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方史

合集下载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这里有许多具有丰富红色历史的地方。

辽宁红色六地是指辽宁省内的六个红色旅游景点,它们分别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保卫战纪念馆、辽河战役纪念馆、沈阳军区司令部旧址、辽宁抗美援朝纪念馆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这些地方都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辽宁省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座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而建立的。

这个博物馆展示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真相和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馆内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影响。

沈阳保卫战纪念馆是位于沈阳市的一座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1948年11月2日至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沈阳进行的一场保卫战而建立的。

这场保卫战是解放军建立东北民主联军的重要一战,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抗击美军的重要战役之一。

纪念馆内展示了当时的战斗场景和战斗英雄的事迹,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保卫沈阳的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勇敢精神。

辽河战役纪念馆是位于沈阳市的一座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1948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河地区进行的一场战役而建立的。

这场战役是解放军夺取沈阳的关键一战,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胜利之一。

纪念馆内展示了当时的战斗场景和战斗英雄的事迹,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和智慧。

沈阳军区司令部旧址是位于沈阳市的一处历史遗址,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的重要地点。

这个旧址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源地。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座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许多人前来参观和缅怀革命先烈。

辽宁抗美援朝纪念馆是位于沈阳市的一座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19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中的抗美援朝斗争而建立的。

研究东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辽宁省图书馆藏日伪时期图片的特色与利用

研究东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辽宁省图书馆藏日伪时期图片的特色与利用

【 摘
要】 详尽 分析 了辽 宁省 图书 馆 藏 日伪 时 期 图 片 的 主 要 特 色及 其 开 发 利 用 情 况 , 对 值 得 重 点 关 注的 几 部 图 并
辽 宁 省 图 书馆 日伪 图片
集 作 了简要 介 绍 。 【 键词 】 关 东北 地 方 史 【 类号 ] 3 5 分 I —  ̄9 1
馆藏 日伪图片 , 全部为黑 白照片 , 大都出 自日人之手 。最
早 的 摄 于 甲 午 中 日战 争 时 期 ,绝 大 部分 为东 北 沦 陷 l 间 4年
士和即将 奔赴前线 的抗 日队伍。同时 , 图片还 生动地再现 了
日本 帝 国主 义 对东 北 人 民的 血腥 统 治 和 奴化 教 育 。从对 矿 工
大量珍贵的 日伪时期 图片 。 这些网片 , 或以画册形式m版 , 或 载入 日文 书中 , 其展现历史 画面之广阔 , 容社会 内涵之 宏 包
富 , 示 地 域 物 景 之 丰 厚 , 为 其他 文献 所 仅 见 , 为馆 藏 之 揭 实 亦
阀滥发的各种 纸币等等 。通过图片, 甚至还能一睹当时奉天
进行奴化教育的教习所 , 到专门对付中国人的矿犬训练所 ; 从
骨瘦 如 柴 的童 工 , 筑 路 苦 力 们 的 “ 到 午餐 ”还 有 劳 工 们 在 井 ; 下 危 险 作业 的凄 惨 情 景 等 等 。
1 展 现 东 北风 土 人情 . 4
脚老妪 的“ 节妇 ” 证书到大连码头堆积如山 、 正待掠往 日本的
茗峨笞毋苕已笞譬零茸艮替均尹苷峭翠茸黾笞的浮苷零茸黾笞萨苷笞毡芦謦屿零帮乒乓黾苷叼昂咎蝎泽苷乒蔷刚弩弛芦备叼霁西已翟蝎翠咎屿弘苷蝎羿等副譬蝎芦茸已擎屿芦苕掣譬屿芦罄蠲洋备吼咎皓芦上接第页过的几十件遗物图片其中有王德林部用过的片出自本馆同年辽宁省革命博物馆举办九一八事纸币金山部的军旗刘万魁部的抗日宣传品马占山部使用变图片展览展览所用图片也有相当数量源自本馆其他如的战刀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辽宁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辽宁涌现了许多红色六地,这些地方都曾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重要根据地和革命斗争的重要战略地区。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辽宁红色六地的概况。

