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书中乾坤大
舌华录

【置顶】《舌华录》简介Tag:欲知传闻趣佚事,且看舌华录中人Tag:晚明曹臣的《舌华录》,是曹臣采自近百种书籍后,选择而出的各类妙语,再经过曹臣分类整理,读来方便。
这类妙语分为慧、名、狂、豪、傲、冷、谐、谑、韵、俊、讽、讥、愤、凄等十八类,我个人觉得要比《菜根谭》好看,只可惜《菜根谭》名声太大,几乎成了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以致让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舌华录》这本书,因此网络上也找不到全文,书店里也很难购到该书,让人感到遗憾。
以前,我就一直想把这本小书抄出来,另外再加点注释和自己的心得,然后放到网络上供大家阅读。
这样,也许就有更多的朋友可以知道。
只是个人时间精力有限,这项工作迟迟不能开始。
今年2007年,我终于下了决心要做这项工作。
有一点要说明,注释内容参考了部分字典、词典、辞典,还有部分官职、地名、人名等专类辞典,以及参考了前人的著作,不一一列出,只是为了简便,略而不举,并非有意掠美。
因为本人是业余时间做注,如有疏漏,还望指出,共同提高。
方雨楼是我笔名,因晚明小品多为散淡疏旷,故取“小楼一夜听春雨”与之对应。
1. 巧辨獐鹿Tag: 慧语第一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献。
客问元泽:“何者是獐?何者是鹿?”元泽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①此条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②王元泽(1044 - 1076):名雱(pāng),字元泽,王安石的儿子,后成为北宋学者。
今语体:王元泽很小的时候,有客人将一獐一鹿放在同一笼子中送给他,并问道:“哪个是獐?哪个是鹿?”元泽其实分不清獐与鹿,沉思了一会儿,他回答说:“獐边上的是鹿,鹿边上的是獐。
”王元泽机智的回答让客人非常惊讶。
雨楼评:王元泽用的是“模糊语言”策略。
手里还有一古一今两个例子,都说明,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一古: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抬着花轿走过城楼下。
乾隆就问刘墉:“刘爱卿,都说你聪明过人,现在我问问你,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生一人,死十二人。
青春李大创原文翻译

青春原文翻译文: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邦,肃杀郁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冰雪冱(hu四声,冻)寒之天,一幻而为百卉昭苏之天矣。
每更节序,辄动怀思,人事万端,那堪回首,或则幽闺善怨,或则骚客工愁。
当兹春雨梨花,重门深掩,诗人憔悴,独倚栏杆之际,登楼四瞩,则见千条垂柳,未半才黄,十里铺青,遥看有色。
译:天气渐渐回暖,远从日本回望祖国(此处经弹幕提醒改正)。
凄凉滞塞之象,一下子变为清明可爱之象。
寒冷凝结的气候,一下子化为百花苏醒的气候。
每次变换节令,就生出感怀思念之情。
人间事情纷纷杂杂,怎么忍心再去细细回想!有人像深闺女子满怀幽怨,有人像文人骚客易起愁思。
在这春雨梨花,重门深掩,诗人憔悴,独倚栏杆的时候,登上高楼四顾,就看见千条垂柳,露出几颗嫩黄柳眼,入眼尽是青绿,远远看来还有颜色。
文:彼幽闲贞静之青春,携来无限之希望,无限之兴趣,飘然贡其柔丽之姿于吾前途辽远之青年之前,而默许以独享之权利。
嗟吾青年可爱之学子乎,彼美之青春,念子之任重而道远也,子之内美(生来具有的)而修能(后天修养)也,怜子之劳,爱子之才也,故而经年一度,展其怡和之颜,饯子于长征迈往之途,冀有以慰子之心也。
译:那幽闲文静雅致的青春,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兴趣,在我前程辽远的青年面前飘飘然展现她温柔美丽的姿态。
又默许青年独享青春的权利。
我青年可爱的学子啊,那美好的青春,知晓你们任务的繁重和道途的遥远,知悉你们生来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怜惜你们的辛苦,又爱惜你们的才能。
所以一年一次,展现她怡然平和的容颜,为你在长征迈往的路上送行,希望能够给你心灵慰籍。
