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简介
沙家浜的主要内容

《沙家浜》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戏剧作品。
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江南水乡阳澄湖附近的沙家浜镇。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郭建光,他是一位新四军指导员。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
而沙家浜是一个充满抗日群众的地方,这些群众包括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老百姓,还有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等人。
故事中,日本鬼子和所谓的“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等汉奸在沙家浜及周边进行扫荡,想要搜出这批新四军伤员。
然而,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的安全,使伤员得以痊愈归队。
最后,新四军在阿庆嫂及群众的帮助下,成功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
这部戏剧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的历史,也体现了沙家浜人民在艰难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沙家浜

胡传魁— 净(浑厚、高亢、 激从 烈容
摇 紧拉 板 慢唱
默读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第一回合。
思考:刁德一和胡传魁一样也是来打探新四军的伤病员 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画出表现阿庆嫂机智的句子,在 旁边做上批注。
1. 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
“这真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1)生 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 性格不身份的丌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 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 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 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 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角 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 和反面人物。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真声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 看来幵丌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 : 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不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 ,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不摔打花脸等。铜锤 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 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丌同的特色。
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不同
广义地讲,五四运动之后直至 今天的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都 可视为现代京剧。 狭义地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创 作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新京剧就是现 代京剧。 课文《沙家浜》属于现代京剧。
学术界对京剧《沙家浜》改编成小说的争议

以下节选自小说《沙家浜》中的部分情节:
• 阿庆嫂VS郭建光:“我跟老胡是姘头的关系,也真个是姘头的关系, 我看他敢打日本鬼子,为人又豪气,不像我家的那个阿庆,蔫巴拉叽 的,三拳头也砸不出一个闷屁,所以我跟胡传魁有一手。我不怕镇上 的人说三道四的,今天用嘴皮子杀人,明天鬼子机关枪一扫,大伙儿 都见阎王去了,谁怕谁呢?” • • 阿庆嫂VS胡传魁:胡司令扯掉自己的裤子钻到了被子里,却没忘记 关照阿庆打枪时看准,可千万别伤着阿庆嫂。床上传来暧昧不清的肉 体搏斗的声音,这声音像一股冲开堤防的洪水似的漫过地板,冲出房 门,阿庆像一片枯树叶似的被这股洪水夹带着冲下楼去。 • • 郭建光VS胡传魁:“你不要一声不吭,我老胡的眼睛是雪亮的,怎 么样?郭指导员。”“她不是你的老婆。”“她也不是你的老婆,她 的丈夫是阿庆。”“唉……正事归正事,至于这个嘛,你就走着瞧 吧。”
小说《沙家浜》责任编辑及作者的辩白
• 作者感到压力很大,但认为以政治的眼光看待现在的文学作品该是过 去某个特殊时期的事。作者薛荣在谈到创作起源时说:“京剧《沙家 浜》给我的总体感受就是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关系,在以前的创作 中,这种关系表现为严肃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这种关系是不 正常的,还应该有夫妻关系以及另外的人性化的关系。因此,能不能 将他们可能存在的这些人性化的关系虚构出来,进行新的创作。我在 想小说创作上我是有这个自由的,因此就写了。”但他又否认创作是 为了用两性关系、三角关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他认为自己所做的只 是将人物之间的人性化的关系虚构出来。他没有想到会引起社会的强 烈反响,“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自己的判断标准。有人说小说《沙家浜》已经 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我认为有点可笑。如果说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性 格不够丰满或者有着别的细节问题,我都能够接受,以政治的眼光看 待现在的文学作品是过去某个特殊时期的事。”
沙家浜历史事件简介

沙家浜历史事件简介
《沙家浜》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员和新四军伤病员同汉奸斗争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常熟县党委的一个地下联络站,共产党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名,为抗日工作做掩护。
一次战斗后,新四军撤离常熟,但有十八个伤病员无法撤退,只能留在沙家浜的渔民沙奶奶家养伤。
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率军进驻沙家浜,替日本侵略军搜捕伤病员。
阿庆嫂利用曾经救过胡传魁的关系,巧妙地与胡传魁、刁德一周旋,取得了胡传魁的信任,成功地掩护了伤病员。
最后,阿庆嫂定下计策,利用给胡传魁举办婚礼之机,与新四军战士里应外合,将胡传魁、刁德一及日本驻军一网打尽。
智斗沙家浜简介

《智斗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是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剧。
在众多现代戏中,北京京剧团根据沪剧移植演出的《芦荡火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和好评。
后来,根据各方意见,对剧本进一步修改,剧名改为《沙家浜》。
历史中真实的“沙家浜”也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郭建光原型叫夏光戏中,郭建光的艺术形象光彩照人。
那么,这个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是谁呢?这里不能不提起革命前辈夏光。
夏老是湖南省武冈县人,1926年刚满17岁,就在家乡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1927年进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他在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捕,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重新加入党的组织。
抗战初期,曾任陈毅同志率领下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第三支队第6团作战参谋、江抗五路参谋长等职,1984年从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休。
1982年5月,曾任江南抗日救国军司令员的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史工作会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是真实的,郭建光也确有此人,他的名字叫夏光。
”沪剧《芦荡火种》的原作者文牧也说,革命前辈夏光同志就是剧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
谁是阿庆嫂《沙家浜》中“智斗”这场戏,深受人们喜爱,常演不衰。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阿庆嫂其人呢?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
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就是一个,而且也是开茶馆的。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很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
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戳死。
今年88岁的陈二妹,仍然住在常熟市董浜镇,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胡传魁”其人在《沙家浜》中,胡传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草包司令。
沙家浜