1. 遵化县遵化县位于辽宁省北部,是辽宁红色六地之一。

遵化县是辽宁省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遵化县,曾经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东港市东港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是辽宁红色六地之一。

东港市是辽宁省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在东港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营口市营口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是辽宁红色六地之一。

营口市是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省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区。

在营口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锦州市锦州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宁红色六地之一。

锦州市是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省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区。

在锦州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辽阳市辽阳市位于辽宁省南部,是辽宁红色六地之一。

辽阳市是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省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区。

在辽阳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丹东市丹东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辽宁红色六地之一。

丹东市是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省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区。

在丹东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辽宁省行政区划

辽宁省行政区划

辽宁省行政区划辽宁省,简称“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

辽宁省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朝的行省制度。

以下是辽宁省行政区划的详细信息:一、概述辽宁省共辖14个地级市,分别是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

这些地级市下又分别辖若干个县和县级市。

二、历史沿革辽宁省的行政区划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时期,辽宁地区属于辽阳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等行政单位。

明朝时期,辽宁地区设置了辽东都司,都司之下设卫、所等行政单位。

清朝时期,辽宁地区分为盛京将军辖区和奉天府尹辖区,其中盛京将军辖区包括现在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奉天府尹辖区包括现在的沈阳市和周边地区。

三、现状及特点辽宁省的行政区划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地级市数量较多。

辽宁省共有14个地级市,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数量较多。

这使得辽宁省在城市管理和区域规划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城乡差异较大。

辽宁省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宁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3、区域文化特色鲜明。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如沈阳的满清文化、大连的海派文化等。

这些文化特色为辽宁省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未来发展趋势为了促进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未来的行政区划调整可能会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城市布局。

通过调整地级市的行政区划,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3、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通过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4、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与其他省份的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
辽宁红色六地是指辽宁省内六个具有重要红色革命历史意义的地方,包括沈阳、抚顺、鞍山、本溪、丹东和营口。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也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一站。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曾多次在此设立机关并领导抗战工作。

沈阳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重要战略节点。

抚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由工人为主体的城市,也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抚顺的一片红旗下,曾产生了众多英雄壮举。

鞍山是长征途中的重要驻地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鞍山人民在困难时期坚持抗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溪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党委所在地。

当年的本溪是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战场。

丹东位于辽东半岛,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一个地区。

丹东人民同敌占势力进行了顽强抗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重要的基础。

营口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最早乡村革命根据地之一,在东北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营口人民为保卫故土和革命事业进行了英勇斗争。

这六个地方承载了辽宁省红色革命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辽宁卷)考点解读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辽宁卷)考点解读
初中历史内容多,记忆量大, 在复习前要先搭建好知识框架,就 像建一栋高楼,先把整体框架勾勒 出来,再来添砖砌墙。框架结构清 晰,复习才能有条不紊。在复习过 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每本 书的知识点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起来, 使每一课的内容到每一单元的内容 都变得条理清晰,紧密联系。
三、2025年备考策略 2、专题练习,稳扎稳打
青年在时代浪潮中应担负起的责任,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搭建历史和现 实的桥梁,优化学生的学习和考试体验。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的学习情境,贴 近学生学习的现实,通过提取表格和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二、试题命题趋势 通过对2024年辽宁省中考试题的研究和分析,预测2025年辽宁省历史试题应有 如下特点:
四、真题解读
6.某班设计主题为“中华大地·英才辈出”的板报,下列历史人物所在版块的标题是( )
A.传播文化助交流 B.悬壶济世医天下 C.锐意改革促发展 D.抗击侵略卫主权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分别为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在 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可知三位历史人物都抗击了外来侵略者,因此标题为抗击侵略卫主权, D项正确;材料中三位人物并不属于对外交往的代表人物,因此传播文化助交流不符合材料内 容,排除A项;悬壶济世医天下是对古代医学家的评价,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锐意改革促 发展是对改革家的描述,比如商鞅、孝文帝、王安石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四、真题解读
5.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 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 A.加强海防 B.安定边疆 C.发展交通 D.繁荣经济
【答案】B 【详解】据材料“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 犁将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可知,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设置,巩固了我国的边疆 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内地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涉及海防,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未涉及交通,排除C项;驻藏大臣 和伊犁将军的设置没有体现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辽宁与抗战:辽宁抗日战争终点后的终点

