧和身体能力,更注重对社会问题和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探索。
舞蹈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探索内心世界,同时也是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和崇敬的体现。
舞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脉络。
总结起来,舞蹈起源于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节奏来表达情感、祈祷、庆祝和娱乐。
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舞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发展。
古代舞蹈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的表达和祭祀活动。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舞蹈是如何逐渐演变和发展的。
一、舞蹈起源的历史背景古代舞蹈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类生活在草原、森林和山区,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通过模仿动物行为,用肢体语言和节奏感表达感情和经验。
这种舞蹈形式被称为原始舞蹈,是舞蹈起源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舞蹈的宗教意义在古代宗教中,舞蹈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们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祭拜神灵,以及展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古代埃及的宗教仪式中,舞蹈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
古希腊时期,舞蹈与神话相结合,成为神圣的仪式活动。
在雅典的狄俄尼索斯节庆典上,人们摆脱了社会地位的限制,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三、舞蹈在宫廷文化中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宫廷文化是舞蹈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舞蹈成为宫廷娱乐活动的一部分,皇帝和贵族经常举行宴会和庆典,邀请舞蹈演员表演。
在古希腊,舞蹈成为雅典城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宫廷里,专门设有舞蹈学校来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家。
舞者们通过表演来赢得赞誉和奖励,同时也成为了庆典和婚礼的表演者。
四、舞蹈的艺术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古代舞蹈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古希腊,舞蹈家们开始注重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力。
他们通过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姿势,并且运用情感和表达技巧来创作更加富有艺术性的舞蹈作品。
古代中国的舞蹈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
舞者们通过学习和创新,将古老的舞蹈形式演绎为更加优美动人的艺术作品。
古代舞蹈逐渐融入剧场和舞台演出,成为古代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舞蹈对现代的影响古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对现代舞蹈有着深远的影响。
舞者们通过研究古代舞蹈技巧和形式,获得了新的灵感和创作思路。
古希腊戏剧中的舞蹈元素,例如舞蹈合唱团的表演,对之后的戏剧和舞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舞蹈的艺术演变

中国古代舞蹈的艺术演变一、入门中国古代舞蹈作为我国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变革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本篇文章将分析中国古代舞蹈的艺术演变,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表演风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二、舞蹈的起源和初级阶段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舞蹈。
这些早期舞蹈多为土著部落进行祭祀仪式或庆祝活动时展示的一种宗教和宴会形式。
这些舞蹈通常采用动物的动作和姿势,旨在模仿自然界中的动物。
这种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并融入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三、宫廷舞蹈的兴盛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宫廷舞蹈逐渐兴盛起来。
这是因为宫廷舞蹈在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个时期,宫廷舞蹈主要由贵族妇女和宫廷舞蹈团表演。
宫廷舞蹈以舞姿优美、舞技高超而著称,更注重舞者的表现力和舞蹈的寓意。
它们通常与音乐、文学和戏剧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四、民间舞蹈的繁荣与宫廷舞蹈不同,民间舞蹈是来自平民百姓以及农村地区的一种表演艺术。
民间舞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交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它们通常表现出特定地区的民俗风情,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情感。
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形式包括龙舞、舞狮、踩高跷等,每种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演出方式。
五、佛教舞蹈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播形式,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舞蹈主要在寺庙中展示,表达了信仰者对佛教教义的崇拜和向往。
佛教舞蹈注重舞者的内心修养和精神表达,通过舞蹈姿势和舞步的变化传递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六、现代时期的舞蹈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融合,中国古代舞蹈在20世纪以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型。
舞蹈家们开始借鉴西方舞蹈形式和技巧,创造出了结合古典和现代元素的新舞蹈风格。
这些舞蹈作品在形式和主题上展示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与碰撞。