文:纵子为尽瘁于子之高尚之理想,圣神之使命,远大之事业,艰巨之责任,而夙兴夜寐,不遑启处(诗经《采薇》:不遑启居,猃狁之故),亦当于千忙万迫之中,偷隙一盼,霁颜相向,领彼恋子之殷情,赠子之韶华,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浃浴青春之恩泽,永续青春之生涯,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届高三第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09年9月8日,湖南省万人公祭舜帝大典在中华始祖舜帝陵寝之地湖南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见右图).省长周强与来自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舜裔宗亲一同公祭舜帝、缅怀始祖.促使这种祖先崇拜情结形成的困素有①长期延续的小农经济的影响②氏族血缘关系的相对完整性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影响④儒家孝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8.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错误的是A.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7。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其中实现从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
红军长征D。
中原大战18.1928年毛泽东作词《江西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二十四书品全文及译文

二十四书品全文及译文【一】疏密大道泛泛,昏晓使然。
势自相向,物不两难。
心有千结,落木无边。
春山在望,凉月初弯。
落落襟怀,萧萧夕岚。
烟水一空,独放钓船。
【今译】大道茫茫于天地之间,朝晖夕阴皆是它的体现。
世间的道理都是相对相反,但都能各行其道各随其便。
纵使心中有万千的心结和惆怅,面对着无边萧萧落叶也使人豁然。
隐隐的远山草木蔓发,一弯新月皎皎照在松间。
此时洒脱不羁的襟怀敞开,水边夕阳中升起淡淡的暮烟。
忽然烟霭被清风吹散,这时花树下钓船撑起划向月边。
【注释】大道泛泛:《道德经》: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心有千结:张先《千秋岁》:心有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落木无边: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山在望: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米南宫尝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一个“走”字,一个“透”字,真乃解释书法之形式结构之妙语也。
其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然老米此八字箴言,又是何等语?为善书者无等咒,为学书者不可言传者也。
老米不打诳语,却是令人不能到其真实处矣。
【二】虚实新篁如碧,清流空响。
好鸟相鸣,幽人独往。
苍苔没没,夕照朗朗。
松荫诗成,与客清赏。
以幽为隐,以真为长。
求之弥远,为之则惘。
【今译】丛丛的新竹茂密生长,隔着竹林听到溪水的清响。
美丽的鸟儿嘤嘤私语,有人策杖其间任意徜徉。
碑上的绿苔淹没了古老的刻字,在明亮的夕阳下留下一片惆怅。
亭亭的松荫里偶得妙句,与客人相互吟哦击节欣赏。
用幽深来理解虚无的真谛,把真实作为艺术创作的方向。
当你所追求的境界离你越远,那你实践的时候就会自我迷茫。
【注释】以幽为隐:《荀子·非十二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求之弥远:《道德经》: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柳子厚《小石潭记》曰:隔篁竹,闻水声。
仅此一言,便道破虚实之妙矣。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亦复如是。
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缠中说禅系列终极省纸精排打印版)

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缠中说禅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序)倘无禅宗,曾以儒道为主之中华古文化,本不足道;倘无禅宗,中华古文明亦难至如今不可企及之高度。
蓋中华古文明、中华古文化,得禅宗而孤峰直上、傲然于世。
宋明理学、心学,窃禅宗之残羹冷炙犹可蔚为大观,岂论禅宗哉!达磨东来,只履西归。
壁立千峰,拈花之旨于挑水担柴间逗漏;花开五叶,救世之心从名宗判教处显扬。
玄沙云:“若论此事,喻如一片田地,四至界分结契卖与诸人了也,只有中心树子犹属老僧在。