辽宁与抗战:辽宁抗日战争终点后的终点

辽宁抗日战争终点后的终点核心提示:战火虽已结束,但战争遗留下来的侨民遣返、战犯的接收、改造与审判等问题仍需解决。

历史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辽宁,这个全民族抗战打响的地方,同时又成为战争走向它真正终点的地方。

9月13日,重新整修后的中国(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很多参观者不由自主地念出墙上的8个大字。

1945年9月2日,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外务大臣重光葵及军方代表、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签字投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此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终于赢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举国欢腾,万民同庆。

14年的屈辱与抗争,数以千万计的流血与牺牲,都在这一时刻画上了句号。

放眼神州大地,惨遭日寇蹂躏时间最长也是抗争时间最久的辽宁人更有理由纵情欢庆。

战火虽已结束,但一场场没有枪声的战斗却接踵而至:战争遗留下来的侨民遣返、战犯的接收、改造与审判等问题仍需解决。

是巧合抑或是必然,历史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辽宁这片土地和辽宁人的身上。

这个全民族抗战打响的地方,同时又成为了战争走向它真正终点的地方。

一段充满奇迹的归乡路9月10日,葫芦岛市。

记者向出租车司机王绍永师傅打听日侨遣返纪念碑,他二话没说,拉着记者一路向南,出市区没多久,轿车停在了一个三岔路口处。

一柱石碑在艳阳下巍然挺立,上书“日本侨俘遣返之地”几个大字,顶端有“1050000”一串数字。

68年前,105万日侨俘从这里启程返回离开多年的故乡,风雨惨淡、络绎于途。

而在海的那头,日本长崎县佐世保港,同样矗立着一座“引扬(即从海外回国)第一步地”纪念碑。

两座石碑隔海相望,见证着68年前发生在葫芦岛的那场人道主义壮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战后的日侨遣返,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战争遗留问题。

10月25日,中美双方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在上海召开会议,就遣返日侨问题进行磋商,确定将滞留在各战区的所有日侨一律有组织地遣返回日本。

辽宁的历史、环境、发展情况介绍资料

辽宁的历史、环境、发展情况介绍资料

天辽地宁,建设富庶文明新辽宁辽宁的历史辽宁简称辽,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

辽宁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燕国置辽东、辽西郡开始,辽宁的建置进入了有史可考的时代。

燕、秦、汉时期,为郡县时期。

在燕、秦、西汉时期,辽宁地区设置有辽东郡、辽西郡,到东汉时期又增设玄菟郡和辽东属国,郡国下设置县级机构。

东汉时期辽宁地区设3郡、1属国下设24个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时代。

辽宁地区设置有平州,州下设有辽东郡、昌黎郡、玄菟郡、辽西郡等,郡下置县。

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更替频繁,辽宁的行政建置变迁十分繁杂,但基本上仍为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数目越来越多,区划越来越小。

至北齐时期,辽宁地区除高句丽设置的30个城外,北齐在此共设置了1州、2郡、7县。

隋、唐、辽、金时期,为道、路时代。

在该时期内,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一级机构基本上是道和路。

隋代前期为州县二级制,隋代后期为郡县二级制;在辽宁地区设有柳城郡、辽西郡、辽东郡,郡下设县。

唐代始行道、州、县三级制,辽宁地区归河北道管辖。

道下设营州上都督府、安东都护府,府下设有州县。

从晋元兴三年至唐乾封三年(404-668年),辽河以东被北方民族政权高句丽所占据,其所设行政建置为城邑建置机构。

辽代在辽宁地区设有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道下设有府州县。

金代在辽宁地区设置有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等,路下设有州县。

辽金时期的基层建置机构州、县数量大,隶属关系繁杂,是辽宁地区普遍设置、广泛开发的时期。

到金代,涉及辽宁地区的建置有4路,22个路属路、州、府,并下辖35个州县及8个州下县。

元代在辽宁地区设置了辽阳行省,行省下设有路、州、县机构。

明朝在辽宁地区设置了辽东都司,都司下设25卫和2州。

这种都司卫所体制虽为军事机构,但兼理民政,其职能类似行省,是元代行省制的继续。

清朝在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制度,以盛京(奉天)将军系统辖治旗人,以府州县管理民人。

