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太阳活动轨迹有关的汉字
113.字源识字-干和乾的区别(解字参考-中华字通)

113.字源识字-干和乾的区别(解字参考-中华字通)干(拟声gàn )是由上的古文字“二”和竖“丨”组合而成的字。
上“二”指示上面、向上;竖“丨”表示垂直纵向;干指向垂直纵向向上长得主支为干。
声音模拟树枝主干断裂之声。
由于树的主干正、直、结实,故可以做武器、旗杆、丈量的工具。
干通乾(迁qián、杆gān),亁是来描述测量太阳阴影运动轨迹的一个字。
最早是树立一根垂直的木棍,根据木棍的阴影来测量太阳的运动轨迹。
左“”上下两个“十”指示测量太阳和光影的相对运动方向。
中间的“日”指太阳;右“乞”中撇“丿”指示太阳的运动方向,向内圆周运动,横“一”指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乙”来描述太阳的运动轨迹。
借“迁”声表示太阳的迁移与它的阴影一致;借“杆”声来说明测量光阴影用的标杆。
干的本义为树的垂直向上生长主支即主干。
引申为[gàn]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如树干、躯干、干线;2.做,如干事、说干就干;3.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如干部、干才、干员、干练;4.方言,坏、糟:事情要干。
[ gān ]5..触犯,冒犯,冲犯,如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6.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如干禄、干仕;7.关连,涉及,如干系、互不相干;8.古代的兵器,如大动干戈;9.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天干、干支;10.涯岸,水边,如“河之干兮”;11.个数,如若干;12.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如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13.枯竭,尽净,如干尽、干杯;14.徒然,白白地,如干着急;15.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如干亲;16.〔干将(jiàng)〕古剑名;17.姓。
描写太阳的词语一个字

描写太阳的词语一个字1.幽阳yōuyánɡ基本解释:指初升的太阳。
因阳光微弱,故名。
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一:"微月穻霈幽阳始化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一说指月。
2.曜日yàorì基本解释:灿烂的阳光。
映日。
3.夕照xīzhào基本解释:①夕阳;落阳:满目青山夕照明。
②傍晚的阳光;傍晚阳光下的景色:夕照双浮塔影存|雷峰夕照。
4.新曦xīnxī基本解释:1清晨的阳光。
5.余晖yúhuī基本解释:傍晚的阳光。
充足的光辉。
比喻天子恩泽。
太阳tàiyáng1.地球等行星围绕它公转的恒星,是由本身引力吸引在一起的直径为1.4*106公里的气体球,其内部深处热核反应把氢聚变为氦而释放出能量。
太阳升,太阳落。
2.[中医]经外穴名,即为颞颥。
1.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
2.早晨,太阳像是个刚回家的新媳妇,羞答答地遮住半个脸去。
3.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4.太阳慢慢地借由云霞,遮住了早已肿胀得通红的脸庞,像是一个羞涩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5.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
6.太阳更高了,血通常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宽广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向小船边沿。
7.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
8.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张开漫暖的大手,轻抚得人浑身憋屈。
烈日炎炎赤日炎炎夏日炎炎骄阳如火皎阳似火赫赫炎炎炎炎夏日炎阳炙人烈日当空狂风烈日火伞高张烈日当空烈日炎炎、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日升月恒、日薄西山、风和日丽、日月如梭旭日东升、骄阳似火喷薄而出、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日升月恒风和日丽朝阳曦阳骄阳金阳酷阳残阳斜阳红日朝日烈日炎日赤日春日夏日秋日冬日落日日食日晕日影日轮日夕火轮金轮红轮阳光阳婆晨曦霞光朝晖夕晖春晖夕阳余晖斜晖艳阳落阳残照火伞日头红轮火轮金轮金乌落日阳光灿烂夺目耀眼灼热酷热酷日日头日阳日出日落火热炽热炎热光芒光辉火球金黄鲜红火红微红浅红朱红紫红赭红殷红绯红旭日红艳艳金灿灿热烘烘暖洋洋明晃晃红彤彤红日欲出红日未出红日初升红日喷薄红日艳艳旭日初露旭日初升旭日东升旭日临窗旭日将升旭日当空晓日初升朝阳初升朝阳灿灿朝阳普照朝阳火红太阳升高太阳高起日出旭旭日出东山日出三竿日上三竿日高三丈三竿日出日色东升日头露脸火轮升腾火球高升为乌飞升一轮红日一轮朝日一轮旭日喷薄欲出喷薄而出徐徐上升红日高悬红日高照红日当空赤日当空赤日当天赤日炎炎赤日烫人丽日当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关于日月星辰的字