”穷诸玄辩,竭世枢机,若太虚一毫,似巨壑一滴。
永明曰:“一夏与兄弟东语西话,看翠岩眉毛在么?”。
人人无始以来,东语西话、此生彼灭,且看眉毛在么?世间、出世间一切学问、知识,无论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信仰,诸如此类、三教九流、东圣西哲、神魔鬼怪,皆不出此“穷诸玄辩,竭世枢机”矣。
徒叹一毫置太虚、一滴投巨壑者,大似无病呻吟,岂知太虚置一毫、巨壑投一滴,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哉!千载以来,谈禅成缠,以学问、实践为禅者,古今多矣。
焉知禅者,非学问即学问,非实践即实践,非知即知,非行即行,非心即心,非物即物乎?诸如学问、实践、知行、心物者,皆无端自缠自绑也!蓋禅宗,自云门、法眼以来,公案、话头诸法门大开,而宗门日益凋零。
所谓各派宗师,自眼不明、盲传瞎练,禅于此而日益学问化、实践化、儒道化、政治化、神秘化,其败不足怪矣。
倘以禅宗为儒道之文字学问、身心修炼,则其解可笑而可怜也。
禅者,天地不能盖、古今不能载,非心非物,即心即物,岂可画地自牢、徒困化城哉!世之无禅,如人之无眼。
人之无眼,犹可以耳舌鼻身意替之;世之无禅,则替无可替矣。
然禅者,无得无失,吾非忧禅之无,忧世人之失眼而老婆心切固有此书矣。
本书以最平实之角度、最深广之宽度,还禅宗之本来面目、呈中西文化最深层之交锋,析世间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等最全面之问题。
此间,惟以见地、不以名闻,古今名哲、大德皆难逃检点,狮子、野狐,不辩而自辩也。
自题联

1、四言自题联临风弹剑;诗歌撼性;著书阐理;精思揖乐;行应履正;书无定法;踏雪吟诗。
笔墨传神。
写字抒情。
绝虑忘忧。
思可通圆。
联有常规。
剧谈论史;清心长寿;小说白地;淡泊宁静;情牵翰墨;天人一体;痛饮读骚。
高德延年。
大写古街。
儒雅斯文。
指点江山。
神鬼殊途。
2、五言自题联日暮乡心切;瓦当生瑞气;动静见本色;山酌饮兰气;途穷鬼神惊。
联语祝吉祥。
行文凭真情。
夜读伴松声。
博学书自老;狂歌读史记;百庆是为皕;墨有烟霞气;广见画常新。
纵酒唱离骚。
双吉当作喆。
诗存金石声。
禅心惜宁静;炊烟扰暮蔼;为文以载道;人事重斯文。
夕照引归帆。
论史必求实。
3、六言自题联秦简汉书下酒;功力才识学养;载地立天格物;夏彝商鼎提神。
诗联书画文章。
洞今博古写人。
4、七言自题联安康联苑传雅韵;挑灯只为两行字;每因酒醉裁诗韵;朝朝暮暮一支笔;华夏文坛布德音。
看剑曾因一夜风。
常恐情多累幽人。
岁岁年年半床书。
大写天狼抒人性;风动涟漪侵岸远;一团月影动池水;嘉木辉煌栖美凤;小说古街展才情。
月移潇洒映窗前。
数朵梅花伴笛声。
琳琅精彩遇良工。
箫声有意摧云断;空灵淡远宋元画;竹笔涵浑临晋字;碧天碧水白帆远;月色无痕逐水流。
笔健当临古帖诗。
铜刀蕴藉辑清联。
白浪白帆碧水长。
——梦中即景——博收斋书房联——书房有感——2001年5月师生同作酒酣频惹危楼月;远函入册因情重;琳琅有幸逢巨匠;空灵淡远宋元画;笔健当临古帖诗。
古砚滴茶为墨浓。
嘉澍无私润新英。
古拙率真魏晋书。
积功为艺殊逸事;抑扬诗韵藏天趣;人杰地灵琉璃厂;能容善纳真伟器;阅世成文亦庸人。
顿挫书风蕴自然。
物华天宝聚宝斋。
广见博识为俊才。
5、八言自题联读诗曾羡闲云野鹤;得友一人,一生幸甚;书古书今,抒情抒性;落笔或如怪石苍松。
破书万卷,万事洞焉。
见天见地,鉴物鉴人。
彰前武作今人表率;阅世成文,苦中作乐;集妙联为古贤招魂。
积功为艺,忙里偷闲。
6、八言以上自题联面壁读书,作者微熏隔壁;造化锺灵,龙山辽水传雅韵;举杯邀月,斯人狂燥摔杯。
与友人拟教子新书

学习《新教子书》一、中国经典(一)四书1. 《大学》2. 《中庸》3. 《论语》4. 《孟子》初读参考:1. 杨伯峻,《礼记译解》(《学、庸》二篇皆在其中)、《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均北京:中华书局。
2.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3. 钱穆,《四书释义》,九州出版社。
进一步阅读:4. 朱子,《四书或问》,上海古籍。
5. 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
钱穆《四书释义》(二)经·子·史【经】1.《诗经》: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尤其《周南》、《召南》;上海古籍出版社。
2.《礼记》: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尤其《礼运》、《乐记》、《学记》、《儒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初读参考:1. 金启华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
2. 杨伯峻,《礼记译解》,同前。