清末改为奉天行省,省下辖有道、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国时期公孙氏政权对辽宁地区的历史功绩摘要:在各股势力逐鹿中原的动乱时期,公孙氏政权利用辽东地区有利的地理位置盘踞在此。

在其统治期间,采取打击豪强,设置州郡,开拓领地,招抚流民,招徕贤士等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利的保卫了辽东地区的社会稳定,还有利的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且在海上交通和民族关系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见,公孙氏政权在东北地区发展,尤其是辽宁地区发展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关键字:公孙氏政权,设置州郡,民族政策,招贤纳士,海上交通东汉末年,中原动荡,战乱频发,统一的封建王朝被各地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所替代,公孙氏政权也是当时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之一。

从公元一八九年至二三八年,即公孙度割据辽东,历经三世四主,共统治辽东50余年。

尤其是在公孙度、公孙康父子统治时期,利用辽东有利的地理环境偏居一隅,佣兵独立,不参与中原混战,保境安民,安抚四周少数民族,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辽东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对辽宁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打击豪强,稳定政权东汉以来,地方豪强的势力日益膨胀。

势力强大的世家大族勾结官府,横行乡里,兼并土地,持强凌弱,此状况已成为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一大时弊。

辽东地区豪强也是如此,官府不敢追究。

中平六年,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

由于他出身玄莬小吏,不被辽东地区豪强所重视,公孙度为加强在该地区的统治,对豪强大族严加惩治。

首先,“先时,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

度到官,收昭,笞杀于襄平市。

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诸,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

”[1]自世家豪强被灭门百余家后,剩余郡中的豪强大族都人人自危,均因惧怕公孙度的强硬手段而纷纷屈服。

另外,有豪强因不满公孙度的统治,或恐惧遭到公孙度的迫害,而逃往他处,但一经发现,立即遭到公孙度的派兵追捕和严厉的惩治,“故河内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恶度所为,恐为所害,乃将家属入于海。

度大怒,掘其父冢,剖棺焚尸,诛其宗族。

”[2]在世家豪强势力已经成为阻碍政权发展这一历史时弊中,公孙度采取这一系列政策,不但有力的打击了与公孙氏政权相抗衡的敌对势力,巩固了公孙氏政权在辽东的统治,还有效的遏制豪世家强的势力,间接整治官吏,为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

二、设置州郡,开拓领地到东汉末期,汉武帝所置的四郡范围大大缩小。

而公孙氏政权盘踞辽东后,重新建立新的管辖制度,并积极开疆扩土。

公孙度初任辽东太守,只领有辽东一郡,为加强辖治又分割其统治区域,公孙度采取一系列政策。

一方面,于初平元年始,从辽东郡中划分出辽西郡、中辽郡。

由公孙度亲自管辖辽东郡,而辽西郡与中辽郡由其亲自委任太守实行有效管辖。

另一方面,公孙度派兵自旅顺越海占据山东省登州半岛部分地方,且收东莱诸县,分别是黄县、掖县、蓬莱等地,并设置州刺史,后又逐渐领取对乐浪郡与玄莬郡两郡的统治。

至此,公孙氏政权管辖辽东郡、辽西郡、中辽郡、玄莬郡、乐浪郡五郡,并占有山东半岛部分地方,便有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之势。