关于日月星辰的字在中国古代,日月星辰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太阳和月亮被人们用来制定时间、农耕和节气,星星被用来预测天象和决定人事。
《易经》中就有“日月光明,坎离衢里”的诗句,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大地。
古人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世界的天道,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日月星辰在古代被赋予了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托勒密和哥白尼等著名天文学家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观察。
他们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发现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天文理论。
阿基米德提出了地心说,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太阳和星星都是围绕地球运行的。
托勒密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模型,解释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
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不仅成为天文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也成为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说明。
柏拉图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宇宙的规则,是一种普世的法则。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天地间的秩序,是宇宙的本质。
这些都是古代哲学家对日月星辰的认识和解释。
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日月星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不再是神秘而神圣的存在,而是被科学家们用精密仪器和精确的数据进行了测量和观测。
现代天文学家们发现,太阳是一个辐射热量和光线的恒星,在太阳有着高温和高压的等离子体,通过核反应将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主要由矿物物质和氧气组成,能够反射太阳光。
星星是宇宙中的恒星,其中大部分是太阳类似的恒星,通过核聚变将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
行星则是太阳系中的行星,它们围绕着太阳运行。
这些都是现代天文学家们对日月星辰的认识和解释。
在日月星辰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在发展和进步。
说文解字54:日月之行(上)

说文解字54:日月之行(上)你知道太阳和月亮一天之中,不同的时刻分别叫什么名字吗?你能区分“早”、“晨”、“暮”、“昏”这些字的细微差别吗?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旦金文旦(dàn):太阳跃出地平线或海平面,表示天亮,日出,古人称日出为“旦”,称日落为“暮”。
早隶书早(zǎo):“十”是“屮”的简写,而“屮”是“草”的本字,表示草木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之中,即朝日初生的时刻。
朝朝(zhāo,cháo):根据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朝”的左半部为“屮”+“日”+“屮”,即“”,这是“草”的异体字,现在只作为构字部件来使用,右半部分为“月”,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尚未落尽。
晨晨(㫳,䢅,曟)(chén):由“日”和“辰”组组成,辰的字源比较复杂,有的说是先民手持石器,伐木锄草,垦田耕作的场景,是“耨”的本字;有的说是“蜃”的本字,像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
“晨”的字源主要来自“䢅”和“曟”两字,“䢅”是会意兼形声字,即以双手持“辰”一样的农具开始劳作表示“早晨”之义;“曟”是形声字,上部的“晶”是“星”的本字,表示时间很早,还可以看见星星。
晓晓(曉)(xiǎo):动词,形声字,左边为代表太阳的“日”,右边为“尧(堯)”,“尧”的本意为头顶陶器的人,即中国古代最早的制陶者,烧制陶器需要火,故“晓”的意思为早晨红日初升,有如燃烧的火球。
《简化字方案》根据类推简化的原则,将“曉”简化为“晓”。
曙曙(shǔ):动词,形声兼会意,由“日”和“署”组成。
“署”的上半部分为“罒”,是“网”的意思;下半部分为“者”,是“诸”的意思。