七、结语中国古代舞蹈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以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李玥霖22210108指导教师周辉国摘要:民族舞蹈艺术展演脱胎于民间民俗土壤,其叙事话语必然以民间话语为旨归,是创作者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体性建构的话语实践。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少数民族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恩格斯指出:“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相当分量和位置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 理应成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原始宗教东巴文化《云南映像》一、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一)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原始宗教的崇拜情结:原始宗教的表现形态之一,便是原始的宗教崇拜,这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1]这些原始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1)历史上原始宗教曾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活动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包括政治、社会和宗教。
人们将原始宗教的活动或仪式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共同抵抗自然的和社会的压迫。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形成,都多少与原始宗教有所渊源,而维系民族间的团结稳定和共同发展,原始宗教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医学上,应用巫术治病的活动中,包括了对原始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一些社会实践的和科学技术的积累。
(4)对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积极的影响。
2.舞蹈——原始宗教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舞蹈本是一门抒情的艺术,在原始社会人们相信神灵能帮助人们避祸就福,这种迫切想与神灵沟通的情感最易通过舞蹈来表达。
在语言基础还不够完善的原始社会,人们常常通过肢体进行交流,而对不解的事物,人们更是利用这种方式,以求达到与其沟通的目的。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身体循环模式,人们将之美化和具体化,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始宗教舞蹈。
人们通过跳舞来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敬意,以求得到某种引导和庇护。
除了舞蹈,人们还通过岩画记录,活体祭祀等多种式来表达敬畏之心,这其中也不乏舞蹈的影子,人们将舞蹈的部分姿态和过程中的某一队形记录在岩画中,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也常常加入舞蹈的部分,而巫师在与神灵沟通的过程中,也以巫舞为主。
由此可见,舞蹈在原始宗教中的地位,舞蹈也成为原始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亦成为原始宗教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
(二)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在艺术发展中的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舞蹈:不同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舞蹈:崎岖复杂的地形把西南地区分隔成了众多封闭性极强的地域单元,导致区内民族分化严重,融合同化难,因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民族宗教信仰。
举这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彝族原始宗教舞蹈,起初是为了娱神、祈年或驱鬼,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局限于自娱性,而是发展到具有一定技巧的可供观赏的表演性艺术。
这其中分布较广的虎舞很具代表性,是一种动物崇拜与生殖崇拜的体现;蒙古族原始宗教舞蹈,蒙古族的萨满教是一种古朴的原始巫教。
说起藏族原始祭祀舞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羌姆”,“羌姆”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宗教舞蹈,它是一种严密的舞蹈艺术,无论动作的组合,还是队形的变化,各教派寺庙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同时还有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羌本”(舞师),而“羌本”依照“羌依”(跳神舞谱)的指导和上代“羌本”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
[2]其内容与祭祀、驱邪、护法等宗教内容密切相关,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文化延续。
2.历史的价值:(1)传承价值:宗教的传承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舞蹈是最为直接和生动的。
大型的宗教都有自己独具魅力的舞蹈,并且在宗教仪式中广为应用,成为宗教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2)推动价值:在中国舞蹈界独树一帜的宗教舞蹈,古代的宫廷舞蹈,大都吸取其中的养分而成,今天在西南地区的宗教舞蹈仍是推动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奠基石。
(3)包容价值:宗教舞蹈中蕴含的哲理能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休养,增强凝聚力。
舞蹈与宗教的关系紧密并历史久远,到如今,宗教崇拜演变的影响也并未终止,而是深深地积淀在当代的舞蹈文化艺术中。
我们应当在西南少数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艺术遗产中,探求人类精神文明的真谛。
[3]二、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一)以傣族舞蹈中的艺术寓意为例1.在傣族人心中的吉祥鸟“孔雀”。
以神话象征来寓意美好祝福。
生活在炎热的亚热带地区的傣族人民生活中常与孔雀相伴,因此在他们的舞蹈中自然而然地融人了对孔雀形态的艺术升华,而且也赋予了它宗教的色彩和意味。
在傣语中孔雀舞又称“嘎洛拥”,过去都是由男子表演。
表演时,男子头带塔型金冠,带菩萨面具,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的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间,同时左右两侧各五片作为翅膀,后面三片为羽翼,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舞动。