公孙度当时拥兵数万,雄踞辽东,成为东北最强大的势力。

此外,公孙度为进一步加强政权统治,首置平州,自称辽东侯,平州牧,州府设在襄平,并使其成为公孙氏政权的统治中心。

公孙度设立平州的意图是由于管辖的区域扩大,为了方便管理,可以使其以平州牧的身份,指挥与管辖所属各郡,有利于政令,军令的统一。

在公孙氏割据开始建立平州,之后的魏晋也沿用这一制度,西晋太康十年复置平州,分幽州的昌黎、辽东、玄冤、乐浪、带方五郡属平州,州治依然设在襄平, 成为管辖东北地区州刺史一级的地方行政设置, 以后各朝又沿袭了一段时间。

此措施有利于东控朝鲜半岛郡县的安全,也有利于招徕远方的朝献者,还可起到北扼肃慎、扶余,西治东胡,入贡中原,维护通道的作用,以此保证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畅。

虽然辽宁表面是中国一隅,但其八方通达,实际上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部分之一。

再此后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后魏、北齐、北周等诸国均置平州。

可见,公孙度这一措施不仅在当时达到巩固公孙氏政权的目的,还为后世一些王朝加强对东北的统治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公孙度去世后,公孙康继承父业,于建安十四年,整顿内部,安抚四夷,并将势力范围延伸至朝鲜半岛,在屯有县以南设置带方郡,即包括带方、列口、南新、长岑、提奚、含资、海冥等,此时就由原来的五郡增加至六郡,其统治范围北至鲜卑,扶余,东抵高句骊,东南至朝鲜半岛南部,南到大海并隔海领有山东半岛一部分,西抵滦河流域。

至此,公孙氏政权雄张海东,威服外夷,俨然将公孙氏政权发展到鼎盛时期。

在此,要格外提出带方郡设置的突出贡献,其在魏灭公孙氏政权以后,仍被沿袭,直至西晋未改。

证明带方郡不仅有上文所说的扩大了公孙氏政权的势力范围的贡献,还起到了恢复朝鲜半岛上的汉代郡县之旧,为后来魏晋时期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曹魏时期,带方郡成为海中倭国与中原沟通的纽带,客观上也带动了辽东地区的海外发展。

三、开发辽东,发展经济中原战火连绵不断,辽东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中原地主大姓携带宗族、宾客、徙附组成庞大的迁移队伍,还有大批流民和士人,自中原各地奔至辽东,公孙度积极招徕,妥善安置流人,使得辽东人口急剧增多。

辽东地区自古地广人稀,大片肥沃土壤尚未开垦,稳定的公孙政权引来的大量中原人口,充分解决了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中原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耕种器具,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辽东的经济的发展。

在辽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也有显著的发展。

在公孙氏政权统治期间,辽东地区利用本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和边境的乌丸、扶余等族以及鸭绿江的朝鲜、真番开展贸易往来,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辽东郡南部沿海为中心进行海外贸易。

在公孙渊执政期间,公孙氏政权与东吴政权为抑制曹魏政权的进一步发展而建立政治联盟,实际从客观上也促进了辽东商品贸易的发展。

双方以方土所出进行互市,辽东地区素来盛产马匹、貂皮和其他特产,而东吴则以金宝珍货、丝质纺织品相换,此举大大丰富了辽东地区的物产,对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在中原地区动荡,黄河流域经济凋敝,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公孙氏政权可以利用辽东的有利条件,积极招徕和安置流人,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开发辽东,促进其社会安定的措施,有效的维持了辽东当地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也是公孙氏政权在辽宁地区经济开发史上重要的贡献。

四、招贤纳士,发展文化辽东闭塞,文化不振,公孙氏政权趁中原变乱,积极招纳有识之士,其中不乏邴原、管宁、王烈、国渊、刘政和太史慈等重要之士。

公孙度对避难辽东的贤士热忱接待,虚心请教,对同意为官的问以政事,委派要职。

有记载在公孙度统治期间,太原王烈“举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遭黄巾、董卓之乱,乃避地辽东。