“署”是用网网住。
“曙”的意思是日光挣脱黑暗的包围,透出第一线微光。
昏昏(昬)(hūn):由“氏”和“日”组成,“氏”即“氐”或“低”,表示太阳从空中垂落地上,天地间光线变暗的傍晚。
至于的异体字“昬”,上半部分的“民”是“眠”的意思,即日落而眠。
汉字偏旁部首(十二)天文方面(日月雨风)

汉字偏旁部首(十一)天文方面(日月雨风)日部日部的字一般与太阳或阳光有关。
名词有星、晨、时、晕等。
形容词有明、暗、昭、昧、晚等。
动词有晾、晒等,另如下面的一些字:晰,有如日光映照般明晰清楚,故晰从日。
暄,日出则暖,故“寒暄”的“暄”从日,即互问冷暖意。
杲,gao,从日在木上,明亮义。
词语如:杲杲红日。
杳,yao,从日沉木下,冥暗义。
词语如:杳无音信。
是,从日从正,“正”是人脚对正中之义,上日为阳光直射,人影缩短,只在脚的周围,由日光直射引申为正直、正义等义。
晶,从三日,众星闪烁貌。
星,晶省形,生声。
月部月部的字一般与天文时令有关。
如:朔,本义为阴历每月初一。
期,古义按月亮的圆缺的周期来推算时日,故从月。
朗,月光明朗,故从月。
“朗读”即是声音清楚响亮的大声读。
“书声琅琅”的“琅”是斜玉旁,表示读书声有如珠玉碰击般清脆悦耳。
月部和肉部现代字词典均写为“月”,一般地说,在合体字左边和下部的是“肉”部,除“朦胧”外,在右边的是“月”部。
雨部雨,《文字蒙求》析解为“一象天,则地气上腾也,冂则天气下降也,阴阳合而后雨,点则雨形。
”以雨为上部的字,一般与雨、云气或类似雨状的自然现象有关,如雾、霜、露、雹、霞等。
霄,本义指云气,故从雨字头;宵,本义是夜,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在房屋内(),故是通宵的宵。
风部风,繁体是“风”,《说文》认为“风动虫生,故从虫,凡声”。
凡以“风”为形符的字一般与风有关。
如飘、飙等字。
汉字趣味课堂丨这些汉字 可以看出太阳东升西落的秘密

“日”、“曰”——真太阳与假太阳,你能分的清楚吗?(看似相同,其实大有不同)上期我们讲了“月”字,做偏旁时,“月”与“肉”真的是傻傻分不清楚。
但是,作为单个字时,我们还是可以区分开来的。
然而,今天要说到的“日”(rì)。
它有一个双胞胎兄弟——“曰”(yuē)。
长的一样,但是两者却大不相同。
写法大有文章“日”(rì)和“曰”(yuē)都是一个方框中加一横。
看起来很相似,写法却不同。
从最直观的外表来看,“日”(rì)和“曰”(yuē)一高一矮,一瘦一胖。
不仅如此,在写法上,“日”和“曰”还有一个小心机。
区别在于左上角是否封口(楷书日rì)(楷书曰yu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就要从它们的起源说起。
“日”(rì)是指太阳,古人在看到太阳时,用一个圆圈表示太阳,在古人心中太阳是一个发光的实体于是,在圆圈中加了一短横,在甲骨文里写做。
慢慢的演变成今天的“日”。
因为太阳是没有缺口的,因此“日”是一个全封闭的字。
“曰”(yuē)是指开口说话,在“口”的上方加一短横,表示嘴巴的动作,在甲骨文里写做。
因为需要开口说话,因此,“曰”’左上角是分开的。
“性格”天差地别“日”(rì)表示与太阳或时间有关。
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是通过太阳的方位来辨别时间的。
因此,代表太阳的“日”,有时也会用来表示时间。
作为偏旁部首时,与太阳有关的字有:晴、明、景、晖。
表示时间的字有:旦、暮、昏、晓、春。
“曰”(yuē)表示说话,更侧重于表现说话这一动作。
在一定程度上,“曰”相当于“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日”和“曰”看似相同,实则在用法、写法上都是不同的。
所以,需要通过字的外形和具体的语境,区分“日”和“曰”这对双胞胎啦。
寓意初升的太阳照射的字

寓意初升的太阳照射的字
初升的太阳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现象,常常被用来象征新的开始、希望、光明和活力。
太阳的出现通常伴随着一天的开始,因此与新生、启示和积极的变革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以下是寓意初升的太阳照射的字的一些可能的解释:
初:初表示开始、起点,与太阳初升相呼应,代表着新的开始、崭新的阶段。
曙:曙指黎明、拂晓,太阳初升时的光景。
这个字体现了新的希望和新生活的开始。
晨:晨意味着早晨,与太阳初升的时间相符,传递出一天开始的新活力。
光:太阳是光的源头,光代表着希望、明亮和温暖。
这个字可以表达积极的能量和光明的未来。
葵:葵字的形状有如太阳的光芒,与阳光、生命力相关,带有积极向上的寓意。
辉:辉指光辉、光芒,太阳初升时的辉煌景象,代表希望和辉
煌的未来。
朝:朝表示朝阳,朝阳初升代表新的一天开始,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耀:耀意味着炫耀的光芒,太阳初升时的光辉,有胜利、辉煌的寓意。
这些字体的寓意常常和太阳初升的场景相关,强调新的开始、光明、温暖和积极的力量。
选择适合场景和表达情感的字体,可以让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代表太阳的字

表示太阳的字
日:1.太阳:~出。
~落。
2.指日本:~圆。
~语。
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班。
~场。
~~夜夜。
夜以继~。
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
明~。
改~再谈。
5.用于计算天数:十~。
多~...