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发展下,孔雀舞去掉道具徒手而舞,通过肢体来模仿和展现孔雀的形态。
2.对现代民族舞蹈开启的影响杨丽萍以傣族舞蹈为基础,从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超脱外在的形态模拟,将自己对生命的追问和人生价值的探索融人到舞蹈之中。
《雀之灵》可谓家喻户晓,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惟妙惟肖的孔雀形态的模仿,还有作品带给我们的宁静和梦一般的感受。
舞者在用心灵舞蹈,用心灵诉说:晨曦中,一只清白的孔雀精灵飞落人间,它时而轻梳羽翅,时而漫步溪边,时而飞旋,时而环望。
一只圣洁、高雅、充满生命力的孔雀精灵跃然而至。
在动作编排上,充分发挥了舞蹈肢体的展现能力,通过舞者手指、腕、臂、胸、腰、髋关节有节律地舞动,来突出孔雀灵动的神态。
尤其是舞者用修长、柔韧的手臂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变幻,把孔雀昂首引颈、不落俗尘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作品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它的产生也带给中国剧场化民间舞的创作和发展一些触动和思考。
风格独具、撩人心神的民族舞蹈原是由民众自发之作,并在民间历代承传、发展的舞蹈,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迁,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蹈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二)以纳西族的东巴祭祀文化为例。
探讨祭祀活动是原始舞蹈的起源。
1.自然崇拜的东巴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 是一种以自然崇拜、原始泛灵信仰为主要特征的多神信仰,据学者统计,载于东巴经文中的各种鬼神就有多个纳西族巫师称“东巴”,其活动形式是以诵念经文和跳神为主的祭祀仪式。
东巴有用象形文字记录的经书约多册,内容多属宗教神话及历史传说。
用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跳神舞蹈经典,纳西语称“磋姆”,意为“舞蹈的规范或教程”,具有舞谱的基本特征。
2.东巴文化深受祭祀文化的影响。
在东巴教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藏族原始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历史上从公元680~794年[4]即初唐至中唐,今丽江地区曾有多年归附于吐番,受其统治在这段时期内,藏、纳文化互相碰撞,彼此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纳西族东巴教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藏族宗教文化的产物。
因而关于东巴舞和东巴舞谱的形成年代,上限不会早于中唐,下限可能是11世纪中叶。
东巴教祭祀仪式俗称“做道场”,大的道场仪式需东巴数十上百人,连续数日,念经多卷,跳舞多种,似赶庙会一样隆重热闹。
东巴祭祀仪式有数十种, 规模较大的仪式有祭天、祭祖、求寿、祭风、祭龙王、祭山神、开丧超度亡灵等,《东巴舞》贯穿于这些仪式的始终,是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形象地表现了道场仪式的主旨和文化蕴涵。
因为在东巴看来,“口诵经”与跳神舞蹈在功能上是完全相同并相辅相成的,只不过前者是口头发音组成的咒语,而后者是身体动作组成的咒语,实际上东巴跳神舞就是“动作经”。
其中“优麻擒敌杀鬼”舞段,是引导亡灵闯过九道魔关,进人天国神界的情节自食苦果这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实际上是西南各族的生态史观,虽然仍未摆唯心的外套,却包含一种利于促进和调适人与生态关系的文明生态观。
(三)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像》里所体现的艺术起源民族舞蹈展演以采集民族舞蹈艺术展演取材于传统民间舞蹈,民俗舞蹈和仪式舞蹈,文本叙事通常凭借编导对特定民族文化的经验和意绪,努力去寻觅和捕捉能够传递民族文化气息和神韵的民间话语,从而创造出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语境。
由于创作者对民间话语的刻意追索,他们在舞蹈叙事上大多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让观众感受不同地域独特性、整体性的文化氛围。
以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像》为例,全剧以“生命意识”、“起源意识”、“家园意识”、“民间信仰”等开掘文源意识”本的主题,其民间叙事话语集中体现于四个方面:1.生命意识。
《云南映象》由“云”“日”、“月”、“林”、“火”、“山”、“羽”等表演板块组成,“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企盼”[5],与其说是七个表演板块,不如说是大自然的具象,它关注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存状态。
“太阳”、“家园”、“土地”、“雪山”、“红袖”、“天国”等,一幕幕展现在人们的劳动、欢唱、爱情、理想、追求之中,诠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
2.起源意识。
《云南映象》通过多彩多姿的神话舞蹈形态将神话中的神秘感和崇拜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对于人类起源的历史回溯。
舞蹈开篇的“混沌初开”一幕,就以神话舞蹈解释和描述了开天辟地,人类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
3.家园意识。
《云南映象》中呈现出的全套可识别的文化符号与传统特有的情感都带有浓浓的家园情怀和寻根情结,把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转化成对养育自己家园的歌颂。
无论是森林、河流,还是雪山、土地都成为作品根本性的艺术支撑和人物的精神家园,并支撑起舞蹈文本民间话语表达的精神源头。
4.民间信仰。
《云南映象》的表述充满对民族图腾象征的关怀与崇拜,并通过对图腾的体现,表述来自于民间的信仰观。
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彝族的烟盒舞、佤族的面具舞、纳西族的东巴舞等,舞者通过面具、纹身、勾画脸谱,穿着规定的服饰,使用特定的法器,将自己化为某种神秘力量的符号,传达出民族文化心理中最率真的心灵的纪实、灵魂的典仪[6]。
观众在获取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获知那一民族所表现的主客体之间联系的深层内涵。
参考文献:[1]熊黎明民族舞蹈艺术展演文本的叙事话语建构——以《云南映象》为例 [N]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月[2]康瘦华云南部分彝族在历史上的迁徙与部分彝舞流传的情况[J],民族艺术研究. 1998[3]《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D]孙丽洁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2011.10[4]杨世光《先民的自然思辨与法意识》《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序言)》[M] .云南山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3.[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