3. 康有为,《礼运注》,中华书局。
进一步阅读:3.《周易》:朱子,《周易本义》,尤其《系辞传》上下、及“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卦爻辞;中华书局。
4.《尚书》:孔安国等,《尚书注疏》,尤其《太甲》、《洪范》、《召诰》;今有汇校本,中华书局。
5.《春秋》:杜预,《春秋左传正义》,尤其“昭公、定公、哀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子】6.《庄子》: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
7.《近思录》:四家注本,《近思录集释》,岳麓书社。
8.《传习录》: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华东师大出版社。
进一部阅读:9.《老子》:王弼,《老子注》,中华书局。
10.《荀子》: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11.《墨子》: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
《近思录集释》【史】1. 司马迁,《史记》,尤其“纪、传”,中华书局。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参照《通鉴纲目》,中华书局。
初读参考:1. 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商务印书馆。
2.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3. 许绰云:《西周史》增补二版,三联书店。
ljh__秋灯琐忆(古文+林语堂翻译)

秋灯琐忆作者:蒋坦道光癸卯闰秋,秋芙来归。
漏三下,臧获皆寝。
秋芙绾堕马髻,衣红绡之衣,灯花影中,欢笑弥畅,历言小年嬉戏之事。
渐及诗词,余苦木舌挢不能下,因忆昔年有传闻其《初冬诗》云“雪压层檐重,风欺半臂单”,余初疑为阿翘假托,至是始信。
于时桂帐虫飞,倦不成寐。
盆中素馨,香气然,流袭枕簟。
秋芙请联句,以观余才,余亦欲试秋芙之诗,遂欣然诺之。
余首赋云:“翠被鸳鸯夜,”秋芙续云:“红云织(虫墨)楼。
花迎纱幔月,”余次续云:“入觉枕函秋。
”犹欲再续,而檐月暧斜,邻钟徐动,户外小鬟已啁啁来促晓妆矣。
余乃阁笔而起。
秋月正佳,秋芙命雏鬟负琴,放舟两湖荷芰之间。
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先出,因买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
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
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
琴声末终,船唇已移近漪园甫岸矣。
固叩白云庵门。
庵尼故相识也,坐次,采池中新莲,制羹以进。
香色清冽,足沁肠睹,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
回船至段家桥登岸,施竹簟于地,坐话良久。
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
桥上石柱,为去年题诗处,近为嫔衣剥蚀,无复字迹。
欲重书之,苦无中书。
其时星斗渐稀,湖气横白,听城头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携琴刺船而去。
余莲村来游武林,以惠山泉一瓮见饷。
适墨开士主讲天日山席,亦寄头纲茶来。
竹炉烹饮,不啻如来滴水,遍润八万四千毛孔,初不待卢仝七碗也。
莲村止余草堂十有馀日,剪烛论文,有逾胶漆。
惜言欢未终,饥为驱去。
树云相望,三年于兹矣。
常忆其论吴门诸子诗,极称觉阿开士为闻见第一。
觉阿以名秀才剃落佛前,磨砖十年,得正法眼藏。
所居种梅三百余本,香雪满时,跌坐其下,禅定既起,间事吟咏。
有《咏怀诗》云:“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粕书。
”昔简斋老人论《华严经》云:“文义如一桶水,倒来倒去。
”不特不解《华严》,直是未见《华严》语。
以视觉阿,伺止上下床之别耶!惜未见全诗,不胜半偈之憾。
闻莲村近客毗陵,暇日当修书问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英时:书中乾坤大
□余英时
读书的经验因人而异,介绍公认的“必读书”是很难的。
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到1920年代胡适和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都曾热闹过一时,但在专门研究国学圈外究竟产生过多少影响却不容易估计;即使在专门圈内,其效果也难说得很。
