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表1 2009-2010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一览表

表2 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一览表

注:人口规模数据除已标时间,其他均为2009年末数据

37

The Special Focus

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很多生态城市的规划提出了“低碳”、“宜居”、“智慧”、“绿色”等理念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和目标,但这些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的规划过于理想化,缺乏实质性的城市建设操作内容。

2、生态城市建设忽视其所应有的发展本质

在中国当前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相当一些地方的生态城市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国很多借生态城市名义进行的“圈地运动”,破坏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存在打着生态城市的口号做着反生态、破坏生态的事情。如国内正在开展的一些生态城市实践,完全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这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的产生,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机制

当前,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更多是依据现有理论与方法,缺乏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因此,导致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多的是依托国外现有的规划理论和技术实践,较少的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也欠缺对于地域文化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综合考虑。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应当在理论上重新审视生态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将低碳、生态理念植入传统规划技术方法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法,同时依据不同层级规划的要求,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和落实。

4、生态城市建设忽略成本效益核算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经验和智慧的国家,通过运用传统智慧中的一些简单的措施就能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目前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却摒弃这些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还缺乏成本控制的考量,导致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没有形成良性的运营和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并不是不计成本的建设,其建设过程离不开经济方面的考虑,应通过全生命周期综合判断和核算其真正的成本,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最终得出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使得案例城市真正做到可复制、可实施和可推广。

5、生态城市建设的配套法规制度缺失

生态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的大部分城市没有就生态城市建设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缺乏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极为重视。通过立法,为生态城市建立了一套绿色(或生态)法律保障体系,包括绿色秩序制度、生态激励制度、绿色社会制度等。因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法制建设亟待加强,从生态规划、生态投融资、生态城市建设和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6、生态城市建设盲目关注大城市和新城开发

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无锡、武汉、深圳等,而对于生态城市的相关宣传和报道中,中小城镇也鲜有提及,这就造成了“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另外,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除了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以外,还存在多数属于新城开发的特点。尽管新建地区的生态城市实践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殊不知,建设区的生态化改造才是当前中国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未来生态城市实践的发展趋势。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1、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所涉及的方面较广,如果每个方面都想兼顾,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非常巨大。因此,只有明确的发展建设目标,且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生态城市建设。如:著名的生态城市—伯克利市就是依据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的观点而进行建设的,他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伯克利市就根据这样目标在进行建设,所有的规划与设计都考虑的使人能够达到方便快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整个城市是紧凑而协调的。清晰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既有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并实施,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够稳步推进。

2、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应兼顾地域特色,不同地区所建设的生态城市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避免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的景象。这也就是说,生态城市应当是个性化的城市,应当从城市自身特色和文化内涵出发,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通过适宜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将地域特色反馈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并使其成为生态城市的亮点。如巴西库里蒂巴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中国的安吉县,根据自身竹资源丰富的特色,将“美丽乡村、风情小镇、优雅竹城”作为不同层次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赢的局面。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