朝:1.朝廷(跟“野”相对):上~。
在~党(执政党)。
2.朝代:唐~。
改~换代。
3.指一个君主的统治时期:康熙~。
4.朝见;朝拜:~觐。
~顶。
5.面对着;向:脸~里。
坐东~西。
6.表示动作的方向:~南开门。
~学校走去。
...
昱:1.日光。
2.光明。
昕: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
旭:1.初出的阳光:朝~。
2.姓。
旦:1.天亮的时候;早晨:~暮。
~夕。
通宵达~。
枕戈待~。
2.(某一)天:一~。
元~。
3.姓。
4.戏曲角色,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5.旦尼尔的简称。
旧时的纤度单位,9000米长的天然丝或化学纤维重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太阳活动轨迹有关的汉字“旦”字从“旦”字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旦”字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
“旦”字的上面是一个“日”字,其基本意义是:太阳。
从太阳的形状来看是一个大大的圆形。
“日”字就是在一个圆形的圈里加了一横或者是一点,表示太阳发光的光源。
“日”字是一个很古老的象形文字。
“旦”字的下面是一个“一”字,明眼人看上去就是一橫,这一橫特指“地平线”。
从东汉许慎在其著作《说文》一书的记载来看:“旦”字,明也。
从“日”见“一”也。
“一”者,“地”也。
凡“旦”之属皆从“旦”。
根据《说文》体例:某字,从某、从某某,会意也;某字,从某,某声,形声也。
可以知道“旦”字是一个会意字。
“旦”字的本义为:天亮。
“日”就是太阳。
“一”就是指“地平线”。
“旦”字的意思就是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
只有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天才会亮。
“枕戈待旦”的意思就是“头枕着兵器等到天亮”时刻准备着战斗,防止敌人的突然进攻。
根据现代物理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敌人的战马快速前进,马蹄的踏步声可以通过地面引起振动。
固体可以传声,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的士兵听到金戈所传导的声音,立刻警觉,马上就准备进入战斗。
《木兰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这个句子中“旦”与“暮”对举,“旦”为早晨,“暮”为晚上。
整个句子的大意为:早上告别了父母,晚上止宿在黄河边上。
“旦”者,“朝”也。
《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
这里的“旦旦”犹如“明明”之状。
明者,实也,实之可识。
信者实也,诚之不欺也。
诚垦之状也。
《周易-晋卦》:明出地上,晋也。
晋者,进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太阳从地面上刚升起来,不断地向上升。
晋卦,上面为离,为火。
下面为坤,为地。
火在地上。
即辟类取象,离为火,为日。
“日”就是太阳。
太阳在地面之上,夜已尽,太阳初升。
即天刚破晓之时。
“东”字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武侠电视剧《东方不败》里面有一句特别有名江湖的口号:日出东方,唯我不败。
风清月朗,笑傲江湖。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一个人的武功特别高强,独立于武林之中,没有人可以打败他。
这是江湖武林之往事。
下一句不江湖不再争斗,天下太平之愿景。
朋友们,是不是让我给你们带偏了?没有的。
我们言归正传:大家都知道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对吧?古人认为东方在五行之中属木,它的颜色属于“青”。
南方在五行当中属于火,它的颜色属于“赤”。
西方在五行之中属于金,它的颜色属于“白”。
北方在五行当中属于水,它的颜色属于“玄”。
那么位于中央的方位在五行当中属于什么呢?这个问题古代的人早已给我们解答好的。
中央在五行当中属于土,它的颜色属于黄。
根据东汉许慎的著作《说文》一书记载:东(東),从“日”、从“木”,动也。
木在树中也。
东方曰:震。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分别来说明。
东(東),从日、木,动也。
这个是从东(東)文字的构形上来说的,东(東)字是由一个“日”字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
“日”表示太阳,“木”表示树木。
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日”在树中也。
大家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吧?从科学的角度讲,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不断地上升移动,到了中午太阳上升最高,然后太阳不断地下移,最后又回落地平线之下。
有一个词语叫做:日出东隅,落之桑榆。
这个也很好理解吧?日”在树中,就是说太阳刚刚升起,太阳升起的高度还没有没过地平线之上树木的高度。
所以古代的人就以为“日”在“木”之中。
