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合集下载

演讲稿 马丁·杰克斯TED演讲:直面中国的崛起

演讲稿 马丁·杰克斯TED演讲:直面中国的崛起

马丁·杰克斯TED演讲:直面中国的崛起马丁杰克斯是原《今日马克思主义》杂志的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的客座教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马丁杰克斯的TED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丁杰克斯TED演讲:直面中国的崛起这世界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生着改变。

如果你看这上面的图表,你会发现在xx年,据高盛的预测显示,中国经济体的规模几乎会与美国的一样大。

如果你来看这张2050年的图表,它预测届时中国经济体的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而印度经济体规模将与美国相近。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预测是在西方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做出的。

几周前,我在看法国巴黎银行做出的关于中国的经济体规模何时超越美国的最新预测。

高盛当时的预测是xx年。

而这份诞生于危机之后的报告的预测年份则是xx年。

这就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中国将要从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改变世界。

首先,它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已经以每年10%的经济增长速度腾飞了30多年。

而且在十年之内,它将会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在现代史上,还从未有过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第二,也是现代史上的第一次,世界上处主导地位的国家我认为中国将居主导地位不来自西方,而是来自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根基。

我知道现在在西方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

这是一个谬误。

这种观点错误地认为现代化仅单纯是竞争、市场和技术的产物。

它不是。

它同样是历史和文化所塑造的平等。

中国不像西方国家,也永远不会与之趋同。

它会在很多基本的方面保持不同。

现在最大的问题显然是:我们应该怎么读懂中国?怎样试着理解中国的现状?而总体来说现在西方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习惯用传统的西方模式和思维来理解它。

我们不能这样。

三个基础理解中国:文明国邦,而非民族国家;汉民族为主体;家长式的政府管理现在,我希望提供给大家三个认识基础,来理解中国的崛起,就像开始时一样。

第一个,中国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

14年中国经济体成全球最大

14年中国经济体成全球最大

14年中国经济体成全球最大上图为世界银行2011年的统计数据。

以此数据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已达美国90%。

而以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计算的话,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

是美国的103%。

一、中国不愿承认“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为拒绝全球最大经济体闹了一年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然而,中国为了阻止这份报告,整整忙活了一年。

世界银行赞助的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发表了最新研究报告,称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将在今年取代美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该报告援引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美经济的预测数据: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将增长24%,而美国将仅仅增长7.6%。

结论是:如果忽略支出结构以及通胀程度的变化,那么2014年全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出美国0.12%。

上述数据是对货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的最权威估计,为IMF等大多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机构所采用。

这是自2005年以来该数据首次更新。

购买力平价被认为是比较经济体规模的最佳方法,能反应真实的生活成本。

然而,中国对此权威报告相当排斥。

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帮助整理这份报告的知情人消息称,为阻止被冠以如此名号,中国已为此抗争了整整一年。

据该报告消息,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认可将其作为官方统计结果。

”报告中有这样一行:中国国家统计局对本报告采用的方法论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意见。

“一年前,中国和相关组织还为此发生了激烈争辩。

中国不希望这样的统计数据被公之于众,不希望成为NO.1。

他们对该统计结果将给中美两国带来的影响力感到忧虑。

”这位知情人还称:“他们(中国)软硬兼施,闹了整整一年。

中国痛恨这个数据。

”该文章还称,“若以人均基础来计算,中国仍然属于贫困国家。

因此,他们并不愿意被推上国际舞台——至少目前不乐意。

”一位服务于中国高层决策者的顾问说。

以当前汇率和经济增长率预测值角度看,若扣除物价因素按实值计算,中国可能在十年左右赶超美国。

童大焕 中国20年后或将面临全线大衰退

童大焕 中国20年后或将面临全线大衰退

四年前的2010年,中国GDP比日本54742亿美元多出4044亿美元,正式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很多中国人为此着实亢奋了一阵子。

随后,英国《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将在2021年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声称,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既定事实,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

美国花旗银行一份最新的报告则预测印度将在2050年超过中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我们将很快发现,GDP总量世界第二将有可能是当代中国昙花一现的一个巅峰,它完全有可能迅速从世界第二的位置上开启一个相当长期的大衰退旅程。

站在2014的时间窗口上向未来眺望,也许英国《经济学家》和美国《时代周刊》当年的结论都得改写,因为中国的国企红利、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城市化红利、城市化创新红利等已经显而易见地呈现颓势,它们正在全线消失甚至越来越成为未来发展的陷阱。

随着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波城市化浪潮在20年后结束,中国这头沉睡了百年一直没有真正苏醒的狮子将有可能永远沉沉睡去。

最迟20年,中国将要面临的是全线大衰退。

这是有别于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真正的失去!因为在过往岁月里,我们的自然环境、社会的基础保障、教育的自由、人口增长等等,都已失去太多。

不论走到哪里,中国人都堪称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但再怎么勤劳,也抵不住国内不合理制度安排对人口资源、对人的创造力的毁灭性打击。