沙家浜简介沙家浜,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方,阳澄湖边,与苏州市相城区、昆山市交界处。
原来是个地处偏僻、河荡如网、交通闭塞的地方,是常熟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
沙家浜景区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唱遍全国的样板戏《沙家浜》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
沙家浜与《沙家浜》的历史简介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底,上海失陷之后,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群众建成了人民抗日自卫队。
1939年,新四军部分指战员由叶飞率领与人民抗日自卫队会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谭震林。
1957年崔左夫写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描写36个伤员敌后坚持斗争的故事。
1959年上海人民沪剧团根据《血染着的姓名》改编沪剧《碧水红旗》,旋即改名《芦荡火种》,1960年11月27日首演,得到前新四军领导刘少奇的好评。
1964年10月,北京市委决定改编《芦荡火种》和《杜鹃山》为京剧,由北京京剧团著名作家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北京京剧团副团长、导演肖甲曾到上海专门了解作品、作者相关背景,受到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张春桥的接待。
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还邀请上海沪剧团来京演出,安排北京京剧团演员连看两场,并与沪剧团举办过一次座谈会。
3月11日,彭真和负责会演的中宣部领导林默涵观看了彩排,当即批准公演,3月31日首演,4月5日电视台转播,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剧录音。
4月27日在江青的提议下毛泽东为其改名为《沙家浜》,并将结尾新四军乔装吹鼓手混入婚礼改为直接用武力冲进去。
《沙家浜》故事梗概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江苏常熟市郊区阳澄湖畔沙家浜的一批新四军伤病员在郭建光的带领下潜伏下来养伤。
中共地下党员“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在淞沪会战期间掩护过地方武装头目胡传魁。
胡传魁在何去何从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当地乡绅子弟刁德一是日本、重庆国民政府的双重间谍。
他当了胡传魁的参谋长之后终于说服了胡传魁的“忠义救国军”投靠了日本人。
沙家浜游玩攻略

沙家浜游玩攻略简介沙家浜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著名的旅游景区,位于扬子江南岸,与扬州瘦西湖隔江相望。
沙家浜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
本文将为您提供沙家浜游玩的攻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迷人的地方。
交通前往沙家浜的主要交通方式是火车和汽车。
如果您选择乘坐火车,可以在扬州站下车后,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沙家浜码头。
如果您选择乘坐汽车,可以沿着扬子江大桥方向前行,到达沙家浜景区停车场。
景点推荐1. 沙家浜大桥沙家浜大桥是扬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连接着广陵区和江都区。
大桥的设计独特,呈现出流线型的外观,夜晚时还会变换多种灯光效果,非常壮观。
从桥上俯瞰,可以欣赏到扬子江壮丽的景色。
2. 沙家浜河岸沙家浜河岸是一个优美的休闲娱乐区,河岸两旁绿树成荫,风景十分宜人。
在这里,您可以散步漫步于河边,欣赏江景,同时也可以选择租船嬉水,感受水上乐趣。
3. 沙家浜博物馆沙家浜博物馆是了解沙家浜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示了沙家浜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通过参观博物馆,您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 沙家浜风景区沙家浜风景区位于扬子江畔,是一个集自然景观、游乐设施和水上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也可以参与各种娱乐项目,如划船、钓鱼等。
此外,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小吃和购买纪念品。
饮食推荐到沙家浜旅游,您一定不能错过当地的美食。
以下是几种推荐的特色菜品:•扬州炒饭:扬州炒饭是扬州传统的地方名吃,以其松软的口感和丰富的香味而闻名。
炒饭中的配料多种多样,包括鸡蛋、虾仁、火腿等。
•扬州狮子头:狮子头是扬州传统的名菜之一,以其肥瘦相间、质地鲜嫩而受到食客的喜爱。
它通常是用猪肉、虾仁等材料制作而成。
•扬州三丝汤:三丝汤是扬州的一道传统美食,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爽口的口味而受欢迎。
它由丝瓜丝、鸡蛋丝、火腿丝等配料制成,清淡可口。
沙家浜ppt

阿庆嫂针锋相对:
做生意的人全凭热情招徕客人,只要有生意,不管是谁 都一样招待,不分厚薄。
京 剧 的 行 当
作业: 一填空。
本剧属于( 的区别在于( 选的主要内容是 (
),概括而言现代京剧和传统 ),本节 )。
)
本剧在唱腔上主要采用了( )和( 的表现方式来交待剧情,塑造人物。
剧中胡传葵对阿庆嫂深信不疑主要是 ( );刁德一 对阿庆嫂怀疑主要是 因为( )和( )。因此,他除了用语言试探 外还有一个动作,那就是( )。
阿庆嫂是说:
我救司令不是因为品德高尚,而是司令常来喝茶想靠着 司令,有个靠山。
阿庆嫂 胡司令,吃点瓜子啊。这个茶喝到这会儿,刚喝出点 味来吧?
阿庆嫂的意思是:
我已摸清你们的底细,弄明白你们的来意了,我已做好了 充分的准备与你们周旋到底。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沙家浜》剧情简介
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 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 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
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
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 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
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
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解放了江南大 好河山。
人物简介
刁德一:多疑、狡诈,他阴阳怪 气,暗藏杀机。
胡传葵:粗鲁而鲁莽,讲江湖义气。
“开张”
潜
台
词
△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服你沉 着镇静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 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言外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家浜》简介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
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
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剧情简介
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