这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没有现在这么科学与发达,没有系统的计时工具。
古人就根据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来判断时间之早晚。
这样一说,大家是不是觉得古代的人很聪明?要不然,你以为呢?说到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平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多学习一下自然知识,以后有空在外野营的时候或许能够用得上。
当然这属于后话了。
东方曰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周易》之八卦吧?这个“东方曰:震”就是东方所对应八卦的宫位。
南方对应的就是离卦,西方对应的就是兑卦。
北方对应的主是坎卦。
当然了还有四角所对应的方位,不是今天所要讲的重点,我就不在这里讲解了。
震者,动也。
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它的位置不发生移动,怎么上升呢?《说文》记载:东(東)者,动也。
阳气动于时为春。
根据历法我们可以知道,农历以建寅为正月,那么寅、卯、辰三月为春。
立春之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这便是春季的开始。
这个时候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开始生长繁衍。
农民开始耕作庄稼,希望有一个好的收成。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依时而进行的季节性劳作,农民伯伯的付出,还是比较辛苦的。
从日在木中,表示太阳所处的空间位置,这是一个时间信息,其中也透露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说文》中还记载了太阳在移动过程中不同位置信息所造的汉字。
现在我们在这里简要说一下。
杲,日在木上也。
就是说太阳上升到树梢的顶上,时间接近中午了。
杳,日在木下也。
太阳西落在树木之下,黑夜马上就要来临了。
“杲”字从“杲”字的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杲”字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
“杲”字的上面是一个“日”字,“杲”字的下面是一个“木”字。
从别的角度来看,“木”上有“日”,或者说“日”下有“木”都是可以的。
二者合起来会意。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记载:杲,明也。
从日在木上。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由此我们来分析,杲字造字的依据以及背后的科学精神。
杲,从日在木上,明也。
这个是从杲的文字构形上来说的,杲字是由日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
日表示太阳,木表示树木。
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日在木上也。
大家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吧?从科学的角度讲,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断地移动。
太阳的高度超过地平线上植被的高度。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等到太阳落山之时,夜幕降临,天下一片漆黑。
是故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说。
从一个地方失去,就会从另一个地方得到。
日在木上,就是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太阳的高度达到树的顶端,这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
旦字,是说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至于升多高更是没有详细的记载。
古时候也没有像现在的手表可以精确计时。
日在木上之杲要比日在地上之旦要晚一些。
太阳位置不断地移动,没过了树梢,大概今天的10-11点左右。
明者,亮也。
太阳东升西落。
当太阳从东方升上来,天空犹如灯照,漫长的黑夜变成白天,人们可以看到事物。
根据文献记载《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雨我们都知道,雨从天降,就是下雨了。
日出使太阳升起来了。
出日,因为下雨太阳被云层遮挡住了,之后太阳又复出了。
杲杲是叠字,天空明亮的样子。
其雨其雨,就是下雨了,下雨了。
天空明亮,太阳又出来了。
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反常的自然现象。
记的小时楼,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我们会说:老天爷,不讲理。
出着日头,下着雨。
匆匆赶路。
但是期盼雨快点儿停下来。
我们会说:老天爷,你别下了,沟里的王八长大了。
沟满河平,暗含着雨水下的多。
下雨的时间长。
希望雨停,太阳出来驱除潮湿的天气,以利于生活。
这样一说是不是又回到了童年,勾起了多少儿时的会意?日登于扶桑。