美国这样的超发达国家,GDP增速不可能像发展中国家那样快,一般维持在2%左右,有时2%都不到。

中国过去几十年GDP增速平均每年将近两位数,但若以此来计算未来多少年中国GDP总量将赶超美国成世界第一,无疑只是在做一个简单幼稚的小学算术题。

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许多变量,这些变量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以往我们津津乐道自以为豪的“中国模式”,事实上正在遭遇戛然而止的短路风险。

中国过去用降低劳动力、土地和环境成本、用政府投资砸出来的GDP不值得夸耀甚至必将成为今后的包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随着全球化的推动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很多方面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别和互补。

本文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对其差异与互补性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经济体量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9年达到了14.3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其经济总量仍然远远超过许多其他国家。

其次,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差异。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导向和制造业驱动的快速增长。

这种模式致力于低成本制造和大规模生产,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

然而,这一模式也导致了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和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正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三,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

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将中国作为其战略发展的重要目的地,利用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同时,中国的快速崛起也引发了一些担忧,例如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然而,中国一直在采取措施改善营商环境,打击侵权行为,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

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互补性也十分明显。

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和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同时,世界各国在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业方面的优势也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合作机会。

例如,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许多国家共建经济合作区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差异与互补性。

中国是怎么成为世界经济第一的

中国是怎么成为世界经济第一的

中国是怎么成为世界经济第一的根据世界银行公布数据,2011年美国GDP为15.5万亿美元,中国GDP为7.3万亿美元。

这个数据出炉很简单,每个国家以本国货币计算GDP,再通过汇率乘除,统一转换成美元,就可以得到上面数据。

但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当年的GDP应为13.5万亿。

再按照从2011到2014各自国GDP增幅估计,2014年底,用PPP算出的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上面的推断结论最早是从《金融时报》报道中出现的。

一查发现国外媒体还真能折腾此条新闻,有质疑、有讨论,更有建议。

但大家的集中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点:这是一场统计游戏2012年以前就有文章发表,不少经济学家对GDP国际比较的统计方法提出自己意见。

简单将各国本币GDP核算然后折合成美元往往偏离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因为中间涉及汇率问题。

这一次世行将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变得“官方”,也最后“导致”了中国将成为第一的新闻。

PPP的计算方式被视为更加综合也更加复杂。

举个例子,如果现在在国际外汇市场,1美元相当于6元,6元能在中国买到的东西比1美元能在美国买到的东西多很多。

(当然要看咱们讨论的是什么商品了,所以世行在计算时,也是囊括了一揽子项目的)PPP的计算方法就考虑到了购买力差异的因素,做出调整。

这就是为什么利用这个计算方法,中国GDP比以前报道的要大得多。

但“金砖四国”概念提出者奥尼尔在《卫报》上发布评论称,以目前世行的计算方式中国人在消费和服务上的开销将比之前想象的高很多。

这正是满足“从投资往内需”的转型目标,也就是说,如果真是这样,中国面临的经济再平衡问题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事实上,用史上最具挑战工程形容中国经济转型不足为过。

包括经济学家李稻葵[微博]在内的专家学者们都将未来两三年定义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

连IMF[微博]亚太局局长李昌镛在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都称,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必要的,中国政策制定者明白,如果无法实现转型,GDP增幅7.5%的目标都无法实现。

如何理解中国的崛起及其意义

如何理解中国的崛起及其意义

如何理解中国的崛起及其意义[1]■ 张蕴岭/文引 言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崛起,外界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成为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并将会改变世界原有的权力格局平衡。

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得到显著的增长,尤其是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尤为引人注目。

仅仅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贸易增加了3倍,从2004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近3万亿美元。

[2]据估计,如果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或更早些时候超越美国升至世界第一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过去30年,经济年平均增长10%,其快速崛起对地区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全世界都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与一个陌生的和快速发展的中国打交道。

有些人声称,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威胁,因为它将改变甚至终结已经由西方世界主导了两个世纪的现存体系和秩序。

另有一些人则对中国会影响区域秩序和周边关系而感到忧虑,因为中国具有这样做的经济和军事能力。

其实,既然中国已经融入了全球体系,对世界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接纳和适应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并且鼓励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良性互动。

尽管中国将会继续其崛起进程,但同时它也要应对许多挑战,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中国将会继续拥有许多优势,比如,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它仍拥有巨大的潜力,社会和政治环境会继续保持稳定,改革开放的政策将会坚持下去。

然而,中国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比如,正在改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再平衡的压力,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推进政治改革进程等等。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需要更加重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与外界的关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承诺和平崛起,世界也应把中国的崛起视为积极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崛起并非是单个事件,一组新兴经济体正在同时崛起。

在亚洲,印度和东盟成员国也正在崛起中,新兴经济体将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引擎,到2030年,它们将是最大的经济群体。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现在美国就像是一个退休的老头子,精力已经不再充沛了。

而与此相反,我们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所以对中国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壮,到时候会轻易将你超越。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许多西方国家开始担忧起来,害怕被我们赶超。