所以1925年鲁迅答《京报副刊》关于“青年必读书”的问卷,便讽刺地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我并不想学鲁迅的笔调,不过对他的窘困却是同情的。
现在只说我个人的经验。
我对于历史、文化、思想之类的知识发生了追求的兴趣,大概是1947至1948年间的事。
当时阅读的范围很广,但都是浅尝辄止。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我在1952年从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毕业还没有大变化。
每一个人都受时代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岁月中,中国文化思想正处于最冲突、也最混乱的状态。
所以中国传统的、西方的书刊我大致都接触过。
《围城》小说中的方鸿渐,读书“兴趣很广,心得全无”,大概也是我早年的写照。
现在回想起来,惟一可报告的是我是带着许多困惑和问题去泛观群书的。
而这些困惑和问题则都起于我必须解答关于自己的价值抉择和人生取向。
我不愿意为当时混乱的思潮所淹没,总想找到一条可以心安理得的道路,使自己可以清醒地走下去。
这点想法是我们当时东摸西看的主要动力。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某一部或几部书对我起过“顿悟”的作用,也没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大师使我崇拜到五体投地的境界。
在读书世界中,我是一个“多神论者”,我观赏许多名着,也佩服许多杰出的大师,从不敢存一丝狂妄的念头。
然而我要追寻的毕竟是自己的精神归宿,这不是任何别人能给我的,无论他是多么伟大。
所以我的经验可以用杜甫“转益多师”这半句诗作为总结。
不过读书必须取法乎上,在任何一门学问中都要选取第一流的着作。
青年人的兴趣各有不同,只能各就所需,向识途径者请教。
这在今天并不是难事。
上面的说明虽是我的早年经历,其实大体上也通用于中年以后进入专门研究领域的阶段,不过有“多惑”与“少惑”之别而已。
总之,我一生读书只不过是一个多方面摸索的过程,“困知”、“日知”的感受很深,大彻大悟的境界则从未到达过,这也许是学术研究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缘故,始终支持着这个摸索过程的动力则是一种与日俱增的求知乐趣。
最后,我也愿意介绍一部书,但不是我早年所读的名着,而是本偶然读到的新作。
公元2000年美国出版了欧洲文化史大师巴森的《从黎明到衰颓:五百年来的西方文化生活》(中文版猫头鹰出版社发行,郑明萱译),写的是五百年来西方文化生活的演变史。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史书,更不是教科书,而是一位93岁高龄的博雅老人一生读书和反思的最后结晶,他面对着西方文化价值受到全面质疑的今天,提出了他个人的观察。
我不可能在这里介绍这部800页的大书,有兴趣的读者必须自己去发掘它丰富的内容。
此书深入浅出,大可雅俗共赏。
后现代派的读者也许会觉得其中某些论点不甚相契,但这是不相干的。
我推荐它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测西方人文修养深厚的学人究竟是像什么样子。
此书出版是当年美国文化界一件大事,报章和电视都有评论和访问。
中国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这是一块大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顺便介绍一下巴森,他出生在法国,十三岁移民美国,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史学教授和文科领袖,但已退休二十多年了。
这部令人百读不厌的《从黎明到衰颓》,现在有中译本了,这是使我十分兴奋的事。
这部中译本完全对得起原着。
我抽阅了译本的有些篇章,并与原书比勘之后,我发现译者的巧笔很能尽原文的曲折。
这是一部很难译的书,因为其中充满着西方文化史上各方面的专门名词和典故。
但译者都能反复推敲,最后以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读了这部译本,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对五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演变,获得一种有深度的认识。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着有中英文着作数十种,包括《汉代生死观》、《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
?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