日表示太阳。
登者,升也。
扶桑代指日出的地方。
比如古时候的日本称自己为东之扶桑国。
扶桑泛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地方,是一个想象中的相对性的概念,不是具体实指。
古代没有系统的计时工具,所以选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古人是如何确定哪一刻就是什么时间的呢?今天就由我来帮大学进行讲解一下。
根据《周易-丰卦》记载:日中则昃,月中则食。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太阳从初升起移动到正午之后就开始向西倾斜,月亮由月牙儿逐渐变成满月就开始变成缺月。
天地或实或虚,都是时间不停地变化,阴阳二气彼此消长。
言外之意就是:物极必反。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从“昃”字的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
上面是一个“日”字,表示“昃”字的字义与“日”即“太阳”有关。
“日”字在这里充当“昃”字的形旁。
“日”字提示:“昃”字的字义与太阳的活动有关。
“昃”字的下面是一个“仄”字,“仄”字在这里充当“昃”字的声旁。
“仄”字在这里提示“昃”字的读音与“仄”字的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仄”字是一个一表示会意的象形字,象一个人侧身在山崖洞穴里的样子。
“仄”字的本意是:倾斜。
从“昃”字的整体字形来看,“日”字在其上,“仄”字在其下。
二者结合起来表意,太阳倾斜。
但是太阳向某一个方向倾斜没有具体说明,可能是向东,也有可能是向西。
《易》曰:日中则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太阳升到天空中的正中央,就开始倾斜。
太阳从东方升起,再从西方落下。
可以知道,这里的倾斜是向西方。
根据东汉许慎在其著作《说文》一书中的记载:昃,日在西方也。
从日、仄声。
按照《说文》体例:某字,从某、某声,形声也。
可以知道“昃”字是一个形声字。
综上来看,“昃”字的本义为“太阳西斜”,这里的“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向西方倾斜”。
所以古人就根据“日中则昃”这一太阳运行到中天开始向西倾斜的自然现象来判断时间,并且太阳在正午之时,太阳在日晷上的投影最短,以此来确定时间。
“杳”字“杳”字,从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
上面是一个“木”字,下面是一个“日”字。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字信息,二者结合起来会意。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记载:杳,冥也。
从日在木下。
杳,从日、木,冥也。
这是从杳文字的构型上来说的。
杳字是一个由“木”字和“日”字组成的会意字。
“木”表示树木,“日”表示太阳。
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日在木下也。
大家都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去。
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产生了很多的成语,比如: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我们也知道太阳下山不是突然一下子就落下去的,中间经历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
杳,从日在木下。
就像太阳落在树木之下。
天马上要变黑了。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我们知道树木的低端是树根。
古代用“本”这个指事字来描述树木的根部。
那么树木又是生在在地球表面的植被。
太阳在树木之下,说明,太阳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夜幕马上降临。
这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古代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日出东方对应日落西山,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这是白天的时间。
古人根据一些自然现象,创造出了相对性的文字来记录时间。
“旦”字,从日在地平线以上。
“杲”字,从日在木上。
“杳”字,从日在木下。
而天黑之前是黄昏,我们在下期讨论。
从太阳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再升起来之时,属于黑夜的时间。
白天天空中有太阳照耀,天空显得特别明亮。
夜晚,天上有星星,还是那么黑,于是古人用火把照亮。
于是创造了“炤”字。
大家觉得古代的人是不是特别的智慧?日杳杳而西匿。
日落西山,隐藏而不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东隅就是东边的角落,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与日出东方一样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