夷人尊奉之,太守公孙度接以昆仲之礼。

访酬政事……曹操闻烈高名,遣征不至。

建安二十四年终于辽东, 年七十八。

”[3]此记载说明公孙度有用人之能,使得众多有识之士聚集在辽东地区,积极协助公孙氏政权的发展。

而对无意为官的人,也极力结交,关心备至,许他们以讲学为业。

不仅使文化落后的辽东兴起“讲述礼乐,吟咏诗书”之风,还促进了儒学在辽东地区的传播。

邴原开馆讲学, 就学的人很多,于是游学之士, 教授之声不绝;国渊是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予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管宁在辽东广收门徒,讲学达37年之久,将其毕生精力都奉献给辽东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王烈在辽东以典籍育人,建立学堂,敦崇庠序。

由此可见,避难诸贤在辽东地区积极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致力于教书育人,促进了辽东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众多贤士还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普及、社会风气的转化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用封建道德教化民众。

邴原“曾尝行而得钱,拾以系树枝,此钱既不见取,而系钱者愈多,问其故,答者谓之树神,原恶其由己而成淫祀,乃辩之,于是里中遂敛其钱以为社供。

”[4]此事反映出邴原用自己的亲身示范和说教去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

而管宁居住在屯落,人多井少,汲水器不足,人们往往因此争斗,管宁因此买许多器具分置在井旁,汲水者得而怪之,一问方知是其所为,都感到羞愧,不再争斗。

由此可见管宁利用文化的启迪教育和其身体力行的引导,使得众人儒雅明礼,改变粗陋之习。

这与公孙度重士礼贤是分不开的,其使贤者传播了先进文化,促进了辽东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这也间接成为公孙氏政权在辽宁地区文化发展和秩序的安定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五、促进海上交通发展公孙氏统治期间,辽东地区海上交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方面,齐鲁贤士及流民越海来到辽东,使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渤海湾之间的水上交通进一步开辟兴盛起来,此通道虽自古就有,但直至公孙氏割据辽东后,才进一步开拓以襄平城为中心的渤海湾内外交通线,使得齐鲁与辽东之间这条交通线发自山东掖县北莱州湾的三山浦,向北舟行经庙岛群岛海峡,到达辽东旅顺口老铁山渡口登陆,再北行到达辽东半岛南端的沓津,由陆路直趋襄平。

至此,这条航线历经汉魏、晋、唐、辽、金、元、明、清两千年历久不衰。

另一方面,辽东地区与江左之间的海上交通得以开辟并迅速发展起来。

吴立国江左后,形成三分天下其中有一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孙吴为牵制北方的曹魏政权,迫切希望与公孙氏政权取得交通往来。

正因如此,江左与辽东的频繁通使,使得江左与辽东地区的直通航线得以开通。

该航线从建康沿长江东下,在长江口北端海门附近之料角转向北行驶,傍黄海海岸北行,绕过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再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烟台北部海域,再沿庙岛列岛北上,渡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也就是马石津。

此航道的开通,大大便利了两地的海上交通,且成为日后各朝的重要海上交通线路。

公孙氏政权对渤海湾内外航线的开辟与发展,促进了辽东地区与中原地区及江左一带交通的发展,加速了辽东地区与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辽宁古代交通史做出卓越的贡献。

六、推进民族关系改善公孙氏统治期间采取以安抚为主,军事为辅的少数民族统治政策。

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公孙氏政权与三郡乌桓接壤,东北与鲜卑、扶余、高句骊为邻,几乎处在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

东汉末,三郡乌桓强势,高句骊乘时而兴,时常侵扰辽东,而在公孙氏政权统治期间,公孙度为摆脱乌桓、高句骊左右夹击的处境,采取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至此威行海内,很好的控制了形势。

而在与扶余的关系上则采取和亲的方式,即妻以宗女,使之归附于己,以密切了与其关系。

可见,公孙度对少数民族恩威并用,但更多采用安抚和好的方式。

至此,在公孙度统治期间,与少数民族关系较为和谐安定。

公孙氏政权这一民族政策,有效地保卫了辽东地区的安全,保证了辽东地区的安定,也较好的解决与各民族的关系,加强了辽东与各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