但这种恐惧感很快消失殆尽,因为如今的中国比曾经更具有实力,也有能力去追求那份属于中国的尊严。

不仅仅是中国,包括日本、德国等国都成长起来,他们似乎又找回了曾经身为“世界霸主”时的感觉。

如果要从各国当下的 GDP 增长情况来看的话,德国是绝对的霸主,毕竟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国家还拥有世界第二大的汽车市场;然后就是日本了,日本作为曾经的亚洲首富,在全球市场份额排名上虽说不靠前却也没掉出过前三甲,可谓是风光无限;紧接着就是美国,由于疫情原因,美国的经济遭受重创,损失惨重,于是便想通过外贸进行复苏,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导致美元疲软,从而影响了整个国际金融秩序,就连黄金都跌破了每盎司1300美元的关口,这也使得特朗普政府陷入危机之中。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的国家有很大不同。

中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仍在继续扩张,从未改变。

相较而言,日本走得太远,而德国和美国则稳步向前。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 GDP)急剧攀升,中国预计到2035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目前中国经济已在向前迈进,不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国已向世界证明了它已经从沉睡的巨龙中醒来,彻底摆脱困境。

这样做的优势不言而喻:中国这条真正腾飞的龙必须抓住眼前难得的机遇。

更何况,美国至今仍控制着许多中国尚未参与的项目,例如北斗系统和阿里巴巴集团等。

即便将中国视为敌手的国家,眼见中国表现愈发耀眼,心态逐渐转为矛盾,也越来越焦虑,只能干瞪眼。

俗语道:强龙不压地头蛇。

在这个领域上面,我们甚至比美国更有优势!所以现在美国面临的困境恰好给了我们扩大优势的良机。

希尔《国际商务》(第九版)课后习题详解(1-20章)【圣才出品】

希尔《国际商务》(第九版)课后习题详解(1-20章)【圣才出品】

希尔《国际商务》(第九版)课后习题详解(1-20章)【圣才出品】第Ⅰ篇引言和概论第1章全球化1.描述在过去30年中世界经济所发生的转变。

这些转变对总部设在英国、北美、中国香港的国际企业各意味着什么?答:(1)在过去30年中,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可用四个事实来描述:第一是美国主宰了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第二是美国支配了当时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第三是在国际商务舞台上,美国的大型多国企业占统治地位;第四是地球上大约一半的计划经济国家对西方国际企业的排斥。

在过去30年中,这四个事实都已发生了变化或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①美国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但在相对规模上较20世纪60年代下降了许多。

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韩国,它们的世界产出份额显著增加。

②各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中所占的份额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在稳步增长,而发达国家在稳步下降。

③多国企业的性质也在变化。

多国企业的统计构成中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趋势:一是非美国的多国公司增多了,尤其是日本;二是小型多国公司的增长。

④许多东欧国家和拉美国家进行民主政治改革和实行自由市场经济。

对国际企业而言,这种情形无疑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些国家和西方的国际企业实质上已有所接触,现在则提供了极多的出口与投资机会。

(2)这些转变对总部设在英国、北美、中国香港的国际企业的影响①对英国和北美国际企业的影响:美国和英国曾经主导世界,很少遭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威胁,但现在却受到一定的威胁。

如今,美国和英国的制造商必须与全世界的竞争者竞争订单,但发展中国家对其高新产品和技术的需要也能促进它们的出口份额。

此外,出于成本的考虑,英国和北美的公司可能会在成本相对低的地方设立分公司。

②对中国香港国际企业的影响: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接近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其他亚洲市场,这为出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权力的转换”就发生在明天(9月29日),但这可能只是一个数字游戏。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9月27日电据《瑞典日报》消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居第二。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周一将出现权力的转变。

经济实力将带来政治的影响力。

消息称,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让人刮目相看。

最近三十年的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

十三年前,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四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周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经济部门主任博格奎斯特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即购买力平价计算。

如果以名义GDP(也称现价GDP)算法,中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不过很多人认为,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的算法更为公平。

美国自从1872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国的地位,在一百四十多年后被中国代替了。

但是从历史长河中看,从14世纪开始三百多年里,中国也曾是世界的最大经济体。

现在中国再一次成为最大经济国,这对在国际组织上的权力制衡和话语权的分配尤其重要。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关于话语权分配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

当现在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后,会为之带来政治的权力。

博格奎斯特表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直强调和推动要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的话语权。

新兴国家已经批判了该组织对发达国家,如希腊,葡萄牙进行经济支援。

如果中国能够得到更多的影响力,将会改变现在的情况。

权力的制衡也将出现变化。

博格奎斯特继续称,他猜测中国对于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感受应是喜忧参半。

他说,一方面中国希望得到世界的肯定。

另一方面,中国可能又会担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是,瑞典北欧斯安银行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海內勒则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基调是发展经济,但是不为世界带来动荡。

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将会出现变化。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徘徊在每年百分之七左右。

虽然较之几年前,增长率略微下降,但是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成熟。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对中国未来经济的预测是,增长率会再下降一个台阶,预计2020年会在百分之五左右。

中国将继续拉大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动荡。

博格奎斯特最后总结,如果没有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我估计未来几年中国将会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杆位。

长期的看,也许印度或者印尼会有可能挑战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

但是,我认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很有可能会超越美国曾创下的一百四十年的纪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